人才与庸才的真正区别是什么?

​空中弥漫着蒙蒙的大雾,隐隐约约看得见一个衣不遮体的智人,他手中拿着一个石头,用尽全身力气在一块石碑上刻着字,不知过了多久他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了一下。他转身离开了,石头上剩下明晃晃的四个大字“人类文明”。

人才与庸才的真正区别是什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人类祖先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餐露宿,琴瑟笙箫,给子孙积攒了奇珍异宝,然而比金子更光辉夺目是经史子集、汗牛充栋,包揽广宇的智慧。

随着现代人对于学习知识的渴望与日俱增,衍生了各种PC在线教育和手机APP平台教育,各种名人志士专家学者也有了一展平生所学的机会,大V线上传授知识吸引无数渴望学习的人驻足观摩,学习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那什么样的人是真的大V人才呢?要想知道什么样的人是人才,那我们可以先看一看什么样的人不是人才:重温《三国演义》已经不再是儿时的金戈铁马、马革裹尸,而是别有一番滋味,这里不得不提一段有关《三国演义》的题外话。当时女真族打仗没什么经验,没什么战略战术的书籍,只能到集市上买,当时市面上能买到的军事书籍只有《三国演义》,索性就采用《三国演义》里面的战术指导战场,所以说三国演义并不仅是一部简单的虚构小说,还是有很大的实用价值的。当时明朝派出四路大军围剿女真族,努尔哈赤采用“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术,集中兵力个个击破,彻底粉碎明军进攻,这就是著名的“萨尔浒之战”。

相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马谡因失街亭而被杀,觉得马谡是庸才,恨其不听诸葛亮之言而痛失街亭。

回顾当时的战场情况:去守街亭的主要有两人,主要核心人物是马谡,经常与诸葛亮在打仗中讨论军务大事,其计多次与诸葛亮不谋而合,深得诸葛亮青睐。,他久在账中谈论兵法,免得不让人嘲笑只知纸上谈兵。此次守街亭责任重大,正是他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他以其全家人的性命做保,立下军令状。诸葛亮仍担心其不能胜任,派身经百战,为人谨慎的王平辅助他。


人才与庸才的真正区别是什么?

话说到了街亭之后,王平和马谡就何处安营扎寨的问题展开讨论。王平要在街亭要道下寨;马谡要在街亭山上安营扎寨,二人为此展开激烈争论。

“如果敌人将山团团围住,切断我军水道如之奈何?”

“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

无奈之下,王平自率本部两千兵马于要道安营扎寨。后来的结局就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然而公正地讲,马谡绝不是个庸才,据《三国志》中记载,在诸葛亮南征蛮王孟获时,马谡献计说:“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这也充分地展示了其长远的战略思想。

人才与庸才的真正区别是什么?

有人会问那为什么马谡失败了,首先我们来看当时他的对手司马懿,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诸葛亮且要让他三分,孙子曰:“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可能说的就是司马懿这样的人,最善于防守的司马懿对付初次上战场防守的马谡,不可同日而语。司马懿围山之后,魏兵并不急着攻打蜀兵,而是断蜀兵水道,不出数日多半蜀兵都投降了,哪有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马谡急于建功立业,首次经历现场实战,当时的状态是肾上腺素爆棚,早已失去了在帷幄之中的平常心。

街亭失守的主要责任在诸葛亮,让一个一直画图纸的人,组织现场施工其不能胜任的风险概率很高,所以诸葛亮自降三级是极其明智之举。

人们经常说一些人是书呆子,其实书呆子也并不是无药可救,也并非一无是处只知道学习,他们是缺少实践从而没有能力把握实战中的细节,所以我们对书呆子定义就是武断的,只要将他们放到合适的位置,既能展现他的才华,如果马谡一直在帷幄之中出谋划策,也不失为一个好的谋士。

对于现代渴望学习知识的人,在人类知识的大海洋中,必须知道,马谡的教训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对于知识的理解要系统,生活中一句名人名言就能指导我们的行动,然而每一句抽象的名言之后都有当时的背景和意义,细微之处不得不察,实战经验要从现场一点一滴开始积累,其次对于领导者最重要的就是知人善任,很多时候人才与庸才的区别就是一个在合适的位置,一个没有在合适的位置。

人才与庸才的真正区别是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