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 虫 情 报,第7期

病 虫 情 报

第7期

祁东县植保植检中心 2020年3月24日

注重搞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控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简称"南黑")是一种粒体球状斐济属水稻病毒,白背飞虱是其主要的田间传毒介质,一旦发生很难防治。为此,各地应注意搞好"治虱防矮"来防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防控总则:应采取切断毒链、治虫防病、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综合防控策略。抓住秧苗期和本田初期关键环节,实施科学防控。

1、搞好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统一播种,提倡中稻、一季稻适时早播,避过白背飞虱前期危害。②推广防虫网覆盖育秧。即播种后用40目聚乙烯防虫网全程覆盖秧田,阻止稻飞虱迁到秧苗上传毒为害。③清除杂草。用除草剂或人工清除的办法对秧田及大田边的杂草进行清除,减少飞虱的寄主和毒源。④及时拔除病株,并集中深埋入泥中。⑤加强田间栽培管理,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2、抓好药剂拌种。播种前实行药剂拌种:先将准备好的水稻干种子进行浸种催芽,至露白后,再用适量的高巧或优拌或锐胜等种衣剂(按说明书使用),与已催芽露白的种子充分拌匀,待药液充分吸收后播种。

3、抓好稻田防虫防病("治虱防矮")。

重点抓好以下两个时期的防治工作,一是秧田期:水稻秧苗期是易感生育期,是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关键时期,"秧田得病,大田要命",要狠抓秧田防病工作。凡未拌种田,在秧田秧苗3-4叶一心期注意喷施一次药剂;另外在秧苗移栽前3-7天施用一次送嫁药,压低秧苗期白背飞虱虫口数量。二是本田期:在本田初期(移栽后7-10天)结合防治螟虫等施用吡蚜酮、吡虫啉或烯啶虫胺等药剂防治一次白背飞虱。对已发病株及时果断采取补救措施。单季稻大田分蘖期发病株及时直接踩入泥中,从健丛中掰蘖补苗,同时要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早发。已处于分蘖末期至孕穗期且发病程度不重的水稻,及时将病株拨出并集中无害化处理,减少毒源量。对发病特别严重的丘块,应采取改种下茬水稻或其它作物。 在水稻分蘖盛期至抽穗齐穗期搞好2-3次用药,应选用高效速效和长效性好的药剂,如吡蚜·烯啶、三氟苯嘧啶、烯啶虫胺、噻虫嗪、噻嗪酮等药剂,并注意交替用药;对于老发生区和虫口基数大的稻田可同时混加5%氨基寡糖素进行喷雾,能有效确保水稻的健壮生长。

公益提示语:①大力提倡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确保粮食生产安全;②加强草地贪夜蛾宣传和防控技术培训,确保农作物遭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