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哪些名将,是被猪一样的队友给坑死的吗?

汉史趣闻


就说说两位被“猪队友”花样坑死的抗日名将吧:陈烈将军、戴安澜将军。他们都原本可以不死,却被不争气的猪队友坑的太惨太惨。

陈诚系第54军中将军长陈烈,因拔牙感染而死

陈烈将军毕业于黄埔一期,广西柳城人。他作战勇敢,在1926年北伐期间就因战功晋升为团长,比大部分的黄埔同期同学混的都要好。

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时,陈烈被列入清党名单而获通缉,他安全脱身到了广州,参加了同年底的“广州起义”。后来,陈烈加入了邓演达组织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并成为了骨干,开展反蒋活动。

陈烈将军

1931年底,邓演达被蒋介石杀害于南京,陈烈也被关入了南京监狱。因918事变的爆发,陈烈被释放,加入了陈诚第18军,历任团长、旅长等。淞沪战役爆发后,时任54军14师少将师长的陈烈,率部与日军血战数月。

此后陈烈历任14师师长、54军副军长,54军军长,先后参加了武汉会战、粤北战役、桂南会战等。1940年10月,因“猪队友”的操作不当,将军在拔牙时感染不治身亡,时年38岁。

值得一提的是,陈烈将军去世后,接任54军军长的,正是陈诚系另一名骨干——黄维。

第五军200师少将师长戴安澜,掩护主力撤退归国途中牺牲

戴安澜将军作为成名很早的抗日名将,曾以团长身份在1933年随25师关麟征部参加了长城抗战,并作为旅长率部在台儿庄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

1939年,杜聿明升任第五军军长后,把35岁的戴安澜从汤恩伯第31集团军调到麾下,接任自己出任中国第一个机械化师——陆军第200师师长。由此可见,戴安澜的军事能力在整个黄埔系中可能都是佼佼者。

戴安澜将军

随后,戴将军率部打了昆仑关血战,然后又加入了中国远征军作战序列入缅甸作战。在同古保卫战中,第200师坚守同古12天,毙伤日军5000余人,第200师伤亡2000人左右。在棠吉之战中,戴将军率部攻克棠吉,确保了中国远征军回国的退路。

由于“猪队友”——英军的消极避战,第一次远征失败后,第200师被杜聿明安排掩护主力撤退,完成任务后再退回国内。在行军途中,缺粮少弹的200师遭受到日军伏击,戴安澜将军胸部、腹部中了机枪弹,于1942年5月26在中缅边界牺牲了。

戴安澜将军之女

也许,作为抗日名将,陈烈将军、戴安澜将军早已对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有着充分的准备了。可是,两位将军之死,更多是可以避免的,甚至可以说他们是死在了自己人手上,实在太可惜了


司马砸光


我说一个,当然没有被坑死,但是确实被“坑”得够呛。


抗日战争时期关家垴战役,刘伯承元帅被决死一纵队“坑”的够呛,不但一二九师损失2000多人,绝大多数是老兵,还连累刘帅之后几十年时间因为关家垴战役这件事情被彭帅批。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让我慢慢将来。


现在谈关家垴战斗,大家都谈日军战斗力如何如何,对于关家垴战役具体是怎么回事都不怎么爱谈。


首先我们来看当时的战场态势。


关家垴位于山西武乡崇山峻岭之间,沟壑纵横,是当时太行根据地的腹心地区。

关家垴本身在群山环绕中的一个高高的山岗,山顶是几百平米平地,北面是断崖峭壁,东西两侧坡度非常陡,唯一平缓的是南坡;可是南坡对面是一个比关家垴更高的山岗,柳树垴。


从军事角度讲,守方控制了柳树垴,就能和关家垴互为犄角,可以用火力封锁唯一平缓的南坡;而要是攻方控制了柳树垴,那么就可以借助柳树垴比关家垴更高的地势居高临下对关家垴守军进行火力压制,帮助进攻方更顺利的从南坡突进。


所以柳树垴在军事上是一个攻守双方都必须拿下的要点。


八路军方面,拿下柳树垴的任务是交给决死一纵队38团,柳树垴虽然地势也很险要,但是相比关家垴还是要好攻破一些,38团用了一昼夜的时间终于拿下了柳树垴;至此,关家垴战斗八路军取得了重大进展。



然而让八路军方面没有想到的是,冈崎支队利用决死一纵队38团和25团交接的空挡,派出一中队日军乘着决死一纵队疏忽,轻易又夺回了柳树垴。而且还利用八路军短暂的混乱,把三门山炮运到了柳树垴,在整个关家垴战斗期间,三门山炮一共打出了246发炮弹,成功压制住了八路军的火力,给予八路军进攻部队造成重大伤亡。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单兵素质本来就有差距的情况下,唯一进攻路线南坡对面的高地还被日军占领,等于是我八路军战士在进攻关家垴的同时,还要担心从背后柳树垴发射的炮弹和机枪子弹。



如果柳树垴当时没有丢,那么关家垴战斗绝对不会给八路军带来历史上那么大的伤亡。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决死一纵队的不成熟把刘帅和一二九师坑惨了。


不过这里我也要为决死一纵队说两句,决死一纵队其实是一支新组建的抗日武装,成员主要是学生、工人和小部分农民,他们主要是经验不足,能力有所欠缺,但绝不是主观故意丢掉柳树垴的。而且在整个八年抗战过程中,决死纵队后来也出了不少抗日英雄。


兰台


《特赦1959》用很大的篇幅刻画了王耀武回顾济南战役,他认为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嫡系兵力不足:“手里只有7、8万拼凑的部队,没有30万生力军这仗没法打”。能有30万大军他是夸张了,不过若非因为他“猪一样队友”的刘峙,我军济南战役的胜利,恐怕不会来得这么快这么轻松。



抗战时期的1944年2月,第74军军长王耀武被提拔为第24集团军总司令,下辖施中诚第74军、韩浚第73军和李天霞第100军,也是后来第四方面军的主力。因此这三个美械中央军那得算是王耀武的嫡系和基本部队,抗日战争胜利后分别改称整编第74师、整编第73师和整编第83师。

然而这三个整编师在解放战争初期,却只有整73师交给王耀武指挥带到了济南,并且都不同程度遭到过华野的打击:整73师在莱芜战役被歼,韩浚被俘,整74师在孟良崮战役被歼,张灵甫阵亡,整83师先后被吃掉三个团,算是损失最小的一个,李天霞被撤职查办。



前两个整编师被歼后分别重建,即新的曹振铎整73师和邱维达整74师,整83师则由王耀武的老部下周志道接手,虽然大部分是重建部队,但仍然是以逃回去和留守未参战的原部队构成,战斗力还是要超过杂牌军。另外各级官佐也比较服从王耀武指挥,能够形成一定战力。

1948年8月末,王耀武发觉华野主力正从豫东北上,情知目标必然是济南,迭电南京要求将整74和整83两师火速拨归于他,能够指挥以三个整编师(军)老部队为核心的济南守军负隅顽抗。微操大师表示部分同意,8月27日电令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将整83师空运济南,并“限二周内运到”。



刘峙被派往徐州坐镇,早就被国军内部形容为“派一头猪给南京守大门”,而南京的电令再次被此公想当然的加以抵制。他认为徐州方面能打的部队不多(黄维还没来),再调走整83师实在心里没底,就以先运弹药和器材为借口,拖拖拉拉变相抗命,到华野发起济南外围战役的9月16日前后,20天时间他只运过去一个整编第19旅。

王耀武知道要被这个猪队友坑了,无奈之下9月15日亲自飞往南京求援,终于拿到了再调动整74师的手令,刘峙更不情愿,三天后慢慢吞吞开始空运,结果只运到七个连不足1000人时,济南机场即被我军炮火封锁,刘峙就坡下驴停止空援,王耀武最终只得到一个整编旅和七个步兵连,尚不到计划中的六分之一。



济南守军虽然号称有14个整编旅(师)11万人,其实去掉地方保安部队只有9个整编旅的正规军,再去掉杂牌军吴化文的整编第84师,王耀武能够掌握的正规军其实不足6个整编旅40000余人。因此吴化文一起义,济南防御体系就土崩瓦解了,几个方向守不过来。

而如果刘峙能把两个整编师提前迅速运达,王耀武手握基本部队三师9旅,济南战役必将艰苦许多,因为华野攻城兵团也不过14万人,其它18万主力在南线要准备阻援,兵力上并不占多少优势。



事实上,在核心守备区的大楼里,抵抗最为疯狂的就是整74师的七个连,关于这一点,《特赦1959》剧中也有交代。

华东野战军在攻克济南之前,根本不可能有南下出击徐州和两淮的可能,不知道刘峙担心的所谓兵力空虚是什么样的判断,归根到底,就是个猪一样的队友,而被坑到功德林的王耀武,估计每每想起来都会咬牙切齿。


度度狼gg


国军王牌部队整编74师在孟良崮被我军全歼,有不少人认为是张灵甫狂妄自大造成的,其实不然,74师完全是被一群“猪队友”坑死的。

1947年初,随着莱芜战役的失利,蒋公调整了战略,将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

鉴于薛岳在山东战区表现不佳,蒋公调任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坐镇徐州,全面负责山东战事。考虑到前期常被我军分割歼灭,顾祝同改变了战术,他采取密集靠拢、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策略。

我军考虑到寻找不到合适战机,就将主力蛰伏起来等待机会。但就在这时,蒋公和参谋总长陈诚认为我军主力已转移,就越过顾祝同直接给第一兵团的汤恩伯直接下达了进攻坦埠的命令。

汤恩伯看到蒋公说鲁中地区没有解放军主力,对此毫不怀疑,就立即下令74师为先头部队,83师、25师负责左右翼接应,一天之内攻占坦埠。

张灵甫接到命令后,不敢怠慢,立马急行军向坦埠开进。而我军正愁找不到运动战歼敌的机会,如今送上门的机会岂能错过?

虽然机会很好,但全歼74师的难度还是不小,74师战斗力不弱,按照敌我兵力对比,我军至少需要两天时间才能完成歼敌任务。

而74师周边有8个整编师,并且最远的也不过2天路程,这样来看胜算不大。但到嘴的肥肉不吃又太可惜。

全歼74师的意义重大,粟将军决定还是试一把,他赌的是74师和其他国军部队矛盾重重,必定会出现救援不力的情况。

1947年5月14日清晨,叶飞的独立师经过一天的急行军到达天马山,完成了对74师的合围。

张灵甫预感大事不妙,就给汤恩伯打电话,想率军突围。而汤恩伯要求74师坚守,并告诉张灵甫已有10个师向孟良崮方向集结,到时里应外合对华野进行反包围。

张灵甫听了心里没底,于是又分别给离他最近的25师师长黄百韬、83师师长李天霞、11师师长胡琏打电话求援。

黄百韬满口答应,并且事实上也做到了。李天霞也表示全力以赴,但实际上阳奉阴违,仅派了一个由伪军改编的57团敷衍了事。

胡琏更离谱,先是百般推脱,实在推脱不了就谎称11师离74师仅80华里,最多一天可以到达,而实际上他此时还在蒙阴,而且一直按兵不动。

张灵甫此时并不知情,他认为有三个师救援,撑个几天完全没问题,但他没想到的是此时他已经被几个猪队友卖了。

15日一早,蒋公意识到事态严重,就给第1兵团各级军官下达了救援的死命令。这时候国军各部队才行动起来。

不过为时已晚,74师在华野5个纵队的猛烈攻击下死伤惨重,逐渐失去了抵抗能力。

16日下午5点,孟良崮战役结束,蒋公的王牌部队74师被全歼,而张灵甫也命丧孟良崮。


花木童说史


被猪队友坑到家的廖耀湘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爆发,东北野战军在司令员林彪,政委罗荣桓,参谋长刘亚楼指挥下,以10个纵队加炮兵纵队的强大兵力,向锦州的国民党军发动猛烈进攻。

由于自1948年3月开始,蒋委员长和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即就东北是打是撤争论不休,直到辽沈战役爆发都没有定论,眼看林彪打下锦州就要对东北国军形成“关门打狗”的态势,蒋委员长自然急了眼,发电报给卫立煌,要他出兵救援锦州。

结果人家不干:这活应该傅作义干,我们心有余而力不足。

委员长发报给傅作义,老傅又说:锦州情况不明,宜生不便发表意见。

疯球了的委员长直接跳过了卫立煌,以国军“五大主力”中的新1军,新6军,外加第71、第49军主力共11个师及3个骑兵旅组成强大的辽西兵团(第九兵团),以廖耀湘为司令官,从沈阳出兵南下救援锦州。

同时,命令侯镜如率领5个军11万人组成东进兵团,从葫芦岛向东北攻击推进。蒋委员长打算采用“东西对进”的办法,解锦州之围,击破东北野战军。

廖耀湘

蒋委员长出手搞的“XX对进”,又是熟悉的配方,又是熟悉的味道,但是,他不熟悉的是此时的东北野战军,是70万正规军加30万地方部队的百万大军,廖耀湘,侯镜如两兵团,加上锦州的范汉杰,卢浚泉总共不到40万人的兵力,是根本无法达成预设作战目标的。

其实,廖耀湘第九兵团的实力还是比较强悍的,新六军曾经在解放战争初期让东野吃过很大苦头,第71军更是在陈明仁指挥下坚守四平,让林彪恨得牙痒痒的,新一军虽然没有满员,但也是美式装备的嫡系部队。

但是,廖耀湘一出沈阳,就接到了几个电报,老蒋严令他沿北宁线尽快救援锦州,卫立煌则命令他把9兵团撤回沈阳,而廖耀湘自己呢?想撤去营口。但他两边都不想得罪,结果,第9兵团既没有南下去锦州,也没有往东去营口,反而跑去了沈阳西北的彰武、新立屯一线呆了整整1个星期,坐视黑山、大虎山的东野梁兴初10纵布防。但是机会不是没有,这时如果廖耀湘果断撤到营口,辽西兵团连一个锅都不会落下。

蒋委员长:建楚老弟,坑了你不好意思

然而这个战略部署是坑中带坑,东进兵团司令官侯镜如根本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地下党!他指挥东进兵团在塔山一线打打停停,每天打卡按时进攻,按时收兵,而海军的桂永清,空军的王叔铭更是互不买账,所谓的海陆空一体化攻势成了各自为战的一盘散沙。

结果,10月15日,东野攻占锦州,范汉杰GG。

10月20日,蒋介石和杜聿明商量后,命令廖耀湘第9兵团首先应夺回锦州,夺锦不成时方可转向营口撤退。

这个看似折中的命令其实智商非常感人:东野一共40多万人在锦州附近,你廖耀湘是去夺回锦州还是去送人头?

更加感人的是,廖耀湘表示坚决执行命令,10月23日第九兵团开始进攻锦州东北面的黑山、大虎山,打了两天都打不下来,于是逐次添加兵力,结果还是打不下来。这时发现东野主力已到北镇地区,于是匆忙向大虎山东南的台安、大洼撤退,想夺路逃向营口。

26日凌晨,担任兵团前锋的郑庭笈第49军遭到东野8纵和辽南独立2师的阻击,郑庭笈不向廖耀湘报告,反而去向东北“剿总”报告,卫立煌要郑庭笈带着新6军新22师和新3军14师撤回沈阳。

卫立煌的逻辑就是保存实力,这个命令理论上可行,但实际上这时候你还要撤沈阳已经不可能了,因为东野已经快速包抄上来。26号早上廖耀湘组织兵团主要干部开会,决定执行命令东撤沈阳,第九兵团的命运从此决定了。

26日早上,新1军军长潘裕昆指挥新1军、第71军、新6军第169师和兵团直属队,沿大虎山至新民铁路向东退却,廖耀湘指挥其余部队,沿大虎山至老达房公路撤退。结果到中午就被林彪指挥9个纵队30多万大军包围穿插,双方混战,在胡家窝棚的第九兵团指挥部直接被东野3纵一个营打到瘫痪,无法有效指挥部队。

10月28日,经过60小时激战,由国军精锐,中国远征军老底子组成的辽西兵团全军覆没,廖耀湘被俘,而东北国军的命运以至于整个解放战争的走向也就此决定了。


每日一段历史


《特赦1959》中也出现了廖耀湘,但是这个人物形象很弱,几乎没有什么台词,就只有王耀武到功德林的时候打了个招呼,后面就基本上没怎么讲话了,而且演员年龄太大了一点,气质也比较弱,不太符合廖耀湘本人的性格和气质。廖耀湘本人虽然是黄埔六期出身,但是在抗战期间晋升很快,在东北成为第九兵团司令官,到辽沈战役前后,东北国军机动兵力几乎都掌握在他手中,手下的军长、师长有一大堆都是他的黄埔军校学长,所以廖耀湘的性格是比较桀骜自负的。其中就有曾经在辽沈战役关键阶段坑过他的四十九军军长郑庭笈。相比之下,郑庭笈在《特赦1949》中的戏都比廖耀湘多。

廖耀湘兵团西进救援锦州时下属五个军,新一军潘裕昆部一个师被留在辽中,剩下的两个师跟随廖耀湘兵团行动,新三军龙天武部三个师,新六军李涛部的两个师和一个步兵团,四十九军的两个师又一个团,七十一军向凤武部的两个师,此外还有骑兵旅、炮兵团、战车和装甲等部队,建制部队五个军十一个师,又有另外单独的团、旅及其他特种部队,兵力是比较强大的。其中,新一军、新三军和新六军是廖耀湘兵团的主力,新六军更是廖耀湘的起家的老部队,下属的新编二十二师是廖耀湘在印缅作战期间担任师长的部队。

锦州被解放后,廖耀湘就决心向南到营口一带去,但是因为统帅部和卫立煌都不同意,统帅部要求廖耀湘继续西进,和华北来的东进兵团会师,在锦州一带与解放军进行一次战略决战,而卫立煌则力主廖耀湘兵团尽快退回沈阳继续固守,一直到二十日,才最终说服统帅部同意了廖耀湘和杜聿明达成的折中方案,也就是廖耀湘兵团先南下到营口一带,然后再向西攻击前进,和东进的侯镜如兵团在大凌河一带会师,然后一起退入关内。十月二十日,廖耀湘兵团开始攻击黑山、大虎山一线的解放军阵地,以建立一个安全通过的走廊。

但攻击两天之后就发现情况不对劲,解放军不像之前在彰武一带那样,稍微接触之后即向后撤退,而是死守不退。廖耀湘先是命令七十一军向凤武部攻击,攻击一天后无效,廖耀湘下令新一军潘裕昆部加入攻击,并由潘裕昆统一指挥攻击的两个军。第二天两个军协力攻击,仍不奏效,廖耀湘又将随行的青年军二零七师一个旅交给潘裕昆,以加强攻击兵力。但二十三天攻击一天,仍然毫无效果。就在这一天,廖耀湘得到侦查来的消息,知道锦州的解放军已经来到自己周围,正在包围他,他感到时机紧迫,就决心尽快向营口撤退。

突围的计划是,以新一军继续攻击黑山、大虎山,掩护兵团主力通过走廊地带,七十军向彰武、新立屯方向搜索警戒,为全兵团的后卫部队,四十九军为兵团前卫部队,迅速通过走廊后占领阵地,掩护兵团其余部队通过,新三军则紧跟在四十九军之后通过走廊,新六军和兵团部在中间,然后是七十一军和新一军通过走廊。这已经是一个以战斗姿态通过走廊的方案,解放军占领的黑山阵地可以瞰制整个走廊地带,炮火完全可以覆盖整个走廊地区,因此只能以一部兵力攻击,来掩护兵团通过这个地带。结果,在通过走廊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导致整个廖耀湘兵团全军覆没。

导致廖耀湘兵团全军覆没的因素有两个比较关键的。首先是攻击黑山的七十一军与新六军一个师在交接阵地防御的时候,部队的秩序出现了混乱,一些应该防守的地带的责任没有划分清楚,交接尚未完成,东野三纵和原本防守黑山的部队猛烈攻击了国军的阵地,并从一些交接不清楚的空白地带突破了国军防线,进入了廖耀湘兵团指挥所所在的胡家窝棚一带,新三军军部也被攻击,龙天武打了个电话给廖耀湘通报情况,廖耀湘命令他赶紧掌握部队,但龙天武直接自己跑回沈阳去了。这样,整个廖耀湘兵团唯一有三个师的部队就失去了指挥,各部队完全被打乱,仅仅一天就被全歼。

一个更重要的情况是,在二十五日整个兵团开始向营口撤退的时候,作为整个兵团的前卫部队的四十九军先头部队从半拉门地区出发,先是顺利通过了大虎山以东的铁路,但在继续向南前进的时候,在大虎山以南地区被解放军包围,与师部完全失去联络。这就意味着,向南撤退的道路实际上也已经被解放军堵死了,但四十九军军长既没有向临时指挥他的新六军军长李涛报告,也没有向廖耀湘报告。这个发生在二十五日上午十点左右的情况,直到二十六日黄昏廖耀湘才知道,导致廖耀湘的决策完全错误。如果他第十一时间得知这个情况,自然会首选向沈阳方向撤退,或者是向新立屯方向撤退。

郑庭笈的四十九军作为整个兵团向南撤退的前卫部队,自然负有向前搜索敌情的任务,尤其是看一看解放军的包围圈究竟有多大,战役目标是什么,究竟是围歼廖耀湘兵团全部,还是围歼一部分,但他在新编二十二师掩护之下通过走廊地带之后,就停留在了大虎山到老达房往沈阳的公路上,并直接报告了卫立煌。卫立煌立刻命令他率领四十九军的两个师以及在他附近的新编二十二师、新三军的十四师,经老达房退回沈阳。

也就是说,这时候整个廖耀湘兵团实际上已经完全被切为几段了,后卫部队新一军和七十一军已经完全被切断了,前卫部队和兵团部的联系也已经被切断了,这就等于解放军已经完成了对整个廖耀湘兵团的分割包围,但廖耀湘始终懵然无知,一直到二十六日兵团部被解放军突入的小部队突然攻击,廖耀湘和李涛狼狈逃往新编三十师师部,然后又转到新编二十二师师部,才和郑庭笈通话,了解了当时的局面。

廖耀湘和卫立煌联系之后,卫立煌让廖耀湘赶紧把部队拉回沈阳。但潘裕昆认为,这时候部队混乱的局面已经在逐步趋于稳定,渗透进来的解放军部队也可以驱逐出去,就地抵抗应该是比较安全的选择。但廖耀湘考虑了一下,认为现在撤退的话,他还有希望把新编二十二师、十四师和新编三十师主力以及四十九军剩下的一个半师拉出去,最关键的是,前面三个师都是参加过印缅作战的老部队,如果拉出去,就等于保住了整个兵团的骨干部队。所以,廖耀湘还是决定率领这些部队撤往沈阳,剩下的部队交给潘裕昆指挥。他问郑庭笈,通往沈阳的道路上有没有敌情,郑庭笈说没有什么情况。

于是廖耀湘在二十六日夜间到了四十九军军部,准备在老达房地区渡过辽河后,向沈阳撤退。这时廖耀湘问郑庭笈,四十九军军部所在的陈家窝棚到老达房公路沿线有没有敌情,郑庭笈还是说没有什么情况,实际上是这时候已经完全被包围了,郑庭笈自己也不了解自己周围到底是什么情况。廖耀湘随新编二十二师的前卫团六十四团向老达房方向前进,路上遇到从大路上迂回过来的解放军,廖耀湘只好只身往回走,希望能碰到新编二十二师的部队,结果走来走去,也没能走出去,就被解放区俘虏了。实际上,廖耀湘走后,四十九军军部和新编二十二师就已经被解放军包围了,都在激烈战斗中,根本不可能撤退。

郑庭笈时为中将军衔,他从抗战时期开始,也算得上是久经阵战,能征善战的,但这次的发挥却成了廖耀湘的猪队友。整个这个过程中,郑庭笈两次误导了廖耀湘的判断,一次是前卫团已经失去联络,他没有及时报告,导致廖耀湘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决心向南往营口方向撤退,而在兵团已经遭到严重打击之后,廖耀湘想率仅存的一点部队撤退的时候,郑庭笈又没有及时了解和掌握自己周围的情况,又给廖耀湘提供了错误的信息,导致廖耀湘脱离主力部队单独行动,最后被俘。


萧武


黄百韬应该算是国军将领中难得的名将了,可惜进入1948年,身边一直有猪队友添堵,终于给他搞死了。

黄百韬从解放战争爆发开始,几乎打满华东战场全场,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杂牌军25军,愣是打造成了和74军、18军比肩的王牌军。这样的功绩,国军将领中几乎没有第二个。

黄百韬是1944年开始担任25军军长的,25军中,既有东北军、川军也有中央军,算是一个典型的杂牌军。更让人郁闷的是,黄百韬是广东客家人。这事真不好办!这兵真不好带。黄百韬到任后,大力整治贪腐,关注基层官兵生活,加强军事训练,25军战斗力大大提高。

25军改编为整编25师时,黄百韬就参加了苏中战役。这一场李默庵和粟裕的巅峰对决中,粟裕以3万兵力对抗12万人,居然歼敌5.3万,号称七战七捷。事实上,第三次海安战斗和第五次邵伯战斗解放军消耗很大,很难称为胜仗。邵伯战斗,国军这边就是黄百韬。

25师不是主力,只能跟着74师打顺风仗,1946年后半年,苏中苏北根据地基本都被国军占领,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二为一了。接下来的孟良崮战役,黄百韬救援张灵甫最积极,却无力回天。

孟良崮之后,华野开始骄傲,居然分兵出击。南麻临朐两场消耗战下来,解放军损失数万人,元气大伤。此时的黄百韬25师和64师等齐头并进,重创了胶东解放军。黄百韬在胶东搞三光政策,实在是太恐怖。

胶东问题没解决,黄百韬就被带到中原战场了,这一次黄百韬成了兵团司令,除了25师还有快速纵队。粟裕在打下开封后,围歼区寿年兵团,打援黄百韬和邱清泉。打完区寿年,又来围歼黄百韬,结果黄百韬亲自开着坦克冲锋,一举击溃华野1纵,4纵和6纵三个主力纵队。华野这次真的被打垮了。

豫东战役第三阶段的帝丘店战役,是黄百韬军事生涯的巅峰,他不仅得到了梦寐以求的青天白日勋章,还成了真正的兵团司令。黄百韬的第七兵团,除了有25军还有粤军63军和64军,只可惜,在胶东和黄百韬关系很好的64军军长黄国梁辞职,64军军长成了傲慢的刘镇湘。

巅峰过后,就是陨落,黄百韬在淮海战役中,是如何被坑死的?听我一个一个给你说。

1,猪队友1号——国防部

黄百韬在淮海战役一开始,就汇报要求撤入徐州抱团取暖,避免被围歼。国防部拖拖拉拉,终于同意。这拖拖拉拉的2天时间,让华野完成了围歼黄百韬的军事部署。当时国防部是顾祝同掌握,黄百韬曾做过他的参谋长。要不是顾祝同,黄百韬撤退的机会都没有!

2,猪队友2号——刘峙。

刘峙是徐州剿总司令,黄百韬顶头上司。黄百韬收到国防部命令迅速向东撤离时,刘峙却命令黄百韬要保护驻防海州的44军和第九绥靖区机关。黄百韬就这样眼巴巴在运河边等了44军2天时间,也是这两天华野三路南下挺进,追上了黄百韬兵团。

黄百韬一咬牙一跺脚,不等了,走!第 一○○军、第 二十五军 、第六十四军等3个军由第六十三军新安镇掩 护,开拔西撤。

就在这时,华野已经发动了攻击。负责殿后的63军全军覆没。

黄百韬后悔啊!等待的两天时间,为什么不让工兵多搭建几座浮桥呢?

贾汪起义的主要负责人是何基沣、张克侠,此二人是我党的地下工作者,自然不算是黄百韬的队友,这里不再多说。

3,猪队友3号——李弥。

令人无法理解的是,负责在运河西面大许家接应黄百韬兵团的李弥兵团,忽然退入徐州。黄百韬低三下四求李弥“兄弟,看在党国面子上拉兄弟一把!就两天,我马上就完成渡河了!”李弥的回答让黄百韬绝望了“刘老总今天来三次电话相催了。 老兄,你多保重,我实在没有办法,我不能不执行上峰命令啊! ”

4,猪队友4号——刘镇湘。

刘镇湘是刚上来的64军军长,当初黄百韬25师和黄国梁64师携手在胶东大扫荡时,他才是一个整编旅旅长,如今也当上军长了。军事会议上,是撤到大许家是留下打一仗?黄百韬征求各军长意见,刘镇湘跳起来说,就地死守!黄百韬本来犹豫,听了这句话决定打一下再走。

刘镇湘不走的理由有两条,一条是想为63军报仇,第二条就比较搞笑。刘镇湘听说黄百韬给自己在大许家给自己安排的阵地是一座土山,是当年关羽投降曹操的地方,因此刘镇湘坚决不去大许家。

刘镇湘把黄百韬兵团十几万人留在了碾庄,华野第七、十、 十三纵队滚滚南 下,与 陇 海 线南面的第十一纵 队、江淮独立旅南北对进。黄百韬和徐州中间的大许家曹八集,成了解放军的阵地。自此,黄百韬被合围。

5,猪队友5号——邱清泉。

当初刘镇湘觉得不吉利的大许家,如今成了华野的指挥所,华野代司令兼代政委粟裕就在那里指挥对黄百韬的围歼。

杜聿明来了,老蒋认为,只有他才能指挥黄埔的骄兵悍将。杜聿明命令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不惜一切代价,拿下大许家,解救黄百韬。三四天时间,国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只向前推进了几公里,距离碾庄的黄百韬,只有30多公里。

杜聿明绕过刘峙,直接命令邱清泉”即以 有 力之 一 部, 不顾 一 切 牺 牲, 钻 隙 迂 回,向 大 许 家 突 进 ,限在一日之内确实占领大 许 家, 以 解 黄 百韬 之 围, 违则军法从事。“

邱清泉怎会出死力救黄百韬?他还害怕被华野围歼呢!邱清泉派邱维达的74军到潘塘奇袭,结果解放军正好收缩阵地,造成了被击溃的假象。邱清泉赶紧汇报”徐东大捷!"刘峙、顾祝同都嗨起来了。何应钦兴奋地对老蒋说“应该派飞机给黄百韬送勋章”。

大量《中央日报》 《扫 荡 报》空投到了碾庄,报纸上整版都是黄百韬的半身像和蒋介石的嘉奖令。黄百韬看到这些新闻报道,头上有一万只草泥马飞过,他终于意识到,援军是盼不到了。

正因为邱清泉浮夸的演技,黄百韬都断绝了冲出重围的念想。当25军长陈士章问“我们突围吧?”黄百韬回应“突围图什么?就为了让邱清泉看这副狼狈相吗?我们战死沙场,让黄埔的这些人看看,谁才是是真正的党国精英!”

黄百韬战斗到最后,只剩下了他和杨廷宴两个人。黄百韬用配枪自尽,杨廷宴假装成火夫,给他草草掩埋后离开。


历史知事



王铭章,民族抗日英雄,在抗战爆发初期的台儿庄会战期间,奉命死守滕县,以区区3000人的兵力对抗日军的主力师团,为后来的台儿庄大捷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也因为援军迟迟不到,导致滕县被日进突破,王铭章及其部下全部牺牲。


而近在咫尺的这支援军正是汤恩伯的军队。在王铭章死守滕县期间,至少发出了三封紧急电报,可汤恩伯的援军迟迟没有出现在战场。这件事也是李宗仁对汤恩伯交恶的开始。


(汤恩伯)


汤恩伯之所以救援不积极,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日军的攻势太猛,汤恩伯认为此时去救援,无异于虎口拔牙,还不如等主力部队一起集结完成再一起出发。,于是错过了时机。


二、汤恩伯自认为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有保存实力的嫌疑。这种行为纵观蒋介石整个统治时期都是司空见惯的,也因为自己是蒋介石的嫡系,也不怕被人说三道四。


三、汤恩伯趁机借日军之手消灭杂牌军。在国民党内部,是严格区别中央军和地方军的,不管从哪个方面,都是歧视地方杂牌部队的。也因为有这个心里,汤恩伯才会有恃无恐,救援不积极。



其实此时的中国已经到了最危险的地步,日军攻势凌厉,整个华北已经丢失,大有天狗吞月的妄想,使得蒋介石都有一股寒意。于是下令国军上下要众志成城,一致对外,才有了后来的“台儿庄大捷”。这也是汤恩伯失算的地步,可即便如此,汤恩伯也没有受到蒋介石的责备。只是可惜了一代抗战名将,死的有点冤了。


对此,你觉得汤恩伯出手能救得了王铭章将军吗?欢迎留言评论。


历史局中人


历史上死的最憋屈的名将要数哥舒翰了,他完全是被猪队友给坑死的。本来按照哥舒翰的战略构想,可能用不了两年就能镇压安史之乱,奈何朝中有杨国忠这样的猪队友瞎指挥,硬生生坑死了哥舒翰,还把安禄山叛军给引入了关中,导致了长安陷落,唐玄宗西逃。

在唐玄宗时期,哥舒翰和安禄山齐名,他们分别掌握着当时唐王朝的东西两大军团,帮唐朝守卫边境。后来安禄山造反,唐玄宗就把哥舒翰给召回去,希望他能帮着镇压安禄山。


哥舒翰在河西当节度使的时候,屡次大败吐蕃,号称是“大唐第一战神”,军事能力没话说,是当之无愧的名将。安禄山造反以后,他的活动范围就在华北平原一带,根本没有天险可以守。

按照哥舒翰的战略构想,他打算自己守住潼关,然后让郭子仪守住山西,这样就相当于把安禄山控在了华北平原上,等安禄山叛军的锐气消失殆尽,再慢慢蚕食他,这样用不了两年就能消灭叛军。


可惜的是,无敌的名将哥舒翰碰到了历史上最大的猪队友杨国忠,他看哥舒翰守在潼关不出战,以为是哥舒翰怯战,不敢出去,就不断下令让哥舒翰出兵潼关,去华北平原剿灭安禄山。


为了逼哥舒翰出战,杨国忠还不断在唐玄宗面前造谣,说哥舒翰可能也要造反,要和安禄山联合起来推翻陛下。唐玄宗听信了谗言,不断逼迫哥舒翰出战,哥舒翰没办法,历史记载,哥舒翰是一边哭着一边出了潼关,然后在灵宝中了叛军的埋伏,哥舒翰兵败被俘,后来被安庆绪杀掉。


没有了哥舒翰的潼关也轻易被叛军攻取,没有了潼关的庇护,长安就是一座不设防的城市,面对叛军,唐玄宗只能带着杨贵妃仓皇西逃。


看完这个事,只能说唐玄宗时期的第一战神“死的憋屈”


西山讲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川军名将饶国华奉命坚守广德,与日军进行殊死决战,后因部下刘汝斋团长违令后撤,致使饶国华势单力薄,孤立无援,被日军围困,最后举枪自尽,以身殉国。

1937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上海后,为了保卫南京,掩护国军后撤,蒋介石命令出川抗日的刘湘,部署川军在南京外围设防,以阻滞日军进犯,川军145师中将师长饶国华接到命令,率在本部人马前往安徽广德镇守,抵抗阻击日军。


饶国华接到命令后,率部经过一个多月的行军,从2千里外的川北抵达广德。他亲自巡视前线,与士兵一起修筑工事,鼓励将士们安民守土,教导部下抵抗日寇是职责所在,虽然敌强我弱,但必须坚持战斗,英勇无畏。

饶国华自幼聪明好学,颇有儒将风采,他从军队的伙夫做起,凭着过人的才能和卓越的战功,一路晋升到川军名震一时的中将师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饶国华一心杀敌报国,也自知前途凶险。一向节俭的他,破例为母亲举办了70寿筵,并告知亲友,如果自己为国捐躯,盼望他们能够照料自己的家属。出征之时,饶国华曾经当众表示“不驱逐倭寇,绝不还乡。”


日军很快进犯到广德,饶国华率部与日军进行顽强战斗。当时川军的装备给养很差,一个连没几挺机枪,一个师才有几门小炮,已进入冬天,不少士兵还穿着单衣,脚上蹬着草鞋。而日军却在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多次对广德发动猛攻。经过多次拼死搏斗,广德外围阵地失守,饶国华部队伤亡惨重,而且日军控制了交通,饶国华无法获得增援和补给,形势极度危险。

正在这危急时刻,饶国华部下刘汝斋团长却率本部人马擅自后撤,退出了战斗,使日军乘虚而进,广德失守已成定局。饶国华措手不及,激愤难当,但仍继续与日军进行战斗,最后他身边只剩下一个营的兵力,陷入了日军的包围之中之中。

在拒绝敌人的多次劝降后,饶国华给刘湘写了一封遗书“刘汝斋不听指挥,以致失败,卑职只有一死来报答您的知遇之恩和四川父老乡亲的恩情,我军掩护友军撤退的任务已完成,广德重地,我不忍陷于敌手,所以决心与城共存亡”。

凌晨时分,饶国华盘腿坐在地毯上,对着广德方向大喊“小小日本,将来必定灭亡”,举手枪自尽,含恨而终。时年43岁。

饶国华以死殉国,大义悲壮,引起很大的反响,国民政府追授他为陆军上将军衔,为他举办了隆重的悼念活动。毛泽东也对他做出了高度评价,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追认饶国华为革命烈士。

热血将军饶国华铁骨铮铮,奋勇抗敌,虽然被猪队友所坑,杀身成仁,但其坚贞不屈抵御外辱的意志,视死如归的精神,将永载史册,为后人传颂。


我是历史微点,欢迎互相关注,共同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