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10舰载机版当年为什么落选?

喵喵喵003


关于我国海军舰载机的选型,说法有很多,但是大都是一些传说。不过歼10战斗机当年参加了舰载机的选型确实是一件大概率的事情,毕竟歼10刚刚出现的时候,我国唯一能够完全实现国产化的第四代战斗机就是歼10,歼10也是我国第一次从技战术指标的提出,到设计,到试飞,到定型,走完全部设计研发道路的一款四代战斗机,如果要在歼10刚出现的时候选择一款舰载机,那只能是歼10。

图为歼10舰载型战斗机设想图。

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是辽宁舰,辽宁舰原是苏联海军的1143.6瓦良格号航母,他的姊妹舰俄罗斯海军唯一一艘航母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上就搭载有两种不同型号的舰载机,一种是苏33,一种是米格29K,这两种战斗机在库兹涅佐夫进行舰载机选型的时候就分别在航母上进行过起降测试,也就是说,中型双中等推力发动机舰载机,本来也就是这种航母可以考虑的选项,乃至于现在俄罗斯海军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已经确定以米格29K为主要舰载机,而非苏33。

图为歼10舰载型战斗机腹部示意图,他看上去类似于阵风战斗机。

作为我国而言,我国空军大部分第四代战斗机是重型飞机,比如歼11A、歼11B、歼16等,我国空军的中型四代机只有一种,也就是歼10战斗机。歼10是一种单发战斗机,使用一台大推力的AL31FN发动机作为主要动力,单台发动机推力13.2吨,整体尺寸、作战性能、任务设计都和美国的F16战斗机类似,而且歼10采用腹部进气道设计,也和F16如出一辙。

上图为美国海军YF16和YF17两种中型舰载机竞争,下图为YF16舰载机设计图。

F16战斗机就曾经参与过美国海军的航母舰载机选型,1973年,美国海军就新一代航母舰载攻击性战斗机开展招标,项目代号为LWF计划,当时参与竞争的就包括YF-17和YF-16两个型号。YF-17成为了后来的F18大黄蜂战斗机,成为美国海军的舰载中型战斗机选择,而YF16被淘汰。YF16的主要问题包是单发战斗机,在海上作战可靠性不足;机腹进气设计,导致飞机的挂载和结构强度不足;主起落架距离较近,导致飞机在降落时承受压力的能力不足等,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国海军不想和空军共用同一种战斗机。

上图为美国YF16舰载机设计图,下图为YF17战斗机试飞。

和F16战斗机设计思路与基本性能差不多的歼10战斗机,也面临着上述问题,也有单发战机动力不可靠,没有备份的问题;也有机腹进气导致的挂载不足和结构强度不足的问题;也有主起落架距离太近,导致降落时承受压力能力不足的问题。当然,歼10战斗机不存在和YF17这种飞机竞争的局面,成飞也提出可以把歼10改造为两侧进气、双发中等推力发动机、增强结构的设计,以适应海上作战的需要,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我国从乌克兰获得了T10K舰载机原型机,改变了一切。

图为YF17战斗机原型机,他演变为后来的F18大黄蜂舰载战斗机。

T10K是苏联的苏27K舰载机原型机,苏27的原型机就叫做T10,苏27K舰载机也被称为T10K,苏联一共制造了两架T10K舰载机原型机用于测试和训练,由此产生了著名的苏33舰载战斗机,我国进口T10K后,成功突破了把歼11改造为舰载机的结构改造难题,一举研发成功作战性能比歼10要强大不少的歼15飞鲨舰载机,在兼具重型战机空战优势的同时,还可以挂载4发YJ83K反舰导弹作战,实在是海军航母舰载机的绝佳选择。

图为歼15舰载战斗机,选择歼15作为我国海军的舰载机,是非常正确的决定。

因此,正如F16最终败给了F18一样,歼10舰载型也最后败给了歼15,我们无需惋惜,因为歼15足够优秀,足够强大,确实是比歼10更加合适的舰载机选择。


海事先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落选原因如下几点:


第一,歼10不是重型战斗机。

它的设计初衷是制空战斗机,外挂能力不足!

如果保证歼10的航程,就必须携带外挂油箱,但就不能携带重型反舰导弹。

如果携带重型反舰导弹,就难以保证航程。

作为舰载机,最好需要挂载多枚反舰导弹,歼10难以胜任。

第二,歼10是单发战斗机

舰载机对可靠性的要求很靠,因为一旦发动机出现故障,舰载机在海上迫降基本必死无疑。

同时,海上的环境恶劣的多,单发战斗机故障率比较高。而且单发设计推重比较低,飞行性能差

然而,歼10是单发战斗机,不符合需要。

第三,歼10采用腹部进气,前起落架强度不够。

歼10采用机腹进气,前起落架位于进气道下方,没有与机身承力构件相连。

这样一来,进气道承受不了着舰冲击力。

设计方案包括将腹部进气道改为两肋进气道。


然而,这种改动太大了,几乎等于全机重新设计,太夸张了。

相比起来,当然是歼15更实用。

况且,本来辽宁号原尊瓦良格号配备的就是苏33,设计也是围绕着苏33进行。

所以,此时装备歼15是最合适的。


萨沙


因为根本就没有舰载版,也没参选过,当然就不存在什么落选不落选的了。其实挺简单的事儿,且不说目前所有关于J-10舰载化的资料都是网上YY版,就说老前辈F-16战斗机在七十年代推出YF-16 Model 1600(F-16的舰载方案)与YF-17(后来的F/A-18)竞争美国海军舰载机惨败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F-16舰载化的缺点一目了然,当时完全没有舰载机研制经验的我们还会去推J-10舰载版吗?

▲当年美国YF-16和YF-17在空军和海军版选型竞标中,“杀的难解难分”

F-16战斗机“舰载化”失败,已经算是“抛砖引玉”

作为较为“类似”的战机,我们了解一下美国海军在舰载机选型中对F-16舰载版的疑虑,就能对这些事理解个差不多了(抛开美国海空军竞争和一些政策因素不谈,只说技术原因)。当年YF-17在与通用动力的YF-16竞标美国空军LWF项目时遭遇惨败,但是随后进行的“美国海军空战战斗机”项目又为YF-17带来了新的希望,当然缺乏舰载机设计经验的通用动力与舰载机研制经验丰富的LTV公司(A-7舰载机的研制厂家“凌·特姆科·沃特公司”)合作,拿出了YF-16 Model 1600参与竞标。

▲通用公司和LTV拿出的F-16舰载机竞标方案初始版本(YF-16 Model 1600)

当然最终的竞标结果我们都知道了:1975年5月2日,美国海军宣布麦道与诺斯罗普公司以YF-17为基础研制的Modle 267飞机赢得NACF项目(也就是海军航母舰载机项目),将发展为接替F-4海军型战斗机的F-18和接替A-4/7海军型攻击机的A-18,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F/A-18“大黄蜂”舰载机。

▲F-16战斗机舰载版模型示意

事实上,通用公司为了赢取美国海军的订单,已经对YF-16做了很多适应化改进,在与LTV公司合作之前为了满足海军方面的要求,在F-16-1/3方案中将双座型F-16机体修改为单座舰载型,以获得更大的内油容积和机载设备安装空间,主翼面积增大18%,采用推力相较F100发动机提高14%的F401发动机。在舰载机设计经验丰富的LTV公司介入后,又在通用动力原设计的基础上推出Model 1600-1603三种方案,无非是对YF-16的气动构型再次进行“上舰操作适应性”优化,但是仅仅是为适应海军版需求强化机体结构和起落架,增设着舰尾钩等基本修改,就在原设计方案上增重了大约六七百公斤。

▲F-16舰载机(海军版)示意图

但是无论通用动力与LTV如何努力,除却美国海军与空军在装备使用上不可调和的矛盾外,F-16舰载化方案的缺陷仍然是其竞标失败的决定性因素。F-16这种单发、机腹进气道飞机作为陆基战机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是其“航母适应性”却先天不足。就像美国海军后来指出的那样:1、F-16的单发动机设计,会导致可靠性不足,这在战机航母起降阶段尤为明显;2、F-16的机头空间太小,无法容纳更复杂的支持舰队防空需求的雷达设备;3、主起落架轮距过小,舰载操作和停放稳定性、安全性过差;4、航母舰载机追求的多功能发展潜力相对过小,如果要全部满足海军需求,无异于重新设计一架新飞机。虽然从后来的F-35C隐身舰载机看,单发布局可靠性并非不能解决的问题,但这是建立在美国航发技术指标和可靠性“独领风骚”的前提之上,其他国家的舰载机暂时难以借鉴。而F-16后期型的多功能发展也算是同类战机的标杆,只不过其后期多功能化发展的结果,就是更加不适应上舰操作。因此有“F-16舰载化”失败在前,你们所谓的后发借鉴优势,又怎么会去操作J-10舰载版呢?更何况当年的航发水平更难以支撑单发舰载机的需求。

▲歼-10战斗机示意图

J-10上舰的问题举例

前文已经通过F-16舰载化失败的例子说明了此类飞机不适合上舰,那么下面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具体例子来说明J-10的问题。比如说,J-10采用的机腹进气道就对于舰载化改进十分不利,这不是J-10自己的问题,是同类飞机普遍存在的。腹部进气道的唇口处空间高度有限,与两侧进气道相比其前起落将的安装位置相对靠后,这样就造成“前轮相对于机体重心的拐弯力矩过小,甲板滑行能力受限;前轮相对而言更为靠近飞机重心,造成前起落架的负荷增大,因此在起降时受到的冲击更大,加强前起落架需要付出更大的结构重量和空间”。

▲注意J-10战机的前起落架位置

另外,机腹进气道即使在陆基使用时,也是结构薄弱部位,难以进行结构加强,而若是为了上舰加强前起落架和相应的进气道周边结合部位,所付出的代价未免得不偿失。而若要改变进气道布局,其带来的气动结构上的改变又相当于重新设计。这里所说的进气道与起落架问题,只不过是陆基飞机舰载化中的一个难点而已,而这个难点在当年法国退出“台风”战机研发团队时也有所考量,台风战斗机的进气道也存在此类问题,不太适合上舰改造。

▲注意,同为单发布局的F-35C舰载机,采用两侧进气道

▲双发布局的“阵风M”舰载机,两侧进气道

▲苏-33舰载机的进气道与前起落架

本文所述的内容不涉及战斗机具体对比,只是举例说明了J-10不适合上舰的原因。另外,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个型号的飞机从始至终都是为陆基使用的,那个年代研制这款飞机还考虑不到结合上舰的因素。


装备空间


你好,我是冬雨AK,我来回答一下吧,你说的歼10舰载型是下面图一和图二吧,歼10舰载机的落选是多方面的因素。

我国舰载机研制计划最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我国开始891航母研制计划,配套舰载机是当时的歼7或歼8,进入90年代后,由于我国航空技术快速进步和苏27的引进,舰载机的配套方案也就升级为三代机。1995年底,我国决定在歼10和歼11的基础上研制舰载机,也就是九五舰载机计划。2005年,“瓦良格”号航母开始改装,对舰载机对研制进度更加迫切。

歼10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机,具有出色的机动性和较短的起降距离,完全有潜力改装成一款舰载机,从目前披露的照片来看,歼10舰载型设计方案改动非常大,机腹下进气道改为两侧进气道,发动机改为两台RD33发动机,以保证动力的稳定可靠性,采用折叠机翼,使用了一定的隐身技术。

之所以最终落选,原因众说纷纭,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由于我国第一艘航母为改装后的“辽宁舰”,是一艘采用滑跃起飞的中型常规动力航母,所以搭载的舰载机数量必定不会太多,这就要求舰载机具有多用途能力,兼负舰队防空、护航,夺取制空权和对地、对海攻击的任务。所以,舰载机要有全面的飞行性能,能够满足高低空和高低速作战需求,载弹量载油量要大,能够挂载多种武器,航程要远,歼10基本型为一款中型战机,歼10舰载型脱胎于此,所以很难满足上述要求。

第二,设计生产难度太大,设计方案出来了,不一定就一定能研制出来,舰载机和陆基飞机有很大对不同,对起落架的强度要求 机体强度要求 等等都要高的多,所以歼10舰载型可以说是一款新研制的战机。而当时我们对舰载机对研制速度有要求,没有机会失败后再重新研发,恰好此时我们从乌克兰得到了苏-33舰载机的原型机T-10K-3,于是利用歼11平台,吸收T-10K-3对技术,研制出歼15舰载机,这是最快速 稳妥的方案。

第三,外挂能力不足,载油量较小,无法满足多用途对作战需求(其实第一点原因里已经讲过,还是详细说一下)。歼10虽然有11个外挂点,但有4个位于机身下,由于空间有限,只能携带小型的弹药或者作战吊舱。为了满足航程需要,就只能挂载3个副油箱(机身下主挂点和机翼下内侧挂点),那么就没有地方挂载重型反舰导弹了,而挂载重型反舰导弹,那么航程就无法保证了。

所以,歼10舰载型的下马,最终选择歼15飞鲨,是最优选择。(错误之处,望指正)


冬雨AK


依稀记得,在布武上初高中时候,当时很多地摊报刊都一致认为中国的第一代舰载机会是歼-10战机改进的舰载机版,最后,另很多人“意外”的是歼-10并未上舰成为舰载机,甚至连验证机型都没有出现,那歼-10战机为什么没能成为舰载机呢?

歼-10A性能不足

作为单发中型空优战斗机,主要任务是进行空中作战,对海打击能力并不足。另外,歼-10战机的最大起飞重量只有20吨左右,所以载弹量并不高,最大只有5吨左右;更重要的是歼-10A的内油作战半径更是只有600-700公里,而挂上副油箱以后载弹量又大幅度降低。所以,在当时歼-10A的战斗力是不如同时期他国舰载机的!

单发发动机劣势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歼-10是单发战斗机,单发战机的可靠性本就不如双发战机(F-35C舰载机也一样,只是其发动机性能稍微强悍稳定),而且歼-10战机安装的主要还是俄制AL-31F发动机,本就有些“粗糙”,特别是在海上复杂的起降环境和潮湿带来的盐腐蚀,这使得歼-10战机在可靠性方面相比其他舰载机就有了不小的劣势。

另外,歼-10A战机使用的俄制AL-31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只有12.5吨左右,在发动机性能上也有些许欠缺,没有强劲的发动机又不是双发战机,这就会使得战机的短距起飞能力较差,而对于起飞跑道只有100多米航空母舰来说,看重的正是短距起飞能力,所以从这方面来说歼-10并不适合成为舰载机!

改为双发难度较大

看到这或许会有不少读者想说,将歼-10改成双发战机上面所说的劣势不就全部消失了?确实如此,歼-10能改成双发版本说不定还真的适合成为航母舰载机,但事实上研发双发版歼-10比单发歼-10直接上舰的可能性更小。要知道将一款单发战机改为双发版本其工作量并不比直接研发一款新战机少多少。

全新研制一款现代化战机,从立项研制到试飞,再到定型量产,至少需要15年的时间,所以,将歼-10改为双发版的话也需要15年左右的时间,可辽宁舰等不了那么长时间。拿到了苏-33舰载机的T-10K-3原型机,又加上有改进生产歼-11的经验,所以在此基础上研发歼-15的时间要短很多(06年立项,09年首飞,12设计定型,13年上舰),而且苏-33还是一款成熟的舰载机,性能更加强大,选择歼-15舰载机才是情理之中的事。

总之,对于我国海军第一代舰载机是歼-15的事情已是定数,目前布武说再多也都是“事后诸葛亮”。而最终的结果是,当时以及目前歼-15的性能、战斗力并不低于我国同时期的任何一款三代机,说明这个结果已经是非常好的了。


天下布武


因为601比611在舰载机研制方面更积极,动作更快。

两所的早期探索

当年搞舰载机,601和611都有份。先开始601是拿歼八II练手,611是拿歼七练手。现在看来,其实都不是很合适,这两机型都是三角翼,特点就是最小速度大,因此起降特性并不好。而舰载机的基本要求就是低速性能良好,否则起就很麻烦,落就更困难。接到任务后,601不光对歼8Ⅱ进行了上舰方案预研,同时对已经竞标失败的歼13进行了舰改预研,形成了文字材料,也有歼13舰载方案模型。

这是早期的一种舰载机模型,已经采用了边条翼设计。

601拔得头筹

然后,就是本世纪初,海军让601和611各自以歼11和歼10为背景机搞舰载机。其中还特别把主起落架的研制工作交给611。不过611并未拿出深入的研究成果。倒是在顾诵芬支持下,601很快决定自费从乌克兰购入苏33的原型机T-10K-7,结合601对歼11/苏27的了解,601对舰载机的折叠翼、起落架都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海军将领对601和611的活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只有在601才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舰载机技术。从611的反应来看,611当年忙于完善歼10,并没有足够兴趣研究以歼10为基础的舰载机,所以才表现得如此淡漠。

这是顾诵芬在601与孙聪、李天等人,背景是T-10K-7

结论

这样,601终于在舰载机的竞争中获胜。对海军而言:谁能早一点让它掌握了能直接威慑假想敌的武器,谁就是赢家。在这个竞争过程里,海军并没有对重型机、中型机有什么偏好。因此,那些把歼10没有舰载型的原因归结于歼10是中型机的说法不过是一种穿凿附会而已。


asiavikin


歼-10做舰载机曾引起极大的呼声!笔者记得上高中那会看到的地毯杂志,都浓墨重彩的介绍了这种可能,但2012年11月歼-15首次登上辽宁号,让歼-10上舰的支持者大失所望。而歼-10落选的原因至今都没有官方的说法,坊间的消息也大多都是猜测,但结合国内外的舰载机发展经验我们可以得出较为靠谱的答案。



首先我们要明白,最终决定舰载机选型的是海军,成飞和沈飞只能在技术上发力!结合全球舰载机发展历史不难发现,舰载机最重要的就是挂载能力和滞空时间,中型战斗机歼-10在这两点上都不占优势!海军从一开始就倾向于沈飞的歼-11上舰,就像当初苏联海军不考虑米格-29K,坚持发展苏-33一样,在他们看来重型舰载机的潜力更大。

我们选择歼-15海军的航母使用方式有很大关系。

我们在2004年决定续建瓦良格号航母,将其作为未来的舰队核心使用,后来建成的辽宁号与美军航母专注对地攻击不同,它主要的任务是确保舰队防空的安全,因此舰载机以制空作战为主,这个任务更适合舰载机去完成,打空战还要靠重型战斗机。

例如美日韩都把重型F-15作为空军主力,负责在高空歼灭任何敌对目标,这和我们的舰载机定位类似。而对地、对海支援交给F-16、F-2以及F-4去执行,后三款都是轻型战斗机,因此歼-10不被以制空作战为主的海军接纳。



此外,各国的舰载机都在向着大型化的方向发展,美国海军的舰载机从早期的大黄蜂到今天的超级大黄蜂,就是尺寸、重量不断增加的进化之路。超级大黄蜂比大黄蜂的机体长了1.31米、宽了1.63米,翼面积从37.16平方米增加到46.45平方米,足足增加了25%,最大起飞重量增加了大约6.5吨。超级大黄蜂最大起飞重量30吨,已经接近重型舰载机了,通过下图对比不难发现,超级大黄蜂大了很多。


而最新版的舰载机F-35C最大起飞重量31吨,这足以说明舰载机大型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海军也就自然而然地看不上小巧的歼-10了。

超级大黄蜂和歼-15是一个定位,简单说就是大型化,尽可能地追求单机平台的任务效率。

对于航母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机库里能装多少舰载机,而是甲板上同时出现的舰载机数量越少越好。这个理解起来会有难度,简单解释就是:舰载机再多,单个飞机的任务能力低,一次任务就需要把所有舰载机都拉上甲板派出去,这样的航母是没有战斗力的!不能为了多装几架舰载机而刻意缩小舰载机的体积、重量,确保单机作战能力才是重点工作,这也是辽宁号只装24架歼-15的原因,换成歼-10它肯定可以装的更多,但战斗力反而会下降。


经验表明,航母专用的制空战斗机普遍比陆基空优战机大的多,比如著名的F-14“雄猫”战斗机,最小翼展也有10.15米、最大起飞重量高达33.7吨,比超级大黄蜂大的多,美军的尼米兹级航母装上它,都会严重影响舰载机数量,但当国会要求全部换成体形更小的超级大黄蜂时,海军反而非常不快,足见在作战人员心理,航母的舰载机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那么同样的,在我海军眼中,双发、重型、大挂载的歼-15,比中型战斗机歼-10更具诱惑力。


兵器世界


歼10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斗机,其所有原始设计细节我国完全掌握,本来相对于乌克兰淘来的验证机T10K有很大的优势,是进行舰载机改装这种大手术的最佳选择,但是它是为适应我国特殊需要研制的,改装舰载机有几个不可回避的缺点:

一是歼10为适应国土防空的需要,在气动设计上偏重高空高速,强调瞬时盘旋机动,表现在机翼后掠角大,机翼面积小等方面,造成陆地起降性能不佳,改成舰载机可谓雪上加霜,无论改装难度,还是飞行员的操纵难度都很大。

二是歼10在设计的时候,参考了以色列的“雄狮”战斗机,采用机腹进气方式,这使得机身布局浑然一体,融合流畅,内部空间大,但也带来了飞机下盘强度不足的缺点,舰载机因为要承受降落时5个G的纵向过载,要求起落架最好与机身主梁直接相连,歼10如果硬要改舰载机,就面临补强带来的超重问题,加上发动机不给力,很可能得不偿失。

三是歼10毕竟是中型偏轻的战斗机,本来在航程和载弹方面就显得比较单薄,舰载改装面临增重减油,会使其这些指标更难看,而且不光舰载机,连陆基战斗机都有重型化的趋势,用歼10改装舰载机实为下策。

但参考T10K研发的歼15却有歼10不具备的优势,其同门师兄苏33已经第一个吃了螃蟹,完成了舰载机改装,且服役多年,已经用实践证明了苏27系列的潜力。苏27研制时间较早,强调稳定盘旋能力,低速性能较好,机翼面积62平米,而歼10只有33平米,虽然苏27同为机腹进气,但两个进气道之间的距离很大,起落架与机身的连接不成问题,最重要的一点,苏27是重型机,改装潜力巨大,歼15在起飞重量受限的滑跃模式下,作战半径仍达700公里,这是歼10无法比拟的,所以歼10落选舰载机并不遗憾,因为我们有了更好的选择。







飞帅


既然选择了重型舰载机歼-15,就已经说明了我国海军还是比较青睐重型舰载机的。

从1996年开始,歼10和歼11就分别开始了舰载型号的预研,只不过最后入选的是重型舰载机歼15,而不是中型的歼10。这就关乎到舰载机的选型问题了,究竟是双发重型,还是单发中型。

首先来说,双发重型舰载机有单发中型舰载机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航程,载弹量,可靠性,作战半径”上,此外,双发重型舰载机的效费比也比单发中型舰载机高。俄罗斯曾经做过一个分析,苏33和米格-29K对比之后得出的结论是,苏33舰载机的效能要超过米格-29K的30%以上。而歼10和歼15类似于米格-29K和苏33之间的关系,歼10在航程,滞空时间,作战半径,载弹量上都不如歼15。



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最多可以携带20架苏33舰载机,如果换成米格-29K的话,最多可以搭载36架。而辽宁号航空母舰一般搭载24架歼15舰载机,如果换成歼10的话,估计和米格-29数量差不多。但是问题来了,虽说歼10战斗机的挂点有10个之多,但是只有翼下4个挂点可以挂载导弹等武器。机翼根部由于被设计成弯扭形状,只能使用特制的挂架挂载副油箱。即便是歼10使用复合挂架,也不过只有6个武器挂点。而歼11的挂点多达12个,基本上都可以挂载武器。如果,歼11也使用复合挂架的话,那挂点又将增多。



最重要的是歼10毕竟是新研发的战斗机,且还是单发的,在风险上要比双发战机高。此外,俄罗斯那边的苏33舰载机也已经服役了,有了苏33的成功经验,那么,同宗同源的歼11改成舰载机的风险要比歼10小的多。况且,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末又从乌克兰获得了T-10K原型机。如此一来,歼11改为舰载机就变得顺水推舟了,这也就是后来的歼15舰载机。


另外,舰载机对低速操控性能和发动机响应速度要求极高。而歼10战斗机本来就注重高空高速性能,对低空机动性不太注重,其着舰时的操控性不会太好。而且,鸭翼也对飞行员的视野有影响,综合来看,歼10的舰载版落选也在情理之中。(图片来自网络)


江山何沉


歼-10,仅仅是一架中型战机,且最致命的只是单发战机,本身就存在航程近的弊端,所以歼-10每次起飞,携带3只副油箱,似乎已经成了标配。

因此,就别指望单发的歼-10成为舰载机了,海军航空兵不可能看上单发且腿短的歼-10,歼-10就根本没资格成为海航的竞标战机,所谓的歼-10何来的舰载机版,成飞历史上,并没有研发歼-10舰载版,只是有过此想法,但也只是想法而已。

航母,其战斗力体现在舰载机上,特别看重舰载机的短距起落,以及低空低速操控性能,也非常强调独立有效的作战能力和可靠性。

因此,对舰载战斗机要求可谓以一当十,数量有限的舰载机在保卫航母作战群的同时,能有效地打击敌水面舰艇包括一定的陆上目标。

对航母数量有限的海军来说,舰载机的选择重点不是成本,而是以一当十的作战能力,如果不能形成有效战斗力的话,在舰载机上选择中所节约的费用,必将被整个航母作战群战斗效能的低下所抵消,可谓得不偿失。

尽管歼-10是我航空科技的里程碑 ,成飞奉献给空军的杰作,采用先进的鸭式前翼和无尾三角翼布局、电传飞控和涡扇发动机,不仅超音速性能优秀,前向隐身也大有改善。

但歼-10战机的三角翼,难以做成折叠翼,是其上滑跃航母的一个阻碍;另外,歼-10战机不能携带空舰导弹,肯定难以胜任舰载机的重任。

最主要的原因,歼-10的单发不利于上舰,在发动机可靠性尚不能有效保证,单发战机的可靠性不及双发战机的背景下,海航是不可能让单发的歼-10上舰的。

且中型战机难以靠微弱数量优势战胜重型战机,与采用同级武器和航电技术的重型战机相比,中型战机的战斗力包括升级空间将受到极大的限制。

因此,唯有重型的航程远、滞空时间长、作战半径远,能携带空空导弹、空舰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的歼-15重型战斗机,才能胜任我航母舰载机的重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