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域流量的經營空間是有界?還是無界?

私域流量的經營空間是有界?還是無界?

私域流量對於一個平臺的重要性,但如果一個平臺任由私域流量無限發展,極有可能會影響到平臺的體驗和商業利益。所以,未來私域流量的經營空間應該是有邊界的。其實,這個邊界就是類似微信的平臺規制範圍。下面,我們以微信等平臺為例進行解讀。

私域流量的經營空間是有界?還是無界?

1. 設置行為紅線

一是控制傳銷。

一個微信號能加滿5 000個好友,不少企業利用微信的龐大社交網絡形成輻射。一個多層金字塔的結構中,如果一個人發展5 000個下線,一個企業能控制的私域流量就是驚人的天文數字。

但是,微信會嚴格控制這種"類傳銷"的多層分銷結構。其做法簡單粗暴而有效,無論是否有入會費、拉人頭、團隊計酬這些特徵,只要有分銷層級,都不許超過兩層,將出問題的可能性限制在最低。小黑裙(騰訊投資)和雲集先後被處罰,都是觸犯了這種平臺規制的紅線。

二是禁止裂變。

早在幾年前,微信就曾打擊過美麗說、蘑菇街等企業的誘導分享行為。2019年5月13日,微信安全中心又發佈了一篇《關於利誘分享朋友圈打卡的處理公告》,禁止通過利益誘惑,誘導用戶分享、傳播外鏈內容或者微信公眾賬號文章。裂變是2018年紅極一時的"增長黑客"主張的模式,但微信已經明確了態度,不會給出這種空間。

三是打擊外掛。

用外掛養號已經是私域流量江湖中公開的秘密,這也是被微信平臺禁止的。外掛不僅產生了大量惡意營銷行為,還產生了詐騙等犯罪風險,更影響了用戶的社交體驗。2019年6月18日,微信安全中心發佈《關於打擊"微信營銷"外掛的公告》,再次申明瞭微信嚴厲打擊外掛行為的態度。換句話說,要做私域流量,可以,但必須是真真正正的"活人"。

2. 收編私域流量

當品牌建立了私域流量,就達到了去中介化的效果,這相當於在平臺上做了一個OTT(over the top,過頂傳球),直接導致靠販賣流量為生的平臺喪失利益。這類案例在微博經營的初期就曾出現過,有個說法是,微博還沒賺到錢,大V們已經賺得盆滿缽滿。

於是,面對私域流量的興起,平臺開始反制,主要的手段是收編私域流量。小紅書主推MCN模式,實際上就是對於私域流量的清洗。2019年5月10日,小紅書官方發佈的《品牌合作人平臺升級說明》,新規不僅提高了品牌合作人(可以接廣告)的標準,還要求這些符合條件的品牌合作人必須與官方內容合作機構(MCN)進行實名制簽約,否則將無法接單。

一些沒有簽約的個人博主在登錄小紅書時會看到系統的跳出提示,要求及時完成MCN機構簽約,而提示中提到的MCN機構只有小紅書官方的"泓文"。同時,新規也加大了對私下接單的打擊力度。所有這些舉措,都是想要形成一種狀態——私域流量依然存在,但經濟利益重回公域。

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涵、茉莉、【裡德助手】等大MCN必然會迎來一個更大的風口。


私域流量的經營空間是有界?還是無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