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裕王本来就是既定的接班人,为什么还要多次冒险参与倒严斗争?

文火烹小鲜


裕王前面两个太子都挂了,严党权势熏天,要办独善其身的太子没啥难度。而且嘉靖作为丹药皇帝,真的一直烧国本求长生未必得,但把大明朝在生前烧垮也没难度。

就算裕王能登大位,也需要战绩来维持皇权。嘉靖帝本人一湖北荆门钟祥娃,靠磕猪肉蟠龙菜(估计是吃不起鱼糕)加血加速坐囚车当上皇帝,后来还是靠大礼议之争,把文官全得罪,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才换来一点炼丹的权利。现在臭名昭著的严党摆在裕王面前,送金送经验,没有比踩着严党登基更合适的了。


站烽


一提到嘉靖皇帝,就能想到严嵩。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嘉靖皇帝既然重用奸臣严嵩,那么理论上应该是个昏君,但实际上明史上对嘉靖评价并不算低,甚至一度嘉靖年间的改革中兴了颓势的大明王朝,只是后期重用严嵩以后,才逐渐的衰落。
说到裕王,就不能不提嘉靖皇帝的子嗣。
嘉靖一共有8子6女,其中裕王朱载垕第三子,而且也并非皇后生,乃是庶子,从理论上将,朱载垕完全没有可能被立为太子,甚至是当皇帝,但事情偏偏就有凑巧。
嘉靖皇帝一生有四位皇后,除了朱载垕母亲杜贵妃后来母凭子贵,其他几个皇后都没有生出子嗣,而且死得都很早,所以嘉靖所有的儿子都是庶子,为了大明王朝江山社稷,也只能从庶子中挑选。
嘉靖长子朱载基,生于嘉靖十二年,母亲阎贵妃,是庶长子,但出生仅两个月就去世,封谥号哀冲太子。
次子朱载壡,母王贵妃,嘉靖十八年被立为太子,而朱载垕同时被册封为裕王,但在十年后朱载壡去世,享年14岁。
这样来看,论过来论过去就只有第三子朱载垕能够继承为太子。
只不过朱载垕十分可怜,由于他二哥去世的比较早,所以嘉靖认为如果太早立太子的话,很有可能就会遭到天谴,所以迟迟没有下旨立太子。
理论上来说,明代王爷在受封以后,都要到全国各地去就藩,嘉靖没有下旨,所以裕王始终待在京城之中,并未离开。
但即便如此,太子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很显然裕王朱载垕的威胁并未消除,因为嘉靖皇帝当时还有第四子景王朱载圳,同样未就藩,而且当时朱载圳仅比朱载垕小一个月,虽然并无证据表明,嘉靖想要立朱载圳,但一天不就藩王,裕王就始终安定不下来。
更为关键的就是,裕王的生母杜贵妃,并不受嘉靖皇帝宠爱,这无疑使得裕王更加雪上加霜。
虽然皇明祖训中明确规定,立嫡立长,但很显然裕王自己觉得,自己并非不可替代。
当时朝廷上分为两派,其中一派是以徐阶为首的,拥护裕王,而以严嵩为首的,拥护景王。
严嵩之所以选择景王,也是无可奈何,因为当时他的死对头都是拥护裕王的,如徐阶、高拱、李春芳等等,一旦嘉靖皇帝嗑药后撒手人寰,裕王上位,将来反攻倒算之下,自己难有好果子吃,所以始终以针对裕王为主。
裕王也很无辜,他并不想参与朝廷争斗,只是被下面的人卷入里面来,况且他在皇帝心目中并不是很重要,地位不稳,因此更加需要争斗才能出头。

漫步史书


其实不是严嵩跟裕王斗,而是裕王要跟严嵩斗,且不得不斗!

在《大明王朝1566》中,严党的最终灭亡,其导火索就是严嵩指出了张三丰血经有假,嘉靖帝大呼“欺天了”。

这个“欺”字意义深广,既可以理解成裕王的欺骗、欺瞒,也可以理解成严嵩的欺负、欺压。这个“天”字同样意义深广,既可以理解成上天,也可以理解成嘉靖帝。

总而言之一句话,严嵩这次玩过了,不上贺表,还直接攻击裕王是欺君。这个势头压到了裕王头上,更是不把上天放在眼里,嘉靖帝又岂能容他?

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大家思考,严嵩又不是傻子,为什么明明知道裕王是下一任皇上,还要跟他作对呢

一、

在《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帝是不近女色的,甚至见不到一个宫女和皇后。

这样就会给人们造成一个错觉,那就是剧中嘉靖帝为什么只有一个儿子,是不是他不好那事呢?

其实不然,第85期我们就讲过,嘉靖帝还是相当好S的,甚至他的三任皇后,一个比一个死得惨。后来因为他过于变态,最终导致了宫女暴动,差点没勒死他,从此之后,他就搬离了皇宫,一心修道了。

也就是说,嘉靖帝并不是仅仅有裕王这么一个儿子,他也曾立过太子朱载壡,只不过后来在嘉靖二十八年去世了。

而跟裕王同岁的还有一个王,叫景王,此时他不在京城,而这个景王,才是严嵩曾经靠拢的对象。而这些内容,在剧中并没有体现,所以,严嵩跟裕王不对付,也就显得有点滑稽了。

但严嵩不能向裕王靠拢,究其原因还在于嘉靖帝的帝王之术,皇权之下,哪有你靠边站的选项?

在剧中,嘉靖帝驾崩之前,他曾经跟裕王讲过这么一句话:

“朕御极四十五年,从来是一个人独治,你太弱,没这个本事!”

随后,裕王反问嘉靖帝,大明朝,到底谁才是真正的贤臣?

嘉靖帝一句话点了题:

“没有真正的贤臣,贤与不贤有时候也由不得他们,看清楚了,贤时便用,不贤便黜!”

二、

嘉靖帝的这句话,就很好地概括了严嵩的一生:

首先我们要明白,严嵩所在的角色是什么,真的像表明上看到的那样是内阁首辅吗?

当然不是这么简单,其实剧情走到这里,大家想必也清楚了,大明朝真正的问题在哪?就在于大明朝日益枯竭的财政,满足不了嘉靖帝日益增长的欲望。

而他的这种欲望是以侵吞国家财产为手段,已到达自己修仙的目的。

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就很好理解,剧中的三派,也就是以裕王为首的清流、以严嵩为首的严党、以嘉靖帝为首的宫里,三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是谁发现的呢?

其实很多人都清楚,只是没有人指出来而已,而这个弊端最终还是由海瑞讲出来的:

“自陛下登基初年,亦有之而未甚也,今赋役增常,万方则效……天下因即陛下……曰:嘉靖嘉靖,言家皆净而无财用也,天下之人不值陛下久矣。”

甚至海瑞更是直指问题根源,那就是嘉靖帝家国不分,以国库为私库,用全民的财力来供自己挥霍,这才是根源所在!

懂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严嵩为什么被软禁在家,他会冲严世蕃大喊,不仅是皇上离不开你爹:

“大明朝也离不开你爹!”

三、

也就是说,嘉靖帝要想实现把国库的钱,掏进自家的腰包,其实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因为这是两套系统在运转,一套是宫里的系统,包括司礼监啊、巾帽局啊、针织局啊等等。这一类属于嘉靖帝的皇家产业,里面工作的人员也以“奴婢”自称,这类人只效忠于皇上,不过问政事。

另一套系统,是国家运行系统,是以内阁为首,以及所管辖的六部,以及各级地方衙门。其实他们的职责是在嘉靖帝的带领之下,实现对国家的控制,按照海瑞的说法,这叫“君臣共治”。这类人,并不仅仅效忠于皇上,更是要跟皇上抗争,以便更好的管理和服务天下人。

这里面就有矛盾了,一方面要服务天下苍生,比如严嵩倒台之后,徐阶做的财政预算,就包括安抚灾民,发放俸禄,抗击鞑子等等。可是嘉靖帝也想从中拿钱,从百姓手中拿钱出来,怎么办?

这就显得严嵩的重要性了,为什么他在雨中跟严世蕃大吼:

“在这个世上,只有皇上能呼风唤雨,也只有你爹能遮风挡雨。”

是啊,他为什么能遮风挡雨?

说白了,他就是替嘉靖帝背锅的,只有他才能做这个恶人。

而裕王,是要接班的,他当然不能当恶人,而且为了统治的正当性,他更是要站在人民的一边。所以,他跟严嵩,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只要严嵩替嘉靖帝背一天的锅,他们就一天也站不到一块去。

四、

严嵩之所以做首辅二十年而不倒,就在于他在满足嘉靖帝欲望的同时,也能镇得住下面。

不要觉得什么杨继盛啊,沈炼啊,周云逸啊,戌午三子,越中四谏,这些人的死貌似记到了严嵩头上。实际上,何尝不是他们在跟嘉靖帝争辩,而嘉靖帝又巧妙地把矛盾移到了严嵩头上。

这就是他所谓的贤臣,等到严嵩再也扛不住了,再也背不了锅了,那就是不贤,需要罢黜了。

而严嵩从“贤”往“不贤”的演变,正是嘉靖帝把权力和矛盾往下一代培养的过程:

严嵩当权这么多年,相安无事,为什么到了他快老了,徐阶啊,张居正啊,高拱啊,都蹦出来了?

这就是嘉靖帝给裕王准备的一套班子,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严嵩注定只能跟着嘉靖帝这条船走到黑。嘉靖帝允许冯保去裕王府,狠心赶走吕芳,提用陈洪,就是为后来的冯保干掉陈洪,给裕王铺路。

后来徐阶顶替严嵩当首辅,显然没有严嵩手段高明,也是跟嘉靖帝讨价还价,使得大明朝的银子在国库和私库之间流淌。而张居正和高拱,毅然决然,把炮口又对准了徐阶,而徐阶下台后,下一任首辅,同样经历他们的遭遇。

说了这么多,只是表明一个问题,严嵩选择了当内阁首辅,在享受荣华富贵的同时,自然就注定了不能跟裕王同心。不是他不想,而是不能,跟裕王走得近,等不到裕王即位,他就先被嘉靖帝干掉了。

记住一点,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派别,在嘉靖帝下面当官受委屈的,自然只能把希望寄托到下一任皇上身上。而受宠的,就像严嵩这一类人,自从一开始上了这条船,那就永远掉不了头了,他能做的无外乎再行驶地久一些。

就像严世蕃听从严嵩的安排,做最后的努力,给胡宗宪写信一样:

“望吾弟体朝廷大局,暂休兵歇战,以解国库不继之难。”

因为他知道,倭寇可以剿,但不能全剿啊,毕竟倭寇被剿灭之际,也是严党要倒台之时啊。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杨角风发作


这是嘉靖安排好的故事情节,谁不斗谁死

嘉靖皇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葩皇帝,一心躲在西苑炼丹修道,宠信道士。搞的国库空虚,卖官糜爵,二十多年不上朝,完全符合昏君的形象。


看上去丝毫不理朝政,但是他把朝堂上衮衮诸公一个个收拾的服服帖帖,满朝文武皆为棋子。严嵩和裕王的斗争早就被定下格局,谁要是不斗,谁就出局。

裕王朱载垕是嘉靖的第三子,但嘉靖其他儿子全部早世,虽然嘉靖表面上对朱载垕关系十分冷淡,没有案例册封其太子。不过嘉靖对于自己的“布种大业”非常痴迷,明眼人都知道皇帝位置肯定是会传给裕王。以严嵩父子这对揣摩圣意的高手难道会不知道?但正是他们知道嘉靖的心意,所以只能跟裕王党拼到底,寄希望于渺茫的立其人为皇帝。


相比较嘉靖,裕王的声誉要好太多,关心民间疾苦,针砭时弊,朝堂上清流和对严党不满的人士全部倒在其麾下,可以说是朝堂上“正义人士”的最后希望。所以如果严党和裕王党要是合流,嘉靖的皇帝位置还能做的稳吗?他还能安心的在西苑炼丹,各种胡作非为吗?

所以严嵩很清楚,他倒向裕王之日,就是他的死期。而裕王除非想要要做李世民或阿尔萨斯,否则也绝不可能和严党合流。更何况相比较前者,后者难度还更低。所以双方的斗争早就被安排好,不斗也得斗,谁不斗谁就出局。嘉靖要严党打压裕王党势力,又拉出裕王这个未“贤君”让其他诸多臣以未来希望,同意他的胡作非为。



此外,严党和裕王党斗的太久,双方血仇太深,周云逸案、沈炼案、大殿案等,权力的游戏从来不是请客吃饭过家家。裕王党本身就是被严党打压欺负的政治失意者大集合,双方积怨太深,更何况嘉靖把不得双方斗的越狠,这样自己炼起丹来越安心。


五岳掩赤城


很多人表示该剧比较烧脑,许多细节看不透,却又越品越有味道。其实要看懂该剧,个人认为得厘清几条人物主线。

《大明王朝1566》又名“嘉靖与海瑞”,自然,该剧的主线是嘉靖皇帝与海瑞的矛盾与博弈,这是该剧的核心也是最大的明线。嘉靖皇帝二十年不上朝,专心修道,却对朝局洞若观火,掌控自如,就是典型的治国不在行,弄权却是一等一的高手!嘉靖代表的是封建君主自私、霸道、伪善的一面。反观海瑞呢?海瑞,又名海笔架、海钢锋,是剧中唯一一个不畏强权,敢于站出来为民请命的大清官,大铮官!海瑞代表的是公理与正义,典型的光明势力。但是该剧之所以吸引人,我觉得不在于嘉靖与海瑞这条明线,而是另外几条暗线的博弈。

这个暗线就是以裕王为代表的清流派和以严嵩为代表的所谓严党。其实裕王也好,严嵩也好,都是嘉靖皇帝忠实的一份子,代表了嘉靖身上既要面子又要里子的一面。具体说,裕王、徐阶、高拱、张居正等清流派代表的是所谓执政主流,他们要维持政权的平稳持续,要保证表面上的公平正义。之所以叫表面上,因为他们骨子里的出发点还是维持皇权,而不是老百姓的权利。比如,严党在浙江毁堤淹田之后,清流不但没有积极赈灾反而想让事态扩大,为了扳倒严党,饿死老百姓也在所不惜。这些人与海瑞是有本质区别的,他们是大明朝的清流,而不是老百姓的清流。而严党则代表的是嘉靖的私利。嘉靖皇帝要修道炼丹,要盖道场馆舍,这都是很花钱的项目。这些钱嘉靖一个人出不了,要从国库里掏,所以闹下了巨大亏空。嘉靖皇帝折腾出来的烂摊子都需要严党来收拾。所以严嵩说“皇上掀起的风雨,都是我在遮挡”。简单说,严嵩就是嘉靖的背锅侠,他不是大明朝的宰相,而是嘉靖一个人的宰相。如果说清流派和严党之间还有一类人物的话,那就是吕方为代表的宫里人,他们是嘉靖的眼、耳、口、鼻、手,依附于皇权,同时也是皇权的代理人。清流、严党和宫里人,这三条暗线相互交织,相互决力,就构成了《大明王朝1566》一书真正的看点。

厘清了三条暗线的本质,要回答题主的问题就不难了。严嵩问严世蕃裕王是谁的儿子?实质上是在提醒严世蕃要懂得及时收手,要知进退。把事情做绝了不符合嘉靖皇上的本意,他要的是左右制约,既要严党给他搞里子,又要清流为他维护面子。为了面子伤了里子固然不对,但是为了里子完全不顾面子也不符合嘉靖的意志。因为那毕竟关系着民意,关系着国本和大明朝的千秋万代。所以,当有人打着织造局的牌子去灾区买地时,嘉靖就龙颜震怒了。不仅震怒,还说了一句十分惊心动魄的话:“上天把九州万方交给了朕,朕是天子,也就是万民的君父。现在朕拿着钱去贱买子民的田地了。朕真要是这样的天子,天厌之!真要是这样的君父,万民弃之!““朕将内阁都交给了你们,你们落下了这么大的亏空!为了替你们补亏空,朕也同意了你们去改稻为桑。如果你们现在要把亏空的账都算到朕的头上,朕这个位子干脆让给你们来坐!”惊不惊悚?刺不刺激?皇帝老儿说要让位给他们,严嵩父子立时吓得面如死灰,脚跟发软了。这当然是嘉靖的气话,但其实质就是要让严党不要太过分了,如果打破面子和里子的平衡,就必然会遭殃!

本属于严党一派的胡宗宪,之所以要直接给嘉靖上书,之所以要跟严世蕃对着干,就是因为看到严世蕃在浙江的行为已经打破面子和里子的平衡,预感到已经超出嘉靖皇帝的忍耐极限而采取的不得已的行为。胡宗宪为的不是跟严党搞切割,更不是严世蕃认为的脚踏两只船。他的行为恰恰是保护严党,试图把严党拉回正常的轨道。所以,嘉靖评价胡宗宪,“你这个人有两点朕还是知道的,一是识大体顾大局,二是肯实心用事。”所谓识大体顾大局就是说他懂得做事的尺度,而非严世蕃那样的不知进退。但是这个道理,严世蕃至死都没有明白,所以后来又弄出了以织造局名义贱买民田的事,这不仅是打破面子和里子的平衡,简直是“往皇上脸上泼脏水”了。自这一刻起,严党倒台就已经注定,或早或晚罢了。




周周说古今


要说朱载垕能成为储君,这其中有一定运气的成分。朱载垕2岁之时就成为了裕王,等到朱载垕长大了, 其母亲杜康妃却失宠了,这样看来,朱载垕离储君、离皇位可是有十万八千里之远呢。可谁曾想,朱载垕时来运转,他的大哥朱载基在出生没多久就夭亡了、二哥朱载壡被册封太子不久,也病逝了。此时,朱载垕已位列裕王多年,现在又成为了长子。 理所当然,朱载垕被定为了大明朝的接班人。

这个接班人其实并不好做,裕王的上面是乾纲独断的老爷子嘉靖,下面是群臣百官,夹在中间的感觉可想而知。而且,明朝的文官集团都有种执拗的性格,动不动就弹劾,死谏。朱载垕在两股势力之间,既无法置身事外,也无法与他们抗衡。更可怕的是,之后,大奸臣严嵩上台 了。严嵩是“青词宰相”,一肚子的文采用来替皇帝写“青词”,而且,严嵩也是嘉靖皇帝的钱袋子,嘉靖每次大兴土木,严嵩都能一一满足。严嵩这位首辅, 执权柄二十余年,他的后面站着的一直都是嘉靖。 既然如此,裕王为什么执意与徐阶、高拱、张居正等清流连成一线,参与倒严呢?

其一、既然无法置身事外,裕王也就只能参与其中了,这是朝堂政局平衡的需要,也是嘉靖皇帝的意思。嘉靖虽然放任严嵩胡来,其意思很明确,就是利用严嵩对付清流。因为在嘉靖皇帝的眼中,无论是“长江”还是“黄河”,只要谁泛滥成灾,他都要去治理。 起初,大明朝堂文官清流势力强大,无法制衡,嘉靖便启用了严嵩。严嵩不仅能替皇帝办事,搞钱,而且他能对付那群冥顽不化的言官,清流。严党与清流对峙,嘉靖居中掌控全局,这就是嘉靖的算盘。后来,严嵩借势越坐越大,他残害忠良,结党营私,不少清流名士皆死于其手,如杨继盛,沈炼等。嘉靖会怎么办呢,嘉靖定会扶持裕王,让裕王与清流多走动走动,当裕王与清流连成一线时,严嵩也会忌惮三分。朝堂的局势也就平衡了。

其二、裕王就藩多年, 深知民间疾苦,对严嵩等人祸国害民、损公肥己的行为早就看不下去了,他只会选择与严嵩对立。历史上的隆庆皇帝朱载垕虽然有点好色,但为政相当不错。他勤俭爱民,宽仁为怀,发展经济,稳定边陲,是一位明主。而严嵩父子却是骄奢淫逸,为了搞钱,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这样的人,本来就与裕王的性格冲突,裕王势必要与他们斗一斗。

最后,尽管严嵩的后面站着嘉靖,但严嵩也只是嘉靖皇帝为政的棋子罢了。这一点,清流和裕王不是不知,但是这个棋子皇帝要用到什么时候,裕王等人也不清楚。所以,裕王和清流们一次次向严党发起进攻,最终,在众多仁人志士的努力下,严嵩等人才被嘉靖处置。一次次的进攻,裕王肯定是有风险的,毕竟他是在和严嵩、和嘉靖对弈。严嵩不想倒台,会努力挣扎,嘉靖何时弃用严嵩,会不会继续重用严嵩,放弃自己,圣心难测,这些都是裕王需要考虑的。 在我看来,裕王敢冒险,这才是储君之风,能与嘉靖对弈,才有王者之气,才能成为真正的王者。 裕王倒严成功,捞取了足够的政治资本,他的天下也就到来了。


风雪梦不逝


嘉靖二十年不上朝,国家机器还能照常运转,这就是他玩的高明的平衡术。他利用徐阶与严嵩之间的明争暗斗,将大权牢牢的握在手中,真正做到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裕王做为嘉靖的既定接班人,为什么要多次冒险参与倒严的的斗争?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三点:,让他不得不这样做。

一:未来的天子职责。裕王成了嘉靖的唯一继承人后,君临天下是早晚之事。自古以来,没有一个皇帝甘愿平庸,甘愿默默无闻,谁不想有一番大作为,青史留名!裕王也不例外。严嵩,严世蕃结党营私,贪污纳垢,裕王比谁都看得清楚。他冒险倒严,不仅能为自己登基后有所作为扫除障碍,而且还能赢得以徐阶为代表的士大夫拥戴。

二:做给他父亲嘉靖看。严嵩,严世蕃父子是君子是小人,嘉靖心里跟明镜似的。他之所以不法办严氏父子,其实就是用他俩来平衡朝中清流的势力,以达到自己修道、管理国家两不误。如果,严氏父子倒台,清流就会一家独大,他岂能安心修道,长生不老!裕王正是看透了嘉靖的心思,才敢暗中与徐阶一起倒严。因为严氏父子是奸臣,嘉靖心知肚明,搬到严氏父子,即使嘉靖心里不乐意,也绝不会怪罪自己。

三:倒严能使裕王将来实现大权独揽。严氏父子把持朝政二十年,势力错综复杂,党羽遍布朝廷内外,如果现在不趁机把他们搬到,将来他们就会架空自己,成为无冕之王。熟读史书的裕王,深知霍光、高洋这些权臣当年如何飞扬跋扈、目无天子!他绝不允许霍光、高洋的事重演。

事实证明,裕王登基后,是个不错的皇帝。他任用高供、张居正等贤臣,一扫嘉靖朝的乌烟瘴气,是大明又一次出现复兴的迹象。


洛水清风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裕王朱载坖是既定的接班人这本身就是一个谎言。裕王名义上虽然是既定接班人。但嘉靖皇帝没发话之前,一切都是未知的事情。嘉靖皇帝本身就没多少后代,再加上后来沉迷修道,服食丹药导致自身身体素质就更差了。所以嘉靖皇帝的后代并不兴旺。原本嘉靖皇帝也有八个儿子也算是够用了。但之后八个皇子纷纷早夭。直到庄敬太子朱载壡死后,此时嘉靖皇帝就剩下三儿子裕王朱载坖和四儿子景王朱载圳了。本来按照惯例三儿子裕王朱载坖就该当太子了。但由于庄敬太子朱载壡死后,嘉靖皇帝认为自己命格太硬了。会克子。所以庄敬太子朱载壡死后嘉靖就不再册立太子了。而是任凭裕王和景王相争。



另一方面,当时嘉靖皇帝痴迷修道,所以十分宠幸道士。而一个名叫陶仲文的道士尤其受嘉靖帝信赖。所以嘉靖皇帝请陶仲文占卜一下如何避免子嗣无端的死去。陶仲文在一番装腔作势之后对嘉靖皇帝说道“二龙不相见”。陶仲文认为,嘉靖是真龙天子,太子是潜龙,只要真龙见到潜龙,潜龙就必死。一般人肯定是不会相信这种鬼话的。但是嘉靖有着血淋淋的事实证明。所以嘉靖十分相信陶仲文的说法。为了保住自己儿子的性命。至此以后嘉靖再也没有管过自己的儿子。裕王和景王好多年都见不到嘉靖一面。


嘉靖皇帝是不管不顾了。但是裕王和景王还是的生活啊。但是由于嘉靖对于景王的喜爱明显要高于裕王。所以“二龙不相见”之后。很多大臣都认为继任者非景王莫属。所以纷纷开始投效景王。这其中又以严嵩一党为主。毕竟严嵩之所以能够专权靠着的就是皇权。所以严嵩开始提前布局亲近景王。而有了严嵩的帮助,景王势力更是如日中天。裕王被景王给压的死死的。所以裕王深恨严嵩。

而朝中反对严嵩的臣子们,以徐阶为首又结成一党支持裕王和严嵩对着干。所以说,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但实际上因为立储之争。裕王和景王那可是斗的相当的狠。而作为双方的主要支持者。裕王自然也敌视严嵩。而景王也敌视徐阶。双方都恨不得置对方于死地。直到嘉靖四十四年景王朱载圳病死。嘉靖皇帝在选无可选的情况才册立了裕王为太子。也就在此时裕王的太子之位才算稳定下来。所以说裕王立储之争走的可是相当的艰难。他之所以冒险倒严,主要还是因为他和严嵩不是一路人。双方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这才是根本原因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权力这个东西是非常复杂的。《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有句话说得非常的好,朝廷也就几处宫殿,几个衙门,饭还是要分锅吃的。

什么意思的呢?通俗的说就是朝廷的权力实际上也就是来自于几个重要的机构。无论严嵩、还是徐阶、都各有各的势力范围。

裕王是既定的接班人,这是事实。但是裕王哪怕真的继承了大统,他的权力也要靠他自己一步步的争取,扶持自己的势力上台,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一言九鼎。

很多人会说皇帝不是想杀谁就杀谁吗?

这的确不假。可问题在于过去的官僚集团并不是一个人。比方说严嵩,他手底下是有着众多的党羽的。

贸然将严嵩杀掉,他这些党羽还在,根本不可能彻底的解决他们。这些人不可能真正听皇帝的,因为他们这些人并不是皇帝带出来的。

明朝的大臣可和明朝的太监不一样,太监的权力是完全依附于皇帝的,可是大臣的权力并不是。

这也是为什么吕芳会费尽心机的去投靠裕王,因为他们这些太监完全依赖于皇帝。

大臣如果得罪了皇帝,大不了不做这个官了。辞了官,他们回到了家乡,照样是一方相当当的人物。

这也是为什么严嵩严世蕃父子明知道裕王是既定的接班人,仍然要跟着嘉靖,和裕王这些人争斗的根本原因。

如果严嵩斗倒裕王身边的这些人,严嵩在朝廷的权力将无人能及。

哪怕后来裕王上台了,他也奈何不了严嵩的。因为历朝历代都有权臣出现,以裕王的个人能力,单凭他一个人,是斗不倒严嵩的。

后来的张居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张居正掌权期间,张居正得到李太后和冯保的支持,朝廷之中又多是自己的势力,万历皇帝实际上是做不了主的。

所以裕王也是会参与倒严,这样他才能够有一批自己的人。

无论徐阶、高拱、还是张居正,他们此刻都是裕王的人。没有这些人的支持,裕王将来上了台,他也不过是个孤家寡人。

裕王和嘉靖不一样,裕王性格软弱,能力不行。

他是需要大臣扶持才能够坐稳皇位的。

不像嘉靖,一个人能够把满朝大臣玩弄于股掌之间。


对于这一点,嘉靖是心知肚明的。

所以裕王参与倒严,一方面也是嘉靖提前为他继位布局。

从嘉靖去世之前和裕王之间的对话就能够看出来,嘉靖是提前部过局的。

虽然表面上嘉靖对裕王非常冷淡,但是嘉靖是真的考虑过将来谁辅佐裕王的。

所以徐阶、高拱、张居正能在裕王身边也是这个原因。

为什么严世蕃多次想斗倒这些人,而最后功败垂成?

原因就是这些人是嘉靖要用的,没人搬得倒。


布夫舟




大明王朝1566这部电视剧,不少情节都是虚构的

有个重要的剧情改稻为桑,也是虚构的,这个虚构一点还不要紧,关键是连裕王的故事也虚构。按照明朝的祖制,夺门之变后,明朝皇室亲王是不能参政的,而且远离权力中心,根本没有机会参政,也不敢参政,否则会被弹劾,惹火上身。

嘉靖的哀冲太子夭折后,裕王成为最大的皇子,按照明朝祖制,裕王就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但毕竟不是太子,是太子才能参政,不是太子就没有参政的名份。这是明朝中后期的一个基本常识。



历史上,裕王非但没有参与倒严嵩行动,而且在严嵩倒台前对严嵩父子存有忌惮

因为裕王的父亲嘉靖听信道士的话,说二龙不相见,所以裕王基本见不到父亲嘉靖皇帝。又一次,裕王家的俸禄好久没有发放了,王府快揭不开锅了。裕王不得不让人给严世蕃送去1500两银子,这样俸禄才得以发下来。严世蕃很得意,到处和人说,连皇子都要给我送银子,而且说朝廷没有我严家富有。



裕王上台后,严世蕃已经被处死,严嵩不久也死了,裕王在修明世宗实录时,把严嵩父子的贪赃枉法写的比较清楚,也算是给了严嵩父子这两个奸臣下了历史定论。后来清朝修的明史将严嵩列为明朝六大奸臣之一,也算恶有恶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