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四五十歲的人,小時候父母又打又罵的,很少抑鬱;如今的孩子怎麼那麼多抑鬱的啊?

仁愛者不憂


抑鬱或者抑鬱症,與父母的打罵並沒有必然的聯繫。只能說個別人可能會因為父母的打罵而引起抑鬱,但是不能說抑鬱的主要原因來自於由父母打罵。

什麼是抑鬱症?什麼是抑鬱?

抑鬱症就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它是一種病。罹患中度以及重度抑鬱症的人,他的腦神經系統發生了病變,導致他無法感知快樂,出現很嚴重的情緒問題。患有抑鬱症的患者,在正規精神科醫院確診後,是需要服用抗抑鬱的藥物進行治療的。


抑鬱是一種情緒,一種內心能量損耗後枯竭的感受。抑鬱是可以通過一些調節方式得以緩解和恢復的。情緒抑鬱不一定就是患有抑鬱症,但是患有抑鬱症的人情緒也一定抑鬱。


所以“抑鬱症”和“抑鬱”本質上還是有差別的,一個是病,一個是情緒。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更容易抑鬱?

  •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讓孩子身心疲憊

現在的孩子真心不容易,除了學校上課外,每週至少還有3-4個課外課。作業剛做完,課外數學的習題又擺在桌上了。

週末時光本來應該是好好休息的時候,但事實卻是一週中最忙的時刻。家長也很累,陪一天課外課,每個課程上課的的地方還不一樣,每次都是趕場的感覺。我的一個朋友,週日早上9點就出門了,趕3個地方的課外課,回到家已經快5點了,每個週日都是如此,孩子也十分疲憊。


  • 網絡社會,信息共享,導致“別人家”的孩子增多。

現在四五十歲的人,應該也經歷過父母誇獎“別人家”孩子的時候。不同的是,那時候遇到的“別人家”的孩子,多數只是身邊人,而且也就那麼兩三個。

現在是網絡社會,信息共享。一句”成名要趁早“就這樣成為生活版的現實。TF boys的三個男孩這兩年才到18歲,可是他們已經火了很多年。而且確實,現在成名的人年齡越來越小了。親眼看著”別人家“的孩子這麼優秀,孩子們的壓力其實非常大。

  • 對自己要求很高,”不放過“自己。

越是優秀的人,越是容易對自己要求很高,當這個目標達到時,他可能又會選擇下一個更高的目標,即使很困難,也要逼迫自己去完成。同時,他也習慣了別人的期望,無法讓別人失望,於是只有強求自己,不放過自己。在這類人眼中,沒有”我不行“這樣的字眼。


如何從抑鬱中贏回自己呢?

  • 學會放下別人帶給你的焦慮

我們都希望能夠成為內心強大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對別人的看法不在乎。想做到內心強大,必須有自己明確的目標以及持之以恆的行動力,時刻記著別人的看法不重要。

  • 放過自己,偶爾跟自己說”我真的不行,不過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關注和覺察自己的情緒,當情緒不好時承認自己很累,承認自己受不了了,這並不是什麼丟臉的事情。有時候適當認輸是件很有智慧的事情。


  • 活出你的攻擊性。

心理諮詢師周小寬,曾針對抑鬱提出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活出你的攻擊性”。她認為:當我們一旦遭遇了那些親密之人的否定,覺得我們令對方失望了,我們就會轉而攻擊自己,那就形成一個這樣的局面——一個人的攻擊性沒有辦法散發到外界,而全部指向了自己。

活出攻擊性的意思就是:我為什麼拼命達成你的預期呢?我不願意不高興時,我可以直接表達出來,而不是把所有的問題歸結為自己不夠好。

前幾天,韓國94年的雪莉因抑鬱症自殺了,人們為這個年輕美麗的女孩兒而感到惋惜。同時,人們又開始關注“抑鬱”及“抑鬱症”這個話題。時代在變化,包括我們對“抑鬱”及“抑鬱症”的認知也要不斷更新。生活壓力對每個人都挺大,我們要學會隨時覺察和緩解自己的情緒,放過自己,積極地讓自己活得快樂一些。



翎子心語


我就是你說的這個年齡階段的人,說一說我身邊的抑鬱症患者吧:

第一個是我大學同學的母親。因為我同學的妹妹騎摩托車摔傷臏骨,留下殘疾,走路微跛,她媽媽便一直心事重重,整夜整夜地失眠,最後自殺。家裡人都認為是她媽媽心事過重,自己想不開才自殺的,沒人往抑鬱症的方向想。

第二個是我自己的表姐。因為我表姐夫很警覺,一察覺苗頭便帶她去醫院,結果確診為抑鬱症。治療了兩三年,最後仍然自殺了。整個治療很艱難:因為擔心熟人知道此事,令我表姐心理壓力過大,我表姐夫直接放棄了在當地的治療,每次開車四個多小時的高速,到另一個城市治療。

第三個是我一同事的朋友。一發病就確診為抑鬱症,當時情況比較好,醫生當時建議她按時吃藥,定期複查就行。但她覺得自己沒有病,從不好好吃藥,結果病情越來越重,到現在已經割腕三次,還曾經想要跳樓。我同事想去醫院看她,結果她丈夫竭力阻止,不願讓人知道她有抑鬱症。

說到這裡,我想你已經明白了:不是你說的這個年齡階段沒有抑鬱症,而是我們不知道:原來這就是抑鬱症!是我們不敢承認:自己家裡有抑鬱症病人!


樾人歌兮


很有興趣答這個問題。因為本人就是這個年齡段的。

先說我們小時候怎麼過的,那個時候,大家都不富裕,能吃飽都不錯了,一年一套新衣服,有糖吃就很幸福。大家住的都差不多,單位分的房子,比不出來上下。父母工作很忙,沒太多時間照顧孩子,基本都是一個院子的孩子在一起瘋玩。玩過火了,就被拎住揍一頓,我是女孩,挨的不多,哥哥就沒那麼幸運了,父親基本是抄著什麼就打。打完,母親再做頓好吃的,這事就過了。幾乎家家都這樣。每天晚上都能聽見誰家有孩子乾嚎。第二天我們照樣瘋玩,那頓打對我們沒什麼影響。早忘到腦後了。

現在的孩子出生時父母就無比寵溺,含著怕化,捧著怕摔,更不用說打了。物質條件就不用說了,家裡把最好都給了孩子,吃的,用的。有個80後的朋友說他們家寶寶一個月光尿不溼和奶粉就幾千塊。8090都是沒捱打長大的,他們的孩子更不會捱打。一個從小沒有經歷過風雨的人,長大偶爾經歷痛的感覺,那簡直天都要塌了。

現在的孩子心裡脆弱一方面是打的少,心力沒鍛鍊,另一方面是來自家庭的學習壓力太大,心理上沒有放鬆的時間,所以一旦有風吹草動,心裡緊繃的弦就容易斷。有個小姑娘告訴我,她們學校曾經一個學期有三個孩子跳樓。多麼令人心痛。

捱打和不捱打的人在心力上是有差別的,古人打孩子打手板。手板上有勞宮穴,經常敲擊勞宮穴,對心臟是很有好處的,心力增強。打屁股,屁股上臀開六經,人身體的六大經絡都從屁股過,經常打打,身體健壯。古人說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人才能成大器,打,不目的,長的結實才是目的。

所以,孩子從小就要糙著養,犯錯了,該打打。糙著養,容易養,長大也會珍惜物品,對父母感恩。孩子要玩著養,知識學習是生活體驗的一部分,不是全部,孩子承載不了全是學習的生命狀態,家長輕鬆一些,別那麼緊張,別和其它人攀比,自家的孩子自家養,身體好,三觀正,以後能養活自己,你的使命基本就完成了。

有人說打不尊重孩子的感受,不能打。那問問他不想寫作業,身體不適,心裡憔悴,家長老師還在施壓,算不算不尊重?孩子需要傾聽,需要尊重,需要釋放。生活中的事沒那麼絕對,該怎樣怎樣,該疼疼,該打打,該玩玩,該學學。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火燒水溶,反覆錘鍊。璞玉也要經過不斷雕琢,才能成為美玉的。


成長洞察


我正好是屬於這個年齡段的,小時候總是挨媽媽的打,長大後媽媽說:那時你要是知道認個錯了,就不會挨那麼多打了。我還有一個弟弟,他則很少捱打,因為只要我媽一要打他,他馬上就會說自己錯了,媽媽打我,我既不會認錯,也不會跑,就是挨著。我跟媽媽不親並不是因為她總是打我,捱打的記憶雖然有,但是並不深刻。

我印象最深的是媽媽想把我送人的經歷!親生父親去世後,媽媽決定把我送給大姨,大姨家有5個兒子,但那時大姨家也不富裕,而且我的身體也很不好,一坐車就暈車,而且大姨家的蚊子還多,所以到了大姨家,每次都跟快要死的似的,媽媽後來說,在大姨家蚊子把我的小腿都快咬爛了,我印象中送了三次,大姨都沒有留下我,最後媽媽只能給我帶回來。但是媽媽一直不待見我,繼父說:你媽的心偏到了胳肢窩那裡。中專畢業後,我就找了一個離家遠的單位上班了。看到別人家的女兒什麼事都可以回家,我卻很少回家!因為回家三天,我與媽媽就會吵架,各種嫌棄。結了婚後,我更是習慣了事事靠自己,一切事情都自己抗。孃家對於我來說,是一個陌生的詞,一看媽媽的電話,我的心裡會咯噔一下,知道準是沒有好事!這是我的經歷!雖然我沒有抑鬱,但是家庭的環境對我影響很大,中學的時候真是覺得活著沒有意思了,想過要自殺。長大之後,我一直在看書、學習,不斷的調整自己,學著坦然地面對曾經的傷害,但時常地夜不成寐,我說自己神經衰弱,很多的人都不會相信,一直覺得我是一個開朗樂觀的人。父母與家庭的影響其實很巨大。如果我沒有自己努力地走出來,可能也會選擇自殺。\r

現代人在基本的生活需要滿足之後,人們更加關注精神與心理上需求,所以抑鬱症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幾十年前,人們連基本的溫飽都沒有辦法滿足,光是為了活著都為消耗很多的精力,這也使得抑鬱症無法表現出來。我覺得抑鬱症跟年代關係並不大,只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隱性病症得到了關注。


吾非汝但知汝之苦


現在的孩子患抑鬱的,的確很多,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一.過度教育,導致孩子壓力過大,不會排遣,造成抑鬱。

社會的競爭壓力從胎教就開始了,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很多父母給孩子太多的壓力。學不完的各種課外班,興趣班;安排不開的各種愛好培訓,各種競賽,讓孩子們稚嫩的心靈充滿壓力。很多孩子根本就沒興趣沒愛好參與父母安排的各種輔導班,但是迫於父母的望子成龍之心,不得不參加。心情不舒暢,不放鬆,總是處在緊張的狀態下,被裹著著,父母又疏導無方,導致孩子抑鬱。

過去的孩子,沒有那麼好的教育條件,沒有那麼多的學習壓力。下課了,除了玩就是幹活,體能作用比較多,消耗了能量,排遣了心理壓力,誰還有時間抑鬱。

二.過度溺愛,導致孩子沒有足夠的能力接受挫敗和逆境。

六個大人愛護著一個寶寶,不想讓他接受任何的負面境況,一切都包攬了,總希望把最好的最順利的一面給孩子,不讓孩子獨立面對或處理事情。在這種情況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接受負面的能力很弱,精神承受力有限。所以,當遇到挫折,就會不知所措。茫然間導致抑鬱。

過去的家庭,孩子幾個,大人照顧不過來。有什麼事都是大一點的孩子照顧小一點的孩子。坎坷,逆境多了去了,能自己解決的大人基本不管,也管不過來。所以,受點委屈,受點挫折,都不算什麼。承受力比較大,顯得沒有那麼嬌氣。

三、打罵式的教育方式雖然不可取,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減少了抑鬱症的出現。

過去的孩子,沒有被父母打罵過的很少。打罵的教育方式雖然不可取,但是,這也是那個時代父母對子女教育的一種手段。孩子在接受父母打罵的同時,知道了哪些是應該,哪些是不應該,記憶深刻一輩子。父母的打罵,打出了人生哲理,也鍛鍊了孩子的心裡承受力。哭一頓,玩一會,勞動半天,什麼事都過去了,基本不會抑鬱,因為還有很多好玩的要玩,很多活要幹,沒心情抑鬱。

現在不提倡打罵體罰,提倡說服教育。長篇大論的道理,雞湯一碗又一碗。雖然很有說服力,但是也要考慮每個孩子的接受能力。性格開朗,悟性高的孩子還好。反之,性格內向,悟性差,也容易適得其反。

四、醫療水平的提高,也使得抑鬱症凸顯。

過去的孩子不是沒有抑鬱症,是那時候的醫療水平較低,檢測能力不高,父母意識很弱。沒有人會太多在意孩子的心理狀況。孩子不開心了,家長根本不當回事,或者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抑鬱。因此,有些抑鬱症的孩子也會被耽誤了。

現在的醫學,心理學發展很快,分科很細,對心理的關注和分析也很到位,因此,也顯得抑鬱症的孩子多了。

總之,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特點,沒有對與錯,只有適應和不適應。


缺席的審判長


我50歲。小時候很混,到處打架,但是不敢和父母頂嘴,再混蛋也不敢和家長動手呀,這是那個時期的所有人天生的素質,沒人教,但是都明白。可是現在,我閨女10歲半。打不得。前幾天因為她不懂得什麼是尊重家長,被我暴揍了一頓,結果她說要自殺!不管真假,我還哪敢再動手?徹底放棄了,我自己認為在管教孩子上徹底失敗。我總說有的孩子蠻橫,在學校打人,沒人管的了,是家長不管,我就不相信有管不了的孩子,可是到自己頭上了,真管不了。我很無奈!我這代人這麼孝順,怎麼下一代就這麼不懂事呢?求解。


華子38741


作為過來人,我有深刻的體驗。

在我們小時候,生活很苦,父母成天在外辛苦勞動,早出晚歸,沒有多少時間照顧我們,我的成長几乎是隨其自然的。有時父母辛苦了,心情不好,碰巧我頑皮,可能還要捱打的。父母對我學業上沒要求,不怎麼問我成績,對其他方面也沒什麼規矩。除了上課時間,我整天在外面同小夥伴玩過家家遊戲,沒有時間抑鬱。

倒是幾年前還抑鬱過。當時,一個人在外面漂,沒幾個朋友,工作之外沒有一個說話的人,久了發現自己說話也不利索。晚上睡覺前想很多,時常失眠,日積月累出現心悸、手抖和整晚睡不著等現象。去醫院檢查,才發現自己有心理疾病。

當時醫生給我開了藥方,讓我定時去醫院。吃藥後,病症得到緩解,有一個醫生建議我長跑,說有助於治療。

我反思,去發現生病的根源:封閉的生活,胡思亂想,不快樂,有點杞人憂天。

接下來,我開始積極與周邊朋友多聯繫,認識新朋友;經常跑步,認識了很多跑友;一週打一兩次羽毛球。有意思的剋制瞎想,快快樂樂過好每一天。我終於治好了心理疾病。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各種遊戲成為小孩至愛,小孩喜歡呆在家裡玩遊戲;長輩對小孩溺愛,讓小孩有一顆玻璃心。為了避免小孩出現抑鬱等心理問題,我讓小孩儘量出去參加群體活動,多接觸生活。對小孩也不提過分的要求,小孩犯錯後,也是以商量的態度溝通。總之我希望小孩快樂健康成長。


樂在當下


這部分人大多都在默默忍受,無處訴說不懂求救而已。;並不代表沒有。

我媽閨蜜的老公,常年失眠,原因不明。那個阿姨是個愛說愛玩愛笑的人,她痛恨她嫁給了一塊“石頭”。“石頭叔叔”從來沒正經跟愛笑阿姨聊過天,誰也不知道他心裡想什麼。

我爸,我叔,我姑,脾氣性格都很古怪;有的矯情卻不自己不會愛自己,有的只會愛自己從不顧及他人感受,還有的五十了,還活在夢裡。

再看,一些惡婆婆,為何千方百計折磨兒媳婦?因為她們沒有得到愛,缺失愛,看見別人有愛就要被氣死。這是不是心理扭曲?

你讓他們承認他們心理病了,他們還以為你在罵他們。不求救不自救不諮詢不看醫生,就喜歡折磨身邊的人。

現在的年輕人會求救了,是件好事。


秋逸162458451


小時候孩子多,有玩伴,有什麼心事朋友聊聊就好了,父母忙著要讓小孩吃飽飯,顧不上管,都打皮實了,罵也不放心上,有免疫力了,這樣長大的孩子臉皮厚,心裡承受能力強,而且我們那時候都是什麼學校的事情多半都是自己解決,什麼作業呀,學校裡的事情呀,都不用家長,現在呢?什麼都是家長小學還好說,初中了老師什麼事情都要找家長,搞得孩子都不長大,心裡有點事就不行了


清新陽光18


我已步入中年,還是深深的覺得我們小時候要幸福一些,雖然沒什麼吃的,沒有手機,沒有wifi,但那時候有快樂呀!

那時候,沒有這麼大的學習壓力,每天按時上學放學就好,沒有補習班,寒暑假也玩的不亦樂乎。那時候的我們,打彈珠、拍洋畫、跳房子、抽陀螺、滾鐵環。。。那時候的小孩也互相追逐著,一起爬樹,一起打撲克,一起捉迷藏,小夥伴們都很放鬆很幸福,真的是很純粹的童年!那時候的我們是放養的,是自由的,是無憂無慮的!

現在的小孩實在太早熟了,家家戶戶的小孩關在家裡,做作業、補課,玩手機,大人也累小孩也累,現在整體競爭太激烈,導致孩子壓力也大,再加上一家大多一個孩子,父母捨不得孩子受苦,又逼著孩子學習,各種衝突下孩子當然很容易抑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