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文化:宋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与蔡襄的生平


公元960年,后周都点检赵匡胤在出兵途中,发动了“陈桥兵变”,迫使周恭帝退位,建立了宋王朝。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局面,使中国又归于统一,但由于与宋同时代的辽、金、西夏等国的强大,北宋的政权一直处于外族的危胁之中。党争的倾轧、奸臣的弄权、和人民的造反充斥整个宋王朝。宋代的文化状态,基本是与它的社会状况相应的。尽管在宋代也出现了许多的文化巨匠,但是在总体上和气度上,它还是不及盛唐时期文化的繁荣。书法作为文化系统的一个分支,北宋统一以后,宋太祖对书法并未给予重视,更没有像唐代那样采取各种措施,因此,一些士大夫也就漠然对待。宋初呈现出一片凋零,正如欧阳修所说“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

书法文化:宋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与蔡襄的生平


宋朱弁在《曲洧旧闻》中提到:“唐以身言书判设科,故一时之士无不习书,犹有晋唐余风。今间有唐人遗迹,虽非知名之人,亦往往有可观本朝此科废,书遂无用于世,非性好之者不习,故工者益少,亦势使之然也。”宋岳珂在其《宝真斋法书赞》中提到的:“国朝不以书取士,故士鲜以书名家”。两人的论述一语道破了宋初书坛不景气的主要原因。在这种状况下,宋太宗赵光义开始留意翰墨,他曾对身边的大臣说“朕君临天下,亦有何事,于笔砚侍中心好耳”。在淳化三年出秘阁所藏历代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禁中,这就是著名的《淳化阁帖》,自《淳化阁帖》问世后,开创了宋代公私刻帖的风气,并且对宋代行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宋初比较有名的书家如李建中、王著、周越都受到了阁帖的影响。

书法文化:宋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与蔡襄的生平


宋初书法的混乱靡弱,使人们想到以“法”来改变书坛这种每况愈下的趋势。后来成为少年蔡襄老师的周越,《宣和书谱》就称他“落笔刚劲足法度,字字不妄作”。可见在蔡襄他成长的过程中,他是经过“法度”这一重要环节的训练的,虽然蔡襄初期曾经受到老师“法度”的教育但是他也受到了唐末书家提出来的“惟观神采,不见字形”的书法运动余波的影响,在对书法神采上的追求远远的超过了他的师辈们。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今福建仙游)人。天圣八年(1030)进土,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土、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仼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和杭州府事。卒赠礼部侍郎,谥“忠惠”。蔡襄为人忠厚、正真,讲究信义,学识渊博。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

书法文化:宋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与蔡襄的生平

“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别指苏轼(东坡)、黄庭坚(涪翁)和米芾(襄阳漫士)。宋四家中,蔡襄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从书法风格上看,苏轼丰腴跌宕;黄庭坚纵横拗崛;米芾俊迈豪放,他们书风自成一格,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蔡襄书法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