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得浮生半日闲,寻山问茶品茗悟道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麹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 元稹 《一字至七字诗·茶》

偷得浮生半日闲,寻山问茶品茗悟道

在我国最古老的茶区寻山问茶

位于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以及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西南茶区,又称"高原茶区",是我国最古老的茶区。该区域地形复杂、海拔高低悬殊,大部分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夏热冬温、雨热同期,终年云雾缭绕,有良好的漫射光,土壤偏微酸性、有机质含量也较其它茶区更丰富。从其地形、温度、光照、湿度以及土壤性质来看,都十分适宜茶叶的生长,成为了我国茶叶的原产地中心。

由此出发,我们循着最古老的茶区,找到了贵州黔东南黎平县地扪及周边侗寨的茶山。在这里,茶农们依旧遵循着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二十四节气"法则,按照大自然的节律,进行着茶叶的耕作。秋日里,翻土、除草,并注重留养新芽,以备新芽成熟后,形成主要的营养物质合成场所,保障来年茶叶的质量与产量,维持平衡。

在不同时节,根据茶叶的长势,进行适时的修剪,如此,形成一垄垄的绿,在烟雾缭绕中含烟吐翠。伴随着温软的东风,燕春归,万物萌生,此时,那一垄垄的绿也萌发出了新芽,待农人们采摘。

依着传统的自然规律,这里的春茶萌芽主要是在惊蛰、春分、清明以及谷雨四个时节。伴随着惊蛰的第一声惊雷,茶农们也开始忙碌起来了。从惊蛰到谷雨,来到茶山,踏着湿滑泥阶上清晰的脚印,一步步往上,都可看到茶农们戴着斗笠、背着茶篓,辛勤忙碌的身影,在这特殊的时期,觉得异常的生机勃勃。

偷得浮生半日闲,寻山问茶品茗悟道

茶之时,勿泥于明前、雨前

春茶采摘与制茶时间的不同,往往被分为明前茶与雨前茶。在这里,由于春茶从惊蛰就开始萌芽了,人们也有品上一杯明前茶的习惯。明前茶产自春寒料峭时期,萌出的新芽较少,或许是物以稀为贵,民间有着"明前茶,贵如金"之说。时下,又流行着喝春茶"赶早"的趋势,茶客们为了尝上初春第一口鲜,常常趋之若鹜。明前茶被赋予了更多的消费符号。

或许是期望过大,明前茶虽说色香味俱全,但由于是初春萌芽,大多为一叶一芽,叶长在1cm左右,味道鲜甜爽口,却少了几分回味绵长,这让很多茶客更青睐于长势更饱满、味道更浓香的雨前茶。

这也就有了自明代以来,一直到现在,人们拿着明前茶与雨前茶做比较的现象。在我国古代,由于皇家清明要祭茶,明前茶倍显珍贵,且有了奢侈的符号。再加上,唐宋时期,茶叶为龙凤团茶,人们采用煎茶法,连同茶粉一同饮下,故此喝到的明前茶味道更加甘美浓香。

而自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罢造龙团,"采芽以进"之后,我国茶叶的制作工艺、饮用及评价体系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茶叶采用冲泡的方式,只饮茶汤,不食茶叶,自此人们认为明前茶过于清淡,不如雨前茶浓香。如明代屠隆在《考槃余事》中就说道,采茶"不必太细,细则芽初萌而味欠足。不必太青,青则茶已老而味欠嫩。须在谷雨前后,觅成梗带叶微绿色,而团且厚者为上……谷雨日晴明采者,能除痰嗽,疗百疾"。

其实,同为春茶的明前茶和雨前茶,经过一个冬天,氨基酸含量在此时含量相对较高,而具有苦涩味道的茶多酚含量相对较低,这样的比例,使得春茶更加鲜香甘甜。在冬天也不会遭到什么虫害,此时的茶也更加生态无污染。在这些方面,差别并不大。不过,在同一个地区,时隔两三个节气的春茶香气物质和滋味物质会更加丰富,当下我们基本都采用的是冲泡法,相较之下,明前茶的确显得淡一点儿,但也只能说与雨前茶各有滋味。

而在不同的地区,明前茶和雨前茶更是没有了被拿来比较的前提,故无谓优劣。如宋诩在《竹屿山房杂部》中引《学林新编》并评论: "茶之佳者,造在社前; 其次火前,谓寒食前; 其下则雨前,谓谷雨前。此建安之造茶。然气有先后,地有寒热,茶有早晚,惟取萌蘖为上,不得泥此以论茶也。"除此之外,制作工艺,同样影响着茶的品质。

偷得浮生半日闲,寻山问茶品茗悟道

茶之艺,用心守住的艺术

地扪及周边侗寨的春茶多被制成白茶与扁形绿茶以及曲形绿茶,且此几种茶口味为佳。白茶的制作工艺最是自然,不炒不揉,保留了茶叶的原有清香,制作流程分为三个步骤:采青、萎凋以及干燥。其中萎凋最是关键,制茶人需根据气候条件灵活掌握自然萎凋、复式萎凋,亦或是加温萎凋,春茶一般是自然萎凋或复式萎凋。待七八成干后,进行筛选,梗、片、蜡叶、红张、暗张都需筛出。

经过精心筛选后的茶,再用文火慢慢烘焙,以火香衬茶香,保持毫香的味道,此时,制茶人手上火候的掌握以及慢慢烘焙的耐心都是很重要的。最后,看着茶坊主人,拿来"绿妆素裹",披着白毫,透着毫香的白茶,不禁想马上品上一杯制茶人手与心的杰作。不过白茶性凉,有一定的药理作用,清热去火,还需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量饮用。

绿茶的制作过程则更加复杂,有炒有揉。其中,手工扁形绿茶的制作分为采青、摊青、杀青、回凉、烘干、辉锅、拣剔、复烘等8个步骤。每一个步骤的时间、温度,都需要制茶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已达到最适合制茶的条件。

摊青时若萎凋过度,会影响茶的品相;杀青时温度与水分含量控制出差错,品相与香味也都会受到牵连;烘干、辉锅等步骤温度与时间的掌握,也影响着茶的色泽、外形与滋味。尤其是辉锅,可谓是关键步骤之一,在这一步骤中也可以看到制茶人"手不离茶、茶不离锅"的制茶境界,搭、抓、 捺、扣、磨的手法密切配合着,让人眼花缭乱,真的是用心守住,才能制成好茶。

偷得浮生半日闲,寻山问茶品茗悟道

手工曲形绿茶在高温杀青后的步骤则与扁形绿茶有所不同,它需要揉捻成形、搓团显毫以及文火干燥。此时,对于手法、温度、水分以及时间的掌握也是需要制茶人多年的经验,才能用心体悟的,并非都能标准化,对于茶的些微变化,意会言传间就会出现错漏。

茶之道,茶禅一味与和敬清寂

问完茶,与伙伴们又回到茶山,一起品茗小叙,沉浸在茶园带来的清新自然里,突然有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感觉。此时,才能切身理解千年前那个赵州和尚为何对向他来问禅的人,无论来过与否,都回以一句"吃茶去"的偈语。的确,"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这就是所谓的茶禅一味吧。

偷得浮生半日闲,寻山问茶品茗悟道

茶人们追求"茶禅一味"与"和敬清寂"(和,和清、和悦;敬,平等、尊重;清,清洁、清净;寂,涅槃、静寂)的品茶之道 ,茶品人生,禅悟涅槃。茶也本就是会意字,即中间的人在上下的草木间,或许先辈如此造字,也是想告诉我们茶可悟人生的道理吧,人在草木间,短短几十年,如草木一秋,终归自然,该懂得敬畏、平和与舍得,这也是茶与禅"静虑、修心"的共通之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