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三寶”之琺花器,咱這一“寶”響噹噹

不久前,郊區工藝美術產業園選址完成,正在進行規劃設計。這個位於郊區蔭營鎮、由舊耐火廠改建、佔地2萬多平方米的產業園區建成後,將是琺花器、砂鍋等工藝美術企業研發、製作、展銷的新場所。依託這個場所,琺花器製作技藝的傳承和發展將會有一個更大的平臺。

在去年12月24日省文化和旅遊廳組織的“山西三寶”技藝研究及品牌塑造座談會上,我市陶瓷工藝工程師、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琺花器製作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甄國民介紹了琺花器的特色,以及自己對製作技藝的理解和傳承發展的思路。

“山西三寶”,還得從第四屆山西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說起。會上,“山西三寶”成為一個新的熱詞,琺花器、推光漆、澄泥硯再一次受到世人關注。

“山西三寶”之琺花器,咱這一“寶”響噹噹

作為我省較早恢復琺花器製作技藝的傳承人,甄國民與琺花器有著幾十年的情緣:從專注研究、恢復技藝,到傳承推廣,他耗費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市、縣文旅部門也積極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推廣,使琺花器製作技藝得到進一步傳承,讓琺花器走上更多、更大的舞臺。

琺花器的前世今生

在省文博會上,琺花器以其獨特的製作技藝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琺花是琉璃工匠在實踐中創造的一門裝飾工藝,但不同於琉璃。琉璃以鉛丹作釉,釉色不透明,低溫燒成。琺花以牙硝作釉,釉色透明見底,中溫燒成,顯著的標誌是立線、隔釉見胎。”在省文博會山西琺花器展位,甄國民指著一個琺花瓶給大家介紹,這項技藝起源於金元時期,興盛於明代中期,但在清朝雍正年間失傳。

陶瓷考古界認為,“琺花”技藝屬山西首創,故名“山西琺花”。琺花原名“粉花”,又名“琺華”或“法花”,組成要素為陶胎立線琺花釉,簡稱琺花器。陶瓷界專家評價說,山西的琺花風格獨樹一幟,它們和宜興紫砂器是當時民窯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明代中期以後,在山西的蒲州、榆次、平陽、平定、霍州一帶盛行陶胎琺花三彩,花紋凸出釉面,釉色有黃、綠、藍、紫、白等。琺花器常見器物有較大的瓶、罐等,器表面多以孔雀綠或孔雀藍為底釉,又稱“法綠”或“法藍”。

“山西三寶”之琺花器,咱這一“寶”響噹噹

琺花器的主要製作方法是堆筋立粉,在坯胎上用胎泥堆擠出紋飾輪廓,燒出後在輪廓中填以黃、綠、紫、藍等琺花釉,再經釉燒而成。琺花器色彩以黃、藍、紫、綠、白為主,胎質堅硬而厚重,代表作品有《十二生肖富貴圖天柱瓶》《龍飛鳳舞天下富天柱瓶》《龍鳳呈祥賞瓶》等。

山西琺花器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裝飾技藝精巧絕倫。2003年以來,在省、市、區各級各有關部門大力支持和幫助下,山西琺花器全套製作技藝於2006年由我市的陶瓷工藝工程師甄國民恢復,琺花器得以重現。

與陽泉的不解之緣

目前,在全省範圍內,陽泉“山西琺花器製作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和陽城“喬氏琺花”傳統手工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被列入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山西琺花器製作生產主要在陽城、高平、陽泉等地。其中,我市的陶瓷工藝工程師甄國民的製作技藝恢復時間較早。

“山西琺花器製作技藝失傳近300年,三泉村人甄國民在成百上千次試驗後率先完成了全套製作技藝的恢復,讓琺花器重現光華。”郊區文旅局局長魏志清說。這一非遺製作技藝的恢復引起了市、區各級領導高度重視,有關部門給予了大力幫助和支持,尤其是在省文博會上被確定為“山西三寶”後,山西琺花器迎來了又一個發展的“春天”。

“山西三寶”之琺花器,咱這一“寶”響噹噹

“山西琺花器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甄國民

1952年出生的甄國民,是我市的一名陶瓷工藝師。17歲時,他跟著泥瓦匠學藝,後來進過琉璃廠、馬賽克廠、耐火材料廠,並漸漸喜歡上了陶瓷。學藝過程中,他在一本名為《飲流齋說瓷》的書中看到了這樣的記載:“琺華之品,萌芽於元,盛於明,大抵北方之窯,蒲州一帶所出者最佳。”這一發現引起了甄國民的興趣,他開始尋找各類書籍,查看有關琺花器的資料。但他在《山西通志》上看到的一句話讓他有些失望:“此工藝早已失傳。”

為了恢復這門失傳的技藝,2003年,甄國民回家專心研究琺花器。他把積蓄拿出來,在自家院子裡蓋好了窯爐,在孩子們的支持下,開始製作琺花器。

甄國民製作的琺花器,選用陽泉郊區的黏土和盂縣的長石、石英土,按照配方加工成泥料,再經過立線、燒製、施釉、燒成等複雜的製作過程,最終制成琺花器。

2006年,甄國民恢復了全套製作技藝後,成功燒製出了第一批琺花器。同年6月,甄國民帶著琺花器作品參加了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展覽會。隨後,他製作的琺花器被省民俗博物館收藏。“2010年,我的琺花器作品《牡丹富貴瓶》入選第41屆上海世博會山西館。能為山西琺花器文化代言,為宣傳山西文化貢獻力量,我很高興。”回憶起琺花器作品初次亮相國際展會,甄國民記憶猶新。

世博會收穫的良好反響,帶給甄國民等人很大鼓舞,在那之後,他們的創作熱情被進一步激發。一段時間的努力後,甄國民又製出了更加精美的琺花器《十二生肖天柱瓶》,並代表郊區在首屆省文博會陽泉展區展出,其特殊的製作工藝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2019年12月,甄國民的琺花器橄欖瓶《八寶圖》在第四屆省文博會展出,為弘揚山西琺花器文化邁出了新的步伐。

“山西三寶”之琺花器,咱這一“寶”響噹噹

山西琺花器從技藝恢復到作為“山西三寶”在第四屆省文博會引起強烈反響,歷經13年。參加了大小數十次非遺展覽展示後,琺花器製作技藝從“藏在深閨人未識”走向了山西非遺舞臺的中央。在琺花製作技藝得到傳承的同時,山西琺花器的知名度也在逐步上升,發展思路也得到進一步拓寬。

琺花器迎來發展春天

頻頻亮相各類展會讓琺花器的熱度持續升高,而讓琺花器“活起來”僅是第一步,如何讓山西琺花器“火起來”更值得深思。

“琺花器想要長遠發展,必須把琺花文化與產業結合起來,我們傳承人要潛心研究、注重創新,既要傳承古法,製作出一批琺花器精品,又要貼近當下人們的喜好,研發出更受市場歡迎的琺花器文創產品,不斷擴大山西琺花器的知名度和品牌價值。同時,希望各級各相關部門加大投入,想方設法為傳承非遺技藝搭建平臺、培養人才,助推琺花器產業做大做強。”甄國民說。

“山西三寶”之琺花器,咱這一“寶”響噹噹

近年來,隨著我市各級各部門扶持力度的加大,琺花器製作技藝在我市得到進一步傳承和發展。

2009年3月,甄國民的彩色立線琺花陶器的製備方法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發明專利證書。

2015年10月,甄國民被省文化廳認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琺花器製作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16年,省文化廳下達省級非遺項目“山西琺花器製作技藝”專項資金和傳承人資金,用於大龍琺花器製作中心開展項目宣傳、研發等工作;市、區文旅部門先後給予資金扶持,甄國民在三泉中心小學建立琺花器技藝傳承所。

2017年,在市、區文旅部門的組織下,甄國民在上海參加文化部組織的琉璃燒造技藝培訓。

2018年,甄國民的兒子甄世強在景德鎮陶瓷學院和中國陶瓷研究所參加了文化部“琺華彩”製作技藝的研培,提升了製作技藝,也促進了山西琺花器與外界的交流。

2019年3月,甄國民、甄世強被郊區青少年活動中心聘為陶藝課老師,向中小學生教授琺花器製作技藝;同年10月,“非遺進校園——山西琺花器製作技藝”活動在三泉中心小學正式啟動,“山西琺花器”製作技藝列入三泉中心小學課程;甄世強被山西省文旅廳認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琺花器製作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

“10多年來,琺花器製作技藝從被認可到宣傳推廣再到如今的多種方式傳承保護,可以說現在琺花器製作技藝‘後繼有人’了。”魏志清說,“下一步,我們將會繼續加強人才培養,打造高素質琺花器製作隊伍,改造現有模式,擴大琺花器產業規模,立足傳統工藝,創新琺花器製作工藝,推動琺花器品牌化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