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爱孩子天经地义付出,那么孩子内心深处对你是否反感甚至有憎恨心理,你了解吗?

中国长江版的美人鱼


有位大学毕业的男生,小时候很胆小, 母亲是公司高管,管教严厉,他很讨厌。

班上有位女生,也有位厉害的母亲,两人特别有共同语言,于是常常在一块学习,出入学校。

一天,班主任通知这两位孩子的母亲他们两早恋。母亲让孩子写检讨,女生母亲要求写:我不检点不是好女人一万遍;男生母亲要求写一万字“我不是好男人及理由..”,并当着家人面念,他最不能接受的是要在最爱的外婆面前念信。

男生反复写了几次都未达到母亲要求,最后他写了几句话:“当你们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了,你们不要找我。”孩子没走,因为那天他想通了:你们不就是不让我好过吗,我就过好了给你看。

从那开始,他发奋读书,考到北京念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八年从未回家,没和母亲通过电话。

直到孩子的外公去世,他在家附近住宾馆,去了殡仪馆,听到他妈妈叫着外公的名字嚎啕大哭:“你给我别死,你给我回来!从小到大,我做什么你从来没有肯定过我,我学习成绩好你就说一个丫头读书那么好有什么用,我给你买房子,你说住那么大房子有什么好!就是因为你,我也像你这样对待我儿子,我不知道怎么爱我儿子...你给我把儿子找回来还给我!”

到那一刻,儿子突然就能原谅了母亲。

回到家,儿子的房间这么多年一点没变,书桌上摆了厚厚一摞信,信里只有三个字:“对不起。”

家长对孩子天经地义的付出,都觉得很爱孩子,无可厚非。

但是父母如何爱孩子,爱的方式和表达,是否能被孩子接受,要另当别论,甚至孩子内心深处对家长有反感有憎恨心理,也大有人在。

最终能和解的是,父母与孩子彼此真心地理解了对方。


种子成长记录


相信大多数孩子内心也深知父母爱自己,当然父母也一定了解自己孩子,可能孩子会在某一时间段对家长的言行反感,但不至于憎恨,即使有也是极少数。

记得儿子上高二时,我老公经不住他软磨硬泡为其买了手机,说是便于学习,前提是不准带去学校,开始我们盯着也紧,时间长了我们也相信了儿子,谁知有天老师打电话给我,说儿子晚自习用手机打游戏被老师没收了,让我去学一趟,晚上回来后他爸不仅狠狠批评了他,气得把手机摔碎了,儿子表面看倒是很平静,尽管眼眶里有泪水,晚饭也没吃做完作业就睡觉了,当时我心里虽然心疼儿子,但也沒有说什么,事后儿子也没再提手机事。几天后,我帮儿子晒被子,发现儿子枕头下日记本(儿子有写日记的习惯),我翻了下,他写了篇当天他爸摔手机的事,其中记忆深刻的一句话是,今天老爸摔了我心爱的手机,我发誓,等我有钱时,首先购一部自己最爱的手机来弥补今晚被摔碎的心。看到这句话,既好笑、也心疼,当我告诉老公时,他也觉得自己当时有点冲动。

后来儿子上大学时,他爸给他买了手机,我还开玩笑问儿子,你老爸把你手机摔了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儿子笑着说,我当时知道错了,但老爸也没必要把手机摔了,要知道那等于把我的心摔碎了,气得我一夜都没睡得着,我说该气的是我们,因为是你的错,儿子看似也默认了。

所以说大多数孩子可能会为某句话、某件事对家长的做法反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相信会理解家长的用心良苦,作为家长爱孩子不是凡事有求必应,也应和孩子多交流、沟通来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


用户尹阿姨


退一步讲,我们自己就没有做过自己后悔和遗憾的事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既然有过错,自然就会引人嫌厌。无关的人可以一别两宽,可是一家人却要捆绑在一起,只能用“情"作借口来说服自己。成年儿女并不想要的爱,对儿女来说那就不是爱,而是道德绑架。比如给儿女偷改高考志愿、强行给小夫妻打扫房间、强行把孙子带在自己身边、非把自己喜欢的农产品让儿女带着,这些爱都很无私,只是父母没有想过儿女到底喜不喜欢。

我有一个朋友,女儿在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又上了研究生,和导师处得像母女,并且推荐了一个女儿喜欢的工作。可是她的丈夫却以舍不得离开女儿、怕女儿在北京没有亲人照顾受欺负为由要女儿回他们的城市,女儿不肯他就以断绝父女关系相威胁。这种爱是要牺牲女儿幸福的,但他依然坚持。

面对这样的父母之爱,儿女如果选择不原谅就会受到良心谴责,选择了原谅自己的痛苦和委屈却没有出口。

互相不嫌厌的爱,才是好的,做到不易,尽力而为。


时空福禄元


我觉得,孩子小的时候,在没有表达自己意愿的能力的时候,家长可以为孩子决定一些事,

但是孩子一旦长大到他有自己的想法,并且自己可以思考一些问题的时候,家长就不能独断专行。不能说你认为这样对孩子好,所以就那样做了,那有问过孩子的意见吗?大部分孩子都是乖的,只看父母怎么跟孩子沟通。

我觉得你首先是个家长,监护人,有义务引导孩子在各个方面都往好的方向发展。那么当孩子有想法的时候,我们作为家长就得像朋友一样去了解孩子的心理,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去思考。如果没有强迫,施压的情况,孩子可能就不会有逆反心理。


成长中的小十一


这是一种惑,家长爱孩子是真的,但孩子的顽劣和身心问题与父母也息息相关!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从小在一个失和的家庭长大,心理问题一堆!还影响到了我的家庭生活并后代,我不否认父母对孩子的感情,但失和的父母对孩子是灾难性的!

当下社会婚姻动荡不安,婚姻破裂失和严重!这不是好现象,会使人道人性崩溃,人类需警醒!


阳光明贞


诚邀,我是职校老师。

这关键看父母的爱如何表达,是否是畸形的爱。

职校中很多孩子的智商不差,其中不乏幼儿园,中小学的好孩子和佼佼者,但是往往因为家庭教育,更多的是源于家长不正常的爱。

但是家长并不了解,很多家长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寄托,炫耀的物品,自己的附属物,这样的情况,孩子估计是开心不起来的。


踮起脚尖就更接近太阳


父母爱自己的孩子不但是天经地义,而且胜过爱自己,等儿女长大成人后的回报,却是少之又少,很难相提并论,儿女就是再孝顺,也报答不了父母恩,只能是尽心而已……

孟郊的游子吟,就是很好的例子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老于52080


大部分父母都爱孩子,愿意为了孩子倾其所有,尽力做到最好。

随着孩子的成长,有时候表达方式也要跟着去改变,不然有的时候会适得其反。有的父母他们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看待问题,去沟通交流解决问题。父母不理解、不认同孩子,孩子也不愿意甚至不屑交流,这就造成了孩子的沉默,反感,甚至走上极端的孩子就会憎恨父母,这一点上尤其是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更要多注意。

其实,孩子的态度作为家长是很清楚的,当孩子出现反感苗头的时候,家长就应该去做思考,去主动做出调整。

爱孩子也是要有方式的,不要让爱带来伤害,应该蹲下身子和孩子在一起,不要以爱的名义站着说话。


唐印说


孩子们总有一个逆反期,一般在12岁至十七八岁之间。因为没有成熟,考虑什么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加上有些孩子的父母的弱爱!使之任性,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受不了丁点委曲与训斥。逆反心理很严重的,很父母打父母杀父母的人都有。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对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骄宠,是没有灌输好的习惯于理念,一幕的若爱,常言道,子不教父之过,父母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学校是培养他的知识才能,家庭要培养他怎么做人?只有两者结合的好。你的小孩才有出器。未来在社会上才能生存与发展。

孩子们就像一个未雕琢的玉,只有好的雕塑家。才能让这块玉发光发彩。孩子的怨气,要用好的方法去化解。慢慢开导他。讲说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理由,只有细心的去培养他。你的孩子才有出息的。


江南知士wang


家长爱孩子要随着孩子的年龄的增长,去改变爱孩子的方式,首先要做到尊重孩子,不能一味地凭着自己的性子,夸张的表现,孩子会很反感。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家长更应该注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