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与山西(1)莫高窟61窟五台山图中石岭关的古貌今颜

在敦煌莫高窟的诸多壁画中,如果提到与山西相关的壁画,很多朋友都会想起第61窟西壁中上部的五台山图。这幅五代十国时期由敦煌的曹氏归义军政权官方出面出资绘制的佛教史迹图,以丹青绘画与墨书题记相结合的形式,全景式地展现了唐宋之际以五台山为中心方圆五百里的

五台诸寺以及“太原至五台”、“镇州(正定)至五台”的礼佛干道

敦煌与山西(1)莫高窟61窟五台山图中石岭关的古貌今颜

数字敦煌:莫高窟第61窟西壁全景

在分别从太原府、镇州出发的道路上,我们能看到晚唐五代时期太原府-五台县-镇州城之间的很多古地名。但是,大多数观者往往被知名度极高的墨书题记“大佛光之寺”与梁、林确证现存最大唐构“佛光寺”之间的联系所吸引,以至于忽略了其他地名背后的历史地理信息,实为可惜。

寒鲲的这个“敦煌与山西”系列第一篇文章,便准备挖掘一番这铺热门洞窟热门壁画背后的冷门知识,那么这个系列从哪一个“墨书题记”的古地名谈起呢?自然不会是热门IP“大佛光之寺”,而是一处墨书为“石嶺関镇(石岭关镇)”的地方。

敦煌与山西(1)莫高窟61窟五台山图中石岭关的古貌今颜

兰州敦煌艺术馆展出的61窟五台山图复制品中的“石岭关镇”

在五台山图中,“石嶺関镇”为左下角之太原府城通往五台山的关口之一,之所以选择“石岭关镇”作为本系列的第一篇,其实是因为这座关口在太原地方史、山西地方史上那举足轻重的地位。

敦煌与山西(1)莫高窟61窟五台山图中石岭关的古貌今颜

2019年初的石岭关耀德门南侧今貌·寒鲲拍摄

无论是自晋阳古城所在的秦汉太原郡城、隋唐太原府城(晋阳县城)北上,还是从宋金元明清太原府城(今太原老市区)北上忻州,唯有一条道路经过的地形最为平坦,那就是如今108国道与G55高速(晋人习惯叫“大运”高速的二广高速)所经过的这条路线。

山西省的南北铁路干线——北同蒲线与大西高铁的线路也离108国道、G55高速不远。甚至可以说,这条线路作为太原、忻州间的交通干道选线,是自古以来都没怎么变更过的,是纵贯两千年的“官道”,而石岭关恰恰就在这条要道的要害之处。


敦煌与山西(1)莫高窟61窟五台山图中石岭关的古貌今颜

太原城始终位于太原盆地的北端突出部之内,出太原城北上,路过的第一座堪称【天然关卡】的重镇,便是被云中山系支脉-棋子山与系舟山系支脉-太原东山夹在中间的【青龙镇】。【青龙镇】与它两边的“支脉”共同分隔了“阳曲盆地”与“太原盆地”。过青龙镇北上,经过“阳曲盆地(古狼孟)”便是同样被云中山支脉与系舟山夹在中间的【天然关卡】——石岭关。

过了石岭关,无论是继续前往【雁代之地】,还是前往五台山礼佛,都会有75-110公里左右的平坦路段。而青龙镇与石岭关均为山间隘口甚至河谷,算不上是多么难走的关口,自然成为太原府(汾河中游太原盆地)与忻州(滹沱河上游忻定盆地)两地往来的最佳选择。

敦煌与山西(1)莫高窟61窟五台山图中石岭关的古貌今颜

当然,严格地讲,石岭关绝非【并忻】之间交通的唯一路线,就在石岭关的西方,隔着被叫做官帽垴的山地,还有一座赤塘关,自阳曲盆地西北行,通过这处不算平坦的赤塘关(今河庄村附近),穿行牧马河谷(滹沱河支流),便能迂回抵达忻州城南。相对而言,赤塘关这条路“平坦性”要差一些,路程也远一些,所以往往是支线。


敦煌与山西(1)莫高窟61窟五台山图中石岭关的古貌今颜

河庄村一带的土路·赤塘关今已不存·寒鲲拍摄

在军事防御层面上看,赤塘关与石岭关形成掎角之势:石岭关为主,赤塘关为辅,背靠大盂镇(盂县故城)、黄寨镇(狼孟故城)等阳曲小盆地自古以来的聚落核心,形成一道类似于【雁门关-代州城】的防线体系。

敦煌与山西(1)莫高窟61窟五台山图中石岭关的古貌今颜

公元979年,北宋围攻北汉晋阳城之际,便在石岭关、白马岭附近展开了一次“围点打援”,宋军

郭进所部在宋军主力包围晋阳时,抢先进据石岭关,加固防御工事。辽军在耶律沙统率下在郭进之后抵达白马涧(今牧马河)以北,监军耶律敌烈轻敌躁进,既没有按照耶律沙的意图驻军涧北,更没有选择可能已被郭进布置兵力的赤塘关,反而选择渡河正面突破石岭关守军,辽军自然被宋军杀得大败而归,宋军由此得以乘胜攻灭北汉,彻底终结五代十国之局面。


敦煌与山西(1)莫高窟61窟五台山图中石岭关的古貌今颜

北宋初年的北方形势(960-979)

在军事进攻层面上看,自北而来的较大规模的行军队伍,往往更乐意以“正兵”(主力部队)走石岭关谋求正面突破,以“奇兵”(机动部队)冒险绕行相对更加狭窄的赤塘关道,谋求侧翼突破。不过,从石岭关被自北向南攻破的绝大多数战例来看,均为太原方向守将不具备守备能力或无心守备所致。

比如,北宋末年完颜宗翰取石岭包围张孝纯镇守之太原城,便是因为宋军总帅童贯无心认真设防、一心南逃所致,石岭关并成功未发挥阻击作用。在北朝时期的公元563年,北周方面派达奚武杨忠两路进击晋阳,达奚武沿汾河北上攻击晋州平阳(今临汾),杨忠自六镇故地与突厥联军南下直驱晋阳,在杨忠所部在陉岭(今雁门关)击破齐军并绕过勾注山(今雁门山)后,因为南线防御达奚武而有所分兵的齐军,在北线全面收缩至晋阳坚城之中,并未在石岭关浪费兵力与杨忠所部周突联军纠缠。在这种情况下,杨忠所部、完颜宗翰所部,往往直接经由石岭关南下,私以为主要采取主力经行石岭关、侧翼绕行赤塘关的周全策略。

敦煌与山西(1)莫高窟61窟五台山图中石岭关的古貌今颜

那么,为什么偏偏阎锡山在对于山西省政至关重要的北同蒲铁路选线时,偏偏选了赤塘关这条明显绕行的路线,而非更为直接的石岭关呢?这样的选线与阎锡山修铁路奉行的“节俭实惠”原则,难道不是自相矛盾么?


敦煌与山西(1)莫高窟61窟五台山图中石岭关的古貌今颜


其实,想要搞明白这个问题,就要联系一下石岭关的公路建设了。108国道石岭关段的前身,其实是阎锡山在1920年“以工代赈”修造的【太原-河边】之公路,河边正是阎锡山的老家。而北同蒲线的选线与铺设时间,则主要是在上世纪30年代,也就是说,在北同蒲线铺设以前,石岭关所在隘口便被公路占用。

敦煌与山西(1)莫高窟61窟五台山图中石岭关的古貌今颜

被官帽垴及系舟山夹持的石岭关村

1920年石岭关段公路,不论是选线建设,还是通车使用,都是在仅有且狭窄的隘口中曲折前行,新中国建立后,为了改善石岭关段公路通行条件,甚至需要拆毁原本的关城,来保证日后108国道的畅通。石岭关自然无法在20世纪30年代,为北同蒲铁路的铺设腾出多少空间,当时的晋省财政更不允许过多的开山架桥工作量,北同蒲之经行赤塘关,也便成了一个相对更加经济实惠的方案。作为对比,我们要注意,山西直到2000-2003年间才修通,需要开山造桥的G55高速大运段,大西高铁太原-原平段的建设则主要是在2011年-2013年间完成,两者都需要开山。也就是说,石岭关地区是在21世纪才在现代路桥技术的支持下,实现G108公路以外第二、三条“截弯取直”的交通干线之铺设的


敦煌与山西(1)莫高窟61窟五台山图中石岭关的古貌今颜

石岭关耀德门北侧·寒鲲拍摄

如今石岭关村的基本面貌,便是1920年与新中国刚刚成立的修路工程奠定的。石岭关村村东紧邻108国道,村子北部仅存当年关城体系中的一道城门,门上城楼今已不存,该城门应为当年关城体系中的【中门】,名唤【耀德门】。现存城门从形制上看,大体为文献资料记载中明朝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大规模包砖扩建时所建。城砖所包之夯土墙体,应为石岭关在1596年以前的基本面貌,具体夯筑时间可能为明朝初年。可以说,现存石岭关及其周边民居老房主要是明、清、民国时期的古迹。


敦煌与山西(1)莫高窟61窟五台山图中石岭关的古貌今颜

耀德门石质匾额·寒鲲拍摄


敦煌与山西(1)莫高窟61窟五台山图中石岭关的古貌今颜

石岭关明代中门下的老砖与车辙痕迹·寒鲲拍摄


敦煌与山西(1)莫高窟61窟五台山图中石岭关的古貌今颜

石岭关村的荒芜老院·寒鲲拍摄

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远去的一个个名将、来往的一张张面孔,曾经的鼓角争鸣、猎猎旌旗都已消逝在历史长河的风波之中,唯余这座荒颓的老城门与门下那岁月的车辙,共同诉说着甚至比它们本身还要悠远的往事。所谓“访古”,便是如此,眼前看到的,其实是沧桑残迹与历史兴衰的呼应。好在石岭关不仅仅以原址残迹、文献记载中留存有痕迹,更在本文开头之敦煌莫高窟五代时期壁画上留有古貌。2019年初,当我漫步在如今的石岭关残迹时,脑海里还徘徊着下面这首同乡创作的七言律诗:


《石岭关书所见》


金·元好问


轧轧舟车转石槽,故关犹复戍弓刀。

连营突骑红尘暗,微服行人细路高。

已化虫沙休自叹,厌逢虎豹欲安逃。

青云玉立三千丈,元只东山意气豪。


大诗人元好问是金元之际的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他的老家与家族墓就在石岭关以北不远处的韩岩村。《石岭关书所见》是元好问在1214年家乡受到蒙古军侵扰南下阳曲避难时所作,全诗寄托了元好问抗击虎豹一般之蒙军的情怀。这一年元好问24岁,而这次南下,一去便是25年,“背井离乡”与“亡国被囚”相叠加,构成了元好问的中年生涯。此去经年,1239年的元好问归乡隐居,不知两鬓斑白的他再度路过石岭关,心间会有何滋味,或许只有一声喟叹吧。


敦煌与山西(1)莫高窟61窟五台山图中石岭关的古貌今颜

忻府区西张乡韩岩村元好问墓园

元好问的喟叹,也算是石岭关在古典文学领域留下了一笔,虽然说不上占据一席之地,倒也算是对石岭关在金元鼎革之际风貌的“定格”。自元好问之后,明人陆深、杨巍,清人戴纯,也曾在路过石岭关时留下诗作描绘石岭关地势之险峻,并多有借景抒情怀古之幽思。


  • 北望沙场碛,南来石岭关遥山看围合,新水送潺湲。短发苍茫里,高情紫翠间。晓阴浑未散,暂此寄悠闲。——陆深《自忻州还度石岭关》
  • 石岭月初上登登仆从劳。山城秋路远,戍鼓夜深高驱马临重隘,感时换二毛。风尘频看剑,无梦向江皋。——杨巍《过石岭关》
  • 表里山河三晋疆,古今无恙控西方。衣冠竞说唐虞盛,争战从知赵魏强。
    石岭关横云叆叇,筹边楼迥夜苍凉。升平人自忘形胜,披拂春风蔓草芳。——戴纯《太原览古·其一》
敦煌与山西(1)莫高窟61窟五台山图中石岭关的古貌今颜

壁画古貌、正史古貌、诗作古貌、原址文物、现今景象,这基本上就是不同载体留存下来的石岭关全貌,也是我们所能看到的全部关于石岭关的古貌今颜。从敦煌壁画中的朴素而瑰丽到原址今貌上的残破而沧桑,从正史记载上的金戈铁马到诗作字词间的感怀抒情,石岭关只是一个例子,在中华大地的国土上,还有很多类似于石岭关的古迹,等待着我们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欣赏。而且,这样围绕“一个点”进行相关性深挖,也是我们欣赏敦煌莫高窟壁画的一大秘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