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公案小說中的世態炎涼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公案小說中的世態炎涼

中國古典文學的發展史是波瀾壯闊的,從春秋戰國時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到漢賦、魏晉文學、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每一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獨有的文化。眾所周知中國古典中國古典小說創作的巔峰當屬明清,四大名著均在此期間成書。然而中國的古典文學包含甚廣。在此期間中國的公案小說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像其中優秀的公案小說諸如《錯斬崔寧》《包公案》《警世通言》《三俠五義》《彭公案》《施公案》等等在現如今依舊流傳甚廣,這些公案小說的流傳更容易讓我們通過這些作品瞭解當時的那個時代,以及更多的人情世態。張國風老師的《公案中的世態》一書更是詳盡的向我們描述了公案小說的發展史,這本書對古代公案小說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討。通過閱讀張國風老師的這本作品,你會發現這就是一部公案小說的發展史,此書讀起來非常的流暢,沒有晦澀難懂的語言,作者更是通過多方面的考究結合社會學、法學,同時多角度向我們展示公案小說的發展及最終的走向。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公案小說中的世態炎涼

公案小說始於宋代,興於元明、沒落於清末。首先就“公案”一詞我們要有充分的認知。公案一詞的五重含義:官府的案牘、案件、審案時用的桌子、禪宗用教禮解決疑難問題、話本小說;而本書所描繪的公案則是指話本小說。由於受西方文化的影響,現代人提到公案小說,腦子裡往往出現的第一印象則是偵探小說的概念。而公案小說不同於偵探小說最大的差別就在於,重點不在破案,而是通過案件事實反映當時的社會問題。殊不知由於文化的差異,導致眾多人對公案小說的認知產生了一定的誤區。

其實公案小說最接近今日所謂的“法制文學”,而不是所謂的“偵探文學”,首先需要明白公案小說不是偵探小說,偵探小說重邏輯,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犯罪者在暗處,而案情的發展往往是一波三折,直到最後才會將真正的犯罪者推出。而中國傳統的公案小說,則是極力突出“人情世態”“悲歡離合”。清末由於受西方偵探小說影響,中國傳統的公案小說開始向偵探小說轉變。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公案小說中的世態炎涼

在張國風老師的這本書中,他列舉了很多的故事,而且就這些故事所表達的觀點,是圍繞“世態”進行,由於公案小說反應的是當時的社會問題,反應的下層民眾的精神需求,而這些眾多的問題由於在當時的大背景下根本無法得到解決,所以普通的勞苦大眾也需要一個宣洩點。而百姓真摯的訴求,就實實在在的體現在了文學作品裡,不管是《包公案》還是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這些不僅僅是單純的文學作品,而是實實在在的渴求。勞苦大眾渴望青天、渴望沉冤得雪,而世態則是時代的滾滾車輪,有些人註定成為時代的犧牲者,有些聲音註定會被淹沒在歲月裡。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公案小說中的世態炎涼

張國風老師通過不同的公案小說,也向我們傳達了他得到的一些想法。同時通過公案小說更是衍生出來當時大環境下的司法狀況,法治狀況、引申出當時有關公案的相關職業,不管是仵作,亦或是訟師,這些人物職業也都在公案小說裡有具體的體現。而通過對相關人物、職業的描寫,更能體現出當時社會的人文背景,以及社會的世態。

本書著力的通過公案小說展現當時的“世態”,而當時的世態則是由文化決定。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以及民眾受文化教育的程度決定了當時的世態。動亂、壓迫、不公、官員壓榨、惡霸的橫行,普通的平民階層極少有翻身的可能。而作者則是通過一系列公案的發展讓我們更加充分的認知“世態”。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公案小說中的世態炎涼

劉鶚的《老殘遊記》裡講述的清官的可怕以及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這兩個故事則真的是讓人感觸頗深。“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蓋贓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為非,清官則自以為不要錢,何所不可?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這就是對現實赤裸裸的暴露和諷刺。通過公案小說我們可以看到古人的法制觀念,以及當時社會的大環境,受西方文化的衝擊清末公案小說開始向偵探小說轉變,公案小說在現如今已然成為了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