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博主蘇軾:“人間有味是清歡”,從詩文中品其灑脫的人生態度

縱觀泱泱中華、歷朝歷代,心有錦繡詩才、懷抱雄渾壯志的文人墨客多如繁星,清逸如李白,沉鬱若杜甫,綺豔如庭筠……

凡此種種,不勝枚舉,而提到詩人中的代表人物,北宋的蘇軾則必然是不可錯過的一位,作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他以“爽如哀梨,快如並剪”的健筆聞名於世,並以自己雄厚的文學造詣與曠達的人生態度創作出了一首首或慷慨風流、或飄逸不群的詩文,使時隔千年的人們仍能從傳世名作中窺見他獨特的人格魅力。

蘇軾生性率真豁達,好遊山玩水、呼朋結友、品茗飲酒,他的一生走遍天南地北,見識廣博闊然,對於各地的風味飲食也頗有研究,我們不難從他的藝術創作中看出他對於飲食間的人生情趣,涉及飲食題材的詩句數量繁多,葷素飯食、美酒佳釀應有盡有,從細微瑣屑的人生趣味中提煉出別具一格的藝術特徵,這也形成了蘇軾以美食為引,寫至味之章的創作風格。

美食博主蘇軾:“人間有味是清歡”,從詩文中品其灑脫的人生態度

這與蘇軾本人曠達灑脫的人生態度、將藝術貼近人生的創作理念、時下風靡的創作風氣等因素都具有緊密的關係。那麼,蘇軾的詩文中到底寫到了哪些美食,這種獨特的詩文又緣何而起,有何藝術特徵呢?從美食詩中,蘇軾的情趣與志趣又有何表露?本篇將一一道來。

一、蘇軾詩文中的飲食之趣

蘇軾在《老饕賦》中寫道:“爛櫻珠之煎蜜,蒲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帶糟。蓋聚物之天美,以養吾之老饕。”這位嚐遍南北風味的老饕的確肚大能容,在他的詩文中,對於魚肉、蔬果、酒茶的描述應有盡有,桃、杏、梨、棗,又或鯽魚、鱸魚、白魚、鯉魚……

凡此種種,數不勝數,在他的筆下,所食之物皆可為文章,吃野雞,便作《野雉》篇,吃豆粥,便作《豆粥》篇,經他妙筆潤色的美食往往色香味俱佳,如《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詩中就極盡所能描繪荔枝鮮潤如河豚腹,美貌不似凡間物的口感與外在,更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一句,以表示自己由衷的讚歎。

美食博主蘇軾:“人間有味是清歡”,從詩文中品其灑脫的人生態度

蘇軾的大快朵頤也向來是舒適而愜意的,對於種種食材、種種烹飪手段皆願意嘗試,他的菜譜中不乏羊肉、豬肉、螃蟹等家常可見的美味,頗可見幾分“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的自飲自食、自得其樂。

而對於河豚、熊白等珍奇食材,他向來也是不吝於享用的,這位詩界老饕對於美食可謂來者不拒,家常菜、珍饈、粗茶淡飯都願意嘗試,一些譬如用槐樹汁加工的簡易涼麵(《食槐葉冷淘》)、用牛糞煨制的芋頭(《除夕訪子野食燒芋戲作》)等他也以對待佳餚的態度細細品嚐,足可見其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對待自己的烹飪技藝,蘇軾同樣十分自信,長居南山之下的東坡先生善於使用各種自然界的食材進行羹粥的烹調如蔓菁、蘆藤、苦薺等,稍稍烹製便清香入味,他所做的蘆薈羹、大麥粥等更有益氣補血的養生之效用。除卻羹、粥類菜餚,與蘇東坡有著直接關係的美食更是不在少數,如“東坡肉”、“東坡豆花”、“東坡腿”、“東坡餅”、“東坡玉糝”

等都是 廣為流傳的名菜。

美食博主蘇軾:“人間有味是清歡”,從詩文中品其灑脫的人生態度

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當屬東坡肉,在《豬肉頌》一文中,東坡先生就曾詳細記載“ 慢著火,少著水,柴頭灶煙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的烹調步驟。這位自稱“饞太守”的達觀之人對於“君子遠庖廚”一語不以為意,反倒為美食烹調所津津樂道,不由得人不讚嘆,此乃真正開懷之人。

二、蘇軾飲食思維的形成原因

所謂“歌言情,詩言志”,蘇軾的一生所創作的數量紛繁的美食詩,縱然使我們感受到他對美食由衷的熱愛,但並不能止步於此,他的詩中透露出的儒釋道思想,以美食為援引,進行議政、明志等做法無不向世人彰顯著,蘇軾的詩中仍有更深層的情志有待挖掘,那麼,蘇軾緣何而創作美食之詩?他所寄託於詩句的祈願又有什麼呢?

首先,豐富的人生閱歷是蘇軾美食文化創作的基石,出生於四川的蘇軾身處於交通尚不算髮達的北宋,一生足跡卻遍佈江浙、南粵等地,實在難能可貴,他曾以“身行萬里半天下”以概括自己的行跡,而各地的風情與風味也造就蘇軾異常豐富的人生體驗,賦予了他筆下的佳餚蓬勃的生命活力。

生活是文學創作的重要源泉與投射,如若蘇軾的一生都只是偏居一隅、安於一室,縱然以天賦之才極力刻畫食之色甘味美。也只會落得單調失色,而無法形成體系化的飲食思維。

美食博主蘇軾:“人間有味是清歡”,從詩文中品其灑脫的人生態度

除此之外,蘇軾曠達超然的處世態度同樣是形成他獨特飲食思維的助力之一,單單賞析蘇軾的詩文,或許會認為他的一生順遂安樂,字裡行間無不滿溢著小小野趣與欣悅,一簞食一瓢飲皆可成為他生活情趣的來源,但現實中的蘇軾的人生際遇極為曲折坎坷,官場上幾經貶謫,流落南蠻,巫臺入獄;家庭上幾經喪妻之痛,晚年更是白髮人送黑髮人。

但在這般“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磨難重重中,蘇軾罕見地表現出無比淡泊瀟灑的態度,一切的厄運在他的詩文中都煙消雲散,被貶海南,飲食少見葷腥,他便樂得自己研究著烹調山芋羹,並自得以山芋作“玉糝羹”,精神炯炯;晚年蘇軾被貶謫至惠州一代,本應心志消沉,他卻反倒與嶺南的橄欖、龍眼、荔枝等嶺南獨有的水果結下了緣分,安於當嶺南之人。

美食博主蘇軾:“人間有味是清歡”,從詩文中品其灑脫的人生態度

三、蘇軾的美食詩文中所寄託的情志

蘇軾在創作飲食文化之時,往往將他的處世哲學與文學觀念融會貫通,使得藝術形式打破陳規舊習,同時也為自己的思想尋求一個表達的突破口,“物一理也,通其意,則無適面不可”則是對此種做法的最佳見證。因此,在蘇軾的食之慾間,不難見其對於人生哲學的品悟。

前文曾提及,蘇軾為荔枝而發“日啖荔枝三百顆”之感嘆,而荔枝這一小小渾圓之物,竟也同時成為了蘇軾寄予憂國憂民之心的援引。在《荔枝嘆》一詩中,蘇軾借古諷今,通過追溯前朝進貢荔枝給人民帶來的沉重壓力,對當今的統治階級提出“我願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施縮”的勸諫,其忠誠愛君,仁德愛民之心可見一斑。

美食博主蘇軾:“人間有味是清歡”,從詩文中品其灑脫的人生態度

除此之外,蘇軾在品茗之中所領悟的人生至理與理性思考同樣值得一敘,茶素來與禪宗、禪意多有淵源,而蘇軾在嫋嫋茶香中所品悟的清寂之心在作品中表露無遺,譬如《遊惠山》一詩中就寫道:“明窗傾紫盞,色味兩奇絕。吾生眠食耳,一飽萬想滅”。他以清冽的山泉水烹沸茶水,在色香味的享受中領略到萬籟俱寂的禪意,實為以食悟道,窮一物而得其理。

蘇軾的一生一雙腿踏遍祖國大好山河,一張嘴嚐盡南北佳餚,所謂“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也,在蘇軾眼中,日常飲食並不只為了果腹,以此滿足生理需求,而是應當在品嚐美食中享受到身心的雙重愉悅。他並不以追求吃喝的享樂為恥,而是將舌尖美食滋味化作筆尖清俊文章,“人間有味是清歡”一句正表現出他對於美食之樂灑然的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