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从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作者/林硕(国家博物馆)【未经本人许可,不得转载】

很多人第一次接触“叶赫纳喇”这个姓氏,是通过刘晓庆主演的电影《火烧圆明园》。

从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图片来源《火烧圆明园》

片中有个片段:待字闺中的兰儿(慈禧)发现老石匠雕刻的龙凤陛阶石,都是“龙在上,凤在下”,颇为奇怪。

从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图片来源《火烧圆明园》

从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图片来源《火烧圆明园》

少女的慈禧语出惊人:早晚有一天,要是我做了皇后啊,我就把龙给雕在下边儿,来个“凤在上,龙在下”。

老石匠皱了下眉,问兰儿的老姓是什么。答曰:叶赫那拉。

从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图片来源《火烧圆明园》

从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图片来源《火烧圆明园》

从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图片来源《火烧圆明园》

此言一出,老石匠大吃一惊,猛然间砸伤了手指。

从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图片来源《火烧圆明园》

您或许会纳闷:怎么“叶赫那拉”四个字,竟让老石匠如此吃惊呢?一切要从三百年前,叶赫纳喇、爱新觉罗两大家族的恩怨讲起。

叶赫纳喇氏是一个传承了数百年的古老姓氏,又写作“那拉”、“纳兰”,均系满语Nara的音译。我们熟悉的纳兰明珠、纳兰性德以及慈禧太后、隆裕太后姑侄二人,都出自叶赫纳喇家族。

从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金政权被蒙古征服后,“纳喇氏”继续在白山黑水间繁衍生息,其中有一支生活在叶赫河两岸(今吉林省四平市境内),被称为“叶赫纳喇”。

从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海西女真分布图

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因叶赫部一再逋婚,迟迟不肯将“老女”嫁给努尔哈赤,惹得后者雷霆震怒,率兵征讨叶赫。详见:

从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面对来势汹汹的建州大军,叶赫末代贝勒叶赫纳喇·金台石(又写作“金泰熙”)拒绝了外甥皇太极的劝降,决心誓死抗争。

从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一方面,他命手下纵火焚城,造成自尽的假象。另一方面,自己趁着火势大炽,企图乱中突围。

从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金台石的拙劣伎俩没能瞒骗努尔哈赤,在途中被建州士兵俘虏,缢杀而死。临刑之前,他仍咒骂不止:“我死之后,即使叶赫部只剩下一名女子,也要倾覆建州”,即“亡建州者必叶赫”的由来,亦被称为“叶赫的诅咒”。

从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叶赫古城,见证了明末叶赫部盛极一时的历史

叶赫部败亡之后,残余部众被迁往兴京——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陷入国破家亡的境地,但其部众始终保持着凝聚力。

从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赫图阿拉的前清故里牌坊

历过数十年的生聚,叶赫纳喇氏终于在康熙朝迎来了一次短暂的复兴,主导者是叶赫末代贝勒金台什之孙——叶赫纳喇·明珠(又称纳兰明珠),也就是大词人纳兰性德的父亲。

从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寂寞空庭春欲晚》中的纳兰性德

以明珠为代表的叶赫部在后金立国初期遭到沉重打击,经过六十余年岁月逐渐复兴。

为拥立惠妃叶赫纳喇氏所生的皇长子胤褆承袭大统,明珠与索额图、皇次子胤礽集团明争暗斗。详见:

从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影视剧《康熙王朝》中的索额图形象

明珠、索额图之间的政争以两败俱伤告终,叶赫部短暂复兴也就此中断。然而,叶赫纳喇氏东山再起的诉求却并未停止。

从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影视剧《康熙王朝》中的明珠、索额图形象

对于叶赫的诅咒, 爱新觉罗家族采取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留下祖制:“叶赫氏不得备椒房”。后世子孙奉为圭臬。

从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清太祖努尔哈赤画像

曾经在紫禁城中教授慈禧太后外文和西洋文化的德龄,在其著作Son of Heaven(《光绪秘记》,又译《瀛台泣血记》)之中还独辟一章,专门讲述这则“可怕的誓言”。

从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海外归来的德龄,用西方视角审视祖国

对于这一点,很多学者认为所谓祖训乃是子虚乌有。理由是努尔哈赤之后,还有清代多位君主迎娶叶赫纳喇女子为妃,比如天聪朝的侧妃、康熙朝的惠妃、乾隆朝的舒妃、咸丰朝的懿贵妃、光绪朝的孝定皇后,上述五人均出自叶赫纳喇氏。

然而,笔者认为:五位出身叶赫纳喇氏的皇后、嫔妃的出现,并不足以证明努尔哈赤的“祖训”不存在,关键在于对“淑房”两字如何理解。

从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汉代椒房殿复原图

所谓“椒房”的称谓,最初的起源于汉代的“椒房殿”。据《两汉雋言·三宫篇》所载:“椒房,殿名,皇后所居也。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而芳也。”后世用以代指“皇后”或“后宫嫔妃”。

如果将“淑房”一词理解为“后宫嫔妃”,那么有清一代确实有许多的叶赫纳喇氏入宫伴驾,可以证实“叶赫氏不得备椒房”确属无稽之谈。

但是,倘若“淑房”是指正宫皇后,则在光绪皇帝的孝定皇后之前,并无任何一名叶赫纳喇氏妃嫔登上“中宫正位”。

从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孝定皇后(隆裕太后),《建党伟业》剧照

或许会有人提出异议:难道慈禧太后没有做过皇后么?事实确实如此。

熟悉清史的人都知道:咸丰的正宫皇后是孝贞皇后钮祜禄氏,也就是民间所说的“东太后”慈安。慈禧太后虽然在咸丰皇帝的后宫之中独得眷宠,并诞下嫡皇子载淳,但终文宗一朝,其地位不过是“懿贵妃”而已。

从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大太监》剧照

直到同治继位,考虑到叶赫纳喇氏乃皇帝生母的地位,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即“西太后”。而她那个被评为历史上最长的皇后谥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则是往生之后的谥号。

换言之,在慈禧有生之年,没未亲耳听到别人尊她一声“皇后”,无疑是她心中永远的痛楚。由于从未做过皇后的自卑心理作祟,慈禧太后与儿媳孝哲皇后阿鲁特氏之间牴牾不断。

从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孝哲皇后阿鲁特氏,《大太监》剧照

据巴鲁特·崇彝所写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慈禧太后由于不满儿媳的行为举止,曾经一度欲废掉阿鲁特氏的皇后之位。时任宗人府宗令是咸丰皇帝的五弟——惇勤亲王奕誴。

从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咸丰皇帝的五弟,惇勤亲王奕誴

这位五爷素来对慈禧的跋扈行径不满,反驳道:“欲废后,非由大清门入者不能废大清门入之人,奴才不敢奉命。”

简而言之:贵人出身的叶赫纳喇氏,根本无权废黜由大清门抬入紫禁城的正宫皇后。

从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威廉·辛普森所绘同治大婚迎亲图(局部),版画,《伦敦新闻画报》,1872年12月

从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同治大婚瓷器(燕喜同和款)

这次羞辱极大刺激了慈禧太后敏感的神经,据说成为日后阿鲁特氏被迫吞金自尽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这个角度分析:在孝定皇后和光绪皇帝大婚之前,确实没有一位叶赫纳喇氏成为中宫之主,恰恰印证了清皇室“叶赫氏不得备椒房”祖训的存在。

待到慈禧太后的姪女——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后叶赫纳喇·静芬(徽号隆裕太后)入主中宫之际,已经是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

此时,慈安太后钮祜禄氏早已在八年前暴毙而亡,恭忠亲王奕䜣也在五年前的“甲申易枢”风波中被排挤出权利核心,再也无人可以制衡慈禧太后;是故,权倾朝野的叶赫纳喇氏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违背“祖训”钦点姪女作为皇后。

从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慈禧皇太后叶赫纳喇氏

​岂料在光绪皇帝大婚前四十余天,紫禁城内竟然发生了“火烧贞度门”事件。

从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紫禁城中的贞度门,位于太和门西侧

光绪皇帝原定的婚期是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的正月二十七日,可就在年前的腊月十五日深夜,位于太和门西侧的贞度门突然起火。

从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虽然有七千余名兵丁参与救火,但火焰借着风势不断扩大,整整燃烧了两昼夜,最终将太和门及其东侧的昭德门、毗邻库房全部烧成灰烬。目睹此景的光绪帝师翁同龢,在日记中写下:“此灾奇也,惊心动魄,奈何!奈何!”

从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这场“祝融之灾”似乎是清代历史上第一位叶赫纳喇皇后入宫带来的不祥之兆。只是大婚吉日既已选定,不容更改,可谁又能在不足一个半月的时间内重新修复起太和门——这座紫禁城中规格最高的宫门呢?

从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慈禧太后认为:天子大婚兹事体大,断然不可延宕。于是,她责令有司组织京师内外的扎彩工匠用彩纸、绸缎和竹竿临时搭盖出一座高逾十丈的纸糊的太和门应急。

从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尽管工匠手艺精湛,所搭之门“榱桷之花纹,鸱吻之雕镂,瓦沟之广狭”都与原物一般无二。但此种扎纸的做法,一般都是在白事葬礼之上,供焚化之用。

从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现在,竟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皇帝的大婚之日,实属不合时宜。街巷茶坊中纷纷传言:正是叶赫纳喇氏的入宫,为清王朝的灭亡敲响丧钟。

从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叶赫纳喇氏代表小皇帝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宣告清朝寿终正寝。

从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回望历史的烟尘:有清一代,兴盛于吞并叶赫,亦覆亡于叶赫族人之手。在这一兴一亡之间,恰恰由“叶赫老女”、隆裕太后两位叶赫女子首尾呼应。抛开坊间充斥的神秘主义色彩不论,“叶赫纳喇”四个字与清代兴衰相始终却系不诤的事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