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什么可以以弱胜强,获得靖难之役胜利?

红红火火讲历史


靖难之役=模范生朱允炆性格懦弱循规蹈矩+学渣朱棣手腕强势灵活机变

朱允炆从战争一开始就没想置朱棣于死地,领兵大将无人敢全力打击朱棣,总会留有余地,在这种级别的对决中,留有余地即意味着露破绽给对手,所以在朱棣自己身先士卒带领下,北军总能获得战斗最终胜利,而朱允炆则一步错步步错,加上手下多能言巧辩之流,无骁勇善战之将,两军对阵不败也难。

整个靖难就好比秀才和大头兵争执,秀才理论起来头头是道,侃侃而谈,大头兵却是不理不睬上前一个大嘴巴,立刻双手擒下脚绊,各种不讲理招数,秀才是应接不暇,无力回天。


请你喝冷鸡汤


朱棣为什么可以以弱胜强,获得靖难之役胜利?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朱允炆和朱棣作为双方的最高统帅,单论军事素质简直是天壤之别。朱允炆从小就锦衣玉食,根本没有军事经验。而朱棣从小在战争中长大,虽然只据一隅之地,势小力弱,但其用兵在外多年,手下将士也都是百战精锐。

2、朱元璋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能战的功臣基本都杀掉了,造成的朱允炆登位之后无人可用。

3、朱允炆把三位儒家师傅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引为心腹,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负责研究一些新政策并付诸实施,目的在改组明朝的行政和加强皇帝的权威,但这三个人都是书呆子,缺乏实践意识和从事公共事务的经验,也没有领导才能,他们对于问题的分析往往限于纸上谈兵,不切实际。

3、朱允炆的削藩政策过于出格,一逮到机会就直接夺权,把藩王贬为庶民,还把湘王逼死。靖难之役时,因朱允文得罪藩王过甚,藩王全都保持观望态度,没人愿意出手帮他。

4、朱允炆受自己祖父的影响,大力打压宫中宦官,根本不把他们当人看,这使得宦官心中都十分恨建文皇帝。后期朱允炆身边的宦官提供情报给朱棣。

因此,朱棣可以以弱胜强,获得靖难之役胜利。


大江侃历史


一、兵在精而不在多

古往今来,以少胜多的战役不尽其数,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就是因为军队的质量、纪律和军心相差太大。在当时,建文帝朱允炆麾下的将士可征调的就可达百万人之多,而燕王朱棣麾下的燕军数量不足三十万,就算再加上其他诸侯王的军队,整体来讲也是不足五十万的,就相当于燕王朱棣手上能调动的全部军队实力,其实还不如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军队的二分之一。

俗话说,“双拳难敌四手”,建文帝拥有的军队阵势的确是有大太多的优势,但是“双拳难敌四手”得是实力差距不大才适用的。

燕王朱棣之所以能成功,自然就是依靠他军队的优势:精锐。带兵打仗讲的就是一个士气,在当时,朱允炆手下的军队军心过于涣散,在战场上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自然会败。

再说燕王朱棣,他当时联合的是其他所有诸侯王,所以明朝最强雇佣军朵颜三卫也处于朱棣的麾下,这对朱棣的军队来讲,更是如虎添翼,相反朱允炆这边并没有能拿得出手的能与朵颜三卫军齐名的军队,自然士气再次受到了一定的打击。

所以,在接下来兵戎相见的时候,局势并没有想象中的对朱允炆一片大好,相反,对朱棣来说更有优势。

二、处世经验差距太大

朱允炆从小娇生惯养,在其父死后,朱元璋更是对其溺爱有加。只会在房内读记诗书,研墨作画,哪懂得舞枪弄棒,更别说上战场带兵打仗了。

再看朱棣,很早的时候就为朱元璋鞍前马后,冲锋陷阵了,不但懂得领军打仗,更有一肚子的文韬武略,就只论打仗的经验就非朱允炆能与之相比的了。

又说及朱元璋,就不得再谈一谈他临死之前为照顾朱允炆安危而留下的两道底牌:耿炳文和沐家军,而且还小心叮嘱他:“一旦天下有变,可以派留耿炳文防守京城要地,然后调遣云南的沐家军过来征战,这样万事无忧矣”。

在大军兵临城下的时候,朱允炆虽然想到了父亲嘱托的两道底牌,但是做起来却出了大问题。他派留守京城要地的耿炳文挂帅出征,想一扳局势,但是还是惨败;紧随其后,又让只会“纸上谈兵”的李景隆挂帅,结果又是惨败收场,把优势大好的兵力又亏于一篑。不等沐家军及时赶到,京城就已经告破了,朱允炆也不知下落,两张底牌就这样白白浪费了,实在可惜。

三、性格过于优柔寡断

从小与世无争,吃住无忧的朱允炆怎么会知道世道的残酷,人性的复杂,而战场上最忌讳的却又是优柔寡断,再看朱棣,早就是战场上的一只老狐狸了,朱允炆怎么与之相比。在你死我活这种节骨眼上,朱允炆还下了这样的命令:将士不得伤害朱棣,否则军法处置。

讲仁慈,还想活捉朱棣这种老狐狸,谈何容易,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一条军令,让朱棣好几次都逃出升天。

同时,在领军打仗的决策上,朱允炆还是存在众多失误的。就比如,当初攻打朱棣的时候,不应该用北将去攻打。当时的北将中的很多人都是朱棣的旧部,让他们去攻打朱棣,那人家说不定就直接带着兵投降于朱棣了。

由此可以看出,朱棣能够以少胜多取代朱允炆,当上明成祖,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风尘滚滚


一是政略上师出有名。朱棣出兵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号称“靖难”,那是顺理成章的,毕竟燕王为大明建立劳苦功高,朱元璋一死,建文帝就要削藩,明显操之过急,且有兔死狗烹之嫌,假如像汉文帝一样,能够先缓缓,形势就会好很多。因此这个时候朱棣造反,民意是会同情的,况且皇家自己打仗,老百姓并不会太倾向谁,毕竟是人家家事,谁输谁赢都是老朱家的,草民操什么心?所以朱棣只要胜利,是不会有什么统治阻力的。没有政治牵绊,这样他就能一心一意腾出空来从军事上来实施自己的计划。

二是战略上处置得当。虽然兵力上燕方与朝廷悬殊很大,但朱棣并没有去硬拼,而是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南军薄弱环节,而且运动迅速,再利用长期在北边地形熟悉的优势,一开始就打了几个漂亮仗,在滹沱河北岸大败南军的主力部队,朝廷大将、老将耿炳文被纨绔子弟李景隆替换。虽然因为轻敌有东昌之役的打败,但很快能总结教训,卷土重来。面对敌强我弱的总态势,急速挺进南京,出奇制胜,迅速攻下京城,“斩首行动”大获成功,朝廷军队数量虽众,也就无可奈何,只得归顺新皇了。

三是人才上优势明显。首先朱允炆跟朱棣就不在一个层面上,一个养尊处优当皇帝,一个血雨腥风中拼杀出来的藩王,就像家养的宠物对野生的动物一样,肯定不是对手。其次是谋臣将帅层面,朱棣的班子都是久经沙场的名宿,如姚广孝、朱能、张玉等,都是一时之选。反观建文帝这边,经过朱元璋的清洗,真有能力的大将已所剩无几,耿炳文出山即败,李景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谋士齐泰、黄子澄、景清等也很一般,这样的班底怎么能和经过打天下洗礼磨合的队伍抗衡呢?

因此,靖难之役,朱棣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也是顺理成章的了。


柳樟


藩王起兵造反,而最终能继承大统者,上下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仅朱棣一人而已。朱棣能成功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朱棣绝对是唐宗宋祖级别的一代枭雄,其文治武功、识人用人、心性手段等都是绝顶厉害的。这从其继位后对外数次亲征打残北元,对内勤修政治开创永乐盛世就可以看出。

其次,朱棣能成功,朱元璋的功劳不小。朱元璋一开始倾尽全力培养的接班人是太子朱标,为朱标准备的是当时可以称为豪华阵容的文武辅臣。然而太子朱标早逝,接替接班人头衔的朱允文年幼,无论是威望还是能力远逊朱标。

朱元璋担心身后朱允文压不住这帮开国功臣,主弱臣强,甚至五代时悲剧重演,于是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是大肆杀戮蓝玉这样的功臣,二是分封藩王,让这些藩王守边疆。其后果首先就是让朱棣这样的藩王有地盘、有班底、有军队、有实力。试想,如果朱棣只是一个闲散藩王,就算他再有能力,又怎么可能起兵造反成功?其次,就是朱允文无帅才良将可用,以至于朱棣起兵时,朱允文空有几十万精兵,却只能用李景隆这等废物为将。试想,若蓝玉还在,携天子命令领几十万大军出征,朱棣能有几成胜算?

最后,只能说朱允文太弱,既无心性手段,又无识人用人之能,坐拥皇帝宝座,却被藩王推翻。


别名拈花


俗话说的好乱世出英雄,明朝的开朝皇帝朱元璋就是在乱世之中,从参加义军,成为一个士前小卒开始,一点一点摸索到登基成王的。朱元璋当时一开创明朝。就立刻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逐渐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并也很快的让大儿子朱标登上了太子的宝座

但是好景不长,朱标在太子这个位置上还没坐热,很快就英年早逝了。而后朱元璋还做出了一个让人大为吃惊的举措,他没有从十多个儿子中挑选继承者,而是直接选择了自己最溺爱的孙子——朱允炆。

他会这么做的原因也无非就是两点:其一,算是对自己长子朱标英年早逝,孙子朱允炆幼年丧父的一种补偿;其二就是出于自己对这个孙子的溺爱之情。

让一个没资历没能力没才华的朱允炆来继承皇位,虽然这样对朱允炆是甚好的,但是其叔伯们可不买账。一个个表面笑脸相迎,暗地里愤愤不平,相互勾结,商讨谋权篡位之策。

最终,在朱元璋的四子——朱棣的旁敲侧击之下,众位诸侯一起打出了“靖国难,清军侧”的旗号,发动了靖难之役。摧枯拉朽之势就将朱允炆拉下了皇位,而朱棣则成了明成祖。

仔细思想一下靖难之役,结果还是让人十分之动容的。毕竟占据天时利地的朱允炆竟然还是被拉下了皇座,而兵少粮少的朱棣则篡位成功。究竟是因为什么才会发生这种结果呢,其实也并不难想到,大致整理约为一下三点:

一、兵在精而不在多

古往今来,以少胜多的战役不尽其数,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就是因为军队的质量、纪律和军心相差太大。在当时,建文帝朱允炆麾下的将士可征调的就可达百万人之多,而燕王朱棣麾下的燕军数量不足三十万,就算再加上其他诸侯王的军队,整体来讲也是不足五十万的,就相当于燕王朱棣手上能调动的全部军队实力,其实还不如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军队的二分之一。

俗话说,“双拳难敌四手”,建文帝拥有的军队阵势的确是有大太多的优势,但是“双拳难敌四手”得是实力差距不大才适用的。

燕王朱棣之所以能成功,自然就是依靠他军队的优势:精锐。带兵打仗讲的就是一个士气,在当时,朱允炆手下的军队军心过于涣散,在战场上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自然会败。

再说燕王朱棣,他当时联合的是其他所有诸侯王,所以明朝最强雇佣军朵颜三卫也处于朱棣的麾下,这对朱棣的军队来讲,更是如虎添翼,相反朱允炆这边并没有能拿得出手的能与朵颜三卫军齐名的军队,自然士气再次受到了一定的打击。

所以,在接下来兵戎相见的时候,局势并没有想象中的对朱允炆一片大好,相反,对朱棣来说更有优势。

二、处世经验差距太大

朱允炆从小娇生惯养,在其父死后,朱元璋更是对其溺爱有加。只会在房内读记诗书,研墨作画,哪懂得舞枪弄棒,更别说上战场带兵打仗了。

再看朱棣,很早的时候就为朱元璋鞍前马后,冲锋陷阵了,不但懂得领军打仗,更有一肚子的文韬武略,就只论打仗的经验就非朱允炆能与之相比的了。

又说及朱元璋,就不得再谈一谈他临死之前为照顾朱允炆安危而留下的两道底牌:耿炳文和沐家军,而且还小心叮嘱他:“一旦天下有变,可以派留耿炳文防守京城要地,然后调遣云南的沐家军过来征战,这样万事无忧矣”。

在大军兵临城下的时候,朱允炆虽然想到了父亲嘱托的两道底牌,但是做起来却出了大问题。他派留守京城要地的耿炳文挂帅出征,想一扳局势,但是还是惨败;紧随其后,又让只会“纸上谈兵”的李景隆挂帅,结果又是惨败收场,把优势大好的兵力又亏于一篑。不等沐家军及时赶到,京城就已经告破了,朱允炆也不知下落,两张底牌就这样白白浪费了,实在可惜。

三、性格过于优柔寡断

从小与世无争,吃住无忧的朱允炆怎么会知道世道的残酷,人性的复杂,而战场上最忌讳的却又是优柔寡断,再看朱棣,早就是战场上的一只老狐狸了,朱允炆怎么与之相比。在你死我活这种节骨眼上,朱允炆还下了这样的命令:将士不得伤害朱棣,否则军法处置。

同时,在领军打仗的决策上,朱允炆还是存在众多失误的。就比如,当初攻打朱棣的时候,不应该用北将去攻打。当时的北将中的很多人都是朱棣的旧部,让他们去攻打朱棣,那人家说不定就直接带着兵投降朱棣。






不歪的周末


从靖难过程来看

朱棣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燕军控制在北平后,七月初八,破蓟州,;七月十一,破居庸关;七月十八,永平府归附。七月二十七,使反间计使松亭关内讧,稳定后方安全。一个月之内,扫清北平。但是,就算如此,朱棣的成功率在所有人看来依旧无限趋近于零。原因无他,实力悬殊太过悬殊。此时燕王所掌握的军队大概有三万,虽然后来他控制住宁王原本的部属以及朵颜三卫,军队也只有八万余人,而建文帝手中有百万雄师,可谓是以一隅抗全国。

就算在李景隆同志的几十万大军被朱棣打散,但是他还是在济南遇到了极强的阻碍,毕竟朱棣手下还是有能人相助(指姚广孝),姚广孝先生一语道破真相,帮助朱棣奇袭京师,一举定乾坤!

从朱棣的个人才能看

朱棣生于战火,一生功绩无数,骁勇善战。多次出入阵前,亲征蒙古。并且他在位期间:七下西洋,出征安南,开拓运河,迁都北平。重开丝路。除了对反对自己的人手段狠辣(诛方孝儒十族)可以说是一位难得的明君。

从他们的部下班底来看

朱棣这边首推一个人:姚广孝。

《明史·姚广孝传》:尝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首先他精通阴阳命学之术(这个是尖端技术),并且他有一颗不安于伽蓝的心,他的志向从来都在庙堂。没有他,朱棣靖难成功率就真的可以说是为0,甚至只能被迫接受削藩。姚广孝自己也是一个博学多才之人,宋濂、苏伯衡也都十分敬重他。并且在永乐朝还参与重修《太祖实录》和编纂《永乐大典》。

“帝往来两都、出塞北征,广孝皆留辅太子于南京。五年四月,皇长孙出阁就学,广孝侍说书。”

甚至朱棣将自己最疼爱皇长孙朱瞻基交给他培养,这位皇长孙继位之后也是开创了仁宣之治。并且他知道身为廷臣之道,自己明哲保身,不贪慕荣华富贵,可以说是一个聪明绝顶之人

姚广孝死后,朱棣亲自为他撰写祭文,并特命将姚广孝配享明太宗庙庭。明建国以来,以文臣位列功臣配享庙庭者,仅姚广孝一人。可以说,姚广孝不仅是朱棣的臣下,更是他的伙伴,他的朋友。

我只能用四个字评价:超然物外,冠绝当代

后记

靖难之役,就对后世的影响是十分肯定的。成就了姚广孝,朱棣也成了一代明君,明朝也在这时达到了一个高峰:天朝上国,万邦来朝。


北城棠花如雪


第一、朱棣本人性格刚毅用忍,有雄才大略。朱棣从少年时期就跟着李文忠一起在军营长大,参加过很多的战争,本身的才略加上风霜雨剑的刀砍斧正,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理论加实践的磨砺,一代名将李文忠的指点,无疑使朱棣成为那个时代硕果仅存的名将。

第二、朱元璋大杀功臣的后果。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为了朱允炆江山稳固,开始杀功臣。等朱允炆登基的时候,朝中已经没有什么可用之人,唯一能用的耿炳文,是因为只会防守才被朱元璋留下,看看朱元璋这心眼。所以最后朝廷没办法,用了一个貌似不错的饭桶李景隆。李景隆是李文忠的儿子,却一点也没继承他父亲的军事天赋,几乎败光了朱允炆的家底。最无耻的是,战败的李景隆,在紧要关头,打开南京城门当了叛徒。

第三、造反也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不得不说朱棣运气太好了。在朱棣起兵之后,朱允炆对三军将士下旨:大家打仗归打仗,不得伤害我的皇叔。双方交战,擒贼先擒王,你居然说不能杀敌人头领?士兵射箭的时候还得思考几秒不能射到他,然后就被别人砍死了,佩服佩服,这个命令,无疑给朱棣了一个护身符。除此之外朱允炆还做了一件蠢事,就是朱棣曾把自己的儿子送到京城当人质证,而朱允炆 竟然把他们又放回去了。朱棣差点被朱允炆的愚蠢感动哭了。后来朱棣这两个儿子在战争中都建立大功。

第四、就是宦官的因素了。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太监地位低下,严旨宦官不得干政。朱允炆也严格遵循他爷爷的思想,对宦官打压很深,这些人后天缺陷,入宫导致内心严重变态。在造反之后,朱棣极力拉拢宦官,很多太监就投奔了朱棣,给朱棣通风报信。内忧外患,这样的情况下朱允炆怎能不输!

第五、朱棣的谋士姚广孝。这个人还是不得不提,姚广孝可以说一点也不比刘伯温逊色,甚至在阴谋领域,更胜刘伯温一筹。姚广孝精通谋略,对社会现实和人心,无比精通,朱允炆这边和姚广孝一个身份的黄子澄,两个人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别的对手。黄子澄就是一个书呆子,胸中既无半点韬略,也无识人之明,让他和姚广孝做对手,姚广孝都太亏了。如果换一个对手,至少像项羽身边范增这样的对手,没准还能给中国历史留下更绚烂的一笔。



易水170


我来浅答一二!

朱棣有五胜:

一胜:师岀有名。身为燕王的他造反的理由是清君侧。\r

二胜:朱棣的手下非常忠诚。由于燕王朱棣镇守边疆,天天跟蒙古人打仗,手下们都很服他,军队都是那种历经沙场的精兵,作战能力非常强。\r

三胜:战争策略非常正确。他知道跟朝廷耗不起,所以尽量避免攻占城池,直扑南京。\r

四胜:稳住人心。战争中朱棣对藩王各种许诺,藩王们也就都保持中立,他才得以直扑南京。在打仗之前,先去跪拜了他的父皇的陵墓,所以天下的百姓们都觉得这个人一定很孝顺。\r

五胜:有成大事的能力和性格。隐忍、善谋划、识人才。\r

朱允炆有五败:\r

一败:太年轻做事想当然。\r初登帝位,各种改革,上来就削藩,一年内处理了五个藩王,同时也给了燕王大量的准备时间。孤立了自己,团结了敌人。

二败:无识人之能。\r黄子澄、方孝孺书生意气,纸上谈兵。军事方面,弃用耿炳文,启用李景隆导致满盘皆输。\r

三败:性格软弱,犹豫不决。\r建文皇帝书生气十足而又温文尔雅,比起他的雄才大略的叔父们,他没有那种自信心和坚强的性格,战争中,朱允炆下达了愚蠢的命令,诸将勿伤叔父性命。这道军令可谓是愚蠢至极。直接让将领畏首畏尾,甚至投向燕王的阵营。\r

四败:军队战斗力实力差距大\r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曾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反观建文帝,虽然军队多,但是都闲时种田,打仗时当兵的新崽子啊,甚至都没打过仗,加上勿伤叔父的命令,必败无疑。\r

五败:没有意识到战争的严重性。\r战事紧张之时,还在津津有味地日与方孝孺辈论周官法度,就是每天商讨周礼上官员的设置和法律建设。两人都要恢复周礼。周礼其实是乌托邦,再加上以前改变朱元璋做法的政策,引起了很多大臣的不满。故而战争中,有不少站在朱棣一边。\r

棣有五胜,建文有五败,何愁不获得靖难之役的胜利呢!




明月西西


朱棣起兵的时候,其实一直都不顺利,要是按照当时的兵力对比,朱棣的胜算其实是不大的,这一点,在建文帝的心里也是确定的。要不然建文再傻也不会在明显弱势的时候去削藩。

至于朱棣为什么会以弱胜强?

原因有几个。

第一,朱棣是随朱元璋一同打天下的,有一定的军队基础。

第二,朱棣长时间驻守北方,和蒙古一直处于对峙交战的状态,手下的军队战斗力较强,拥护朱棣,眼中只有朱棣。

第三点,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是正统的朱家人!这也是为什么朱棣在山东吃瘪,快撑不住的时候,最后敢孤注一掷绕过山东,直扑南京。最终打下了南京,他就坐了皇帝,天下传檄而定的重要原因。

因为在天下看来,这是老朱家内部打架,不管谁赢了,天下还是姓朱,所以靖难之役的时候,很多其他地方的军队都没有动,有看形势的意思。因为不站队,问题不大,一旦站队,站对人了,那是荣华富贵,站错了,那就是抄家灭族。

所以,朱棣能以弱胜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