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该如何理解?

用户6811259186


《道德经》

第一章

道,

可道,

非常道。

名,

可名,

非常名。

无,

名天地之始;

有,

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

欲以观其妙。

常有,

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

同,

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道,

一个 道字,包含很多,天道,地道,人道,道理,道路……甚至恶道,老子的道是什么道?

可道

老子的道可以道,可以传,可以得,可以受,可以……吗?

非常道。

上面的可以,统统的不可以,可以的道不是老子的道,老子的道就是道,包含一切道,又超越一切道,

名,

可名,

非常名。

无,

无不是没有,空。

名天地之始;

天地的起始是从没有天地来的,

有,

有了天地万物后,

名万物之母。

有就是万物的母,

故常无,

所以常无,

欲以观其妙。

是要观无的玄妙

常有,

常有,

欲以观其徼。

是想要观有的作用,

此两者同,

有与无是同一个来源,

出而异名,

有,无,出来就名不一样,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李四ns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国学学子


第一句话就回答了你这个问题,道可道的话,就是常道了。你若是在头条上来寻找答案,你找到的都是常道。

我们经常说大道三千,万法归宗。这个宗大概就是道的近义词了。他既可以衍生出三千大道,也可以将这三千大道各自的演化发展融合归总。

这样说着太过抽象,我举一个例子。奇点爆炸,赋予宇宙物质,疆域和速度。受爆炸惯性继续扩张的宇宙,惯性殆尽之时,受立场互相吸引又紧缩,最终汇成一个奇点。无论中间演化千千万万,都是在奇点之时赋予了规律和准则。

而道唯一的作用,就是创造和收回奇点,玄也不玄。


juessgg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如果说《道德经》是一座丰富的宝藏的话,那么《道德经》第一章就是打开这个宝藏大门的钥匙!而且是唯一的一把钥匙!后面的八十章都是在这第一章的基础之上得以阐述发挥的!

对于古代圣贤的经典,我不敢冒然解释,这里只是自己的一些肤浅见解而已!

什么是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诸子百家都喜欢阐述发挥的一个主题。每个学派都认为自己找到了道的根源,发现了道的真谛!但所有这些“百家论道”的陈述,碰到伟大的老子立马就变得黯然失色了!

因为老子将“道”引向了无形!

“道可道非常道”!凡是能够讲说的道都不是恒常之道!所谓的“名”亦是如此!

我们如果要想了知老子心中的道,必须先搞清楚“无”和“有”的概念!

什么是“无”?世间一切万物未曾开始出生的状态就是无!记住!“无”是万物未曾开始出生的状态!这个太重要了!

什么是“有”?那个能够出生世间一切万物的刹那间就是“有”!记住!“有”是出生万物的刹那!这个也太重要了!

我们明白了“无”和“有”的概念,其实就了知了世间一切万物生发的源头,我们就如同站在了天地发端!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正确的了解那天地和万物之间最具灵性的一种物种!这个物种是什么呢?它就是“人”!

所谓“域内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这里就引申出一个问题,老子的《道德经》到底是说给谁听的呢?

说给天听吗?苍天不语!说给地听吗?大地无言!说给道听吗?道本是道,何须多言!所以老子的《道德经》是说给人听的!为什么呢?一者是因为人类是宇内四大之一,最具灵性!通过修行可以了达道的真谛。二者是因为人类有欲望,需要教化引导,不然天地之间,四宇之内,无有一刻得以清宁太平!

那么我们人类在什么时候就可以觉知“道”的奥妙呢?“无欲以观奇妙”!当我们人类清净无欲的时候,就可以观照到“道”的妙处了!

可是我们人类如何能从“有欲”走向“无欲”呢?“有欲以观其徼”!利用“观其缴”的方法达到“无欲”的境界,进而进可以看到“道”的妙处!

“有”于“无”“同出而异名”,有与无是不可分割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玄”!而“玄”是我们愚迷凡夫轻易不可测不可知的!那怎么办呢?

伟大慈悲的老子向我们发出了邀请函。老子对我们说:“来来来!跟我一起来!我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这座众妙之门!”

祈愿一切众生,无有疾病,皆得健康。祈愿一切众生,无有贫穷,皆得富足。祈愿一切众生,无有烦恼,皆得菩提。祈愿一切众生,得遇佛法,皆得成就!

南无阿弥陀佛!

本文原创 感恩关注 愿与有缘 共成佛道


万境自如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仙女有点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我的翻译:

道的意思,可以说出来的,不是真正的道的意思;道的名字,可以叫得出来的,不是真正的名字。无名(真正的道)是万物的本始;有名(被定义的道)是(解读)万物的根源。所以,用无欲的心态(不对道进行定义、用心感受)可以观察道的玄妙,了解本质;用有欲的心态(对道进行定义、解释)能观察到道的效应。“无名”和“有名”两者,是同一来源而不同的名称,都是一种玄妙的东西。玄奥而又玄奥的东西,就是开启大千世界无穷奥妙的总门。

3.我的理解:

道,是描述不出来的,能描述出来的道是不同于真正的道。描述道,需要给予定义,需要命名。而道,和名,是同一个来源,也就是无。它们都是非常玄妙的,是大千世界的总门,也是解读、理解大千世界的钥匙。朴实、无求的心态,才能体会到道的本质,若是企图解读和定义,则能看到道产生的效应、功能、变化、规律。

4.联想和应用

对比现在的学术研究,包括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我们所采用的方式都是“有名”、“有欲”,所以我们能够了解到他们的功能和规律,但却不能解读到它们的本质。理解它们的本质,还是要靠理解、感受。基于“有名”,成于“无名”。用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现代的这种流行的学习方式是用加法,而我们最终成就还是要采用减法。

用另一种方法来解释“有名”和“无名”,就是“有名”是采用构造和拆分来解读事物;而“无名”则是理解很分析整体来解读事物。关于构造和整体这一点,我们都知道事物是一个整体,就算拆分研究了,它们之间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荟文堂主


这个道不是人们所认为所可以说的道,是老子说的无形无物看不見摸不着,而的确存在的且威力无穷的,可又无有名称,是老子强行定的名的这个道。

故无欲覌其妙,常有欲覌其徹。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玄。

玄而又玄,无中生有。无也是有,所以说无,是人看不見的这个有。所以称玄。这便是丹经书中所说的:顺生人,逆生仙,两般只在顛倒顛。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幽谷之内,重楼之下,便是一关,称之为玄关。玄关者,一窍也。过此窍者须吸接天根,呼接地根。入此关内方見颜如玉,才能得姹女。所以说玄,所以称妙,所以成为众妙之门。

此乃道德经第一章之正解。


用户7416400958451


《道德经》蕴含的意义博大深远,非常之玄妙。对我来说,我觉得只有把它理解成我能理解和懂得的语言。然后结合自己的认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领悟受教于它的智慧,才是我读道德经的意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它的自然发展规律。而这些规律,又不是完全可以用语言去描绘出来的。就如真理它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不同。就如有些人用那样的方法获得了成功。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复制他的路而取得同样的成功。   

名字对于人和事物不过是代号而已。并不是这个人或事物的本质。而我们不要只看到表面现象。而被这些表象所迷惑。要透过表象去更深的了解它的本质。而这些看不到的本质才是真正的代表着事物或是这个人。   

任何事物都是从无开始的。不可能一出现就是有形的。但是我们看到的都是有形状的实物。也只有看的见的实物它才进入了我们的思维,记忆之中。一件事情我们一般都是只看到结果,看到别人的成功。车,房,钱之类的。却不知道这些东西都是由外人看不见的努力长期坚持所换来的。就如一个人只去追求那物质上的东西。而忽略了精神灵魂这些无形的却,能带给我们充实,快乐,喜悦的东西。所以,世人才会物质越来越满足,却还是有那么多烦恼。忘记对自己智慧的修行。  所以我们应该经常以旁观者空无,本真,没有功利性的心态,去看待人和事。这样才能获得最真的快乐,也才能看到事物真正的玄妙之处。而如果一味的用自己的情绪,成见,经验,置身事情之中去看待。就会有局限性,而看不到事物的全貌。以影响对人对事正确合理的判断。    有和无是相互支配,相互存在的,缺一不可。不过是有形的结果看得见,但是没有形的规律和力量却看不见而已。就如人的意念,思考,潜意识在无形中支配着身体的言行举止。它们相互交替,运转,才形成了生命,世间万物的玄妙。而这一切玄妙,如果我们不看悟,不去探索,是不会明白的。这这也是智慧之门的开启。那将看到的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


三轩茶屋2018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达,那来它就是常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无用来表述天地混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所以,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却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康华兰家文化


《道德经》

春秋时期 -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老子在本章里阐述了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唯物论”的哲学思想。

老子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通常在人类对某一事物一无所知的时候,往往是被动的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从表面现象逐渐认识到一定深度的奥妙,人类要把观察到的这些奥妙描述出来这就是“名”。通常人类一旦对事物的探索发展到“名”的阶段,人类会把这些支离破碎的“名”组织起来,加以系统归纳就发展到“科学知识”的阶段了。人类用科学知识武装了头脑,就会产生更强烈的探索更深层次自然内在本质的欲望,正是这个欲望推动了科学知识的进一步发展。

先有物质存在就是“道”,后有意识产生就是“名”,这就是两千年前老子提出的唯物论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论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名和道,都出自同一个事物,一个是客观存在;一个是对存在的认识。认识是在否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不断的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揭示出来了。与今天人们所说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哲学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深刻内涵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