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山姆》:从陪伴、习惯、榜样三方面谈电影带给我们的启示


《我是山姆》:从陪伴、习惯、榜样三方面谈电影带给我们的启示


《我是山姆》2001年上映,编剧:杰茜·尼尔森/克里斯汀·约翰逊,导演:杰茜·尼尔森,主演:西恩·潘/达科塔·范宁/米歇尔·菲佛,曾在第74届奥斯卡金像奖(2002) 获最佳男主角提名。

在星巴克工作的山姆,虽已成人,但智力水平只有七岁。一次偶然,他收留了一个流浪女。该女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之后消失的无影无踪。山姆给女儿取名露西,因为他特别喜欢披头士乐队的《天空中拥有钻石的露西》。山姆开始独自养育女儿,他不知道怎么喂食女儿,甚至不知道怎么给女儿换尿布。女儿哭闹不休,他不知所措,于是向邻居安妮,一位优秀的钢琴师请教。安妮告诉他怎么卡点喂露西奶,山姆照做。露西渐渐长大,在山姆陪伴她的过程中,她不断地问爸爸山姆为什么。简单的问题,山姆还能回答,到后来问题越来越难,山姆就不能回答了。

儿童福利机构发现了这个特殊的家庭,他们认为山姆没有能力照顾露西,于是把露西带走了。伤心极了的山姆一心要争回露西的抚养权。朋友建议他找最好的律师为他辩护。他找到律师丽塔,丽塔一开始因为见他是智障,又拿不出钱不愿意帮他。后来,好面子的丽塔因为事务所的同事对她窃窃私语,说她因为钱的问题不愿出庭辩护,而当众人面说要无偿帮助山姆。丽塔把山姆带回自己家,教山姆如何在法庭作答。山姆因为咖啡机出故障,咖啡溅了一身。穿着狼狈的山姆出庭,进入了律师的陷阱,说不能满足露西的需求。法庭将露西判给单身女士兰蒂寄养。山姆在朋友的建议下,搬到露西住处附近,这样就可以偶遇露西了。露西知道爸爸是他的邻居后,夜晚偷偷跑出,直到爸爸将她哄睡着后将其抱回。兰蒂最后将露西还给了山姆。山姆自此和女儿露西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我是山姆》:从陪伴、习惯、榜样三方面谈电影带给我们的启示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讲述影片带给我的启发:

一、陪伴是最好的爱

影片里,当露西对爸爸说:

你和别人的爸爸不一样。

山姆立即低下头,忙不迭地说对不起。露西说:

没关系。别人的爸爸都不带他们去公园。

无疑,露西虽然知道爸爸是智障,但她已经很满足。因为爸爸给了她别人给不了的高质量的陪伴。

山姆陪女儿到公园荡秋千,和女儿一起躺卧草坪,给女儿讲睡前故事……高质量的陪伴给了女儿露西最好的滋养。露西感到特别的丰盈与富足,眼睛里尽是幸福的光在闪耀。

《我是山姆》:从陪伴、习惯、榜样三方面谈电影带给我们的启示


电影里多次提到电影《克莱默夫妇》。当律师质问山姆:

你的心智只有七岁,凭什么为人父母?

山姆回答:

我爱露西。

这个时候,山姆有一大段的台词,恰恰出自电影《克莱默夫妇》中克莱默先生的法庭陈词。

克莱默先生是这么说的:

我常常在想,什么样的爸妈才是好爸妈?(好的爸妈)一定要有恒心,有耐心,要懂得聆听孩子说话,即使听不下去,也要假装在听,要有爱心……比利(也就是克莱默先生的儿子)和我共同建立了一个家,我尽了一切力量,它不是很完美。我不是一个完美的家长,有时我没有足够的耐心,忘记他只是个小孩,但在我身边,我们一起吃早饭,他和我聊天,然后一起上学。晚上,我们一起吃晚饭、聊天,然后我念故事给他听。我们一起建立生活,彼此相爱。如果你毁了它,可能永远无法弥补?

山姆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就像山姆的小伙伴说的:

重点是山姆是好爸爸,因为他一直陪着她。

对于孩子而言,陪伴就是最好的爱,它甚至胜过一切。

和山姆相比,他的辩护律师莉塔就是一个反例,她和儿子威利就聚少离多,导致儿子跟丽塔的关系非常的紧张,儿子也成长得非常不好。

这种陪伴一旦缺失,对于孩子而言,都将是无法弥补的缺憾。

就像安妮所说:

我担心,我一直很担心,如果他们把露西带离爸爸身边,她会大受打击,我担心她会穷其余生,拼命地想填补那个空缺。

《我是山姆》:从陪伴、习惯、榜样三方面谈电影带给我们的启示

从这个意义上,在露西的成长中,妈妈的缺席也不例外。露西的妈妈丽贝卡在逃离时说:

我不要这种生活,我不想和你生小孩。我只是想找地方睡觉。

露西问山姆:

妈妈会回来吗?

山姆不知道如何作答,顾左右而言他。

所以,山姆才会对寄养家庭的妈妈——兰蒂说:

我告诉你一个秘密……我一直希望露西能有个妈妈。

现实中,我们大多数父母没有留守孩子,貌似也没有忽略孩子,但究竟又有多少是真正做到高质量地陪伴孩子呢?也许最多只能算是陪着,而非陪伴。有人肯定会大呼冤枉,说我也带孩子去公园啊,我也在家陪着孩子啊,怎么没有陪伴呢?我们来看真正的陪伴是什么?

陪伴应该是全然的和孩子在一起,与他互动,即使没有互动,也该是静静地看着TA,倾听TA,如其所是地与TA待在一起。具体地说:

  1. 陪伴就是心无旁骛地与其待在一起,而不是身在孩子旁,可眼睛却盯着电视、手机,或者心里想着别的事,譬如公司的人事关系,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夫妻之间尚未解决的矛盾等等。常常在外面见到这样的"奇观":游乐场,商场,小区,一边是孩子们玩得热火朝天,一边是家长各自坐着盯着手机刷不停。请问,这是陪伴吗?显然不是。陪伴,不在乎时长,而在于质量。高质量的陪伴也许只需几分钟,孩子就已经很满足;而一心二用的陪着则再多孩子都感到不满足。
  2. .陪伴孩子不能起改造之心,要有耐心和爱心。比如,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嫌孩子太吵,问话太多,或者见不惯TA 的种种想要纠正,要批评指责,这也不是陪伴。孩子感受到的是你满满的改造之心,而不是真心的陪伴。这样的陪在孩子看来,还不如不陪。如果你想在此过程中,顺带教育孩子一番,那你可能会事倍功半,或者劳而无功。孩子不但心生反感,不想听你的所谓教导,反而会怪你不好好陪伴。那,我们面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是否就不能说呢?不是的,我们可以无痕引导,用行动做榜样,行“不言之教”。所谓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也即老子说的"无为而为"。

陪伴的缺失,也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心灵创伤。我在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留守儿童鲜有生命力昂扬、茁壮成长的,他们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他们要么变得孤僻不合群,要么变得攻击性很强,或者显得胆怯脆弱而敏感。他们的孤独寂寞冷,不被父母看见与理解,小小的心灵承受着他们不该承受的悲伤。

《我是山姆》:从陪伴、习惯、榜样三方面谈电影带给我们的启示

有太多的父母迫于生计,离开孩子出外打工,或者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而选择孩子留守,忽略孩子。殊不知,给孩子创造了物质财富的同时,却给孩子精神和心灵带来了创伤。对于孩子来说,精神需求尤其是陪伴需求甚于物质需求。所以,露西在优渥的寄养家庭,要时时逃出去找爸爸的陪伴,那是孩子成长的必需,也是治愈的良方。

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在他的《小王子》里说道:

所有成年人都曾经是一个孩子,只是很少有人能记得这一点了。

是的,我们中的大多数小时候是那么渴望父母的陪伴却得不到。被父母忽略的痛楚,深深的刻进了骨肉里。可是,等到我们为人父母,不知不觉的又在复制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去对待我们的孩子。

我们总是站在大人的立场,觉得自己正在忙的事才是最重要的事,陪孩子无足轻重,孩子的事儿无足轻重。

然我们眼中丁点儿小的事,在孩子心中可能比天还大。

《小王子》里写道,当小王子追着由于飞机发动机故障而迫降的飞行员问花长刺有什么作用时,飞行员极不耐烦的吼叫:

你没看见我正在忙正经事吗?

这是不是我们这些大人们经常说出的话语?飞行员认为他忙着修飞机是正经事儿。而对于小王子来说,如果他知道有一朵全世界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花儿生长在他的星球上,但一只小羊在某天早晨只是随意的,一咬就把它给毁了,这难道不重要吗?!

此时此刻,你认为你忙着炒菜是正经事儿,忙着码字是正经事儿。可是对于孩子来说,陪他玩,陪他说话,帮他答疑解惑,同样也是正经事儿。现实是,我们确实有我们的事情要忙,或许迫在眉睫。怎么办?我们可以拒绝孩子,但不要忽略孩子的感受。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

爸爸(妈妈)知道你此时需要我的陪伴,而爸爸(妈妈)正在忙,等爸爸(妈妈)把这事处理好了,再来陪你好么?给我大约三十分钟的时间,我就来。

然后抱抱孩子。这样,你既看见了孩子的 需求,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真实状态和想法。被真正看见的孩子是通情达理的,TA会理解你,而不会觉得被忽略,被冷落。一当忙完事情,便要全身心地陪伴孩子,哪怕只是一小会儿。

《我是山姆》:从陪伴、习惯、榜样三方面谈电影带给我们的启示


二、习惯成自然

谚语有云:"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所谓性格决定命运,而命运却始于点点滴滴的行为中。

影片开头,是山姆的一双手整理咖啡杯子、吸管、咖啡伴侣的特写镜头。足足持续了两分钟,我们的主角山姆才出场。这些动作,简直近乎强迫症式的"整理癖",后来也有几个类似的镜头出现在电影里,只是地点作了改变。这种强迫式的习惯,是山姆的生存之道。

在现代心理学中,无论是约翰·华生肇始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还是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什么是学习呢?无非是在行为和奖赏或者在环境和反应之间建立某种关联的过程。

打个比方,前者,比如,狗狗跑到指定的地方排便,你奖励它一块骨头,这样不断重复,狗狗就会在固定地点排便和骨头之间建立联系;后者,比如消防犬碰到火圈,会被灼伤,于是,消防犬就会在火和灼伤之间建立关联,从而,学会躲避火。

婴幼儿的学习过程大致遵循着类似直接的、经验的原理,但是,随着心智进一步地成熟,人类还将会通过逻辑的或者知识的方式间接地学会生存和生活,不一定非要尝一口才知道糖是甜的。

很显然,这些逻辑的、知识的学习方式,对于山姆的心智水平而言,是高不可攀的,而经验的学习方式,才是最适合他的。

《我是山姆》:从陪伴、习惯、榜样三方面谈电影带给我们的启示


足不出户的安妮正是运用这种方法教会了山姆如何带孩子。

安妮(问山姆):小钻石(露西)什么时候醒来?

山姆(只能看到眼前的事实,他的回答让人啼笑皆非):她一直醒着。

安妮(只好说):好吧,假设她六点醒来,你把电视转到儿童频道。

山姆:好!

安妮:(电视上)播出"霍根的英雄"时先喂她一次。

山姆:好!

安妮:然后播出"我爱露西"时再喂她。

安妮,正是通过让山姆在"我爱露西"等儿童节目和给露西喂奶这二者之间建立关联的方式,来帮助山姆学会及时给露西喂奶的。

这种学习方式,有一个必要的前提,那就是必须依靠一次又一次地不断重复,牢固树立和强化这种关联,从而,一步步地养成习惯,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才可以做到顺理成章。

这样是事例在电影里还有好多。比如:

"星期三就是要去煎饼屋","八年来,每个月的第一个礼拜四晚上(他和他的小伙伴们)都要在山姆家看录影带"。

所以,露西开学前一天,她想(去"鲍勃的大男孩")吃汉堡,山姆虽然勉强同意了,但还是会非常固执地要点一份"薄煎饼";他和律师莉塔在另一家餐厅看到"绿色和黄色在同一个盘子里",也非得要让服务生"把豌豆和玉米分开"。

也许,在我们看来,山姆泥古不化,固执,但这恰恰折射出他学习的艰难。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

这带给我们两方面的思考:一方面,要养成好的习惯,需要不断重复巩固。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的动作。另一方面,坏的行为和感受一旦固化,很不容易改变,比如,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如果长期让孩子处于自卑、低成就的境地,反复让其体验无助感,久而久之,孩子就会陷入习得性无助,从而心力陷入沼泽,无以自拔。

综上,对于智障和有自闭症倾向的孩子,我们如何培养他们的自理、生存的能力,山姆是很好的一本教科书。而我们也要警惕不要让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而要在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方面多下工夫,否则,改变起来很难。

《我是山姆》:从陪伴、习惯、榜样三方面谈电影带给我们的启示


三、谁是你的榜样

丽贝卡逃离时,山姆一个人站在路口茫然四顾,他背后两次闪过的道路指示牌上,有两个醒目的单词——one way,它意味着你不能掉头,也不能拐弯,只有一路向前。

当律师质问山姆:

谁是你的榜样,作为露西的父亲,你希望自己像谁?

山姆无愧于他斩钉截铁的的回答,他说:

像我自己,我以我自己作为当父亲的榜样。

山姆也许是很多父亲的榜样。他的一言一行在影响着露西。他在认真地活着,在认真地爱自己的女儿,在认真地陪伴露西。所以,是选择优渥的家庭,美丽而善良的寄养妈妈还是爸爸,露西坚持只要爸爸,只要爸爸的爱。她不以自己有个智障的爸爸而自卑,反以他为荣,把爸爸当作自己的骄傲和榜样。

《我是山姆》:从陪伴、习惯、榜样三方面谈电影带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能否如山姆一样,希望自己是榜样,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给孩子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都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一辈子的老师,你的一举一动举足轻重。所以,作为父母,希望我们都能无愧于父母,无愧于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称号,规范自己的言行,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克服自身局限,竭尽所能地去做最好的自己,做孩子最好的榜样和老师。

结语:山姆是不幸的,然而山姆又是幸福的,作为智障的他,经由女儿,丰沛了自己的人生,升华了自己的人生。他感动着千千万万的父母,也影响着千千万万的父母。他的故事,告诉我们陪伴是最好的爱。不是只有妈妈才能带好孩子,也不是只有心智健康的人才会爱孩子。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办到,只要你深爱它,并愿意不断学习,不断为之努力。

-END-

作者简介:一个喜欢徜徉文字的中年父母,因为践行“爱与自由”理念,而成为“奇葩妈妈”,“二货老师”。来吧,和我一起聊聊婚姻、亲子教育那些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