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许三观卖血记》(一):用最严谨的逻辑说着最荒诞的故事

本文约1400字,阅读预计需要​5分钟。

“我不想活了,我也活够了,死了我反而轻松了,我死了就不用这里操心、哪里操心了,不用替男人替儿子洗衣服,也不会累了,不会哭了,死了我就轻松了,比我做姑娘时还要轻松……”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86.《许三观卖血记》(一):用最严谨的逻辑说着最荒诞的故事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相较于他的其他作品(如《活着》、《兄弟》、《第七天》等后期回归叙事的作品),算是结局与阅读过程比较“轻松”的一部小说了。

余华老师也在小说前的众多自序(各国语言文字版本自序)提到这部小说的灵感来自于一位老父亲卖血供孩子上学,后来孩子与家庭失联的新闻。

故事主人公许三观是个没爹没妈的孩子,长大后在工厂里当工人,机缘巧合碰上了村里的乡亲。乡亲们带着他卖血,让他尝到了甜头,也娶到了那条街的“油条西施”许玉兰。婚后许玉兰生下三个儿子,一乐、二乐、三乐。一乐越长越被大家说长得像许玉兰的前男友何小勇,于是许三观也因此拷问到许玉兰在婚后与何小勇发生过关系,便认为一乐是何小勇的孩子,自己当缩头乌龟绿帽子王好久了。

86.《许三观卖血记》(一):用最严谨的逻辑说着最荒诞的故事

后来小说的主要情节冲突如下:一乐帮两兄弟出头,打伤了铁匠家的孩子,面临医疗费的赔偿款;由于三年自然灾害,许家遭遇粮食短缺;许玉兰由于众多艰辛探索运动,每天被压在街口接受批斗;二乐返城需招待他的领导;一乐插队患上肝炎,需去上海治病。

总之,所有的矛盾最后基本都由许三观卖血而化解。

故事的最后,许三观年老,突然想卖血,并体验卖血后口袋有钱到饭店里喊“二两黄酒、一盘炒猪肝。”的感觉,却被新的“血头”阻止且“侮辱”而大哭不止,觉得生活失去了最根本的保障,尽管这个家已经不需要他再卖血来维持了。

86.《许三观卖血记》(一):用最严谨的逻辑说着最荒诞的故事

小说的篇幅不长,阅读速度快的小伙伴花几个小时就可以读完。

但回过头来看整部小说,会发现小说整体的叙事逻辑是非常严谨的,但却说着一个非常荒诞的故事。比如故事开头,许三观的乡亲们说卖血前必须狂喝水,这样可以稀释身体内的血,以最小的成本赚到最大的利益。于是许三观信了,并且还在为一乐筹集医药费的时候,向划船的两兄弟推广;

又如许玉兰与何小勇原本是自由恋爱的,何小勇还几乎把许玉兰的爸爸给拿下了。但是许三观过去说,我无父无母,结婚后你就是我亲爹,而且咱们都姓许,姓氏不会断。于是许玉兰的父亲也就把许玉兰嫁给了许三观;

86.《许三观卖血记》(一):用最严谨的逻辑说着最荒诞的故事

再如大家都说一乐长得像何小勇,但是这完全没有科学依据,而且长相这东西其实是比较主观化的,而且非常容易人云亦云。但是许三观不管,大家说是那就是,于是他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不做家务,全部交给许玉兰。因为他觉得自己做了缩头乌龟绿帽子王;

在这儿之后,他还因为老婆出轨过,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去看摔伤年轻时的暧昧对象,看受伤的腿,看着看着往上边走了,便生出了邪意,也出了轨……

一乐为俩兄弟出头,砸伤了方铁匠的儿子,许三观就说不是我儿子我不赔,找何小勇去。这样闹肯定没结果,于是方铁匠说去许家拉东西,他又说你只能拉一半,把许玉兰的物品拉走,自己的不能动;

86.《许三观卖血记》(一):用最严谨的逻辑说着最荒诞的故事

在饥荒岁月,许三观靠卖血换来的钱,计划带着一家人到饭店里吃阳春面,但是就不带一乐。因为一乐不是他的孩子,便给他一点钱去买个红薯吃;

许三观为了给一乐筹集治病钱,打算沿河路到上海,一路卖血,列出了好几个地点,也计算后卖出多少钱,与两位划船的年轻人讨论怎么卖最划算……

仔细看这些情节,这些逻辑与连接都是非常严谨,它自成一套系统,似乎非常有道理,但仔细一想,好像也都没有道理,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也就形成了一个非常荒诞的故事,也充满着痞气。

86.《许三观卖血记》(一):用最严谨的逻辑说着最荒诞的故事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这部小说也就脱离了文人的清高与玄虚,回归最本质的生活里,深受广大读者的喜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