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哭頭”


神奇的“哭頭”



“哭頭”是京劇角色表示哭泣的一種程式化手段,包括唱腔和鑼鼓經都有固定的形式。哭頭唱腔究竟屬於什麼呢?是板式,還是曲牌?也許不好定論,但它廣泛地運用在傳統戲中,而且非常靈活神奇!首先,從唱詞講,基本是\\'我的兒\\'、\\'我的妻\\'、\\'奴的夫\\'、\\'兒的娘\\'等等簡單的樣式,屬於語墜,非完整的一句話。第二,從調性上看,西皮、二黃、反二黃等唱腔都有哭頭,不拘一格,而且隨音就音,隨處可以進入哭頭,靈活至極。第三,從位置上講,它多緊接在上句之後、下句另起,如\\'眼睜睜高堂母難得見,兒的老孃啊……,要相逢除非是夢裡團圓。\\';它也可接在下句之後,\\'蘇三此去好有一比,好比那魚兒落網有去無還。啊,崇爹爹!\\';它還可以單獨使用,如打漁殺家過江中\\'啊,桂英兒\\',還有吊龜、託兆等;甚至它還可以重疊使用,如四郎探母哭堂,簡直就是哭頭聯唱了。第四,從旋律分析,哭頭應屬於是下句唱腔,但感覺上好像是上句,這便是神奇之處了。如果哭頭在上句尾,往往會造成哭頭落音與下句落音相同的情況。如果哭頭在下句尾,那麼一定要用掃頭鑼鼓,增強穩定感。當然,哭頭在上句,用掃頭結尾,不唱最後一句,也是正常的。單獨使用哭頭作為上句,後面就會接一個下句,鎖五龍中\\'啊,好漢哥,二哥壓糧未回來\\',就是例子。坐宮裡\\'我本是楊……,啊,賢公主,我的妻\\',則把哭頭作為簡化的下句,進行了收尾。因此,\\'哭頭雖小,干係重大\\'。其實,這也恰是傳統戲的玄妙及魅力所在。不過,後來的新戲似乎運用得並不多,也許是作為僵化的程式給予了摒棄,實在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