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里王安石去京是干什么?

用户4160678481686


这是个有趣而且值得探讨的问题。泊船瓜洲这首诗可以说是王安石比较著名的诗句了,直到今天也还是中小学课本的必背诗词之一。

名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那么我们回到题主的问题,其实这里所讲的京口并不是说王安石去京口,而是说王安石在进京城途中路过京口而已。虽然不太确定题主问的是哪个京,那我下面就把王安石进京的原因也说一下吧

入京

王安石49岁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由于反对派施压,他被迫去职还乡。

这首诗作于1075年的早春二月,55岁的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再扛改革大旗。从江宁沿水路赴京,夜宿瓜洲(今扬州,古运河由此入),举目眺望。长江对岸即是京口(今镇江),夜色掩映下远处的钟山藏着多少青春的记忆。王安石不禁感慨:改革坎坷,九死一生,壮士暮年,何日归乡?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进行进一步讨论。


蘑菇雅说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是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非常著名的七言绝句诗。在这首诗中,首句通过写京口和瓜洲距离之短及船行之快,流露出作者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第二句,写诗人回望居住地钟山,产生出依依不舍之情;第三句,描写了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色;最后一局以疑问语气结尾,再一次强调了对故乡的思念。

全诗不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而且在叙事上也很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特别是“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春到江南的景致,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关于这首《泊船瓜洲》,大约创作于王安石的晚年时期,但对具体的写作时间和背景,长期以来都有争议,具体主要有三种意见:

①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后所作;

②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拜相自京还金陵,途经瓜洲时所作;

③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宁赴京途经瓜洲时所作。

我的回答,你满意吗?

我是长安18子,我在十三朝古都西安。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支持、点赞、交流!


长安18子


《泊船瓜洲》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更是千古名句,广为流传。

从诗所表达的情感来看,应该是作者得到朝廷重用赴任所做。

众所周知,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一生中更多时间致力于政治改革。既然是改革,就免不了有阻力,有挫折。

对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历来众说纷纭,但是都围绕在两点上。一说是王安石第一次改革遭遇挫折,继而罢相,然后由开封汴梁返回金陵(今南京),路过瓜州时所做;另一说则是由江宁前后两次赴京路过瓜州时其中一次所做。对于这一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更倾向于第二种说法中的第二次入京所写。我们知道,钟山即南京紫金山,而南京是王安石家所在的地方,即他心目中的家乡。作者末句用了一个“还”字,说明作者应该是离乡赴京。至于是第一次入京,还是第二次入京,我个人更倾向于第二次入京。

我们看看诗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这里的春风,可以是虚实兼备。不单单是春天的风,还应该是朝廷重新重用他的“春风”。个人认为,作者借这句诗交代了写作背景:首次改革失败,继而落寞返乡,这次又重新被朝廷启用,想趁着朝廷决心改革的春风,一展宏图,实现抱负。可以说此时的王安石是踌躇满志,志在必得。“又”字就是二次入京拜相的佐证。作者深知此去要么“一入侯门深似海”,前途漫漫,险阻艰难,回乡只能等到功成名就之时;要么就是改革再次失败,继而再次身陷新旧党争,世事难料,能否回到家乡,恐怕也很难说了!

从后两句可以看出,虽然美景当前,春光无限,但是王安石当时的心情是很矛盾的,这与他即将面对的现实密不可分。

综合以上几点,我认为这首诗应该是王安石二次赴京重担大任的路上,路过瓜州时的作品。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竹林听雨815126


王安石字介甫江西抚州市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在文学界有着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名列唐宋八大家。1068年春王安石应召入京,行至瓜州时写下了流传至今的泊船瓜洲其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成为流传甚广的绝句。

入京后宋神宗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并得到宋神宗允许。为加快变法的实施同时设立三司条例司,由王安石,陈升之共同掌管。派遣选举管达四十多人颁行新法。

熙宁三年王安石任同书省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推行均输法,青苗法,免疫法在军事上推行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

但由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新法推行矛盾重重,艰难重重。最后王安石罢相后怕王安石回朝甚至陷害王安石其弟王安国。

可惜到最后轰隆烈烈的变法最终失败了。一个朝代宣告结束。



大妮谈古今


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暴风突击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他一生致力于变法,力图通过变法实现国富民强的理想。由于变法涉及到以苏轼为代表的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极力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变革非常艰难,中途夭折,王安石被贬职,由宰相降为江宁府知府。由于王安石变法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宋神宗下旨重新启用王安石,王安石再次出任宰相。王安石离开江宁府赴京任职途中,经过瓜洲,诗兴大发,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泊船瓜洲》这首诗。抒发了王安石奉诏回京的喜悦心情和决心变法的政治豪情。王安石和苏轼虽然分属两个政治阵营,但两人文学造诣极高,彼此尊重,他们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