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讀蒙曼老師解讀杜甫的《客至》

慢讀蒙曼老師解讀杜甫的《客至》


在春天裡歡迎朋友的詩,杜甫的《客至》,一首非常溫暖的詩: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這首詩是杜甫50歲的時候,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居住的時候,寫成的作品。咱們都知道,杜甫是半生不得志,又趕上安史之亂,這個唐朝的大劫難,可謂是書劍飄零。只有晚年到了成都,在親友的幫助之下,當上了劍南節度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有了俸祿,又築起了草堂,才算過上相對安穩的日子。

所以在成都這4年多的時間,就成了杜甫創作的一個高峰期了。杜甫現存詩歌1400多首,其中有240多首就是在成都寫成的。當然杜甫號稱杜工部,也是因為這段經歷。那麼這四年多的日子到底是怎麼過的,其實看《客至》這一首詩就知道的差不多了。

先看首聯,“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真是明媚如畫啊。杜甫草堂,是靠近江邊,春潮湧起綠水繞宅,鷗鳥親人盤旋而下。你看,綠水白鷗、和風豔陽,漂亮不漂亮?真漂亮。這些年,大家都喜歡海子的那句詩,“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其實靠近海,哪有靠近江更好啊,海可以是平靜的,但也可以是猙獰的,住在海邊,人是很容易覺得自己渺小無助。可是江不一樣,江是遼闊的,但也是溫和的。尤其是春江水暖的時候,人更容易覺得親切而喜悅。所以這一句話,聽著特別好,那麼這一聯詩是不是僅僅在講啊我的草堂周圍環境很好,碧波環繞、白鷗上下,當然不是。這個鷗,在中國古代是有特殊意義的鳥,什麼意義呢?淡泊寡慾、與世無爭。

這是《列子》裡面的一篇故事,大意是說,在海邊住著一個特別喜歡海鷗的孩子,每天早晨都到海邊去看海鷗,海鷗也特別願意跟他一起玩兒,有的時候,一百多隻海鷗都會圍繞著他。那有一天,他的父親就對他講,我聽說海鷗都跟你好,你給我抓兩隻回來,讓我也玩一玩,那這孩子答應了。第二天,他就抱著這個念頭又來到海邊了。結果每隻海鷗都只是在天上盤旋飛舞,但是一直都不肯下來。那後來,這個故事就演化成一個成語,叫“鷗鷺忘機”,表示只有一個人沒有機詐之心,才連異類都會親近他。那再引申一下,就是指一個人淡泊寡慾、與世無爭。所以好多詩寫鷗鳥、海鷗、白鷗都隱含這個意思。你比方說王維講,“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就是講,我已經不捲入任何政治鬥爭了,我隱居了。那杜甫在這個地方寫,但見群鷗日日來,其實也有這層含義,我是避亂在此了,我已經不問世事了,所以連白鷗都來親近我了。

那是不是這兩層意思就完了?一個環境好,第二個與世無爭,絕對沒有還沒完。要知道杜甫可不是寫“舍外皆春水,群鷗日日來”,他是寫,“但見群鷗日日來”。這個“但”是“只有”的意思,就是每天只有群毆來拜訪我,沒有人,這裡就有點寂寞之感。

那首聯這一點寂寞寫出來之後,頷聯自然而然的就出來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這其實是一句互文,我灑滿落花的小路,從來不曾因為客人到來而打掃過,但是今天我為您打掃。我草堂蓬門也從來沒有為客人打開過,但是今天為您打開了。你看這首詩的題目不就是客至麼,到這是真正點題了。那客人來了,詩人高興不高興,這首詩寫得太高興了。我忙著打掃落花,忙著開門迎客,那是真歡喜。可是問題也來了,那這個客人來了,杜甫如此歡喜,杜甫平時為什麼沒有客人呢?難道是杜甫不好客嗎?不是,杜甫分明是一個熱心人,那是杜甫居住的地方,特別偏僻嗎?也不是啊,浣花溪,雖然幽靜,但是絕不偏僻,還屬於陶淵明所說的那種結廬在人境,那既然結廬在人境,為什麼而無車馬喧呢?其實是因為杜甫是挑朋友的。

大家都知道啊,杜甫是詩聖,對蒼生都有情。但是杜甫也是一個真正的儒者,他的內心是非常方正的,絕對不會隨隨便便的呼朋喚友。所以他的門庭並不喧鬧,甚至是冷冷清清。可是就算冷靜,就算孤獨,還是不亂交朋友,這就是君子人格。很早之前,我看過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一篇小說《挪威的森林》,裡面的主人公就講了,哪裡會有人喜歡孤獨,只不過不亂交朋友罷了,那樣只能落得失望。當時我一看,就覺得真是心有慼慼焉。雖然是異代不同時,但是人類的內心,總是有相通的東西。可是也正因為杜甫挑朋友,才越發顯示出這位朋友的不同尋常。他可是杜甫青眼相看的人,他一定不是一個俗人,那不是俗人,他是誰呢?其實杜甫自己在題目的後頭已經加了一個注了,叫“喜崔明府相過”。那我們就知道了,這個人姓崔,是個縣令,因為唐朝人,習慣管縣令叫名府,但是除此之外,我們再也不知道別的信息了。可是儘管我們連崔明府叫什麼名字都不知道,我們也可以根據杜甫看得上他來判斷,他一定不是一個勢利小人,一定是一個值得結交的朋友。

那這樣的好朋友來了,杜甫該怎麼招待呀?看頸聯吧,“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好朋友到了,當然要拿出好酒好菜來招待他。可是你看杜甫說的,全是抱歉的話。他說因為離市場遠,臨時也沒法出去買菜,所以盤子裡只有一個菜,無兼味麼。沒有兩種味道,你就湊合著吃。家裡又窮也沒有準備的新酒,你就湊合著喝點隔年陳釀。這裡頭,其實就看出唐朝和今天不一樣的地方了。咱們今天喜歡喝什麼?今天要喝陳酒,二十年就比十年珍貴一些十年又比一年珍貴些,但是在唐朝,新釀才是好酒。咱們之前不是講白居易“綠蟻新醅酒”,當時我們也提到過白居易其實還是一個講究生活享受的人,所以雖然他喝酒很隨便,但是他喝新酒,但是杜甫不一樣,杜甫的官沒有白居易作的大,生活境況也差很多,所以只能用舊醅招待朋友。不過也正是這無兼味的菜和隔年的酒,才越發顯示出兩個人關係的親密和不拘小節。能夠跟你一起吃大魚大肉的不一定是真朋友,但是能夠跟你一起吃糠咽菜還甘之如飴的人,一定值得結交,這不是跟坐在你的自行車上笑是一個道理麼。

那《客至》這個主題到這兒基本上已經算寫足了,接下來該怎麼收尾呢?看尾聯吧,“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菜雖然只有一個,但是管飽,酒雖然是陳久,但是管夠。兩個好朋友越喝越高興,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氣氛已經達到高潮了。可是孟子不是講“獨樂樂不若與眾樂樂”,人在歡樂的時候,就特別喜歡跟人分享。所以杜甫在這時候就跟崔明府提議了,“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你要是不嫌棄,我就把隔壁的老頭叫過來,讓他跟咱們一塊兒一醉方休可好?

我們之前不是說崔明府一定是個好人,到這兒大家就應該相信了。要知道崔明福可是堂堂縣令,可是杜甫隨便就敢跟他提。我把隔壁老頭叫回來,一起喝酒,這說明什麼?說明崔明府真的不是勢利小人,那真的是有一顆赤子之心。那崔明府有赤子之心,杜甫有沒有?當然也是一樣的。要知道杜甫也是官居劍南節度參謀,還是工部員外郎,他確實挑朋友,但是對於生活在身邊的小人物,他不是也用一顆平常心去真誠相待麼。他平時跟這個鄰翁一定沒少喝酒,所以才敢隨隨便便把他叫過來,那鄰翁肯定也曾經隨隨便便把他叫過去,雖然這個鄰翁不一定懂詩,但是他一定也陪著杜甫度過了好多溫暖的時光。

再讀一遍吧: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這是一首溫暖的詩,溫暖的,不僅僅是春天,是朋友,更是一種人生的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