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楊貴妃最愛吃的名貴水果,如何一步步轉變為“藥物”的?

荔枝|楊貴妃最愛吃的名貴水果,如何一步步轉變為“藥物”的?

楊貴妃吃荔枝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首創作於唐代的《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描述了唐玄宗為了滿足最受寵愛的楊貴妃,將產於南方的荔枝送到長安的情景,由此可見荔枝在唐代就已經成為了人們食用的水果了。現如今,由於運輸技術已經成熟,荔枝在運輸中保鮮的問題被徹底解決。

這種來自千里之外的水果可以出現在全國各地的老百姓家的餐桌上,不再像古人只有達官貴人和生活在產地的人才能吃到。但荔枝也僅僅是作為一種水果被人所熟知,而瞭解它作為藥品的價值的人卻少之又少。本文就來談談荔枝是如何從廣為人知的“果品”演變為“藥品”的。

一、荔枝在我國的歷史

我國是世界上種植荔枝最早的國家,著於南朝的《扶南記》中有云:

“此木以離支為名者,以其結實時枝弱而蒂牢 ,不可摘取 ,以刀斧劙取其枝 ,故以為名耳。”而“離”變為“荔”,有專家認為這與“扶荔宮”有關。根據《三輔黃圖》記載,“漢武帝破南越,建扶荔宮。扶荔者以離枝得名。自交趾移植百株與庭無一生者,連年移植不息”,由此逐漸由“離枝”改稱為“荔枝”。

荔枝|楊貴妃最愛吃的名貴水果,如何一步步轉變為“藥物”的?

而文中說的是連年移植,可見荔枝的移植技術在當時已經有了相當的水平,並且荔枝果實依舊源源不斷地進貢,說明漢武帝時期南海地區已經廣種荔枝。《西京雜記》中說,南越王在漢高祖劉邦稱帝時進貢了產自嶺南的荔枝,而劉邦還以葡萄和錦,這反映了荔枝至少在秦漢時期就已經由南方傳入了北方,而荔枝開始簡單繁殖培育只會更早。

西晉時期荔枝種植的範圍由廣東地區擴展到西南地區,福建地區則在唐朝逐漸開展荔枝的種植,但是福建荔枝到了北宋才異軍突起,成為當時中國品質最好荔枝的代名詞。至此,我國荔枝的生產最終形成了嶺南、川蜀和福建三大主產區。

二、作為“果品”的唐宋荔枝

通過上節的總結了解到荔枝的產地最終擴展為嶺南、川蜀和福建三大地區,但不難發現,這些產地都是處於南方,

甚至還在沿海地區,可唐宋以及唐宋之前的朝代,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都在北方地區,直至南宋這種格局才逐漸改變。

所以荔枝這種“嬌貴”的果品,對於北方人以及身處北方的統治者們是難得之物。而統治者為了滿足其口腹之慾,便不惜人力物力,修建專門用於運送荔枝的荔枝道,沿道修建驛館,安排人員快馬將新鮮荔枝送至國都,每年人和馬累死的、摔死的及被毒蛇猛獸傷害的不計其數。

荔枝|楊貴妃最愛吃的名貴水果,如何一步步轉變為“藥物”的?

荔枝道

荔枝道雖然很早之前就有了,但它卻著名於唐代,唐玄宗為為滿足寵妃楊玉環嗜食新鮮荔枝喜好,特地修整涪陵至長安驛路,快馬傳遞荔枝,而荔枝道的名字也由此得來。唐代進貢的荔枝大多是川蜀產的,這是因為唐朝國都長安離蜀中更近一些,送來的荔枝也能更新鮮一些,因此“蜀中之品 ,在唐尤盛”。在唐代,隨著南北方人員往來以及南方的開發,許多北方人都曾去蜀中採摘荔枝,其中不乏杜甫、白居易等文壇大家。

杜甫在旅居夔州期間,寫下了“憶過瀘戎摘荔枝,青楓隱映石逶迤。京華應見無顏色,紅顆酸甜只自知。”回憶他在瀘州、戎州採摘荔枝的情形,並感嘆進貢到長安的荔枝應該沒有了它本來的顏色和口感。白居易在出任忠州刺史的第二年,命畫工繪製了一副荔枝圖,並且親自為此圖作序,這篇序就是著名的《荔枝圖序》。

此序中描寫了荔枝的外形和味道:“大略如彼,其實過之。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嚼凝天上味,嗅異世間香。”“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而白居易創作此序的目的是“蓋為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雲。”


荔枝|楊貴妃最愛吃的名貴水果,如何一步步轉變為“藥物”的?

杜甫

到了北宋時期,宋太祖趙匡胤在經歷了陳橋兵變、擊破南唐後,最終定都於開封。政治中心東移,大運河則緊聯通著北方政治中心和正在形成中的南方經濟重心,與此同時,福建經濟由於中唐以後人口的大量移入 ,商業及海運交通的發展而逐漸發展起來,福建荔枝也因此而聲名大噪。

不僅北宋國內有大量的需求,周邊國家比如日本、西夏也都重金求之:“水浮陸轉,以入京師,外至北戎、西夏,其東南,舟行新羅、日本、流求、大食之屬,莫不愛好,重利以酬之。”

正因為有了如此龐大的需求量,種植戶也加大了荔枝的種植數量,蔡襄《荔枝譜》曰:“商人販益廣,鄉人種益多”,甚至有一家“至於萬株”的盛況。儘管福建的荔枝品質上乘,但其上貢以及民間交易的都是經過“紅鹽”“白曬”“ 蜜煎”等方法加工過的荔枝加工品,與唐代的荔枝幹類似,並非新鮮荔枝。

在南來的士人與民眾眼中是易得之“佳果”的新鮮荔枝,對於身處北方的統治者以及百姓而言仍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由於靖康之難,國都汴梁被金攻破,宋朝統治者向南方逃亡,在臨安建立了陪都。大量的北方人也在此時為躲避戰亂進入南方,這使得荔枝的主要消費市場與主產地福建的空間距離大幅縮短,福建的新鮮荔枝能夠直接通過海運大量的運抵臨安。

荔枝|楊貴妃最愛吃的名貴水果,如何一步步轉變為“藥物”的?

南宋臨安

三、由“果品”向“藥物”的轉變

自古以來,我國傳統醫學一直認為食物與藥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還提出了食療,可見食物也能起到與藥物相同的作用。而自漢初作為“果品”開始逐漸被人熟知的荔枝,其作為“藥物”的身份直到唐宋時期才終於轉化完成。

至此,荔枝便具有了“果品”和“藥品”這雙重身份。但需要注意的是,人們平時所說的荔枝,僅僅是指荔枝可以食用的果肉部分,而我國傳統醫學典籍中所指的“荔枝子”,則是包含荔枝果肉、殼、核,以及其花、根,覆蓋範圍更廣。

關於荔枝子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南朝齊梁時期陶弘景所著的《本草經集註》,這本著作是《神農本草經》的註釋本,它在《神農本草經》的基礎上,又增收魏晉及其以前名醫記錄的三百六十五種藥物資料註釋而成,在我國藥物學發展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意義。

《神農百草經》中並無對荔枝子的描述,而《本草經集註》對荔枝子的記載也只是在龍眼之後的註釋:“廣州別有龍眼,似惹枝而小,非益智,恐彼人別名,今者為益智耳。食之並利人。”由此可見,醫家雖然對荔枝有所注意,但並未將其入藥。

根據目前的資料顯示,中晚唐時期的張鼎在《補心方》基礎上增訂而成的《食療草本》是最早將荔枝作為藥物記錄在冊的醫學典籍。雖然原書久佚,但在《證類本草》中可以找到佚文:“荔枝,微溫。食之通神益智,健氣及顏色,多食則發熱。”《食療本草》從食療的角度對荔枝的藥性和 功能作了初步的解釋,並言及大量進食荔枝的副作用,也就是現在所謂的“荔枝病”,其對荔枝認識的深入可見一斑。

荔枝|楊貴妃最愛吃的名貴水果,如何一步步轉變為“藥物”的?

荔枝核

荔枝的食療在整個唐朝歷史中雖然出現過,但並未真正地被國家主流醫藥體系所認可,這種局面直到北宋開寶年間才被打破。《開寶本草》是公元968——976年政府組織修訂的一部官修本草書,此書是以《新修本草》(世稱《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國家頒佈的藥典)及其刪補本《蜀本草》為基礎,在廣泛參閱《本草拾遺》、《本草音義》等多種醫藥書籍基礎上纂修而成。

在這篇醫學著作中新增了133種新藥,荔枝便在其中:“荔枝子,味甘,平,無毒。止渴,益人顏色。”《開寶本草》對後世的影響非常深遠,北宋時期的幾部重要草本書都曾全文引錄其對荔枝子的描述。

荔枝核與荔枝殼藥用價值的開發都始於宋代。北宋寇宗奭將荔枝核入藥寫進了《本草演繹》中,曰:“以核熳火中燒存性,為末,新酒調一枚末服,治心痛及小腸氣。”此外還有許多醫學著作都把荔枝核當做單獨的藥方記錄在冊,

充分說明了荔枝核在兩宋期間以及被主流醫藥體系所認可並用於治療中。荔枝殼與與橡實殼、 甘草和石榴皮等共同組成《橡實湯方》被收錄於北宋末年的《聖濟總錄》,用於治療一種名為“赤白痢”的痢疾,這是荔枝皮第一次出現在醫學著作當中。

四、總結

綜上所述,荔枝在中國的歷史不可謂不長,尤以其“果品”的身份廣為人知,至今仍暢銷不衰。而在醫藥方面,儘管在漢初就有一部分醫者發現了荔枝的食療功效,但真正轉變被主流醫學認可無疑是在唐宋時期。

需要注意到的是,在這個時期對於荔枝的認識還是僅僅停留在食療上,直到元明時期才開發出其他的藥用價值,但這並不能否定其歷史意義。荔枝向藥用的轉變只是荔枝在唐宋荔枝歷史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在農業、文學和藝術方面的影響也是不容小覷的,對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

參考文獻:

1.《荔枝小史》

2.《中國荔枝歷史》

3.《荔枝道早期史考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