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欲速则不达,非常契合当下一些父母的教育心理。心气太高,严重脱离孩子的实际情况,大大伤害了孩子的学习心。

最近,听到一个故事,关于幼升小的。

因为疫情原因,本已经报名了幼小衔接的文文上不成课了,妈妈很着急,把正在读大学的小姨接到了家里,负责文文的文化知识的学习。

小姨说,先学学算术吧。妈妈同意,提出了目标,达到能准确算出100以内加减法的目标。先看看水平,做几道题吧。


家庭教育如何不伤孩子学习?|孔子:“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妈妈辅导我学习


3+5= 5+4= 6+2 7+1 6+3= 2+4= 小姨想着试试外甥的水平,文文全做对了,靠着摆弄手指头算出来的。

小姨规定,不准使用手指头,要口头算。结果,文文翻着眼珠子,瞪着房顶,半个小时也没反应过来。

妈妈说,这么简单都不会算?怎么这么笨?隔壁巧巧24+38 这样的题目都能算出来了。

小姨叹气,你这刚开始学,着什么急啊?文文一点数学启蒙都没有,这得从认识数启蒙啊?哪里就能算算数了?大人没启蒙,孩子怎么会算?

于是,小姨带着文文从认数开始学习,数小棍、数苹果、下飞行器,利用形象化的方法让文文了解数学概念,加减运算的原理,一边玩一边学,文文学得开心,理解得也透彻,进步很快。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教孩子学习要尊重孩子的现有知识水平,孩子才能消化得了所学知识。如果不是这样,学和教就会错位,教的人费劲,学的人吃亏。

这件事情2500年前就有人告诉我们了。


家庭教育如何不伤孩子学习?|孔子:“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孔子及众圣贤


孔子:“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

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

在这里,我借用这句话,延伸出一个观点,就是,辅导孩子学习,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高要求、高

标准固然好,但是要考虑到孩子知识能力和心理发展。

大人不要太主观,更不能以别人家孩子为起点,要多考虑自己孩子当时当下的水平,从他们的现有知识、学习能力出发,制定适合自己孩子的学习方案。

当下,一些父母真的不知道自己不恰当的辅导方法有多么伤孩子。

如果“语上”无视孩子能力,不利于学习,还会影响人格发展

1.不利于孩子消化吸收,学习效率低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

学习是一个用已有的知识去理解新知识,并把新知识纳入到现有的知识系统的过程,孩子纳入的新知识

越多,孩子的知识系统越庞大,学习能力也就越强。

所以,学习的过程如爬藤,藤蔓断开处,能否跳过去,得看孩子的水平。如果跳不过去,就要先接藤

蔓,再跳,才会有提升。所以,当孩子的基础知识还不是很丰富的时候,就要一步一个脚印。


家庭教育如何不伤孩子学习?|孔子:“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我在努力学习


2.学习的过程也是人格建构的过程

让孩子学习超过他接受能力的知识就如同让一个登山极限是5000米的人去攀登一座耸入云霄的高山一

样会因为绝望和挫败产生很多消极认识,觉得自己学习能力低、知识太难自己不能学会、自己很笨等

,这样的感受只会使得孩子不愿意学习。

学习本身没有那么难,但是因为学习过程中的不当操作带来的学习很难的认识却会成为横亘在孩子心中

阻止孩子前进的鸿沟,这该是不懂教育的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带给孩子的致命的伤害吧。


家庭教育如何不伤孩子学习?|孔子:“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快乐学习

在辅导孩子学习过程中,如何做到方法得当,不伤孩子?

不仅仅是幼升小的孩子的父母,所有的父母都一样,在辅导孩子的过程中,或者帮助孩子做学习规划的时候,都要考虑到孩子的情况。

1.父母要努力去懂学习、懂孩子

现实生活中的父母,如果按照以下标准进行归类,大致可分成以下三类:

懂教育,管孩子学习;

不懂教育;管孩子学习;

不懂教育;不管孩子学习。

其中,对孩子伤害最大的就是不懂教育,管孩子学习的父母。


家庭教育如何不伤孩子学习?|孔子:“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父母受伤,孩子受伤


学习是一件专业化的事情,不懂,还要管,结局会有两个,孩子听了,走上错路;孩子不听,父母认为孩子不懂事,双方僵持,关系僵化,不良亲子关系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内心幸福感会很低。

所以,父母要努力去懂孩子,多和孩子沟通,多听听专家的建议,按照正确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孩子才能快乐成长。

2.既要利于高效学习,也要促进成长

学习也要讲究效率,这个效率不是做题的快慢或者分数高低,而是孩子真正获得的知识和提升的学习能

力,因为这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和孩子未来安生立命的法宝。

前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理论,叫做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儿童独立完成的任务和在与成人或更

优秀同龄人交互作用中完成的任务之间的差距。

孩子学习新的知识,如果父母给孩子设置的学习目标是最近发展区里的,那么,孩子独立学会的可能性就非常大,学习起来动力也强。,

有的父母不管孩子对知识掌握的怎么样,就是一味地给孩子甩试卷、习题集,以为熟能生巧,事实上,做太多的题目,重复劳动,可能会拖累大脑“变笨”。


家庭教育如何不伤孩子学习?|孔子:“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大脑需要更多的新意刺激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讲,学习经验在脑中以突触联结的形式保存,当个体习得新的知识、经验时,脑中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增加,表现为新突触的形成,或已有突触连接的修正,使得突触的数量或形态发生改

变。而不断地重复练习,则不能促使神经元之间形成新连接,只是强化了已有的连接途径,导致血管密

度的增加,而不是突触数量的增加。

少年儿童正处于大脑发育的关键期,而最利于大脑发育的方式是给大脑提供新异的刺激,让大脑处于丰富的环境中,如果在已经牢固掌握了的情况下,还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做题,不但不利于促进大脑发育,还会因为劳累而拖累大脑。

所以,寻找高效率学习方法,给孩子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孩子多角度摄取知识,才会更加利于孩子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