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原生家庭,到底对你有多大影响? 如何战胜这个最大的课题?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说过一句话: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这话点明了一个潜在的逻辑,也就是我们的原生家庭:父母,其实是自己最大的命运。

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两套基因,一套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基因,你长得像你的父母,和他们一样有着类似的瞳孔颜色和耳垂形状,这是生理基因。

另一套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基因,你的做事方式很像你父母,思考方式也很像他们。如果没有特别重大的变故,你大概率就是父母的翻版,这就叫社会基因。

如果社会基因足够好,你会勇敢坚强, 目光远大,充满激情,大概率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如果社会基因很糟,原生家庭带来的自卑、懒散、焦虑会伴随你一辈子。

现实是残酷,大多数人继承的社会基因并不会很“优秀”,反而存在很多“缺陷”,它会让你自卑、短视、缺乏远见....等等。

不少残酷的现实,表明了这件事。


你的原生家庭,到底对你有多大影响? 如何战胜这个最大的课题?


01父母是我们的最大的命运

美国密西根大学曾经进行过的一项为期50年的跟踪调查。

调查发现69%的女孩认为自己的自信心来自于父亲的赞扬与鼓励;40%的女孩显示出的交往的能力与父亲有关。

这种潜在的影响有多大呢?

以钱钟书与杨绛的女儿钱媛为例,钱媛是在父母的宠爱之下长大的。在钱媛童年时光里,钱钟书的陪伴和养育从来没有缺位。

他没有端着父亲的架子,而是把自已当成了女儿最好的玩具,两人能嘻嘻哈哈的疯玩一整天。

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和融洽的家庭关系,深深的影响了钱媛的一生。

虽然日后钱媛经历了很多坎坷,第一任丈夫因不堪批斗自尽,后面与第二任丈夫杨伟成组成家庭,也没有育一儿一女,但是作为继母对杨伟成的一对儿女还是很关爱的相处的也是十分的融洽。


但还有一部分人,则并没这么幸运,譬如有人曾经这样描述过她的母亲:

母亲此生积怨颇多,贫困、卑微、辛劳与冷漠使她无从舒展,我的蠢笨令她失望,父亲的美貌又令她紧张,她日益敏感易怒,神经如履薄冰,微薄小事便轻易令她发作。

人就是环境的产物,原生家庭每天的耳濡目染,在这样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或许自卑,伪装自己,讨好别人过着一辈子;或许会易怒,如同她的父母一般,重复着同样的悲剧——左边是地狱,右边也是地狱。

如果我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人生阴霾,该如何自救呢?伴随恐惧和自卑成长起来的我,总结了2个点,希望对你有所启示。


你的原生家庭,到底对你有多大影响? 如何战胜这个最大的课题?


02创造新的人生经验

人是经验的产物,虽然原生家庭塑造了我们的过去,但是却不能束缚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因此,倘若你内心深处埋着某些不好的种子,不要想着扔掉它,它是你的扔不掉一部分,你应该学会接纳,同时创造新的人生经验去说服自己,逆转某些惯性。

首先,你要承认我们的童年发生了不幸,承认原生家庭有它自己的局限性。

大多数父母并不愿意,也不愿孩子受到自己负面情绪的影响,但有些东西是难以控制,他们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们应该尽力做到最好了,试图去理解。

承认我们对原生家庭的恨、爱、愤怒、羞愧、伤痛、挫败等情感,是降低原生家庭对我们负面影响的第一步。

人不可能自欺欺人地过一辈子,正视过去,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帮助我们回归现在和展望未来。

另外,还要学会创造新的人生经验。

心理学家陈海贤老师曾提到过一个观念: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新经验,并通过强化把新经验转化为新的习惯。

如果你过去很糟,很糟的过去是由糟糕的人生经验形成的,而这个人生经验又会去强化你的负面心理,使得你越发的自卑或者恐惧。

如果你想要改变,一定要尝试新的行为,获得新的反馈,新的强化,并切身体验到它,使得它变成你新的人生经验,去覆盖旧的。

譬如我自己,过去很自卑,什么都做不成,什么都害怕:

读了个不入流的大学,找了份不入流的工作,同时还做了一堆不入流的事情。

父母还有亲戚总是说,你不行,你就这样了!你凭什么跟别人比?你有什么资格?

后来,我努力屏蔽了这些声音,去到了远离他们的环境,开始独立做一些事情。

虽有磕磕绊绊,但却发现,我并非他们或者自己想的那样,我能做好很多事情,赢得很多人的认可与支持,取得一定的成就。

当我切身体会到这种新的经验之后,我意识到很多事情并不是我想的那样,于是我有了更好的习惯,这些习惯也让我有了更好的未来。


你的原生家庭,到底对你有多大影响? 如何战胜这个最大的课题?


03创造新的依恋关系

父母和孩子的联系本质上来讲其实就是一直依恋关系。

简单来说,譬如你的父母对你十分敏感,有空回应你,那你就该是安全型依恋风格;


若他们的回应是断断续续的,那你就会发展成为焦虑型依恋风格;


而若是他们对你疏离而冷漠,几乎不会回应你的要求,那你就会发展为回避型依恋风格。

你的不同性格,焦虑或者安全,还是回避,其实都是由依恋关系决定的。

年少时没得选,除了父母,你没有其他可以依恋的人。

但年长之后,你可以想办法建立新的依恋关系,在其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安全感,或者获得慰藉。

不限于恋人,可以是朋友,是领导,或者同事,或者可以信任的组织。

约翰·鲍尔比说:

人类,不管处于哪个年龄阶段,当他们确信在困难来临之时自己身后站着一个或多个可以为自己提供援助、值得信赖的人时,他们就是最幸福快乐且能够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限的人。

如果没有在父母那边得到很好的依恋关系,我们可以在成年之后找到能让自己信赖的人,以重塑自己的人格。

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全基地。



04 End

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原生家庭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我们的人格,三观基本都是由原生家庭塑造而成的,倘若成年之后,你觉得自己脆弱、自卑、敏感,充满着很多负面的东西。

你的原生家庭,到底对你有多大影响? 如何战胜这个最大的课题?

不要过于怨憎,也不要自暴自弃,相信自己,去创造新的人生经验,去建立好的“安全基地”,几年之后,你一定会收获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作者:蹩脚乌鸦,与你分享有价值的洞见。同名公号,蹩脚乌鸦。

你有多久没好好读书了?为回馈读者,我特地准备了一份大礼包:精心搜集价值3000元的个人成长好书,私信回复“我要福利”免费获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