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背不起甲午戰爭失敗的黑鍋

很多人都是從《走向共和》這部影視劇中瞭解翁同龢的,僅僅從影視劇中看翁同龢,雖然他一生清廉,但是他在晚晴最重要的“甲午海戰”和“百日維新”兩件事中的表現,真是一位書生誤國的形象。那麼翁同龢真的應該為甲午海戰的失利負責嗎?我個人看來,如果將一場國運之爭的戰爭的失敗,最終歸因到一個人、一兩條艦船上就顯得十分滑稽了。

翁同龢背不起甲午戰爭失敗的黑鍋

翁同龢家世顯赫,他的父親歷經咸豐、同治兩朝帝師。這位妥妥的官二代,並沒有從小驕奢淫逸,反而非常有才學。15歲中秀才、22歲中舉人、26歲狀元及第,完全是一副現代牛娃的表現。歷任戶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並且先後擔任了同治、光緒兩代帝師。

翁同龢背不起甲午戰爭失敗的黑鍋

大家對翁同龢最大的不滿就是甲午海戰前的1890年,他任戶部尚書的時候,以海軍初具規模且國家財政赤字加大為由,建議暫時停止添購新軍艦。而那個時候正好是全球科技大發展的時候,由於未能繼續添置新的艦船,使得日本在此期間購買了航速更快,射速更高的吉野號,最終導致甲午戰爭失敗。

翁同龢上奏的前一年也就是1889年,光緒帝大婚花費550萬兩白銀。另外1890年,發生了全國範圍內的洪災。根據《清史稿》記載:辛亥,近畿霪雨成災,京師六門外增設粥廠,命撥京倉米萬五千石煮賑,併發內帑五萬充賑需。壬子,永定河決口。……丁巳,撥奉天運京粟米,並留江北漕米,備天津災賑……八月壬寅(初五日),再撥京倉米十萬石備順天賑需。……丁巳(二十日),留漕米五萬石,撥庫帑十萬,備山東賑。壬戌(二十五日),以順直水患,諭王公各府京旗莊田並減租。是月,免陝西、江西逋賦。賑陝西水災雹災,雲南水災,臺灣風災。

翁同龢背不起甲午戰爭失敗的黑鍋

作為清政府戶部尚書的翁同龢,在國家遭遇較大的自然災害,為了政府的收支平衡,去做一些調整的建議,個人覺得無可厚非。而且最終的決策者是慈禧太后,做為執行者的翁同龢也就是出個主意而已。而且翁同龢的建議只是暫停新購戰艦,北洋水師的日常開支並未受到影響。一場戰爭的勝負並非取決於艦船是否更加先進,而是整個國家的意識形態和官兵的日常訓練形成的軍事素養。清末時期整個國家千瘡百孔,上層統治階層並沒有認識到國事風雲變幻對大清朝帶來的影響。

就在翁同龢奏請暫停新購艦船的第二年,李鴻章跟張曜第一次檢閱北洋水師之後,在上報朝廷的奏章奏寫道: “綜核海軍戰備,尚能日新月異⋯⋯但就渤海門戶而論,已有深固不搖之勢。臣等忝膺疆寄, 共佐海軍。臣鴻章職任北洋,尤責無旁貸。自經此次校閱之後,惟當嚴加申儆,以期日進精強。 ”也就是說作為北洋水師的締造者和擁有實際指揮權的李鴻章李中堂,同樣認為北洋水師當時的實力,用來拱衛渤海一點問題都沒有。

翁同龢背不起甲午戰爭失敗的黑鍋

這就讓翁同龢背一個甲午戰爭戰敗的黑鍋,有點強人所難。且不說1890年距離甲午海戰的發生還有4年的時間,沒有人可以預知未來發生的事情。清朝自1875年開始購入歐洲的鐵甲船,1888年正式建立北洋水師。彼時,北洋水師共計各類軍艦25艘、輔助艦船50艘、運輸船30艘,號稱全球第九、亞洲第一艦隊。尤其是定遠和鎮遠號,排水量均超過7000噸,放眼當時的世界那也是世界海軍中的頂尖水準。

在以上邦之國自居的清政府統治者看來,日本對大清的挑戰難以忍受,東洋撮爾小國何敢捋上國的鬍鬚?而大家能形成這種良好的自我感覺,離不開李中堂等實力派的吹噓和奉承。

翁同龢背不起甲午戰爭失敗的黑鍋

任何一場戰爭的勝負走向,都是有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以及外交等各種因素混合的作用。一個國家意志是人民和士卒的精神支柱和脊樑,也是力量的源泉。即使規模再龐大的軍隊,如果將士沒有發自內心地作戰,也很難發揮作用。反之,如果具備上下一心的精神意志,即使武器裝備上稍有欠缺,也同樣有機會贏得戰爭的勝利。而當時的清朝,從上至下都沒有一個明確的國家觀念和國家意識,在遇到危機的時候就無法團結一致來迎戰、保衛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