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擁抱,又害怕靠近?這是病,得治

01 病症

前段時間有組數據顯示中國獨居佔16%,有部分網友評論,並不是自己喜歡獨居,而是因為在渴望親密,又害怕親密。而這類人,不僅在親密關係中這樣,在人際關係種也容易這樣。

從表現形式來看的話,大概分為兩種。一種是努力討好,一種是假“雲淡風輕”。

努力討好,就是大家常說的“討好型人格”。

才女蔣方舟就曾在節目中自曝是“討好型”人格。他說自己從來不會對別人發脾氣,經常會做能讓別人開心的事,或者事別人想讓她做的事。別人關門聲音大一點,她都會覺得對方是不是討厭自己。覺得自己是“討好型人格”

渴望擁抱,又害怕靠近?這是病,得治

但在心理學中,其實並不存在“討好型人格”,只存在“討好行為”,所以這不是不能改變的人性特質,而是一種內心想法的外在表現。

假“雲淡風輕”,是表面上看起來滿心不在乎,甚至有點傲嬌,但是其實特別容易玻璃心。

這種是偏“自戀型人格”。有沒有發現身邊有些人,明明看起來很成功,但內心總覺得自己配不上自己的成功。他們需要外界給他們自信和能量,所以他們可能會過度吹噓自己,或者貶低別人,來彰顯自己。一旦有些聲音讓自己感受到自己並不完美,負面情緒立刻湧上來。

但生而為人,怎麼可能完美無缺呢?

還有的人,集這兩種表現於一體,就是一邊看不上別人,一邊在討好自己看不上的人。

渴望擁抱,又害怕靠近?這是病,得治

02 病因

而這一起的源頭,其實就是缺愛。缺愛導致了低自尊感,價值感低。

從字面上理解,自尊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低自尊就是他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很低,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董卿就提到過,小的時候,她的父親對她是“苦難教育”模式,對她的要求很苛刻。小時候的她不理解父親背後的用意,還因此記恨了父親很長一段時間。“苦難教育”模式一方面很成功,董卿在自己的事業上獨當一面。另一方面,也讓她形成了“低自尊感”,每次做完一件事,總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只有當自己做的比別人出色很多的時候,才覺得心安。

渴望擁抱,又害怕靠近?這是病,得治

埃裡克森等兒童心理學家在研究中曾發現,人的天性其實樂觀,脆弱,不完美但自愛的。

觀察身邊的小孩子,會發現他們都願意向別人展示他們的天性。如果在成長過程中,他所在的家庭,學校和周邊環境是愛護和滋養這些自然天性的,那麼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發展出更加健全的人格。

但是,如果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周邊環境無視甚至打壓這些天性,孩子就會產生壓力和羞恥感。他需要在滿足別人的需求,才能生存下來,時間長了,就會形成低自尊。

所以童年缺愛,長大就會容易形成低自尊

渴望擁抱,又害怕靠近?這是病,得治

03 藥方

那麼,這麼久以來的低自尊狀態可以改變麼?

當然可以,我們不能改變自己過去缺愛的經歷,但是我們可以改變現在和未來的自己。就像電腦系統需要定期更新一樣,我們也要給大腦做定期更新。

首先,我們要把自愛的能力找回來,學會自我關懷。

在低自尊的自己又跑出來的時候,問問他需要什麼,然後儘可能的滿足他。從日常小事中學會關懷自己,可能是早上起床的一杯溫水,晚上睡前的一個熱水澡。當在自愛中體驗到“愛”的時候,就會慢慢體會到安全感。

就像《自我關懷的力量》書中說的“善待自己的溫暖擁抱,可以讓我們承受起生命中的痛苦,它似乎提供了一種軟化痛苦堅硬稜角的撫慰劑。當我們像好友一樣對待自己的時候,就不會再屈服於在痛苦中掙扎的自己了。 ”

渴望擁抱,又害怕靠近?這是病,得治

其次,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每個人都是多面體,我們有堅強的一面也有脆弱的一面,我們有自信的一面也有自卑的一面。我們不需要完美,只需要接受自己的那份不完美。而當我們擁有了自己的能力,在愛的環境下,我們會意識到,即使自己不完美,也不會有人來指責我們。這個時候,就會發現,沒錯,我就是玻璃心,但這就是我啊。

想到西遊記最後一集,孫悟空就說,天地本不全,人應該也是。“不完滿才是人生。”

渴望擁抱,又害怕靠近?這是病,得治

再次,我們需要學會建立自己的邊界。

多年不見的老同學,一見面就問工資多少,幾套房幾輛車,是不是感覺到對方越界了。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裡邊界,如何感受和找到它呢?

可以先把自己的圈分成四個:私密空間,個人空間,社交空間,公共空間。然後去填空,在每個空間中,存放的人和感受。根據感受,可以找到,在這個圈中的交往目的。

比如把戀人放在了個人空間裡,我們會願意跟他分享內心的想法;把同學放在社交空間,那我們交流的可能只是個人的觀點,只會跟他握手擊掌。而那部分屬於自己,最真實的,最本我的可以放在私密空間,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進來的。

知道了自己的邊界在哪裡,就會知道在什麼時候說不。

渴望擁抱,又害怕靠近?這是病,得治

別人對待你的方式,其實是取決於你自己。沒有人可能真正的傷害你,除非你允許這些人這麼做。想要擁抱,就要先學會張開手臂去靠近。這個過程可能會很漫長,可能會打破以前的假舒適圈,但一旦走了,就會發現每個今天都比昨天活得更自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