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舰载机弹射起飞时,飞行员双手为何不敢碰操纵杆?

记忆死在那离别的冬天


兔哥回答;舰载机从航母上起降仿佛就是在刀尖上跳舞,险中求胜。航母发展到了今天,虽然吨位越来越大,作战实力越来越强,技术越来越先进,还有了电磁弹射技术,虽然如此,但舰载机的起降方法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依然要面对险象环生的状况,每一次的起降都是一场考验,容不得半点马虎。


舰载机在航母上的起降安全直接影响航母的作战效率,为此,对舰载机起降的安全性的研究从未中断过。题目所说的情况就是一个舰载机起降的技术革新,也是一个新的技术措施,被称为自动起飞操控技术,在舰载机起飞时采取无人驾驶状态,由自动起飞管理系统负责。目的就是能够让舰载机的起飞,降落安全稳妥些。

舰载机从航母上起飞时,由于航母飞行甲板的限制,不能像从陆地上起飞拥有那么长的跑道。要保证舰载机的起飞就必须加大起飞时的瞬时速度,因此弹射起飞方法就被应用于舰载机的起飞作业。舰载机虽然通过弹射能够从航母上起飞,但对于舰载机飞行员的身体影响非常大,除了要承受高过载(通常约为3~5个G),另外就是起飞时间很短,起飞时需要把油门加大到弹射起飞所需要的速度,飞行员因承受重力过载会出现短时间的意识模糊,此时任何一个细小的差错就会造成飞行事故。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飞行员全程个人操控飞机,弹射时突然受力,手脚都会有一个无法抗力的连带动作,无意识的就改变了操纵杆的方向,造成危险。


为了防止这些情况的发生,美国首先研制了舰载机起飞自动控制系统,也就是起飞自动驾驶技术。飞行员的手不接触操纵杆,防止因身体受力带动操纵杆移位带来危险。从美国舰载机的起飞画面来看,他们通常是一手扶在油门位置,但不接触油门杆。一手抓住驾驶舱盖上的把手,支撑身体因弹射起飞带来的身体摆动。此时的舰载机自动驾驶起飞系统开始工作,从弹射开始到把飞机弹射到脱离航母甲板这段时间,舰载机飞行员都不能接触操纵杆,按照美国的设计理念,采取的是触杆解除式的结构。也就是飞行员手控操纵杆会使自动起飞系统解除自动状态,所以,弹射时飞行员的手不能接触操纵杆,这只手抓住座舱把手稳定身体就行了。


什么时的碰杆呢?就是飞行弹射完后,飞行员必须接手驾驶,按规定的操作模式驾驶飞机飞行。具体的细节美国人是不会让咱们知道的,这可是他们损失了众多的飞机人员得出来的技术经验,不过滑跃起飞和弹射起飞性质不同,操控上也有不同。但我们也有类似的自动降落系统。正是由于有了自动起飞操控系统所以美国的舰载机飞行员在起飞时都不能碰触操纵杆。只需按要求把手放到该放的位置就好了。


兔哥42928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因为不能碰,一碰就会出危险。

目前美军航母早在A4攻击机上,就试验了自动弹射系统。

到了今天,美军航母的自动启飞系统已经很成熟。

这也有一定的道理:

航母在我们看来很大,但在飞机上看来也就是火柴盒大小。

就起飞来说,跑道的长度很短,不能像机场起飞那样慢慢加速;

航母可能存在摇晃,有了较大的海况航母起飞难度大,人工操纵可能会有问题;

短时间内加速多大,会导致飞行员承受几个G左右的强大过载,会出现短暂的黑视现象,对于起飞非常不利;

一旦操纵失误以后,根本没有逃脱的机会。如果是降落失败,战机还可以高速复飞。但如果起飞失败,现在战机重达几十吨,直接就坠海了,甚至飞行员连弹射的机会都没有。


其实,航空母舰的甲板长度有限,相比于陆地机场来说,航母的甲板只能算是一块很小的区域。

飞机在这么短的距离内要完成升空十分不容易,对于飞机的发动机提出了很大的要求。

尤其是采用滑跃式起飞方式的航空母舰,舰载机需要完全依靠发动机提供的动能升空。如果在离开甲板的一瞬间速度没有达到起飞的要求,那么舰载机就会径直冲入海中。

所以在美国的航空母舰上安装了蒸汽弹射装置,它就是为了帮助舰载机短时间获得巨大推力安全升空而研制的。

在美国的航空母舰上有身着各色衣服的工作人员。其实它们就是主要负责舰载机的安全起降,通常在舰载机起飞前工作人员会排成一排从舰首走到舰尾。

他们这样做就是为了检查甲板上是否有一些杂物,如果有杂物就必须及时清理干净,否则在舰载机起飞时会卷入到发动机之中,影响舰载机的飞行安全。

美国是使用航母时间最长也是最有经验的一个国家,这套工作机制是他们通过无数次的舰载机起飞所总结出来的。

目前航母采用自动起飞系统,是保护飞行员的好办法。

然而,自动系统最大的机会就是遭到干扰。

其实就同智能驾驶一样,在驾驶期间最大忌讳就是你自己去乱转方向盘,或者踩刹车。

一旦踩了刹车,很容易导致翻车或者撞车。

只有起飞成功以后,飞行员才会接管飞机,期间是不能推动操纵杆的。


萨沙


因为有自动起飞系统,比飞行员手动要安全,但触碰操纵杆就自动解除

这是美国海军F/A-18E 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在弹射起飞时的视频截图,这位飞行员在弹射起飞时右手握住风挡上的把手,左手握住驾驶室的把手,形成支撑面,操纵杆呈自然放空状态。
在战机弹射升空后,飞行员再右手握住操纵杆,开始操控战机。



之所以飞行员可以不使用操纵杆,最主要原因是美军舰载机有自动起飞系统,可以不需要飞行员进行操纵。这种自动驾驶系统操控起飞,安全性要比飞行员自己手动操纵要好的多,因为战机在弹射时会瞬间接受巨大推力,飞行员因为惯性会承受巨大的过载,跟类似汽车弹射起步一样受到感受巨大的推背感,峰值过载可以达到4-6G。这种状态下飞行员很难进行精准操作,且极容易不小心做出错误操控。
所以美军在A-5民团团员攻击机上,最早采用自动起飞系统,在弹射起飞阶段不需要飞行员进行操控。到现在这系统已经非常成熟,应用在各种舰载机上。

这套自动驾驶系统,在触动操纵杆时自动解除。所以飞机上设计多个把手,除刚才动作外,飞行员还可以双手握住风挡的把手。


双手握住控制台上的把手,飞行员根据自身喜好选择自己舒服的姿势。同时双手形成稳定的支撑面,可以更好的对抗弹射时的瞬时过载。
在一系列自动起飞系统中,最刺激的是E-2 鹰眼预警机和C-2 灰狗运输机的自动弹射系统。这种大型涡桨飞机,螺旋桨在受到侧风影响时,会导致左右推力不一致,这会引发飞机侧翻。所以飞机再弹射起飞时感应器感受到左右推力不一致时,就会断开一台涡桨发动机与螺旋桨的传动轴离合器,让其自然顺桨。飞行员升空后必须第一时间重新挂上离合器,即使及时操作,也会因推力不足下坠段距离,在离海平面没几米的时候才会拉起,非常的刺激。


五岳掩赤城


舰载机弹射起飞时,特别是弹出去的瞬间,飞行员会随着飞机有一次剧烈的震动,估计是怕这个震动过程让飞行员不由自主的带动操纵杆。而弹射起飞后的瞬间,飞行员必须用右手迅速操控住飞机操纵杆,使之保持正确位置。而且在弹射起飞前的瞬间进行细致的检查,检查的内容让人很意外,居然是检查座舱内是否有没有固定的物品,工具是否都放进工具箱内了,和一些极容易被忽略的外来物,比如就有舰载机飞行员在起飞的过程中被一支高速飞来的铅笔刮伤了!

美国飞行员自爆的弹射起飞的过程:

1.飞行员进入座舱,进行起飞前的全面检查后,向黄马甲的甲板人员示意,开始进入弹射准备过程!

2、黄马甲人员引导飞机航行到弹射轨道中心,前轮驶到弹射滑块后方一点刹车停下来。绿马甲上来安装前轮限位杆(限位杆强度很高,即使飞机全推力状态也能将牢牢的固定在甲板上)

3、限位杆固定好后飞行员得到指示松开刹车,飞机向前滑行,限位杆拖地滑行中自动钩住在一个限位器上,飞机继续滑行绷紧限位杆(在弹射前的一瞬间由机械装置解开,限位杆留在原地)

4、绷紧后,飞行员放下弹射牵引棒,绿马甲会把弹射滑块和飞机的牵引棒连接在一起,完成后竖起大拇指表示完毕并迅速离开;弹射操纵员会根据飞机的起飞重量调整推动弹射器的蒸汽压力,并等待弹射指挥人员的弹射信号;同时多名飞机保养人员会同飞机四周进行快速全面检查,保证飞机安全起飞。

5、一切准备完毕,弹射操纵员收到可以起飞的手势信号,首先进行弹射装置拉紧,拉紧的一瞬间飞行员会感受到一个明显向后的惯性力。这即使拉紧的过程,也是给飞行员准备起飞的“信号”,飞行员要做的马上将飞机引擎开动到最大推力状态,然后快速进行最后一次检查。检查的内容就是是否有没有放进工具箱的工具,或者一些意料之外带入的物品没有固定,否者起飞过程中强大的加速度会让这些物件飞起来误伤自己。

6、一切正常后,飞行员把头部靠在座椅头枕上(弹射时的惯性会使头部向后猛撞,严重时会使飞行员昏迷),左手使油门保持最大状态并同时合上油门扼锁装置,保证在弹射加速过程中油门杆位置不变以使发动机的推力状态不会改变。右手牢牢握持飞机操纵杆摇晃半天然后固定住(应该是检查操纵杆吧),使之保持正确位置,然后右手放右上方的扶手上。之后,飞行员便可向弹射指挥员敬礼可以进行弹射。

7、弹射指挥员检查并认为一切正常后,命令弹射操纵员开始弹射。这个过程中弹射指挥员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当大海波涛起伏时掌握好弹射时间,使飞机在航母正位于波峰时弹射升空。

整个弹射过程飞机被赋予极高的加速度,甚至飞行员的眼球都会轻微变形,会出现模糊和看不清的状况。而在这个过程中弹射飞行员要做的事可不少。飞机被弹射出去的瞬间,离海平面只有20m左右,接近失速状态。飞行员要做的就是迅速控制操纵杆飞行,迅速调整飞机的姿态,如果机鼻拉得过高,飞机会失速;机鼻过低飞机会直接撞进大海;甚至可能发生飞机起飞后,飞机引擎不能提供足够的动力怎么办?飞行员要当机立断的丢掉副油箱、武器等为飞机减重,飞行员们称这个过程叫“享受”那份惊险和刺激。


狼烟火燎


碰了你不小心就挂了

航空兵本身就是高风险的职业更别说舰载航空兵,舰载航空兵被称作在刀尖上跳舞那么这种情况下你还能动操纵杆?

在准备起飞的过程中舰载机被牵引到起飞区,在弹射器牵引杆挂上之后的所有操作完成后飞行员都不能动操纵杆,尤其是以弹射起飞的舰载机是坚决不能动的,因为舰载机虽然本身有推力但是受弹射器施力的影响,如果你在弹射中动了操作杆导致偏离方向,轻则你自己掉海里淹死重责撞上舰上其它物体,甚至可能引起大火引爆弹药。

而滑越起飞的航母是依靠自身动力起飞,所以滑越起飞的航母恰恰相反要握紧操纵杆,因为战机在滑跑的过程中靠操纵杆控制舰载机起飞方向而不是弹射器。

弹射起飞的航母是弹射器滑轨决定了施力方向,所以一旦战机动力跟弹射器施力不在一条直线上,那么后果是很严重的所以看美国电影的都见过,在美国F18战机弹射的时候飞行员手会离开操纵杆,这是一种非常专业的操作。



李晓伟


美国舰载机飞行员在弹射起飞的时候,双手不允许触摸操纵杆,这是因为美国的舰载机有自动起飞系统,一旦飞行员介入的话,飞行员权限高于控制系统,辅助控制装置自动取消。(波音737max系列除外)


实际上这也是为什么说滑跃起飞的难度要大于弹射起飞的原因,滑跃航母,舰载机在起飞过程中,飞行员需要不断微调操纵杆保证前轮位于起飞线上,滑跃甲板一旦跑偏,就极有可能划出飞行甲板,然后坠入大海

弹射航母上的舰载机飞行员仅需要双手离开操作杆,而且,滑跃航母上的舰载机飞行员滑跑距离越长跑偏概率越大,危险性也就越高。这也是为什么滑跃航母舰载机通常使用短点起飞而非使用远点起飞的原因

(远点起飞对海况的要求比较高)


实际上这也是为什么说滑跃起飞的航空母舰能够为弹射起飞航母提供训练飞行员的原因之一,毕竟降落难度都一样,起飞难度更大,能够适应滑跃甲板的飞行员上弹射航母适应上两个起飞就行了。



顺便这个通行规则就是,飞行员的权限要大于任何智能系统。

这也是为什么各国对于波音公司将737max系列的飞机,智能系统权限高于飞行员而抨击波音公司这种做法的原因


啸鹰评


这与舰载机弹射起飞环境有关,由于人“突然高过载状态下”,会短时“丧失视觉”,所以弹射阶段的舰载机都是自动化控制的,当舰载机离舰以后,飞行员才开始接管飞机。

航母舰载机弹射起飞的流程和环境

当舰载机在航母飞行加班上准备弹射起飞时,首先会滑行至弹射位置,将飞机前轮分别扣上牵引杆和制动杆。打开航母甲板上的挡焰板,放下舰载机前轮牵引钩,使其与弹射器滑块啮合。此时,舰载机飞行员在“刹车”状态下开启发动机引擎,将操纵杆推上全加力档。

当一切准备就绪,舰载机推力达到最大,飞行员示意准备妥当,甲板弹射指挥官做出一系列示意动作,弹射发射员按下发射按钮,蒸汽弹射器的压力迅速增大,飞机前起落架的制动杆立即松开,飞机快速向前滑跑,冲入气缸的蒸汽高压输出弹射力,使舰载机加速滑行。到达跑道末端时,飞机已被加速至大于滑梭速度,滑梭与牵引杆分离。在水刹的作用下,活塞减速,弹射力逐渐减小,飞机开航母完成弹射起飞。舰载机在弹射起飞时,被弹射的加速度非常大,从飞机开始加速滑跑到离开飞行甲板这段时间内,飞行员的视网膜会收到很大压力,视线模糊,几乎是看不见任何东西的。所以这段时间内,飞行员不能对飞机进行任何操作,只能让飞机自动保持飞行姿态。当飞机弹射结束飞离航母后,加速度逐渐减小,飞行员的视觉才会逐步恢复,虽说这段时间只有大约2秒钟那么短,到舰载机刚离开甲板时,距离海面高度仅有20米左右,一旦飞行员操作不当或者误触开关按钮,很有可能导致舰载机失速坠机。
此外,舰载机在航母上起飞的环境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处于突然高过载和短暂视力丧失状态的飞行员,根本无力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限操作,这个事后飞控计算机根据各种参数自动控制,也要比人为操控靠谱的多。比如说,一艘尼米兹级航空母舰,在前段甲板上进行逆风弹射起飞时,实际上飞行甲板是不断在浪涌作用下进行俯仰、浮沉和横滚运动的,飞行员很难在短时间内计算出,在一个不断运动的平台上如何有效应对操纵。

弹射起飞自动化控制

根据前文所述,现代航母舰载机弹射起飞过程基本上就是一个自动化控制过程,一般情侣下不需要飞行员人为干涉。而控制系统的计算软件,会综合分析航母六自由度运动中,飞行甲板对弹射起飞的影响;不同海况、不同机型在弹射起飞的控制软件中,都有相应的数学模型解析。有自动软件控制,弹射起飞时舰载机飞行员一般会将双手扶在把手上。因为在弹射过程中,飞行员要承受差不多4个G的过载,离开航母瞬间产生短暂“黑视”,飞行员身体还会因较大的加速度而位移,安全带无法束缚手臂。所以,如果不用手扶住把手,很可能因为手臂前倾而误触操纵杆,引起弹射起飞失败。当飞机离舰数秒后,飞行员生理状态恢复,自动弹射起飞状态解除,飞行员才开始真正接管飞机。


装备空间


要说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可能没有唯一答案,但是要说世界第二危险的地是航母甲板可能没人有异议吧!在很多人眼中站在航母甲板上多拉风啊,看着舰载机起起降降别提有多爽了,抱歉这是电影中的桥段。真实的航母甲板可是危机重重啊,从甲板上走过就像是体验死神来了一般,这是因为在航母甲板上可能会发生被舰载机尾流吹海里摔死的事故,也有舰载机起飞不成功,连人带机一起掉海里机毁人亡的事故。特别是驾驶舰载机在航母上起降就像是在“刀刃上跳舞”似的,要多危险有多危险,毕竟在100米的距离内被弹射器高速弹出去时,如果飞行员操作稍有不慎就会机毁人亡。但是我们在看美军航母弹射舰载机时,飞行员并没有操作飞机,而是将手脱离操纵杆任由飞机自己弹射,那飞行员在弹射时为什么不能操纵驾驶杆啊?







其实这个怪现象早期是没有的,直到目前美军现役大黄蜂舰载机服役以后才出现的怪现象,这个怪现象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提高舰载机弹射起飞成功率。早期我们喜爱的F-14熊猫舰载机如日中天的时候,那个时候虽然已有弹射器,但是在弹射过程中飞行员需要握紧操纵杆等待舰载机被弹射器的那瞬间,操纵舰载机加速爬升,既保自己的命也保舰载机相安无事,但是因为整个弹射过程不过三四秒,好多飞行员来不及反应就直接和舰载机在机沉大海前被航母撞成报废。所以那个时候舰载机的弹射成功率并不高,这反应到航母的战斗力上就是出动时间慢、起飞架次低等。

所以美军为了提高航母的战斗力也为提高舰载机弹射成功率和保护舰载机飞行员的生命安全,从F/A-18大黄蜂舰载机开始,在弹射起飞的过程中整个操纵过程全部由机载自动飞控系统完成(包括连接弹射器和脱离后自动收杆等)这个过程完全不需要人工干预,原理和汽车上的定速巡航是一样的,如果这个时候飞行员手去触碰操纵杆,飞控系统就会误认为人工操纵而自动退出(就像汽车定速巡航中踩了刹车一样),万一发生在弹射过程中,那舰载机就会试飞失败。

因为舰载机在弹射起飞过程中,飞行员受到的加速过载可能高达3--4G,除了速度变化瞬间眼前一黑外,没被安全带束缚的胳膊也会发生往前推的现象,如果手一直握着操纵杆,那自动飞控系统在感知到操纵杆的变化后就会自动退出,而操纵杆控制的飞机舵就会给飞机一个低头的动作,这个动作不光会导致弹射起飞失败,也会让舰载机减速,继而舰载机因为离舰速度不够而坠海。所以为了保证舰载机在弹射过程中的安全考虑,飞行员外弹射过程中都会瘦离开操纵杆紧紧抓住把手,这样就从根本上降低了弹射起飞失败的几率。
当然除了弹射起飞过程是自动控制外,舰载机降落过程也都是由机载飞控系统控制的,除非在紧急情况下飞行员才手动操纵飞机降落在甲板上。像美国前两年在航母上实现自动起降的X47B舰载无人机其实就是将有人舰载机上的这套自动起降飞控系统搬到了无人机上,只不过针对无人机做了特别优化罢了。



魑魅涅磐


加速度致使你被牢牢的贴在座椅后背上,你怎么控制的住你的双手


大漠强


净胡扯!

谁说不能碰操作杆?那什么时候握操纵杆?难道要等飞机离舰的一瞬间去握操纵杆吗?碰之前手放哪里?举着?弹射起飞那么大的加速度,手能举起来?笑话!离舰差了零点几秒怎么办?飞机不会栽下去吗?


驾驶杆有个中立位置。平时不动 的话是自动位于中间位置的。驾驶员把手握着驾驶杆,不要扳动就可以了。弹射前飞行员要操纵各个翼面,看是否正常。然后回到中立位置。


弹射时要先刹车,否则飞机就会滑跑了。得到可以起飞的指令后,驾驶员要松开刹车,加大油门,给出信号,弹射器操作员才可以开始弹射。刹车手柄是在驾驶杆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