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独尊儒术,儒家主张以德报怨,可为何军队却非常血性?

LIfeBinerAlextrasza


一种思想受到推崇,直到主导人心,需要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过程!西汉时期主导人心的思想是之前汉高祖时期一直以来推崇的“黄老思想”,而不是汉武帝刚刚确立的儒家思想。

何为“黄老思想”?简单说就是以“黄帝思想”为国格,以华夏正宗自居的民族自豪感;而以“老子思想”顺应民心,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因为有“华夏正统”自居的自豪,才会有“犯我强汉,虽远必诛”的霸气!因为有老子的“顺道应人”思想,才会有善待归正匈奴的怀柔,而并没有如先秦之前发生大规模屠杀战俘之惨闻!汉被称为“炎汉”,属阴阳道的五德之说中的“火德”!

汉武帝时,一些腐儒反对对匈奴的战争,建议继续送美女给匈奴王讨好而“曲线救国”!汉武帝很恼火,直接问儒生能不能守护一座城市,只想缩头安享的腐儒从汉武帝提出的大城市一直推脱,到最后退无可退,硬着头接下一个小县城。可没上任多久就被匈奴攻淊杀死了,之后腐儒才不敢反战。腐儒其实就想软体动物,无孔不侵的功利贪享、摘果。所以古语道“壮士多见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

儒术长期潜移默化,发展到占据主导人心思想的时期是东汉以后,到两宋达到一统的巅峰。

“以德报怨”最典型的例子是北宋时期的司马光,“以母改子”夺得政治大权后,把王安石主政时期将士辛苦沥血打下来的战略要地送给西夏,但西夏没领这个情,还之“以怨报德”。两宋是典型的儒生主政的朝代,最后因缩头安享而灭国!

除了根本的阶级生存矛盾原因之外,朝代灭亡还有多方面的一些原因,汉因强灭(军阀割据),唐以自由灭(藩镇做大),宋随富灭(儒政缩头安享),明为刚灭(没有柔术变通),各有各的教训!


兰影竹风


大多数都回答错了,〝以德报怨〞这的确是儒家观点。

但这不是孔子的观点,而是董仲舒以后的观点。

儒家在战国后期已经是第一显学了,孔子在孟子时代,已经是圣人的默认设置。各学派为了挣命,谁不去蹭孔子热度?没见过几个蹭什么老子、商鞅、鬼谷热度的吧?因为他们都是冷门。

此时儒家早有了各种分化。

在秦朝时,儒家已经是独尊学派,是个人就敢号称儒生,所以秦始皇〝焚书坑儒〞而不是坑

法\坑墨\坑道,但秦始皇杀的是术士,不过术士也号称儒生而已,因为你不称〝儒〞就是没学问,别人不屌你。

但儒学不同于其他学问,他还是一门官学,就是教人做官的学问,官学是官学,他还是含有反学的官学,自汉朝以来,凡诛君、废立、造反,或者是通过宗教邪说鼓动,或者从儒学中寻找理论支撑,陈胜因〝身披坚执锐,诛暴秦〞中称王,到〝清君侧〞的七王之乱,让汉武帝意识到你不管他,他就野蛮生长,所以才有〝独尊儒术〞,其实是独尊儒术吗?不是,只是想控制儒术,用不着他独尊,儒术早已在事实上完成独尊了。

孔子之时,要学生当君子儒,别当小人儒。

君子配剑彰其直,所以他说:〝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直就是剑,别人弄你,就拿剑插他,别废话。

到了后来,那些董卿朱程之流,当了小人儒,曲解儒家经典,所以各种改。

比如忠,原来讲忠于职守,改成法家里提倡的忠于君主之类的。


力图还原事物本质


儒家并不主张以德报怨,而是以直报怨,同时儒家也有儒家的血性。

儒家重“义”,讲究有所为有所不为,比如儒家先贤孟子曾用其“大丈夫精神”指出,一个称得上大丈夫的人,在面对利与义的冲突时,会毫不犹豫“舍利取义”。所以,儒家并不是软弱或者“和事佬”的代表,相反,儒家十分有血性。可能亦是因为如此,西汉虽独尊儒术,但军队却是十分有血性。

1、儒家讲究以直报怨,并非以德报怨

讲究“以德报怨”其实出自道家,而儒家讲究的是以直报怨。我们重点来看看儒家之以直报怨的内涵。在《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有人问孔子:“面对恶行,用善意去回应,这样做可以吗?”

孔子回答说:“用善意去回报恶行,那么用什么去回报善行?面对恶行,就要让恶行得到其应有的代价,而面对善行,就用善行去回报。”

可见,孔子也是一个“有脾气”的人,如果有人行恶,孔子认为,就要让行恶的人付出相应的代价,而不是盲目去包容。所以,儒家讲究以直报怨,并非以德报怨。

2、儒家“以直抱怨”讲究让“恶”获得其应有的惩罚,这其实也表明了孔子对礼仪制度的维护

孔子一生都在为“恢复礼制”而奋斗,他的许多思想,也大抵有其维护“礼仪制度”的影子。有人说孔子之“礼制”是维护贵族阶级的“礼制”,是“别有用心”。“别有用心”肯定不是,而维护贵族阶级,亦并非孔子本意。

首先,孔子那个年代,自古以来都是君君臣臣,而周王朝在周公之礼的维系下,尊卑分明,各安其职,确实也创造过盛世景象。孔子期待的是各司其职之国泰民安的盛世之景,而并非有意去维护“贵族阶级”。同时孔子也没有什么“别有用心”,“别有用心”不过是后人的“臆测”罢了。退一步来说,如若孔子别有用心,那定是求利,但是纵观孔子一生,他因“提倡礼制”何曾获得过什么好处,反而多年流浪在外,不得归国。而所谓的“名垂千古”,孔子自己难道还能预料到自己能够成为几千年后的“大红人”?所以“别有用心”无从说起。

而孔子所宣扬的“礼制”,里面不仅有对社会尊卑的维护,也有对恶人的惩罚。所以,孔子继而提出了“以直报怨”,认为面对一个人的恶行,要根据制度规则中规定的那样,让其付出其恶行应有的惩罚。在这里,“礼制”也成了惩罚恶人的“衡量标准”。所以孔子宣扬“以直抱怨”。

3、儒家无“血性”?相反,儒家血性十足,孟子之大丈夫精神就是很好的例子

至于儒家无血性这个说法,属不客观的评价,儒家对“义”的坚守,可谓是血性十足。举个例子,儒家先贤孟子曾经在其提出的“大丈夫精神”中议论过“义”与“利”的关系。孟子认为,一个拥有大丈夫精神的人,定是“居仁由义”的人,心中常怀仁,行事从义。

面对义和利发生冲突的时候,孟子认为,一个拥有大丈夫精神的人,应该毫不犹豫舍利取义,甚至付出生命都在所不惜。

所以,孟子认为,儒家之君子当是行事从义之人,在面对义与利冲突的时候,君子往往会舍生取义,血性十足。所以,儒家之门徒可并非是软弱可欺之辈,深谙儒家学问真谛的学子,当属血性十足的大丈夫。

综上所述,儒家所宣扬的并非以德报怨,而是以直报怨,而以直报怨某种程度上也符合孔子维护“礼制”的思想。毕竟所谓的以直报怨是要人们面对他人恶行之时,让恶行获得其应有的惩罚。那么惩罚的度在哪里?如何拿捏这个“应有”?这就需要国家之“礼仪制度”来发挥其作用了,所以儒家宣扬“以直抱怨”。同时,儒家学说并非没有“血性”的学问,相反,儒家也有可以豁出性命的“坚持”,那便是“义”,这一点从孟子之舍利取义的大丈夫精神就能看出来。所以,某种程度上说“西汉虽独尊儒术,但军队却是十分有血性”这一行为也不是不能理解。


颜小二述哲文


这个提问者是个文盲吗?

论语宪问篇记载: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意思是说有人问孔子,有人说以德报怨,你觉得怎么样?孔子回答,不可取,以德报怨,那用什么来报德呢?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你口中的以德报怨是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没事就呆在家里多看书,多学习学习。别整天出来给大家秀你的愚蠢。


姜子钧


汉家从来没有“独尊儒术”过。

汉武帝汉宣帝,是西汉最有作为的两个皇帝。他们的治国方略从来不是什么独尊儒术,而是王霸道杂之。

真正践行“独尊儒术”的,是武帝玄孙汉元帝。但这个玄孙却曾经把武帝曾孙汉宣帝气个半死。

我说你可能不信,让大汉皇帝自己来现身说法,阐述事实真相吧。

(汉元帝)认为他爹汉宣帝太残忍,曾经向他爹进谏(尝侍燕从容言):

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宣帝作色曰: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汉宣帝的意思很明白,汉家治国,是“王+霸+道”三位一体,纯用所谓儒家德政,离亡国就不远了。

在训斥太子也就是汉元帝之后,宣帝概叹:“乱我家者,太子也!”

你必须得承认,汉宣帝作为汉朝第一有为之君,果然不是浪得虚名。汉室江山,果然败在他儿子手里。

汉元帝是典型的仁君,其下的诏书大多是劝谏、宣扬德化为主,就是下面这个风格的:

诏曰:“间者,阴阳不调,黎民饥寒,无以保治,惟德浅薄,不足以充入旧贯之居。其令诸宫、馆希御幸者勿缮治,太仆减谷食马,水衡省肉食兽。”

动辄要求官员“损膳,减乐府员,省苑马,以振困乏”,要求官员节衣缩食,裁剪朝廷用度救济平民。

但他的德政,只有一个作用,那就是证明他爹是正确的。汉宣帝在位时,汉臻于极盛,而汉元帝上位,汉很快衰落,仅仅40年,江山易主。


江上一峰青


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就是说我原谅了你的不德,如何对得起德?这个提问还有一个错误就是独尊儒术。汉武帝还有一句话叫“腐乳无能夸夸其谈”,独尊儒术也说了,但儒家实际表现无能,并没有真的独尊。儒生也没有进入决策层。董仲舒还被汉武帝怀疑入狱。西汉真正被独尊的是汉元帝时期。此时对汉人血性才开始影响。比如说“犯我汉家者,虽远必诛”的陈汤。就因父亲过世没回去,儒家以不孝的名义罢了他的兵权,后来因汉元帝朝中全儒无将可用不得不叫他回来当个参谋。

开始知道陈汤是听儒生对我说的,叫我看儒家血性。我这人看书少,只是认为陈汤打仗是兵家与儒家什么关系?后来看百度才知道,陈汤被儒家一直打压,只不过是在汉元帝时期还遗留点前朝思想,陈汤没像岳飞被害死罢了。后来我发现儒生说的话,我没有发现对他有利的事件哪一件是真的?全是谎话。当年批儒,儒生文章我只看第一段,很轻松就找到谎话,根本就不看下面文采飞扬。儒生说谎没有负罪感还有一种自我牺牲的荣耀,就是在维护道德是善意的谎言,经过几千年留给今日儒生的就没有一句真话了。


山坚海阔


谁主张以德报怨了?说清楚啊,孔子从来没主张过,人家原话是: 以德报怨,何以报直


小熊宝的爸


需要说明的是儒家主张以直报怨,不是以德报怨,是道家主张以德报怨。以直报怨出在《论语.宪问篇》,参看原文:

14. 34 或日:以德报怨,何如?子日: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德报怨出在《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参看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无论是道家的以德报怨,还是儒家的以直报怨,跟西汉时独尊儒术和军队非常有血性都没有任何关系。

问题的关键是即然西汉独尊儒术,为何军队确非常有血性呢?

我们先看一下汉朝编年史。西汉是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东汉是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公元9年,王莽篡汉,西汉结束。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公元220年禅位于魏王曹丕,东汉结束。总计汉朝388年。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刘彻兴起的,汉武帝的起止时间是,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第七位皇帝,他雄才大略,开疆拓土,大破匈奴,征服西域,吞并朝鲜,开创了汉王朝军事最为鼎盛时代。

孔子是反对战争,反对军事的,那为什么汉武帝刘彻即然独尊儒术,确又开疆拓土大力发展军事呢?这是不是非常矛盾的事情啊!这时我们应该想起一个人物来,这个人物就是董仲舒。

董仲舒的起止时间是,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他是西汉当时著名的哲学家,他把孔子的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并且给扩大化了。在儒家经典学说的基础上,融入了以阴阳五行为框架的道家思想,从而建立了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派儒学思想体系。

董仲舒最明显的两个思想,一个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就是说君权乃天所授,君王受命于天,代表天的意志治理国家,治理百姓,从而使君王的权威绝对的神圣化了。这样他把孔子的忠君思想,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给改造了,并且进行了无限的扩大。这种思想正符合汉武帝的意愿,汉武帝的权威一经被神化,那么他的雄才大略就不会受到任何约束。开疆拓土,大力发展军事就变成了依天行事了。

董仲舒第二个思想就是三纲五常。孔子虽然歧视妇女,虽然提出忠君思想,虽然提出孝道以约束家人防止犯上做乱,但孔子没有象董仲舒这么霸道。董仲舒干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样就把孔子的齐家、治国思想给扩大化了。就象汉宣帝曾非常高兴的说过,汉家有制度,霸王道杂之。

董仲舒的这两种思想,都充分的说明了,西汉所推崇的独尊儒术,已经不是孔子的儒家思想了。是经过董仲舒改造,并且把孔子的儒家思想进行扩大化了的儒家思想。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西汉军队非常有血性的根原了。


寂语堂斋


对于儒家,我很讨厌一刀切的说法,很多人一说起儒家就批判孔子。我们有什么资格批判?世间万物都在发展,儒家也一样,是我们自己把路走偏了,怪创始人?我不是儒吹或儒黑,其实早期儒家奉行的是大复仇理论,儒家之人一手捧书一手执剑,毫不缺乏血性。这从独尊儒术至魏晋期间华夏战力之强可以观之。而儒家最终成为华夏战力的扼命之绳,主要还是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

1.衣冠南渡之后,华夏典籍文明几乎被摧残殆尽,再加上奢靡之风盛行,导致了儒家的第一次大的变形;但这时候儒家还没有大范围的触及到整个国家的形态中,所以,这时候的华夏战力还可以看,对上异族还可以五五开;

2.南宋灭亡之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华夏文明的正统性已经消逝,经历了百年的元化,此时的华夏文明几乎是一片荒漠,也许再过几百年,华夏文明就真的灭亡了。朱元璋推元建明之后,华夏得到了一次喘息,但很多的东西已经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人们不得不从残存的典籍中去寻找、探索,不少注解人自己的想法就融入到了其中。因为几乎无迹可寻,所以后来的华夏文明基本是在荒漠中嫁接出的,所以此时的儒家可以说在思想上已经与早期儒家有了很大的不同,各家大师夹带货,其中程朱理学最为成功,完美的扼杀了儒学的前途与人民的血性。

3.第三次其实相比前两次没那么明显,但对儒家发展也产生了一些影响,那就是文字狱。生于永乐帝,大成于雍正,榨干了儒家最后一丝可能性。表现出来的就是八股文的兴起与鼎盛,(明之前各种思想先进;明之时科学思想先进;明末至清,学子思想最终固化,不求进取)因为不能够畅所欲言,思想被束缚,最终导致了华夏最后的悲剧。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相对于讨论儒家的功过,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反思与总结,在前人基础上完善我们的制度与文明。五千年的经历之后,我们依旧在犯着同样的错,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去对古人指手画脚?





丨一叶扁舟丨


独尊儒术并不是迂腐,汉代虽然推崇儒家文化,提倡道德治理,但是在道德治理的同时,更注重法治化建设,也就是张汤主持工作的法家。

实际上,西汉是“社会法治化+道德治理”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模式,法治化是操作,独尊儒术是宣传,相辅相成。这才造成后人片面的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