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的原名叫普六茹堅,李世民原名叫大野世民,事實真的如此?

史事春秋


有人說,楊堅叫普六茹堅,李世民叫大野世民,真的如此嗎?

只能說,對了一半。

大唐開國初年,出現了許多稀奇古怪的姓氏,如獨孤氏,宇文氏,尉遲氏等等,這些名字乍一聽相當拽,感覺像是日本人似的。

其實他們不是日本人,而是中國人,屬於鮮卑族。


南北朝時期,鮮卑貴族宇文氏控制了北魏政權,進而逼迫北魏皇帝退位,建立了北周。

楊堅的父親楊忠,因擁立宇文泰奪權有功,被授予大司空一職,成為了炙手可熱的權臣,同時,宇文泰賜給楊忠鮮卑姓氏—普六茹姓。

在古代,能被皇帝賜姓是天大的榮幸,是祖墳冒青煙的大好事,所以,楊忠放棄了漢姓,改名為普六茹忠,後來有了兒子,取名為普六茹堅,普六茹堅又生了普六茹廣,即隋煬帝楊廣。

後來,楊堅大權獨攬,成為類似曹操一樣的實權派人物,皇帝成了傀儡,於是,楊堅果斷地拋棄了普六茹姓,迴歸了楊姓。



至於李淵的“大野”姓,與楊堅的“普六茹”姓異曲同工。

李淵的祖父叫李虎,是北魏的八大柱國之一,後來因為戰功,也被宇文泰賜姓大野,從此之後,李虎叫了“大野虎”,孫子李淵叫“大野淵”。

李淵和楊堅是親戚,李淵的母親是楊堅的老婆獨孤伽羅的姐姐,名字叫獨孤曼陀。有人說,李世民之所以如此生猛,是因為身體裡留著鮮卑族的血液,貌似有道理的。

李淵應該管楊堅叫小姨夫,楊廣是李淵的表兄弟,也就是說,李淵搶了表弟的江山。


李淵之前叫過大野淵,楊堅改名的時候,李淵家族也跟著改了過來,那時候李淵年紀還小,還沒結婚生子,更不會有李世民。

所以說,李世民從來沒叫過“大野世民”。


一半秋色


晉朝這個比較畸形的王朝,在西晉被北方什麼鮮卑啊,什麼匈奴啊,什麼羯啊,什麼鮮卑啊、羌啊、氐啊這些個原來待在北方和西北方的少數民族給搞死了之後,司馬睿跑健康去建立了東晉之後,然後整個北方就悲劇了,今天我造反當了皇帝,然後第二天又是另外一個。北魏原本有那麼個統一全國的機會的,但事情就是那麼神奇,原本北魏壓著東晉打,但後面兩個個國家皇帝換來換去,而且基本差不多都是同時換的,然後東晉突然就開始壓著北魏打了。後面北魏內亂,整個北方就更亂了。整了個十六國出來。

然後到了西魏和北周,楊堅的老爸正好是這兩個朝代的軍事貴族,祖上是漢朝大佬楊震,更古老是西漢初分了項羽屍體的楊喜。

北周武帝的時候他老爸就已經封國公了,等到了北周宣帝的時候楊堅就開始進入朝堂核心了,等到了北周靜帝,哎,你看你當北周皇帝也就這樣了,我楊堅德才兼備,無論那個方面都比你出色,所以我不當皇帝,那這世界上就沒有人有資格當皇帝了。於是靜帝屁顛屁顛的同時“心甘情願”的把皇帝位置讓出去了。

楊堅當上皇帝之後,一想我祖上都是漢人,也是漢姓,先前我在你們這些北方少數民族的統治下,你賜給我家“普六茹”的鮮卑姓,那我沒辦法拒絕,而且那時候為啥要拒絕呢。現在我當皇帝了,你們都是弟弟了,我自然是不能再用這個名字了,畢竟南方還有大批漢人等我回去呢。

而李家,李虎當時很牛皮,也被賜了個姓。後面楊堅稱帝改回來之後,這李家一想,對啊,天都變了,還叫這個“大野”幹啥。我李虎要是還叫大野虎,我李淵還繼續叫大野淵的話怎麼來籠絡廣大的漢人們?

我作為天生的必然要統一天下的皇帝怎麼能是個外族人呢?所以必須得改回來!

至於李世民,他表示那和我沒關係。我出生的時候大野這個名字都不知道被他老爸扔那個疙瘩裡了。


春光乍洩嗷


感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很有意義。

開宗明義:楊堅的原名就叫“普六茹堅”,“楊堅”這個名字是他稱帝后才用的;李世民的原名,也是“大野世民”。

可能有好多人以為我在瞎掰,但根據歷史事實,的確是這樣。不信?且聽我細細道來。

楊堅姓“普六茹”

楊堅是隋朝開國皇帝,他本來是後周大臣,後從孤兒寡母手中奪過權力,一躍成為九五之尊。

那為何楊也姓“普六茹”呢?這與他的身份有關。原來呀,這與楊堅的父親有關。楊堅的父親名叫楊忠,在西魏時期,楊忠得到丞相宇文泰的重用,隨宇文泰南征北戰,勞苦功高,因為這些軍功,他隨後被封為“徵西將軍”、”驃騎大將軍”,又被賜姓普六茹氏,因此,楊忠又叫“普六茹忠”。

楊堅誕生後,當然也要隨父親的姓,於是便有了“普六茹堅”這樣的名字。

李世民本來姓“大野”

事實上,隋文帝楊堅與唐朝開國皇帝李淵是親戚關係,楊堅是李淵的姨夫。

而要講到李世民的姓氏問題,必須得回到西魏時期,西魏時,有一個人叫李虎,是一位八柱國之一,他也征戰中取得赫赫戰功,皇帝一高興,就給他賜姓“大野”,於是便有了“大野虎”之稱。

李虎是李淵的祖父,而李世民又是李淵的兒子,子承父姓,這沒毛病吧?於是李世民也叫“大野世民”。

寫在最後

李世民也就是唐太宗,他虛心納諫,關心百姓疾苦,在他的治理下,唐朝興旺發達,成為有名的治世,被人譽為“貞觀之治”。

通常我們認為,盛極一時的唐朝是漢族人建立的,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唐朝統治者,他們也有少數民族血統,一定程度上,是鮮卑族的後裔。

唐朝統治者中,有父親死了,兒子娶其母親的習俗,這就是典型的鮮卑族舊俗。如楊貴妃本來是唐玄宗兒子的媳婦,但當父親的唐玄宗卻討來做了妃子。

我的回答完畢,如有不當之處,請幫我指出來,謝謝。


小江侃文史


事實真的是如此

1、普六茹堅

楊堅叫普六茹堅是因為他的鮮卑姓氏是普六茹,他稱帝后改姓氏為“楊”,才有了楊堅這個名字。

楊堅鮮卑本名為普六茹堅,小名叫做那羅延,在他稱帝前都是以普六茹為自己的姓氏。楊堅出身貴族,其父親是北周的忠臣良將,因戰功赫赫,所以被宇文泰賜姓普六茹,而楊堅也有另一個不為人知的名字叫普六茹堅。

楊堅父親死後,他繼承了隨國公的爵位,官至上柱國和大司空,這都是父輩給他留下基業和名譽。楊堅晉升為丞相後,便開始計劃奪權,581年北周靜帝禪位給楊堅,然後才有了隋朝,稱帝后楊堅將普六茹氏改回原來的楊氏。

2、大野世民

李虎,也就是李世民的曾祖父。因為對北魏建立了赫赫功績而被賜姓大野氏,稱為大野虎。大野虎生下李世民祖父大野昺(李昺),大野昺生下李世民父親大野淵(李淵)。

到了隋文帝時期大野世民才恢復本姓李。




品勢怪獸


是真的。

楊堅有名的怕老婆,楊堅的老婆是獨孤伽羅,孤獨伽羅的爹爹是“孤獨信。”

孤獨信——天下最牛岳父:

孤獨信善於騎射,儀容俊美,一開始是“葛榮”的部下,葛榮失敗,投歸“爾朱榮",後曾經跟隨"賀拔度"斬殺了衛可孤,因而名聲鶴起,正式開始崢嶸歲月。

後來在賀拔家跟著"賀拔嶽","賀拔勝"等人認識了"宇文泰",兩個人結成了親密戰友關係。

這個宇文泰就是"宇文覺"的老爹,宇文覺逼迫西魏恭帝“拓跋廓”禪讓後,建立了北周,宇文泰被追尊為北周文王。

宇文家能坐上皇上,孤獨家出力最多。

列一下孤獨信的官職罷了:

在西魏時任都督三荊軍事兼尚書右僕射、東南道行臺、車騎大將軍,河內郡公。相當於如今副總理級別的官。到了北周時期,獨孤信又在北周奠基人宇文泰手下任過太子太保、大司馬、柱國大將軍、衛國公。相當於軍委副主席級別的官。

我們仔細看上面引號中的人名,哪一個像是漢人的名字?

一個也沒有!

上面的人,不是契丹人,就是鮮卑人。

楊堅呢?

楊堅的父親叫做楊忠,

楊忠,鮮卑人,本名叫做普六茹忠,一直就是孤獨信的部下,跟著孤獨信南征北戰,也打下了一片事業。

後來受到宇文泰重用,雖然官也升到了北周十二大將軍之一。

然而,老上級終究是老上級的,老上級孤獨信是北周八柱國之一,雖然後來結成了兒女親家,也該了漢姓,孤獨家的女兒孤獨伽羅還是要壓著普六茹堅一頭的。

眾所周知,楊堅怕老婆。

這也是普六茹堅(楊堅)怕老婆的原因之一。


至於李世民他家,李世民的爹是李淵,娶的宇文泰家的女兒為妻,李淵的老爹是李昞,李昞娶的是孤獨信的女兒,這個李昞為什麼可以娶孤獨信的女兒呢,因為他爹爹是李虎。

李虎:

最初追隨太保賀拔嶽,深受重用,從平元顥之亂,打敗万俟醜奴。賀拔嶽遇害後,打算擁立賀拔勝繼任,追隨宇文泰平定叛亂,並抵抗東魏進攻,成為西魏八柱國之一,賜姓大野氏,拜為太尉,封隴西郡公。

即是說。李昞和楊堅是一擔挑,李淵要叫楊堅一聲“姨夫”,大家都是親戚關係。
這不重要。

重要的是李虎工作生活在鮮卑人中間,所以李虎被宇文泰賜姓“大野氏”,李虎的官職不如孤獨信的官職大。

為了親戚和睦。為了便於工作,怎麼也要跟著親戚和上級的風俗生活習慣走吧!

李虎的曾孫子李世民必須也姓“大野”。

再上個圖片作為小貼士,說明李家確實比楊家出身高,也許是李淵不願意服氣楊家做皇帝而造反的原因之一吧!

李淵家是八柱國,楊堅家不是!


葭明通半瓶歷史


您想說什麼可以明白直說麼?

楊氏和李氏都曾改為拓跋姓氏。

西魏文帝大統十五年(公元549年),在宇文泰實際控制下的西魏朝廷下詔,恢復被孝文帝改革廢除的鮮卑舊姓,皇室由元姓重新改回拓跋氏,鑑於西魏軍只是舊魏軍的一支偏師,拓跋舊貴族三十六國、九十九姓湊不足,就讓文武朝臣中官爵高的為三十六國,低的為九十九姓,更下令各將領部下也可以跟著將領改姓,一時間很多漢族和其它族人都改成了鮮卑姓氏。

西魏如此“復古”的原因,主要是和東魏爭奪正統:北魏孝武帝中興二年(公元532年),孝武帝不堪權臣高歡欺壓,率領部分朝臣和衛兵偷偷離開晉陽(今山西太原),西進投奔了當時割據關中、不服從高歡的宇文泰。但孝武帝個性剛強,同樣和宇文泰“不兼容”,很快被後者毒死,此時高歡已另立孝敬帝元善見,宇文泰就立元修為帝,就是西魏文帝。

東西魏權臣都有“硬傷”(高歡逐君,宇文泰弒主),又都表面上要掛個北魏的牌子,就必須爭正統,東魏的正統,是他們佔據了過去朝廷的所在地洛陽,保留了大部分鮮卑貴族和軍隊主力(因為孝武帝逃跑能帶走的終究是少數),而西魏要想與之抗衡,就只能打起“復古”的旗子,並且“速成”一套三十六國、九十九姓的鮮卑舊體制來。

不僅如此,北魏末年因為重文輕武,原本地位不低的基層軍人地位低下、待遇糟糕,而且被權貴排擠,最終釀成幾乎導致北魏亡國的六鎮之變,宇文泰也希望借這種形式上的復古,讓基層士兵覺得自己也躋身貴族行列,從而多少提振一下士氣。

楊淵的父親楊忠當時是西魏大都督、十二大將軍之一,陳留郡公,因此被西魏直接賜姓“普六茹”;李世民曾祖父李虎當時是西魏八柱國之一、隴西郡公,因此被西魏直接賜姓“大野”,這兩個姓都是鮮卑族三十六國之一,賜姓給他們是體制的象徵,表示他們此時的地位相當於西魏早期的三十六國首腦。如前所述,西魏的這種“復古”是和東魏爭正統、提升將士地位、士氣、凝聚力的一種姿態,可比擬為馮玉祥讓部下都信奉基督教,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但這種人為賦予的“血緣關係”在漢族勢力越來越強大的北周後期已經搖搖欲墜,北周宣帝大成元年(公元579年)正月朝會,君臣改服漢魏衣冠,這意味著西魏-北周的“復古”已開始崩潰。北周靜帝大定二年(公元581年)二月壬子(初二,581年2月17日),控制實權的楊堅讓皇帝下詔,“以前賜姓,皆復其舊”,這樣包括楊氏、李氏在內,所有西魏時期改為鮮卑姓氏的非鮮卑人都恢復了漢姓,從元善、元冑、元旻等原西魏皇室在隋朝恢復姓元可知,甚至原本就是鮮卑人的貴族也改回了孝文帝改革後的漢化姓氏。這是為了楊堅篡位的需要——僅僅12天后的二月甲子(十四,581年3月4日),楊堅就成了隋煬帝。

至於李世民,他生於隋文帝開皇十七年十二月戊午日,即公元598年1月23日,此時上距北周“賜姓復舊”已過去近17年,李氏的漢族姓氏也早已恢復17年,實際上李世民的母親竇氏作為北周外戚之女,在北周滅亡時還沒出嫁,您倒是告訴我,李世民是怎麼姓了大野的?

你們不就是想給隋唐兩個皇朝扣上“野種”的帽子麼?何必這麼猥瑣地拐彎抹角呢?下次扯蛋多翻翻書。


李厚何


如果有人說隋文帝楊堅曾用名普六茹堅,唐太宗李世民曾用名大野世民,你信嗎?

其實這還真不是無憑無據的瞎忽悠,楊堅確實叫過普六茹堅,只是李世民的大野姓氏是其曾祖父李虎曾用姓氏。這一切我們還要從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漢化改漢姓說起。

西晉滅亡後,東晉偏安江南一隅。北方柔然、鮮卑、慕容各部群雄逐鹿,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建立北魏,與南朝形成對恃局面。

北魏雖是鮮卑政權,但其素來重用仰仗漢人,於是北魏鮮卑人就逐漸有了漢化趨勢。尤其是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間,實施了徹底漢化措施,不但將都城遷到洛陽,還在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進行改制,甚至還將鮮卑人祖姓改為漢姓,譬如北魏皇族拓跋氏就改為元姓。

據考證鮮卑120姓,只有吐谷渾氏、賀若氏、那氏、庾氏、宇文氏、慕容氏6個姓依舊沿用舊姓,其他姓氏皆改為漢姓。

拓跋宏此舉確實有利於中華各民族融合,但也給北魏分裂打下伏筆。後隨北魏皇族勢力衰退,北魏朝政被位高權重的宇文泰與高歡把持,兩人分立北魏拓跋氏後裔為傀儡皇帝,隨之將北魏分裂為西魏與東魏抗衡。而西魏與東魏實際掌權者就是宇文泰與高歡。

宇文泰在與高歡二十餘年爭鬥中,曾將西魏勞苦功高的戰將封為八柱國。其中就包括楊堅之父楊忠、李世民曾祖父李虎,還有楊堅岳父、同時亦是李淵外祖父的獨孤信。

宇文泰雖深受漢文化影響,早已是漢化鮮卑人,但他卻將拓跋宏漢化的姓氏復歸鮮卑舊姓,同時他還為有功之臣賜瘋鮮卑姓氏。楊忠就被賜姓普六茹,而李虎則被賜姓大野。

也許有人質疑楊忠與李虎是否有鮮卑血統呢?其實不管《隋史》記載楊忠出身弘農華陰楊家,還是有人考證楊忠先祖應該是前燕北平郡太守楊鉉,楊忠都是如假包換的漢人。

只是後來楊忠之子楊堅,娶了獨孤信之女獨孤伽羅,那麼楊堅之子楊廣就有了鮮卑血統。而西魏時期的楊堅使用宇文泰賜姓,被稱為普六茹堅就順理成章了。

還有李虎本為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也是實錘的漢人,只是使用宇文泰賜姓才被稱為大野虎。其子娶獨孤信另一位女兒,生育大野淵,也就是日後的唐高祖李淵。而李淵本有鮮卑血統,其又娶竇毅之女為妻,那麼李世民就有了四分之一鮮卑血統。

宇文泰執掌西魏多年,其勢力根深蒂固,亦為北周建立奠定了基礎。宇文泰臨終前,曾將政事交給了侄子宇文護。轉年,宇文護即逼迫西魏恭帝禪位,扶持宇文泰之子宇文覺繼位,建立北周。

公元580年,北周宣帝宇文贇駕崩,,只有八歲的宇文衍繼位。北周母寡子弱,朝政大權很快就落入了宇文衍的外公楊堅手中。楊堅隱忍多年終於大權獨攬,遂對宇文家族舊制大加改革,首先就將宇文泰賞賜的鮮卑姓氏復歸漢人祖姓。

由此普六茹堅就成了名正言順的楊堅,而大野淵也迴歸祖姓稱為李淵。不過當時李世民還未出生,可見李世民從未叫過大野世民。

後來楊堅在妻子獨孤伽羅慫恿下,不顧女兒與外孫感受,發動政變取而代之,建立大隋。只可惜隋朝兩代而亡,被李唐取代。

可無論朝代如何更替,時代如何變遷,隋唐皇族雖有些許鮮卑血統,也曾有過使用鮮卑姓氏經歷,但是按著父系血緣承襲思想傳統,隋唐都是漢人政權,普六茹與大野姓氏早已是過眼雲煙,不復存在。


歲月靜好一世晴天


沒完完整整讀過這段歷史的朋友,很容易被一些說法帶偏。先說結果:

楊堅原名就叫楊堅,李世民本名就叫李世民;至於普六茹、大野,都是北周開國者宇文泰賜給功臣們的鮮卑姓氏。

要理清楚這個事情的前因後果,我們先聊聊南北朝時期,鮮卑姓氏與漢姓的糾葛。

北魏時期的大規模“鮮卑改漢”行動

自西晉滅亡、東晉偏安江南以來,北方進入了以武力較高下的混亂時代,史稱“五胡亂華”。這期間,匈奴、羯、氐、羌、鮮卑等原本依附於西晉的少數民族,紛紛入主中原建立政權,而笑到最後的是鮮卑拓跋氏。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暫時結束了混戰;而在之前,南邊的劉裕取代司馬氏,建立劉宋。就這樣一南一北兩大政權對峙,史稱南北朝時代。

北魏雖為鮮卑人建立的政權,但歷來重用、依仗漢人;無論早期慕容氏的燕國,還是如今的拓跋魏,其崛起過程都離不開對漢文化的吸取和借鑑。並且其統治者逐漸與漢族通婚,比如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馮氏,就是一位漢人,而她也堪稱對促進中華民族大融合功勞最大的一位女性。

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間,由於他從小受嫡祖母馮氏(如今被稱“文明太后”)影響巨大,北魏在他的主導下,開始了全面漢化改革。這一改革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其中與題目有關的就是“改姓行動”。

公元496年,拓跋宏下詔,命令全體鮮卑人改為漢姓,史書中就幾個大家族舉了例子,如:

拓跋→元,拔拔→長孫,達奚→奚,乙旖→叔孫,丘穆陵→穆,步六孤→陸,賀賴→賀,獨孤→劉,賀樓→樓,勿忸於→於,尉遲→尉等等

至於其他小家族的鮮卑姓,也都一律改為了漢族姓氏。

但是,隨著北魏統治者的逐漸腐化墮落,土地兼併、經濟分化逐漸嚴重,在原本用來防禦柔然族的北方六大軍鎮(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各民族軍民生活狀態日益窘迫,他們於公元523年發動了大規模的起義,其後動亂蔓延到內地,北魏政權走向滅亡。

西魏/北周的實際開國者宇文泰,再度恢復鮮卑姓氏

後來隨著爾朱榮的崛起,各地起義逐漸被平定,但北魏政權也落入了他手中。公元530年,爾朱榮被北魏孝莊帝元子攸所殺,北方再度進入亂局,賀拔嶽擁兵關隴,與高歡一西一東對峙。534年,暗中倒向高歡的侯莫陳悅誘殺了賀拔嶽,而關隴舊部推舉宇文泰接任,雙方繼續針鋒相對。

534年11月,高歡另立元善見稱帝,徙都於鄴;第二年,宇文泰殺害前來投靠自己的北魏孝武帝元修,立元寶炬為帝。從此,北魏分為東魏和西魏,高歡與宇文泰成為實際的統治者。

戲劇的是,兩邊的統治集團民族特性都比較複雜:東邊的高歡是漢人,但由於常年生長在邊鎮,生活習性與傳統鮮卑人並無二致;宇文泰雖是鮮卑人,然而接受了漢文化的教育,並且跟隨他搭建起西魏政權的幾位大員,既有漢人,比如:李弼(後來瓦崗軍頭領李密的曾祖父)、李虎(李淵祖父,李世民曾祖父)、趙貴、於謹等;也有鮮卑等少數民族,如獨孤信、侯莫陳崇。

而原北魏寧遠將軍楊禎的兒子楊忠,先後跟隨爾朱榮、獨孤信征戰,後來得到宇文泰重用,多次參加惡戰,立功無數,封隨國公。他的兒子,就是楊堅。

很負責任地說,楊堅是標準的傳統漢人。但他的妻子是獨孤信的女兒,所以楊廣是有鮮卑血統的。

而李淵的母親是獨孤信的另一個女兒,他的妻子是竇毅之女,所以嚴格來說李建成、李世民有1/4鮮卑血統。

但依據父親血緣、文化教育、思想傳統,再結合長久的漢化政策來看,隋朝、唐朝都是漢人王朝。

公元554年,宇文泰廢掉元寶炬之子元欽,改立元廓,同時推翻北魏時的改漢姓政策,命令元氏改回拓跋氏;同時,其他所有改成漢姓的鮮卑姓氏全部恢復原樣。

但是問題出現了,由於時日已久,當初北魏建國時整合的三十六小國、大姓九十九,幾乎都已經滅絕,宇文泰就把他手下各位將領中功勞大的人封為三十六姓,功勞低一點的封為九十九姓,他們部下的兵卒也改姓了主將的姓。

所以,功勞比較大的楊堅家族就被賜姓普六茹,李淵家族則賜大野。

楊堅掌權,再度迴歸漢姓

公元580年,北周宣帝宇文贇死後,接班的皇帝宇文衍只有八歲,權力落入了宇文贇的老丈人、宇文衍的外公——楊堅手中。楊堅在這一年除了剷除政敵、改革弊政外,還頒佈了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把26年前宇文泰強行加給朝野的鮮卑姓氏去掉,恢復漢姓。也就是說,普六茹堅,終於可以大大方方被稱為楊堅,大野淵也迴歸了李淵。


雖然宇文泰強行使用鮮卑姓氏,但客觀來說,在推進民族融合方面,西魏/北周比東邊的對手高家做得更好,比如其國號,就是源自先秦的周王朝;其官制仍沿用秦漢舊法。但其府兵制則是從鮮卑族的部落時代得到啟發。通過這種託古改制,北周給自己的統治披上一件正統的外衣,取消民族間的心理隔閡。最終,宇文氏從弱勢的一方逐漸崛起,最終滅掉高氏,統一北方。

囉嗦這麼久,就是想避免某些人混淆視聽,別再瞎扯什麼隋唐是胡人政權。古代的各少數民族一心向漢,最終形成了中華民族,如今卻總有人要標新立異、語不驚人死不休,這是病,得治。



正史漫談


楊堅確實叫普六茹堅,但李世民叫大野世民是有歷史原因的,而其本人並沒有使用過大野世民這個名字。李世民的父親李淵叫大野淵這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

李世民叫大野世民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了解一下鮮卑族。

說起鮮卑族,我們都可以聯想到北魏王朝。這是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北魏孝文帝拓跋燾時期,進行的一系列改革,積極學習漢民族文化、制度,從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成了北方與北周對峙的強國。

並且北魏時期的少數民族與漢族通婚也成為了時尚,這其中就有李世民的母親,北周上柱國竇毅與襄陽長公主之女,也就是後來的太穆皇后,她是鮮卑人,這就是為什麼說李世民有胡人的血統,就是因為他的母親是鮮卑人。

根據《古今姓氏書辯證》記載:李氏唐朝之氏族,其祖先是趙郡李氏,因佐周室,伐魏有功,賜姓大野氏,至隋文帝時才複本姓。

對於為國家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的漢臣,北魏的統治者採取了賜姓的方式。這就是為什麼楊堅的本名是普六茹堅。普六茹是鮮卑族的姓氏,以鮮卑族姓氏冠名在當時只有立下戰功的人物才能有的待遇, 這就和滿清時期的八旗一樣。

李世民的祖先最出名的將領是李虎,也就是李世民的曾祖父。因為在北魏建立時立下了赫赫功績而被賜姓大野氏,所以李虎也叫大野虎。大野虎生下李世民的祖父大野昺(即李昺),而大野昺生下了李世民的父親大野淵(即李淵)。

隋文帝建立隋朝之後,下令恢復了漢姓,普六茹堅也就成為了楊堅。大野淵也就恢復成為李淵。所以李世民也叫大野世民,實際上這只是一段歷史的發展而已,而李世民從來都沒有使用過大野世民這個名諱。

隋唐兩朝的開國皇帝都和鮮卑族有一定的歷史淵源。其實這只是一段歷史發展罷了,這就是“民族命運共同體”,我們都是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通婚、交流,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李世民的血統並不能影響其成為千古明君,而個人能力與是什麼民族根本沒有關係。


公元前


這確實是事實,只不過這個結論究竟是怎麼樣的,還有待於商榷,並且這個原因會取這樣的名字的原因,並不能忽略他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值得肯定的是楊堅的原名確實叫普六如堅,而李世民只是由於歷史發展的,結果被叫做了大野世民,他本人是從來都沒有用過這樣的名字的,相反倒是李世民的父親,李淵叫過大野淵這個名字,那麼我們可能就奇怪,為什麼隋朝和唐朝的開國皇帝會使用這樣一個稀奇古怪的名字來作為自己的名諱呢?那要想弄清這樣的問題,就得從鮮卑族開始說起。

即鮮卑族大家肯定耳熟能詳的,就是北魏王朝,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治基礎更大的政權,這當中最為有名的皇帝莫過於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實行的改革,他在統治期間積極號召全國民眾學習漢民族的文化和制度,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成為了能夠與北周對峙的超級強國,在這樣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中,漢族人口反而是最多的,因為當時的民族政策相對會比較寬鬆,統治階級的上層能夠儘可能的做到人為己用,只要有本事都能夠為朝廷建功立業。

除了大量的漢族子民在這個朝廷中為自己謀求生存的資本之外,與統治階層的少數民族通婚也成為了當時一種非常流行的做法,這當中就包括了李世民的親生母親。他是北周上柱國竇義和襄陽長公主生出來的女兒,後來也就是太穆皇后,她是典型的先輩人,所以為什麼會說李世民他具有胡人血統,主要就是因為從他母親開始,畢竟他的母親就是鮮卑人。

當時由於皇帝一直推崇對漢文化的追崇,所以整個國家在對待,只要能夠立下功勳的漢族臣子,都儘可能的,多給一些優待,除此之外統治者還會選擇使用賜姓的方式,把原本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姓。也就是為什麼楊堅他的本名會叫做普六如堅,普六茹就是鮮卑的姓氏,和鮮卑人要想獲得冠名,就必須是立下比較大的功能,或者是在當時具備比較高的地位的人物才能夠擁有這樣的待遇。

後來在隋文帝建立了隋朝之後,就宣佈全國範圍內原本具有漢族姓氏的鮮卑人可以恢復自己的漢姓,普六茹堅也隨之變成了楊堅,大野淵也隨之變成了李淵。對於說李世民原名叫做大野世民的說法,其實並沒有任何依據,只不過是因為他父親鮮卑姓氏是大野,所以後人就給他取了大野世民這樣一個名諱,他本人是沒有用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