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時期,衛青如何順利收復“河南地”?

月光侃歷史


這場戰爭中,武帝決定將自己的軍隊分為四路,從四個不同的方向進攻。他從軍隊中挑出了衛青,李廣,公孫敖,公孫賀四位將領,讓他們每個人帶領一萬的騎兵,從長城的不同方向進攻。

對於衛青來說,這場戰役是他自從被皇帝賞識提拔到將軍位置上之後經歷的而第一場大戰,因此對於衛青有著非凡的意義。

由於李廣在匈奴軍隊中有著非常響亮的名號,因此匈奴人決定將自己的大部分主力軍隊調過來對抗李廣。這樣一來,其他三路大軍就得到了非常好的機會。

尤其是衛青,他根本沒有碰到什麼匈奴的主力軍而只是一些小股的巡邏隊。於是,衛青下令自己的一萬騎兵加快腳步,直接打下了匈奴的聖誠龍城。而其他三位將軍那裡,由於李廣受到了大部分匈奴主力的埋伏,幾乎全軍覆沒,而公孫敖和公孫賀由於本身能力不足,也大了敗仗。

就這樣,衛青成為了這場戰役中唯一打了勝仗的將領。至此以後,皇帝更加信任衛青,給了他非常多的權利。而衛青也沒有讓皇帝失望,在接下來的幾場戰役中,憑藉著衛青的正確指導,漢軍成功打敗了匈奴,將匈奴人趕到了大漠北面,讓他們再也不敢南下。


徐小楓X


漢匈之間的河南之戰,規模不大,雙方投入的兵力也不多,但卻是漢匈關係上一個重要轉折點。此戰之後,漢朝的北部防線往北推進了一大步,極大地緩解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更加重要的是,西漢在此戰中積攢了大量戰爭經驗,為以後的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奠定了基礎。

河南之戰的背景

秦漢時期所謂的“河南地”,是指夾在賀蘭山、陰山和鄂爾多斯高原之間的河套平原地區。因為此地處於黃河以南,所以稱之為“河南”。這裡水草豐美,土壤肥沃,既適用於耕種,也適用於放牧。

除此之外,此地還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因為此地距離長安不足千里,匈奴騎兵一兩日便可躍馬長安城下。在漢初的時候,此地掌握在匈奴手中,因此長安一直處在匈奴鐵騎威脅之下。

匈奴佔據此地,便可時刻侵擾漢朝邊境,且隨時威脅西漢國都的安全。而如果西漢能佔據此地,便可修築防禦工事,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對匈奴出擊。可以說,誰掌握了此地,誰便掌握了戰爭主動權。這也是秦漢時期,中原王朝和匈奴反覆爭奪此地的原因。

盛言朔方地肥饒,外阻河,蒙恬築長城以逐匈奴,內省轉輸戍漕,廣中國,滅胡之本也。

而西漢經過前期六七十年的積累,社會經濟得到極大發展。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力已經空前強盛。諸侯王等割據勢力已經被剷除,漢武帝在政治、經濟、思想、軍事上的集權政策也已十分到位。想要奮發有為的漢武帝,自然不甘心繼續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開始由消極防禦轉為積極進攻。

經過漢初長時間的積累,西漢已經組建了一支可以和匈奴相抗衡的騎兵隊伍,這也是漢武帝下決心解決西漢邊患的底氣。經過了相互試探後,“馬邑之謀”失敗,衛青卻取得龍城大捷。

雖然在衛青取得小勝的時候,其他漢軍或無功而返,或失敗大歸,但總算讓雄心勃勃的漢武帝看到,匈奴並非不可戰勝的。而且,通過前期的積累,漢軍也獲得了敵情,積累了作戰經驗,極大地鼓舞了漢軍士氣。因此,在匈奴繼續犯邊之時,漢武帝便採取了更大膽的作戰策略,河南之戰在這種背景下便爆發了。

河南之戰的過程

公元前129年,匈奴侵犯西漢漁陽郡(今北京密雲西南),漢武帝調動兵馬防禦,但匈奴仍擄走幾千民眾。漢武帝又連忙命令衛青帶領3萬人馬,最終暫時挫敗了匈奴侵犯的勢頭。但匈奴的力量並沒有被削弱,仍然時不時地侵犯邊疆。

漢武帝在命人加強東北邊疆地區防禦的同時,決心趁匈奴主力在東部的時機,出其不意,突襲匈奴力量薄弱的河南地,從而佔據戰爭上的主動,解決匈奴對長安的威脅。其中,衛青在前幾次的戰爭中已經成長起來,且因為和漢武帝的特殊關係,被漢武帝寄予厚望。

明年(公元前127年),匈奴入殺遼西太守,虜略漁陽二千餘人,敗韓將軍(韓安國)軍。漢令將軍李息擊之,出代。令車騎將軍青出雲中以西到高闕,遂略河南地,至於隴西,捕首虜數千,畜數十萬,走白羊、樓煩王。遂以河南地為朔方郡。

《史記》中河南之戰描寫得極為簡略,因此戰規模並不大。但衛青等人,亦採取了相當大膽的策略。衛青領軍先沿黃河北岸急行軍,在秦長城掩護下,穿插右賢王和白羊王、樓煩王之間的縫隙地帶,行軍千餘里後突然爆發襲擊。

白羊王、樓煩王被被切斷了和匈奴的聯繫,且兩王的軍隊數量並不多,戰鬥力亦不強。因此,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的白羊、樓煩兩王,本身並不是匈奴的心腹,自然也沒有死戰到底的決心,帶領少量部下逃跑,河南地重新回到西漢的掌控。

收復河南地後,漢武帝命人在此設置五原郡和朔方郡,修繕秦朝的舊長城以及其他要塞。河南地收復之後,匈奴王庭便暴露在漢軍的眼皮底下。匈奴自然不甘心失去河南地,其後曾多次試圖奪回此地,但都被漢朝打退,最終使得匈奴不得不遁逃漠北。

河南之戰的影響

河南之戰的勝利,是西漢積累六七十年的結果,是西漢王朝一直致力於加強中央集權的回報。而對馬政建設的重視,使得西漢組建了一支可以和匈奴相抗衡的騎兵,這是河南之戰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前提。

河南之戰的規模雖然不大,消滅掉的敵人也不是太多,但卻是漢匈戰爭史上的一個關鍵轉折點。通過這次戰爭,不僅鍛鍊了漢武帝初期提拔的將領,比如衛青異軍突起,積累了對匈奴作戰的寶貴經驗。也使得漢武帝的軍事戰略及大局觀得到極大提高,為以後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提供了有效的參考。

而且,漢朝掌控了河南地後,不僅解除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還使得漢朝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向北可以直擊匈奴腹心(漠南之戰),向西可以控制河西走廊(河西之戰),向東可以牽制匈奴對上谷郡、漁陽郡的侵略。而且漢武帝“募民實邊”,積極屯田,鞏固河南地的成果,使得匈奴多次攻擊無功而返。

綜上所述,衛青收復河南地,是西漢六七十年國力的積累,是西漢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回報。在漢武帝積極主動的戰略部署下,衛青等人採取遠程奔襲和大迂迴的戰術,孤軍深入,行軍千里後突然襲擊,才取得了河南之戰的勝利。

當然,在肯定衛青等人的功績時,匈奴的白羊、樓煩王實力較弱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因為他們和匈奴單于關係較疏遠,兵力也不強,其手下大多是牧民而不是經常征戰的戰士。再加上長期處於和平狀態,使得白羊、樓煩王的警惕性不高,這才給了衛青突然襲擊的機會。

這些因素湊到一起,才使得衛青收復河南地得以成功。這是一個長期角力的過程,是中原政權和遊牧政權國力的長期比拼,而並不僅僅是一次戰爭的勝利,這一點是我們需要明悉的。


歷史摩天輪


秦朝時期,秦始皇派遣蒙恬北擊匈奴,順利從匈奴手中多的河南地。

河南地雖然不是特指河套地區,也沒有具體的範圍,但我們大抵能夠判斷它的確在河套一帶。

簡單來說,它在秦漢時期至少屬於河套地區的一部分。

“黃河百害,唯富一套。”

這塊水草肥美的地方,成為了匈奴最喜歡居住,也最喜歡遊牧的一個地方。

楚漢相爭時,各方實力無法顧及北部一帶,河南地再度成為匈奴的地方。


漢武帝登基之後,開始陸陸續續北伐匈奴。

誘殺匈奴的“馬邑之謀”也成為漢匈戰爭的開端。

公元133年,五月。

漢武帝企圖將匈奴主力扼殺在馬邑,下令兩路大軍出擊:

  • 韓安國、公孫賀、李廣在山谷埋伏

  • 李息、王恢在代郡埋伏

這兩路伏兵共計三十萬,馬邑伏兵負責扼殺匈奴主力,而代郡守軍則負責切斷其退路。

只是,這場誘殺活動最終提前宣告失敗,軍臣單于大軍已經抵達武州塞,擒獲一名尉史,漢武帝的誘殺計劃被全盤托出,軍臣單于急行引兵北撤,雙方關係正式開始惡化。

此番交惡之後,漢武帝下令在雲中、雁門、代郡、上谷四地增設兵力,但仍舊無法徹底斷絕匈奴侵襲邊境民眾。


公元前129年,秋季。

漢武帝再度下令四路大軍北擊匈奴,只是讓人遺憾的是,這四路大軍除了衛青之外,幾乎全部戰敗,衛青也僅僅是斬殺七百名匈奴。

要知道,當時的大軍共計四萬,合計斬殺七百,其實已經是奇恥大辱。

公元前128年,秋季。

匈奴在地南下,攻打遼西、漁陽、雁門三地,三地居民被擄走兩千多人,斬殺一千多人。

漢匈戰爭之初,因為漢朝北部邊境廣闊,那些長期生活在草原上的遊牧可以對任何一個邊境據點發起進攻,這樣機動性較強的進攻方式,讓漢王朝壓根無從下手。

更多的時候,漢匈戰爭長期處於一種被動的局面。

因為漢軍無法對某一個固定的地點發動進攻,導致處處處於被動的尷尬境地。


公元前126年,正月。

匈奴再度南下進攻漢朝邊境,掠奪物資。上谷、漁陽兩地百姓又一次遭受侵襲。

漢武帝得知一個重要的消息,匈奴樓煩王、白羊王在河南地一帶遊牧。

漢武帝一改往日的進攻計劃,利用韓安國在漁陽、右北平一帶牽制匈奴,而衛青、李息則統領主力大軍直撲河南地。

按照以前漢軍的進攻計劃,匈奴兵侵襲那裡,漢軍勢必要馳援那裡,這種作戰方式在很長一段時間,讓漢軍處於疲於奔命的狀態。

樓煩王、白羊王也不會想到,漢軍主力會突然奔襲河南地,毫無準備的他們被瞬間擊潰,士兵被斬殺五千餘人,俘獲牛羊更是超過了百萬之餘。

河南地被收復之後,漢武帝聽從主父偃的建立,在河南地新置朔方郡,徵調十萬民眾修築朔方城,拱衛河南地。

不僅如此,漢武帝還下令遷移十萬民眾於此,共同開發此塊地域。

河南地的收復,雖然可以歸功於衛青一人。但是在封建王朝時代,其實所有的戰功都是用將士們的血汗所凝聚,這些將士們才是那個時代真正的英雄,這些將士們才是為大漢王朝開疆拓土的真正國士。


歷史總探長


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煩是我大漢子民,必救之,擾我強漢邊疆者,必誅之。

陳湯: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

漢武帝:收到,大將軍衛青何在?率十萬大漢鐵騎,踏平漠南漠南!

衛青:謹遵聖令。

言歸題目,河南地,即是今內蒙古鄂爾多斯的河套平原。而說到衛青收復河南地的話,不得不說的就是河南之戰,這是西漢和匈奴關係各自命運的一戰,漢朝的勝利為後面漠南之戰、漠北之戰的凱旋奠定基礎。

漢武帝元朔二年,匈奴左賢王進犯漢朝邊疆今河北漁陽、上谷一帶,韓安國將軍帶兵抵禦,不敵敗下陣來,於是漢武帝打戰術,讓韓安國堅壁不出,退守右北平今內蒙古寧城縣。匈奴人奈何不得。

此時下令衛青、李息率領漢軍出雲中,沿長城西進至高闕要塞,然後出塞向北然後向西再往南入河套平原,迂迴包抄陰山以南的樓煩王和白羊王(詳見下圖),而後出其不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偷襲二王,二王沒想到漢軍會從北方來,措手不及,二王落荒而逃,至此衛青、李息收復河套平原全境,俘獲兩千多匈奴軍民,牲畜數十萬頭,然後一路凱旋,南下到達隴西郡(見下圖)。

此戰之後,河套平原收復,漢武帝增置朔方郡,又遷數十萬漢人居於此,成為山西以北的邊關屏障,以免長安直接遭受北方遊牧民族的侵略和襲擾,同時為後面的漠南之戰,漠北之戰做下鋪墊。

所以此戰是結合了漢武帝的戰略思想和眼光以及衛青的帶兵打仗的能力,盡顯漢武帝領袖元帥風範和衛青的驍勇善戰的大將風采。簡直完美!





春天來了啦


在人們一說起漢武帝那個是反攻匈奴的時候,都會在臉上看到滿滿的自豪。事實上從元光二年戰爭爆發之後,漢族的軍隊卻表現的並不算好,反而經常被匈奴打敗。漢軍派出反擊的部隊進了草原就不知道幹什麼了,除了當時還是新人的衛青小勝了一回,其他人都是被匈奴擊敗的。漢王朝的邊塞也被襲擊的比較嚴重,猛烈的騎兵匈奴軍都會輕鬆地在長城沿線來回的反擊,砍殺。

元朔二年的漁陽大戰就是當時的戰況上寫的;上一年剛剛經歷全軍覆沒厄運的漁陽要地,還沒有喘過氣來就又迎來了匈奴人的鐵騎大舉進犯。就磚漢軍把手的空子輕鬆的就進入漁陽的腹地,一頓亂砍亂殺史漢軍傷亡慘重。搶到漢軍增援部隊趕來前一定會得意的離去,而且這樣的套路他們屢試不爽。但匈奴人沒有想到的是再次迎來他們的史大漢鐵騎復仇的怒火。

從漢奴人的戰爭爆發之後,漢武帝和軍團就每天苦苦的思索,因為開戰六年為什麼那樣的精兵糧草。依然逃不過這要屢戰屢敗的情景。關鍵的就是漢軍的戰略思路是錯誤的,要麼是匈奴往哪裡打漢軍就往哪裡迎戰就像蒼蠅一樣,朝著草原的腹地亂反擊。由於被人牽著鼻子走想要勝利,那就要換一個謀略不然就會被動。所以他們不再去被動的救漁陽,而是調集重兵攻打了匈奴死也不能去的地方;河套。

就在漁陽的戰士們在拼死抵抗的時候,衛青就率領的數萬精兵就像弓箭一樣直奔西北拿下了匈奴的要地,在率領部隊拿下了臨洮,張開大網之後又迅速向河套草原猛攻過來,措不及防的匈奴河套守軍就被打的失敗了。就這樣匈奴的領導人直的率領殘兵匆忙的逃走了。這樣就把從秦末就淪陷十幾年的河套草原就這樣收復了。

這場勝利來得突如其來,其然整個漢匈戰爭史上的一個轉折點是非常有意義的。蠻橫的匈奴鐵騎從此沒有了立足點,昔日那種輕鬆拿到了進攻的橋頭堡就這樣,險惡的草原有了河套做跳板。在那一馬平川肥美的河套資源供給下,漢朝繼續建立了非常強大的騎兵軍團源源不斷的就投入到了匈奴指作戰。可以說自從這次的反擊之後,匈奴善於狼狽淘團的場面,大漢鐵軍威武的景象已經埋下非常榮耀的伏筆。衛青卓越的領兵能力來自漢武帝的戰略勇氣,但同樣的也是失去救漁陽士兵和軍民浴血抗戰死死地牽制住匈奴,和追北的衛青霍去病一樣他們沒有留下名字的鐵漢,功勞同樣的偉大。




國家網文化


衛青,西漢有名的武將,他揭開了漢匈戰爭反敗為勝的序幕。為西漢開拓北部疆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他曾經七戰七捷,收復河溯、河套地區、擊破單于等等,戰功赫赫。

他是如何贏得河南地的呢?

河溯之戰,是由漢武帝親自部署的,他分四路人馬展開作戰,然而其餘三路皆敗,唯有衛青直搗龍城,獲得“龍城大捷”

之後,漢武帝派李息從代郡出擊,衛青率大軍進攻匈奴盤踞的河南地,就是河溯以及河套地區。並且,採用“迂迴側擊”的戰術,從西繞到匈奴軍隊的後方,迅速攻佔高闕(今內蒙古杭錦後旗),切斷了駐守匈奴與腹地的聯繫。

再後來,衛青又率精騎,飛兵南下,進到隴縣西,形成了對白羊王、樓煩王的包圍。漢軍活捉匈奴數千人,奪取牲畜數百萬之多,從而控制了河套地區


山顛一壺清酒r


公元前119年,匈奴伊稚斜單于再次被宿敵西漢大將軍衛青擊敗,帶著殘兵敗將遠遁漠北。

他想起多年前,自己的兄長軍臣單于是在衛青奪取河南地不久後含恨而終的。那時的衛青還不是大將軍,卻率領數萬騎縱橫千里,把匈奴趕出了陰山與河南地(黃河河套及以南之地),重新修繕秦朝大將軍蒙恬建造的要塞。

蒙恬是第一位經營河南地的華夏名將,他曾經打得胡人不敢南下牧馬。與衛青不同,他投入了三十萬虎狼之師才將匈奴驅逐出境。同樣是攻打河南地,為什麼秦將蒙恬興師動眾三十萬,漢將衛青卻只用了數萬騎呢?

劉伯承元帥說過:“五行不定,輸得乾乾淨淨。”他的“五行”指的是任務、我情、敵情、時間和地形。通過對比蒙恬和衛青的“五行”,上述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任務:驅逐匈奴,擴大防禦縱深

任務指的是具體的作戰目標。總體而言,衛青與蒙恬的作戰任務沒什麼區別,都是驅逐河南地的匈奴部眾,把這塊遼闊的戰略要地變成帝國的邊郡。

秦與西漢皆定都關中平原。關中平原以北是地形複雜的黃土高原,秦在這裡從東到西設置了上郡、北地郡與隴西郡,三個邊郡北面就是遼闊的河南地。

先秦時代的西北氣候比今天溫暖溼潤,河南地森林密佈、水草豐茂,土地肥沃,農牧皆宜。河南地比黃土高原平坦,利於遊牧民族騎兵驅馳,農耕民族很難在這片缺乏險要地形拱衛的地盤上站穩腳跟。因此,河南地在戰國時代長期被諸胡控制。

秦昭王三十五年,秦國舉兵消滅了時降時叛的義渠國,威震西北諸胡。但強秦的主要精力在東征六國,騰不出手來驅逐盤踞在河南地的諸胡,而諸胡也無力攻入秦國腹地。為此,秦昭王在北方三郡修築了一道長城。雙方以此為界,暫且相安無事。

匈奴長期遊牧於秦趙邊境,一度趁趙國被秦國打得元氣大傷時侵吞了大片地盤。後因趙國名將李牧痛擊而遠離趙境,在河南地繁衍生息。

到了秦滅六國之時,匈奴已初露草原霸主之相,對關中秦地的威脅與日俱增。這便是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驅匈奴的背景。

秦朝滅亡之際,冒頓單于奪回河南地,讓匈奴重得挺進關中的跳板。初漢因戰爭失利,不得不採取戰略守勢。但匈奴並不滿足於和親與貿易帶來的利益,依然憑藉河南地屢次寇邊。

胡騎曾經在漢文帝時攻破蕭關,一度威脅首都長安。這給漢朝軍民留下了深重的陰影。

若能收復河南地,匈奴將損失數千裡牧場,綜合實力大大下降。而漢朝不僅能得肥沃的河套平原,還能擴大首都圈的防禦縱深。這一仗如果打不贏,漢朝將繼續處於戰略被動局勢。

我情:秦軍與漢軍的戰備狀況

“我情”指的是我方戰備狀況。蒙恬與衛青的任務雖然相同,但秦朝與漢朝的“我情”有較大差異。從軍事角度來看,蒙恬收復河南地的戰備狀況優於衛青。

秦朝敢於北伐,是因為對軍力充滿自信。秦軍因能攻善守而被列國稱為“虎狼之師”。秦軍的戰術體系以步兵大兵團為主力,以車騎為機動力量。匈奴難以衝破秦軍步兵方陣,與秦軍車騎的正面交鋒也落於下風。

虎狼之師在十年統一戰爭中擊敗了各種各樣的對手,哪怕一時戰敗,也能迅速捲土重來,向勁敵復仇雪恥。秦軍兵多將廣,軍事素質過硬,上下皆有決戰決勝的氣魄,軍心可用。

蒙恬首戰告捷,頭曼單于完全不敵,只能仗著馬多不斷北逃。可惜秦軍車騎數量較少,持續追擊能力較差,才讓匈奴僥倖逃出生天。

與秦軍相比,武帝初期的漢軍戰鬥力較弱。

自白登之圍以來,漢軍僅有兩次擊敗匈奴。一次是衛青在漢武帝元光五年的蘢城之戰,另一次是衛青在元朔元年率領三萬騎出雁門破虜。

更早之前漢武帝曾集結三十餘萬大軍在馬邑設伏,企圖聚殲軍臣單于的十萬騎兵。由於情報洩露,匈奴急忙撤兵,漢軍各部竟然無人敢追擊。

也就是說,除了衛青部漢軍之外,其餘漢軍還打不過匈奴。匈奴對漢軍還有較大的心理優勢,不會像當年對秦作戰那樣畏敵如虎。

不過,漢軍也有秦軍不具備的優勢,那就是騎兵數量更多。蒙恬三十萬大軍中有多少騎兵已經不可考,而衛青麾下至少有三萬騎,能夠對機動力極強的匈奴騎兵窮追猛打。這使得衛青能以較少的兵力打出較大的戰果。

敵情:河南地的匈奴兵力

秦時的匈奴與東胡、月氏三雄並立於北方。後來,頭曼單于的兒子冒頓弒父奪位,吞併東胡部眾,打跑月氏王,重新佔領河南地,還降服了眾多漠北的遊牧部族。憑藉滾雪球式的征服,匈奴發展到三十餘萬控弦之士,後又擴大到四十萬騎。

兩相對比,蒙恬時的匈奴不如衛青時那麼強大。再加上秦軍本身戰鬥力強於匈奴軍,蒙恬似乎不需要投入三十萬大軍。可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其實,很多人都忽略了一個重要的敵情——河南地有多少匈奴?

頭曼時的匈奴較少,姑且假設只有十五萬至二十萬騎,僅為冒頓時總兵力的一半。從總體上看,秦朝面對的敵人不如漢朝多,但具體到河南地戰場,又是另一回事了。

戰國末期,由於東胡與月氏實力尚強,匈奴的地盤大致上東起燕國北部、西至秦之隴西。趙國名將李牧曾經破殺匈奴十餘萬騎,導致匈奴十餘年不敢靠近燕代附近,更多在秦國北方流竄。秦將王翦滅趙,其子王賁滅代,原先的趙國領土盡入秦朝版圖。

頭曼單于的活動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在陰山以南至秦昭王長城以北的方圓數千裡。也就是說,十幾二十萬胡騎大多盤踞在河南地及陰山南麓。如此一來,蒙恬必然要集結數十萬兵馬,否則無法圍殲頭曼單于的大部隊。

西漢初期,匈奴一統草原後,總兵力雖大大增加,卻因地盤遼闊而分為三大板塊。

以左賢王為首的匈奴左方諸王,遊牧於萬里長城東段的燕遼之地。以右賢王為首的匈奴右方諸王,遊牧於萬里長城西段的秦至月氏之地。匈奴單于庭則遊牧於萬里長城中段的代郡、雲中地區。

河南地屬於右方諸王的活動區域,但實際上僅有白羊王和樓煩王兩部人馬,共計數萬之眾。

也就是說,衛青真正要對付的敵軍只有這麼多,數萬精騎足以完成任務。這是衛青用兵較少的根本原因。

時間:衛青討伐匈奴的時機更好

蒙恬的攻勢猛如鷙鳥撲殺群雀,北卻敵軍七百里,匈奴直到秦朝滅亡才敢重返河南地。但就事論事,秦朝的北伐還是頗為冒險的,多少有點賭博的意味。

秦滅六國的統一戰爭打了整整十年,消耗鉅萬糧食,傷亡無數人口,被滅的國家常常出現“大飢”的現象。而接下來六年中,秦朝的備戰工作並沒停,在南方開鑿靈渠,在北方大修馳道。

就在蒙恬進攻河南地的前一年,秦始皇發動了聲勢浩大的第三次南平百越之戰。五十萬南征軍平定百越殘部,在嶺南設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連年戰爭讓秦朝的倉庫漸空,蒙恬北伐匈奴所需的後勤供給已經有些吃力。

北伐萬一受挫,秦朝就不得不暫時採取戰略守勢,花費較長時間來恢復經濟實力。不過也正因為如此,匈奴誤以為秦軍不會同時兩線作戰,結果被蒙恬打了個措手不及。

漢朝雖經歷了七國之亂與匈奴寇邊,但戰爭烈度遠低於戰國秦代那種無死角的兵災,社會經濟沒遭到太嚴重的破壞。文景之治積累了雄厚的糧餉,足以支持漢武帝發動多場大戰。衛青則有不斷試錯的本錢,足以連續發動新的攻勢。

更重要的是,蒙恬不得不在河南地跟頭曼單于的主力硬碰硬,衛青則可以避實擊虛。

當年匈奴入寇雁門郡時,衛青率三萬騎出雁門反擊,斬殺數千敵軍。為了報復漢軍,匈奴又集結數萬騎入寇遼西、漁陽二郡,殺掠甚多。

漢武帝察覺到匈奴把進攻重心完全放在了東線戰場,西線的兵力必然空虛。於是他決定來個聲東擊西,派將軍李息從代郡牽制東線,讓衛青率領數萬騎西出雲中,奇襲河南地。

由於友軍牽制了敵軍主力,匈奴在河南地只有白羊、樓煩二王的兵馬留守。衛青獲得了比蒙恬更好的戰機,敵軍力量也不算強,仗打得自然也更輕鬆。

地形:真正的戰場集中在三處

河南地方圓數千裡,三十萬軍隊投入其中,好比一袋鹽丟進魚塘裡。匈奴有極大的迴旋餘地,秦漢軍隊則難以編織密不透風的包圍圈。

僅有數萬騎的衛青若是不能找到敵軍主力,根本完不成任務。他該怎樣做呢?答案就在河南地特殊的地理環境中。

如今的河南地有很大一片是毛烏素沙漠和庫布齊沙漠。這兩大沙漠在秦漢尚未完全形成,因為秦漢時河南地的森林資源和水資源比現在充沛。即便如此,數千裡河南地並不是處處適合人類生存。否則,這片比關中平原大得多的土地上早該出現一個具有數百萬人口的諸侯國了。

由於自然條件的制約,那些不靠黃河的地方河流分佈偏少,難以形成穩定而密集的城邑群。河南地真正農牧皆宜的沃土,是黃河沿岸的河套三平原。

今內蒙古的呼和浩特市與包頭市屬於前套平原,包頭以西、陰山以南、黃河以北則是後套平原,寧夏回族自治區則屬於西套平原。無論是匈奴人,還是秦漢人,更多是圍繞河套三平原活動。

河南地雖大,真正的戰場集中在這三個地方,數萬敵軍皆分佈於此。衛青此戰是從毗鄰前套平原的雲中郡西出,一路打到高闕要塞,先取後套平原,再南渡黃河直撲隴西方向的西套平原。

他從俘虜口中得知敵將所在位置,立即展開快速精準的打擊,先後斬虜敵軍5千多人,俘獲牛羊馬匹百餘萬。白羊王與樓煩王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大量車輜畜產被奪,只得帶著殘部逃出河南地。

這場乾淨利落的奇襲戰,成為漢匈大戰重要轉折點。漢朝在河南地設朔方郡,如斬匈奴一臂,由此進入了戰略反攻階段。

衛青、霍去病等名將也多次從朔方郡發起遠征,接連重創匈奴三大板塊。雄心勃勃的伊稚斜單于在輸掉漠北之戰後,放棄了報河南地之仇的想法。他這輩子都不想再跟衛青碰面了。











悠哉歷史


河南地並沒有具體範圍,在秦漢時期屬於河套地區一部分。由於水草豐富以遊牧為主的匈奴就長期居住於此。所以就有黃河百害,為富一套。漢武帝登基後經過幾年養精蓄銳,開始陸續展開對匈奴的驅逐作戰。公元133年五月韓安國公孫賀李廣為一路,李息王暉為一路。兩路大軍準備在馬邑對匈奴主力展開決戰,單于大軍行進到武州塞時擒獲一名尉史,將漢軍計劃洩露,單于大軍緊急北撤,雙方徹底撕破臉皮。之後漢武帝下令四路大軍合擊匈奴,結果三路兵敗,只有衛青僅斬殺匈奴八百三十六人。由於漢軍無發對匈奴主力精確定位所以長期處於被動局面。時年正月匈奴南下掠奪物資,漢武帝得知匈奴樓煩王白羊王在河南地待命修整 。漢武帝改變之前對匈進攻方針,命令韓安國在漁陽右北平牽制匈奴,衛青李息統帥大軍殺向河南地。匈奴沒想到漢軍會突然襲擊河南地,漢軍在短時間擊潰匈奴斬殺無數,繳獲牛羊百萬之餘。河南地收復後,在此地建立朔方城。以城對騎削弱匈奴騎兵快速進攻的方法,並且為後期衛青等對匈奴作戰有了更新的補給和修整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