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暴力美学在《安徒生童话》里的独特运用

“他是全世界都爱戴的名字,是被举世公认的童话大师,他的童话作品是世界儿童文学无比珍贵的财富。”

作为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安徒生童话》可谓有着丰富、独特而深刻的美学内涵,所以本文将尝试通过现代暴力美学的审美视角来对其作品里的现代暴力美学特征以及表现形式做简要分析,以便分析出《安徒生童话》中所暗含的现代暴力美学因素以及所表达的现实意义。

就传统意义上而言,安徒生通过运用童话的文学形式不断诉说着他对世事的洞察、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对生命的追问,不仅填补了贫苦孩子们所缺乏的童年美好梦境,同时也向他们传递了现实里的真善美。作为电影界里常见的艺术手法,暴力美学虽然在美学范畴内暂时还没明确的界定,但殊不知这种暴力美学却已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并具有鲜明性的特点,所以很有必要来浅析《安徒生童话》中所暗含的现代暴力美学特征。

浅谈现代暴力美学在《安徒生童话》里的独特运用

一.关于现代暴力美学的大致定义

关于现代暴力美学的定义,应该最早追溯至二十世纪初期电影技术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美国,主要是指在官感上运用具有诗意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等美学方式来侧重表现人性的暴力面。但后来由于影视行业的成熟发展,暴力美学又逐渐从文学作品里被大量搬到了荧幕里。

尤其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影视圈,暴力美学被当成了某种充满艺术趣味的先锋探索,当中比较著名的要数香港导演吴宇森所拍的“英雄系列”电影,并由之发扬光大。

浅谈现代暴力美学在《安徒生童话》里的独特运用

他擅长用和平来衬托死亡,用经典的慢镜头来表现激烈的挣扎,无形中消解了观众对于暴力镜头产生的种种不适感,由此而产生的具有独特气势和华丽美感的血腥暴力甚至还被业界称为“血腥的芭蕾”。再后来由于受影视的影响,观众们也经常在动漫、广告和游戏等领域中看到“暴力美学”的标签。

二.《安徒生童话》里的暴力美学

我们常见的电影作品里所谓的暴力美学,实质上是利用各种表现形式来尽可能地对人性的暴力面进行消解式的呈现。而安徒生作为丹麦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自然扛起了审视和批判黑暗现实的大旗。

然而,更多人每当提起丹麦作家安徒生时,所谈论最多的不是其作品里所揭示的种种丑恶,而是他为读者所建立的那犹如诗意梦境般的暴力美学。

浅谈现代暴力美学在《安徒生童话》里的独特运用

那么《安徒生童话》里究竟暗含着怎样独特的暴力美学呢?特别是在披着轻快和童真的外表下又掩藏着安徒生所经历的怎样的残酷现实呢?安徒生又是怎样将现实的暴力面消解成无形的诗意梦境美呢?

笔者认为无非只是两点而已,一种是将暴力软化并呈现出某种易于接受的美感,即诗化暴力;另一种是直接让施暴者站在正义的位置上,并将暴力符号化。它们通常通过暴力喜剧化、暴力伦理化、暴力神圣化和暴力唯美化这四种表现形式体现在安徒生的文学作品中。为了更具体的进行说明,笔者将以安徒生的作品为例来做具体分析。

一)《红鞋》——暴力神圣化

每当提起童话作品《红鞋》,就不得不提起作者安徒生的宗教信仰,作为虔诚的基督教徒,作者平时在创作单纯美好的童话作品的过程中,往往喜欢将基督教文化里的美好本质和内涵融入其中,使作品生动活泼和富有童趣的同时,还承载着许多值得向往的美好厚重的宗教思想,比如说原罪、博爱和救赎等思想。

浅谈现代暴力美学在《安徒生童话》里的独特运用

《红鞋》讲述的是个叫凯伦的穷苦女孩,因为特别喜欢穿红色鞋子,于是就把穿红色鞋子跳舞当成了欲望,所以有次去教堂礼拜时,竟然不顾禁忌,仍坚持穿着红鞋前往,结果被剁去了双脚后,只能靠诚心忏悔才得到宽恕的故事。

而当时对于许多贫苦家庭的女孩来说,红鞋无疑是种可望不可得的奢侈品,所以当她的这种单纯欲望得以满足的同时,也注定了她必须以遭受更多的悲苦为代价。所以健全的双脚无疑成了一种代表女孩实现欲望的可能性,只有坎掉了双脚,方能彻底结束这种可能性,以避免再次心生杂念,如此方能取得上帝的原谅。

浅谈现代暴力美学在《安徒生童话》里的独特运用

所以读者们把神秘莫测的上帝看成是暴力的实施者时,那么“穿红鞋跳舞”和“砍掉双脚”无疑代表的是心灵上和肉体上所受到的暴力摧残,即两者分别被符号化为“欲望”和“对欲望的抑制”。

由于禁欲思想也比较符合当时的教义,所以当这两种暴力被以符号化和神圣化的方式得到了上帝的宽恕后,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女孩因失去快乐而给人们心理造成的残忍阴影并由此引起的不适感,所以人们自然接受这种更倾向于温暖而美好的结局。

二)《皇帝的新装》——暴力喜剧化

作为丹麦作家,安徒生天生就具有与众不同的幽默,他擅长以循序渐进的平静的幽默方式来讽刺和无情揭露现实里的各种假恶丑。比如《皇帝的新装》就很好地表现出了安徒生这种与生俱来的绝妙讽刺能力。

浅谈现代暴力美学在《安徒生童话》里的独特运用

作品以轻松活泼的对话体式形象刻画出了一个平时因爱慕虚荣而最终造成了荒唐闹剧的国王形象,平静温厚的幽默里夹杂着各种尖酸的讽刺。这里的人们因为怯懦,所以特别害怕在人前暴露自己的愚蠢,于是只能盲目地跟风,谁也不敢说出真相。

人们就这样糊里糊涂的继续跟风着,直至有天真相被某个天真无邪的男孩突然说出口时,麻木的人们这才仿佛有所觉悟似的继续跟风承认了他们的国王根本没穿衣服的事实。

浅谈现代暴力美学在《安徒生童话》里的独特运用

初读这篇童话时,看似感觉不到任何暴力因素的存在,但其实这也正是安徒生深厚的文学功底所在,即善于将暴力面无限软化,以及隐藏于通篇的绝妙讽刺中。

原本是个严肃且充满敬畏的故事,但从国王最先招纳裁缝,其次到制作新衣,再到派官员前往监工等举动来看,无疑是个充满讽刺的幽默闹剧。

浅谈现代暴力美学在《安徒生童话》里的独特运用

所以不少读者初读时,都不可避免地在嘲笑里面那些麻木不仁的人们,但笑后还应深思:现实好像也这样,有时上层人士越是麻木,那么掌握真理的往往只是少数人而已,而至于大多数人,还在继续秉承着自己那麻木不仁的精神,对真理视而不见的同时,还对谬论加以狂热般的点头称赞。如此隐忍含蓄的幽默手法确实比直接将男孩或者裁缝杀掉的冷暴力描写所起的讽刺效果更令人们的心灵震撼。

三)《海的女儿》——暴力唯美化

众所周知,在《安徒生童话》中,悲剧性主题可谓是占了大部分的比例,尤其是遣词造句上,都非常讲究凄美的效果,但就本质上而言,这是在语言上和形式上尽可能地弱化暴力的负面影响,即暴力唯美化。

“在海的深处,水是那么蓝……同时又是那么清,像最明亮的玻璃。然而它是很深很深,深得任何锚链都达不到底。要想从海底一直达到水面,必须有许多许多教堂尖塔一个接着一个地联起来才成。海底的人就住在这下面。”


浅谈现代暴力美学在《安徒生童话》里的独特运用

就比如上述这段美丽的开篇,只是寥寥几句而已,便已为作品奠定了悲剧的基调,再比如小人鱼守望王子时表现出那令人无比动容的等待:

“她看到那花园里的果子熟了,被摘下来了;她看到高山顶上的雪融化了;但是她看不见那个王子。所以她每次回到家来,总是更感到痛苦。她的唯一的安慰是坐在她的小花园里,用双手抱着与那位王子相似的美丽的大理石像。可是她再也不照料她的花儿了。这些花儿好像是生长在旷野中的东西,铺得满地都是:它们的长梗和叶子跟树枝交叉在一起,使这地方显得非常阴暗。”

正因为作者擅于通过将那些本该对读者心灵产生负面情绪的人性暴力面巧妙地掩藏于诗意般唯美平淡的叙述中,所以才使得人们每当读起《安徒生童话》时,各种本该产生的负面影响已被最大化地消解了。

浅谈现代暴力美学在《安徒生童话》里的独特运用

此外,作者还倡导人们应积极乐观看待死亡问题,因为现实里的人们每每谈起死亡的话题时,由于天生心怀恐惧,往往都避而不谈,但是在安徒生的童话世界里,死亡常常代表着升入天国,是以另一种方式与上帝继续永存着。可见,这是安徒生对作品中的死亡和暴力内涵唯美化,同时也是更深层次的软化暴力。

比如小人鱼为了得到王子的爱,而不惜两度给王子以生命,不料受尽磨难后仍没得到自己要的爱情,结果只得化成了一团轻盈透明的泡沫。而在这当中,小人鱼所面临的三种死亡抉择,也恰恰体现出了这三方面的暴力美学:一是当她实在得不到王子的爱时,大不了可以拿刀当面刺死王子以保自己的永生;二是干脆喝下巫师的药 就此失去尾巴和声音,不再出现;三是化成泡沫的结局。

浅谈现代暴力美学在《安徒生童话》里的独特运用

看似非常残酷的死亡抉择,然而让读者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那只失去尾巴后行动不便的小人鱼,也不是巫婆那恐怖的脸庞,而是小人鱼和王子那段无比凄美的爱情。也正因为安徒生擅于将人性的暴力面进行诗化和隐性的非暴力处理,进而使作品情节在读者的视觉和心理感官上呈现出了某种难以名状的美感,即忧伤美好的情绪以及美好的不朽。

四)《大克劳斯和小克劳斯》——暴力伦理化

自《安徒生童话》问世以来,就一直都被人们认为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究其原因,就在于安徒生特别擅长借助故事来塑造各种形象化了的道德标准。而当人们以现代的伦理标准再去审视《安徒生童话》时,不难发现,像追求真善美、惩恶扬善和行侠仗义等价值观至今仍没受什么局限,均能受不同时代和阶层的认可。

特别是在《大克劳斯和小克劳斯》中,真善美和假恶丑这对对立的道德标准直接被形象化为大小克劳斯,因为小克劳斯平时非常聪明,喜欢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来积累财富。而大克劳斯则不同,他不仅自私自利,而且为人阴险狡诈,为了金钱常常不择手段,甚至杀害了自己的祖母和朋友。

浅谈现代暴力美学在《安徒生童话》里的独特运用

虽然小克劳斯也曾做过种种看似小人般的无耻勾当,比如以老祖母的死来骗取旅店老板的钱财,运用自己的小聪明骗取了牧师妻子的食物,眼睁睁看着赶牲口的老人代替自己即将被大克劳斯扔至河里淹死而不救,哪怕后来他还是以小聪明狠狠惩罚了大克劳斯,并让他沉入了河底……但就是这种被作者符号化和软化为惩恶扬善的暴力面,在许多读者看来不仅更像是种出于自卫和反抗的正义举动,而且也是出于对人性和亲情的捍卫,因此该篇童话故事具有很强的正义色彩。

所以尽管小克劳斯的许多行为和动机看似都有投机取巧的嫌疑,但终究是出于维护正常的社会伦理秩序的需要,所以小克劳斯的许多暴力行动都显得师出有名,即对丑恶的惩戒和正义的维护,可以说这是种惩恶扬善的伦理美学。

三.结语

无论是暴力的神圣化、喜剧化、唯美化还是伦理化,其本质上都是对暴力进行大幅度的消解,使得暴力美学的内涵得以深化,并将道德判断教给受众。所以当暴力被作者以童话的文学形式诗化,甚至符号化后,受众非但没对暴力产生惊恐或阴影,反而还对作者所宣扬的世俗价值观产生了共鸣,以便让真善美长存,或许这才是作者写作的美好初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