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这次疫情后,身边不少家庭表示,不再准备送子女出国留学了,你呢?对此怎么看?

武汉大城小事


疫情是百年一遇,人生经历短暂,并不会改欧美发达的局势。对中国家庭的留美吸引力反而增加了。理由就不用多说了!


砚儿歌儿


这话能信吗?我第一个表示不信!

人都是善于健忘的,就在一个多月前,我还听到很多孩子在国外的家长,看到国内疫情爆发性的增长,这些家长们的感慨是,幸亏我家孩子不在国内,不用为他们操心。

谁知道风水轮流转?转得就那么快,转眼,国内的疫情得到了比较好的控制,各地的新增病例都清零了,在治的病例都全治愈了,可是国外疫情又开始肆虐,这时候轮到那些家长们为他们在国外的孩子操心了,这种牵肠挂肚的日子不好过,以至于说出来等疫情过去了,再也不送孩子出去读书的话,这种话,也就是在关键时刻发个狠而已,要不了几分钟转过身就忘了,就想不起来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了,等到疫情过去,天下太平,世界还是回到老样子,该送孩子出去的,还是会送孩子出去。

人的缺点之一就是会好了伤疤忘了疼,这并不稀奇,因为你处在疼痛的环境里的时候,当你疼到不能忍受的时候,当然会想着好的时候会怎样。等你好了时候,那个疼痛已然过去,你不可能还去念念不忘,难道还要让自己一直去记忆那种疼痛的滋味吗?

所以说以后不将孩子送出国外读书这样的话,听听而已,不必当真!


苏小妮


我老公一直说以后把孩子送出国,我都不理睬他,我的意思是,去跟不去不是绝对的,孩子小我不建议送出去,若长大后他能突破自己的事业,需要自己走出去,那我是支持孩子的,若孩子能力不行,我认为没必要勉强花代价送他出国,孩子要有能力,在国内一样会混的好


fghbfgj


我的儿女要送他们的孩子出国留学绝对是小事,绝对不像有些人哭着喊着要国家负责。但是我们家庭有规定,大学毕业可以出国深造,但一定要回来。我们家只根自己养孩子,不根别国养孩子。出去不回就不是自己的孩子了。我邻居有个孩子出国近四十年了,只回来一次,信没有,电话没有,老人死了他也不知道。悲哀。


愚娱1


把那么小的孩子送到欧美国家去读书从小就接受欧美国家的教育,别指望他们将来长大了对祖国有感情有帮助,有一部分有可能成为反华的帮凶。我有一个老乡的外孙前几年移民英国,到英国后就不再叫小孩学中文,恨不得变成黄头发蓝眼睛的英国人,我说的有些国人数典忘祖奴性十足到了外国也被人看不起。


老同26


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经验和身边人的事情的感受。研究生阶段不予评价,单说本科阶段。两种人适合留学。

第一种,学业非常优秀,被国外的牛逼大学录取的,取得奖学金的那种学霸。国外有很多顶尖的专业,出去学习能开拓眼界,以后与国际接轨。不论回来还是不回来,都是个人的选择,不与评价。

还有一种,国内只能考个三本或者大专的,职高技校毕业也可以,家里能资助至少第一年的费用的可以考虑一下。日本的情况了解一点。欢迎中国留学生,普通大学容易考,就业压力不大,也能打工赚学费生活费,国内日企比较多会日语优势比较大。个人条件一般,家庭条件一般都小孩至少多一条出路。

当然风险也有,个人困难个人解决,自律差的人容易犯错。还有就是新冠瘟疫这样的意外。不是中介啊,单纯个人经验之谈啊。


胖板凳


大家好,我是川妈,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我国经济比较好的家庭很早就为孩子的学业和事业做了规划,把孩子送到国外去留学了。这次疫情统计在英国光小留学生就有1.5万人。现在国外疫情爆发,这批孩子的去留和安全问题引起了国人的重视和担忧。

经过这次疫情,身边有不少家庭表示,不再准备送子女出国留学了,这是一个不太现实的问题。因为他们需要面临着以下问题:

1、学习

孩子超过六岁在中国上小学的年龄,在国外系统学习了三四年了,回国面临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怎么上学?难道又从一年级开始来学吗。这是孩子们回不来,留不住的最主要原因。

2、国籍

这些家庭之所以很早就把孩子送到国外去上学,就是觉得国外的医疗、教育、就业、环境都比国内好,最主要的就是为了有外国国籍,现在时间积累到中途放弃,估计大多数也会舍不得。

3、生活

从小在国外生活重新回到国内,都会有所不适应的。就像我们这些打工的人,在外面工作生活了五六年之后,回去老家生活不习惯的,生活节奏不一样,很多过年回去的,一旦在家呆久了,就会觉得缺了些什么,哪怕是在外面过得不如家里好,还是习惯出来打工。这些孩子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生活。

当然经过这次疫情,很多打算把孩子送出国的家庭会重新考虑,我们国家越来越强大,有没有必要非得把孩子送出来,再过十年八年等孩子们长大了,我们国家也许比其它强国发展的还要好。

我是川川妈妈,拥有一个17岁女儿和一个5岁儿子,有着照书养的理论知识,也有着猪养的实践经验。关注我,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可以一起来讨论育儿路上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陪孩子一起成长!

川妈育儿


这次疫情过后,我觉得一两年内,出国留学的人数会减少。

因为这次疫情让他们看到了我们祖国的给力。

一声令下,全国按下了暂停了!

一声令下,火神山、雷神山迅速建起!

一声令下,全国各省驰援武汉!

先比之下,外国的做法令人担忧。

口罩不带,封城不听,聚会不断。

另外,特别是小留学生,面对疫情,家长去不了,孩子回不来,的确揪心!

太小出去,要在国外呆十来年,有很多不安定的因素可能发生。

再者,网友们对那么小出国留学做法的批驳,也会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恐怕也会限制。

过小出去,对祖国的认同感会减弱,泛自由化思想严重。

所以,近一两年出国留学的热度可能会降温。


初中语文李老师


《孟子》中有这样一句话:“此一时,彼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很多家长在考虑问题时,肯定是此一时彼一时,当初国内已经爆发的时候,很多家长肯定是希望孩子待在国外,甚至有些人还买票去国外躲避疫情。

但现在国内外的情况发生了360度的逆转,国内的疫情已经得到初步有效的控制,而国外的疫情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蔓延。

另外一些欧美国家在疫情爆发初期,由于体制的原因,当地的政府各项疫情防控措施严重不到位,再加上文化的原因,当地的很多民众对于疫情也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在某些地区疫情大规模的扩散。

国外疫情爆发之后,很多小留学生的父母开始担心孩子在国外的安全,大部分留学生的家长也希望孩子尽快回到自己的身边。

随着疫情开始在欧美快速蔓延,当地政府最近也出台了很多抗疫措施。比如全面关闭了学校,承诺对所有的居民,包括非法移民、游客和留学生提供免费的新冠肺炎检测和治疗服务。

针对滞留在海外的小留学生问题,在当地的大使馆极力斡旋下,当地的政府也承诺会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小留学生的人身安全,同时正在努力为这些小留学生寻找合适的托管单位。

虽然当地的政府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保证留学生的安全,但大部分家长在短期内是很难走出疫情的阴影,因此在做决策时都会变得非常谨慎,仍然希望孩子能够尽快的回到自己的身边。

再加上留学生这个群体本身就非常特殊,大部分留学生在国外学习生活期间是很难融入到当地的文化当中,孤独和压力是很多学生面临的常见心理问题。

之前曾看过一份新闻报道,在欧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当中,有95%以上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而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自然有一部分留学生的心理会变得更加脆弱。

因此受这次疫情的影响,有不少家长开始重新认识留学生在海外期间的留学和生活状态。不论是考虑到孩子的生命安全还是心理健康,目前很多家长认为在疫情过去之后,还是让孩子留在国内更安全。

但实际的情况是人的记忆非常短,都说金鱼的记忆只有7秒,可能人的记忆连7秒都没有。

大部分人都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可能等疫情真正结束之后,很多家长的焦虑又重新战胜了恐惧,他们可能就不会再过分的关注孩子的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而是开始关注孩子是不是输在了起跑线上?孩子以后能不能出人头地?孩子以后会不会跌到比自己更低的阶层?

当家长重新开始关注孩子的成就,而不是成长,这些家长肯定还是会义无反顾地根据自己的喜好把孩子送到国外留学,而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更不会考虑孩子是否愿意。


我是“升学与考试”---分享学习方法,关注教育时事,指导升学规划。期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帮助。



升学与考试


80%的人嘴上说着不在将子女送出国留学,转身之间70%的人机票就已经买好。

也是此次疫情才让我们真正的知道并且感到震惊:原来英国就有1.5万个未成年的留学生。

根据2019年1月7日发布的《2018年中国留学生白皮书》中数据显示,中国留学生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群体,全球所有留学生总和群体,每四名留学生就有一名来自中国,留学生群体有多大?可想而知

其中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真正意义上来讲,大规模留学已经持续了40年之久,期间在这40年里面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有时候国际形势并不比现在严峻多少,还不是该留学的留学,通过这40年风雨见证也清楚,“留学热潮”将会依旧进行下去。

下图为如今中国留学生数目:



并且通过局势分析,可以知道现在留学越趋近于低龄化,英国1.5万小留学生就可以说明这个事实。

在大家的认知里面,一般都是考取了大学,在大学本科毕业之后,学生会选择到海外留学。但是如今却大大不同,很多的家庭生活经济条件比较富裕,他会选择让自己的子女从小寄宿到国外去进行教育。

相对来讲,外国人口密度较小,学业竞争压力并不是很大,那么就意味着升学率更高。

学成之后,再以“海归”的身份回到国内,工资标准相对于国内的学生来讲要翻倍。

我只用数据说话,根据2019年各行业工薪标准数据统计:八成留学生成“海归”,月工资超两万!



所以大家得认清一个现实,很多的人就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好了伤疤忘了疼,此次疫情过后,短时间内可能没有那么多的人肯定不会及时,并且不敢的返回原来的地区,但是时间一场留学热潮依旧进行。

对于这个问题,不知道你怎么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