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經營風險買賣

很多人都會認為自己在賣的是商品,就其實就本質而言,很多情況下我們所買賣的是風險。

當我們對一個商品的銷量預期很好,認為他會在近期大賣,我們通常會加大庫存,並以此獲得更優惠的價格。從而獲得更大的利潤。

這種做法就叫做用庫存博差價。

比如每年春節前,商店或者超市,就會大批量的購入禮品的產品,這樣可以從廠家或者分銷商處拿到更加優惠的價格。正常年份就會在過年時大賺一筆。

可是,今年就不一樣了,因為突發疫情,所有這樣購進禮品的商家幾乎都在賠錢。就拿純牛奶來說,正常價格55元一箱的純牛奶,現在超市賣價33元一箱。

說到底,影響我們利潤的不是牛奶這個商品,而是背後的風險。

牛奶的生產廠家懂得這個風險,他就會對商家說:“馬上過年了,銷量一定大增,訂貨量大價格更加優惠。”他們很聰明的把風險用一部分利潤轉讓給了商家。

商家看到風險來臨,就會大幅降價,讓利給消費者,從而盡最大可能,減少風險。

當我們看清了這個買賣風險的本質,就要建立好一個風險管機制。比如全週期庫存管理,一單銷量下滑到什麼程度,就啟動大規模的促銷來對沖風險;再降到另外一個什麼程度,就啟動和合作夥伴交叉銷售;最後降到什麼程度就把這批貨作為禮品搭配給其他商品。

這個全週期庫存管理機制,其實就是一套風險管控機制。如果你還沒有這套全週期風險管控機制,就不要隨便去玩用庫存博差價的風險買賣。

其實風險本身就是商品,比如你有一雙犀利的風險之眼。你可以看出給每個人的信用等級,你就可以開一家小貸公司,把不還錢的風險從有錢人手裡買來,賺取利潤。

再比如你能更準確的判斷一種癌症的發病幾率,你可以試著用保險的方式,把這種風險從害怕的癌症的的人手中買過來,並從中賺錢。

所以,要學會善於經營自己的風險。高手買入風險,賺取利潤。次之賣出風險,以求自保。最次的無視風險,聽天由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