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去溼氣?

01年D姓姐姐


溼氣有分兩種,寒熱之分,所以祛溼氣首先要先要弄明白寒溼還是溼熱。

一、寒溼形成的原因

寒多為脾虛導致。若體外空氣潮溼寒冷便會導致人體脾虛並且出現溼寒之證。

二、寒溼的表現

面色發青、發暗,口黏發甜、食慾不振、怕冷、手足冷、易水腫、大便不成形、舌苔白厚有齒痕。

三、如何祛寒溼

若要解決溼寒之邪,便需祛溼溫中。在飲食上不要食用生冷食物,以免傷脾加重溼寒。

1、山藥薏米粥

用山藥、薏米、茯苓熬粥服用,可健脾益氣、祛溼昇陽。堅持服用可令人體內溼寒之邪消失。

2、生薑大棗茶

大棗、生薑、紅茶。用沸水沖泡5分鐘即成。每日1劑,分3次溫飲食棗。生薑驅寒,紅棗補血,姜棗健脾養胃療效很好,適用於體寒脾弱者。

3、生薑黑糖湯

小黃姜、黑糖,熬製30分鐘飲用暖胃去溼寒。

四、溼熱形成的原因

多為脾失健運導致。若感受溼熱、偏嗜肥甘厚膩、思慮過度,導致脾失健運生溼,溼鬱化熱,溼熱乃成。

五、溼熱的表現

口乾、口苦、口臭,皮膚油膩、痘痘痤瘡,怕熱易出汗,大便粘或便秘,舌苔黃膩厚。

六、如何祛溼熱

1、宜食祛溼食物如綠豆、冬瓜、絲瓜、苦瓜、黃瓜、西瓜、赤小豆、山藥、蓮子、茯苓、蠶豆、鴨肉、鯽魚、白菜、捲心菜、空心菜等。

2、粥:茯苓、白朮、小米、大米各適量,每天煮粥喝,健脾祛溼養胃。

3、湯:冬瓜、赤小豆、排骨各適量煲湯,可以清熱利溼。

4、忌食食物甜食、甘甜飲料(如可樂,雪碧等)、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八角、蔥等)、酒、肥甘厚味(如肥魚大肉)。


婦科醫生老魚


1、平時多運動

體內溼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這些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願活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溼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溼氣攻入脾臟,引發一系列的病症。

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溼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2、飲食要清淡

腸胃系統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

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經常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姜,降低蔬菜的寒涼性質。

3、避免潮溼

我們人體內產生溼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經常在潮溼、陰冷的環境中,就容易導致溼氣入侵體內。


日常生活中應留心下列事項:

1.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溼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痠痛。

2.潮溼下雨天減少外出。

3.不要穿潮溼未乾的衣服,不要蓋潮溼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乾身體,吹乾頭髮。

4.房間內的溼氣如果很重,建議多開窗透氣。如果外界溼氣也很重,還可以打開風扇、空調,藉助這些電器保持空氣的對流。

4、薏米煮粥,淮山煲湯

可以選擇紅豆、茯苓、淮山、黨參等,放到煲湯材料中,或者煲成粥、煮水喝,都可以利尿、除溼,對水腫的人尤其有效。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種方法都有利尿的作用,不適宜尿多的人食用。


5、多吃蔥、姜、蒜


蔥、姜、蒜不僅是家裡常用的調味料,還具有不可替代的藥用價值。我們可以嘗試在家裡煮一碗熱辣辣的薑湯,用薑湯的絕妙效用將體內的溼氣逼散出來,待到全身發過汗以後,病症就會有所緩解,這個辦法同樣適用於淋雨後預防感冒。


如果在陰溼天氣時出現腸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皮膚起疹子、雀斑加重等情況,就要多注意體內的溼氣哦~


Swanson斯旺森


1.早上喝加薑片的紅糖水

2.可時常吃薏米粥

3.堅持晚上九點泡熱水腳二十多分鐘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