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深處的“小香港”——洛南“三線”衛東廠的前世今生【2】

謝謝大家關注。接上期繼續“三線”軍工企業洛南衛東廠的故事。

深山裡的“小香港”

衛東鎮東湖村80多歲的張南方老人,無法忘卻衛東“四廠一院”曾經繁華熱鬧的過往。如今,對所有來到這裡尋訪昔日繁華與神秘的人們,老人都要一遍又一遍地講。和衛東許許多多曾見證過衛東“四廠一院”前世今生的村民一樣,這裡的一切已經刻進了他們的記憶深處,這裡曾經讓他們第一次感受到都市的氣息。

老張頭說,那時候,這兒的人口差不多有2萬。白天街道上人來人往,繁華得很,晚上路燈一字排開,街道就跟白天一樣。“這兒通電的時候,洛南縣城還經常點煤油燈呢”,老張頭自豪地說。提起“衛東百貨商店”,老張頭顯得格外自豪:“這百貨商店,當時在整個商洛地區貨物都是最全的,一天到晚不關門,縣城裡的人都跑到這兒買東西,百貨商店裡的東西不僅全,而且洋氣,洛南縣城裡沒有。這旁邊灰色的高樓,是當時的銀行、食堂、糧站、旅社,當時人們都稱我們這是‘小香港’。”


秦嶺深處的“小香港”——洛南“三線”衛東廠的前世今生【2】

辦公樓下的燈光球場

我大學畢業工作後的第一雙皮鞋就是在衛東商店買的。我清楚地記得,當年要去西安開會,沒有像樣的鞋子,想買一雙自己想要的皮鞋,但是走遍洛南縣城沒有買到,恰好我的同事王興林的哥哥就在衛東商店工作,我們就騎著自行車趕到衛東,果然在愛那兒買到了我想要的鞋跟高、鞋頭尖的時尚牛皮鞋。

說起當年的406衛東醫院,村民們同樣充滿自豪:當年,這醫院的醫生水平就是高,醫院的條件太好的,連縣城都比不了,就連縣城、商縣的病人都託關係到衛東醫院住院看病。

在那個物質和精神極度匱乏的歲月,衛東人卻在感受著連洛南縣城人都不敢想象的潮流生活。他們能夠經常看電影,許多人是在這裡第一次看到了傳說中的電影。60多歲的村民楊社民記得,每到週末或節日,4310廠的燈光球場上經常放電影,甚至有洛南縣城和商縣的人都要趕幾十里路來衛東看電影。

這裡擁有著當時商洛地區的許多個第一:第一個燈光球場,第一個影劇院,第一個建起職工子弟學校,第一個建起設施一流的職工醫院……


秦嶺深處的“小香港”——洛南“三線”衛東廠的前世今生【2】

曾經熱鬧非凡的影劇舞臺


被改變了生活與命運的衛東人

在衛東廠區的一面牆上,一塊寫著《衛兵職責》的黑板,現在依然清晰無比:

一、按照規定著裝並佩戴武器彈藥。

二、熟悉任務和警衛區域內的地貌、地物等情況,熟悉並正確使用口令、信號。

三、時刻保持警惕,嚴密監視警衛區域。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堅守崗位。武器不得離身,嚴禁無辜(故)上膛。

四、精神飽滿,姿態端正,不得有任何影響衛兵形象和警務任務的行為。

……


秦嶺深處的“小香港”——洛南“三線”衛東廠的前世今生【2】

現在依然清晰看見的《衛兵職責》

這塊黑板曾經是廠外的人們無法看到的。當人們看到這塊牌子的時候,才知道廠子大門口曾經站崗的警衛人員手裡的武器不是用來唬人的,而是真傢伙,荷槍實彈。

的確,對於衛東村民來說,衛東四個廠子是那麼神秘的。不知道生產什麼,生產的東西運往哪裡,用在什麼地方;他們只知道這是關係到國防安全的國防廠。60多歲的村民楊社民說:“那時候,廠子管得非常嚴格,村民不得入內,具體生產啥,十分保密,生活區只有等到開放時才能允許廠外人進出。”

但是,他們知道,這神秘的國防四廠改變了他們的生活乃至命運。

荒草叢生的山溝,鳥不拉屎的荒坡,缺水乾旱的田野,貧窮衰敗的村莊,在短短几年間變成了城市的摸樣,寬闊的水泥街道,夜晚燈火璀璨;高高低低的樓房,應有盡有的商店,還有學校、醫院、旅館、國營食堂、國營糧站、郵電所、派出所……衛東,儼然成為洛南縣另一個經濟、文化、體育和商業中心。他們祖祖輩輩誰想過,突然之間他們就走進了城鎮,就成了這個城鎮的一員,分享著城鎮所能夠帶來的一切。


秦嶺深處的“小香港”——洛南“三線”衛東廠的前世今生【2】

“四廠一院”當時的旅館

“四廠一院”建成後,給村民帶來了機會。過去不起眼不值錢的蔬菜、核桃、柿餅乃至洋芋、大豆等土特產,有了市場,他們也便有了收入。

那時候人們的生活極為困難。衛東廠給衛東的人們供菜、供糧。廠子從外地購回的、讓村民們萬份稀罕的大米、各類蔬菜以及各種水果,都會時不時地給村名供應。許多村民是第一次吃到他們沒有見過的香蕉、橘子等水果。70多歲的劉大媽說,她吃到過廠子供應的橘子,又酸又甜的,這輩子第一次吃到。

因為有洛南條件最好的醫院,當地人看病不再是個難事。劉大媽說,他的眼睛不好,看了多少年沒有看好,在衛東醫院看好了。

而當地孩子也不再為上學發愁。這裡有廠子的子弟學校“向陽中學”,有子弟小學以及當時洛南縣城都少見的幼兒園,孩子們在這裡可以接受到當時最優質的教育。


秦嶺深處的“小香港”——洛南“三線”衛東廠的前世今生【2】

現在依然高聳的廠區大門

雖然是在深山溝裡,但是時尚潮流的生活並沒有缺席。衛東當地的年輕人不僅可以看到氣質優雅、打扮時髦又說著標準普通話的漂亮女孩、英俊小夥,耳濡目染,舉手投足隨之被改變,而且還可以盡情地融入潮流。到上個世紀80年代,當時的流行音樂、喇叭褲、太陽鏡是從這裡開始的,外面世界絲絲縷縷的精彩是從這裡走進大山的。因而,對於許多洛南人來說,衛東當地村裡的那些小夥子,雖然也是農民,但是總覺得穿著打扮洋氣,有氣質,說話得體。

建廠要徵用土地,一些村民的房子少不了拆遷。被徵用了土地或被拆遷房子的人家,其子女就被招進廠裡成為國防廠的工人。今年81歲張拴娃,他家的地和房子就被徵用。1969年10月,“853”廠開始投產,由政府出面,按“家屬工”政策,張拴娃被正式招工進了廠子。與他一起招進去的還有10個人。他清楚地記得,他第一個月的工資是42塊4毛1分錢。

張南方老人的兒子張耀鋒也是被招進廠子的正式職工。張耀鋒說,當時很多村民被招去當了工人,家裡經濟好轉了,當地小夥子也學起了城裡人趕時髦,穿上了喇叭褲、板兒鞋。張耀鋒無不自豪地說:“那時我們一家人經濟比現在吃商品糧戶口的還好。”

張南方老人說,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正是外村人生活艱難的時候,衛東人的日子卻是最舒坦的。村裡小夥子當工人掙錢,村民種地賣農副產品也能賺錢。曾經擔任西湖村會計的周道榮老人說,東湖和西湖村共有村民1800多人,過去窮,小夥子娶不起媳婦。“四廠一院”建好後,許多村民在廠裡當工人做副業工,家裡經濟好轉了,蓋起了房子,娶了媳婦。

在衛東人的命運因衛東廠而改變的同時,洛南青年的命運也被改變。人們以進國防廠做個工人而自豪。704、衛東廠的身份對洛南年輕來說是多麼令人豔羨。因此,上個世紀70年至80年代,許多幹部職工子女在初中或高中畢業後,毅然放棄考中考、高考,而是以招進國防廠做個工人作為第一選擇。

衛東人的生活與命運因衛東廠而改變。

原創作品,選自本人長篇系列散文《千里走洛河》。未完待續,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