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兵不如齊、楚強壯,彪悍不敵秦,是如何抵禦六國虎狼之師的呢?

大馬哈魚12


我字多,看我!不能這麼小瞧韓國,韓國還是有一些出色之處的,要不怎麼成為七雄之一呢。

戰國七雄分別是:燕、趙、韓、魏、齊、秦、楚七個國家,也有人認為韓國並不能算在七雄的行列之中,因為在我們的印象中其他六國各有強弱,如齊國曾稱霸春秋、趙武靈王帶領趙國走向強大、戰國早期魏國持續稱雄天下等,唯獨沒有韓國的輝煌時期。但是韓國卻又有將近兩百年的歷史,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三家分晉、韓國稱雄

公元前403年韓國出現,不過這時候的韓國還只是依附在晉國之下的一個小家族而已,但是因為晉獻公殘殺兄弟導致卿族勢力龐大,所以就給了韓國這些卿族成長的機會,到了晉文公時期已經無力改正這樣的狀況只能隨波逐流,同時發展的還有趙國、魏國等一眾家族。

公元前453年是一個具有跨時代意義的年代,就是在這個年代中韓、趙、魏成功瓜分了晉國,將晉國一分為三,三個家族都佔領了部分領地,歷史中也將這個時代之前劃分為春秋,這個時代之後劃分為戰國。雖然韓國獲得的領地不如其他兩個國家,但是相比較一眾小國來說,已經算是非常強大了。

但是相比較其他國家來說韓國還是非常弱小的,從秦國第一個消滅的國家就是韓國就可以看出。韓國存在的時間有將近兩百年,其中早期五十年還是晉國一個家族,真正意義上的韓國只有將近一百五十年的歷史,那麼韓國是如何在這一百五十年生存下去的呢?

武器強大

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

當時趙國有騎兵,魏國有魏武卒,秦國有銳士,那麼韓國有什麼呢?沒錯,就是弓弩手,在韓國弓弩手的選拔是非常嚴格的,並且據記載韓國的強弩實為戰國之最強,強到什麼地步了呢?

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

不僅僅是弩,從韓國製造出來的劍也是鋒利無比,有“路斷水馬,水截鵠雁”這樣的評價,這是因為韓國有著戰國最大的冶煉工廠,所以在兵器上一直比其他國家要先進,可以說這就是韓國的屏障之一,憑藉著武器的先進來抵抗其他國家短時間內是沒有問題的。

申不害變法

春秋時期齊桓公任用管仲變法致使齊國稱霸,戰國初期魏國任用李悝變法讓魏國成為戰國初期老大,秦國任用商鞅變法讓秦國走向統一之路,趙國有趙武靈王變法一時間可以抵抗秦國,這些事實證明國家能夠強大必然依靠變法。

韓國也不願意成為別人的小弟,所以任用申不害變法,申不害跟商鞅都是法家代表人物,但是兩人的變法方向截然不同,申不害變法主要依靠君主為核心,就是君主英明則天下太平,而商鞅則是以法治國為核心,君王只需要按照固定的制度進行就可以。

雖說申不害的變法有些侷限性,侷限於君王是否是一個賢明之君,而當時的韓昭侯恰巧是一個賢明之人,從他敢於任命申不害變法就能看出,韓昭侯在位的一段時間內確實做到了國家強大致使其他強國不敢來犯,但是隨著韓昭侯的去世,申不害的變法也宣告失敗,但變法的這段時間已經讓韓國有了一定的基礎,在有兵器和變法的前提下,抵抗其他六國一段時間必然不是問題。

既然韓國擁有最強大的武器和一時的變法成功,那麼我們就可以再思考一個問題:韓國有沒有可能成為像楚國、齊國這樣的超級大國?

答案是不可能,儘管韓國的武器最為強大並且變法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韓國依舊不可能成為像其他國家一樣的強國。

這是因為韓國的侷限性太大,首先從所處的位置看,韓國雖然位於中原但是封地卻沒有同為中原國家的魏國大,並且周圍都是強國沒有一點向外延伸的可能,而在戰國中領地的擴大也就意味著實力的增強,可見在地理之上韓國就處於一個相對弱勢的狀態。

再從其他角度看,韓國位於中原就像是一塊肥肉,並且還擁有著戰國最大的冶煉工廠能源源不斷的提供厲害的兵器,光是這兩點就會被其他國家瘋狂針對,如果韓國真的要攻打其他國家的話,那麼其他強國也就順理成章進而對韓國發動攻擊從而瓜分其土地。

結語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這句話跟韓國比較合適,韓國雖然為小國但卻有著其他國家所沒有的東西,這就是“懷璧其罪”,而縱觀韓國進行的一系列措施來看,韓國就好像一直在自保,如果韓國瓜分到的土地好一點的話或許還是有跟其他國家爭雄的機會的,但是歷史沒有如果。

感謝閱讀,如果覺得不錯,關注+點贊就是您對文青創作內容的最大認可,謝謝。


文青聊史


在戰國史上,位列“七雄”的韓國是個不顯眼的存在,圍繞它的一些戰事也大多以失敗為結局。像題目說的,兵不如齊、楚強壯,彪悍不敵秦。那夾在各國之間韓國靠什麼在諸侯爭霸的局勢中立足呢?

兵器之利

韓國境內有當時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宜陽鐵礦,擁有發達的工商業和最先進的兵工業,所以韓國在當時有著戰國時期最優秀的兵器裝備。

史載:天下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

韓國的弩能射800米之外,這個射程可不是開玩笑的,在那個防具落後,醫療條件又不夠的年代,被韓弩射中的話基本就是個死。不光射程誇張,威力和精準度也不可小覷,“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完全是戰國初期的強大殺器。

韓國的寶劍也是鋒利無比,能“陸斷牛馬,水劫鵠雁”。擁有強兵利器的韓國在當時也是一隻不可輕視的精銳力量。“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蹠勁弩,帶利劍,一人當百,不足言也”。

明君能相

史載韓氏是周武王後裔,韓國的祖先是當時只是晉國大臣的韓厥。下宮之難,晉國國君晉景公輕信趙同等人要造反的誣告,號召諸卿出兵攻打當時手握兵權的趙氏,只有韓厥反對,並將“趙氏孤兒”趙武收入韓氏,百般呵護,再後又力保趙氏後裔趙武重新得封。待到晉悼公即位,趙氏復出,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晉國正卿。後來“三家分晉”,韓國才能佔一份。

韓國立國之後爭戰不斷,三晉之一的魏國在李悝變法之後迅速強大,成為戰國初期的天下霸主。這個時候韓國已經窮弱,而當時在位的韓昭侯啟用了被韓國吞併的鄭國人申不害,公元前351年任其為韓相,發動變法,實行改革。

《史記·韓世家》載:“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

然而申不害之後,韓國人才凋零,再也沒有什麼大的發展,並在周邊大國的侵襲下,土地越來越小,國力日漸衰弱,最終被秦國首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