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桥13根铁链一万多个铁环40吨,在三百年前的条件下,如何建造?

何昆峰


那时候我们都学过一篇课文,叫做飞夺泸定桥,很敬佩当年那些先烈们的勇气和精神,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泸定桥已经建成300多年了。

泸定桥全桥共有13根铁链和1万多个铁环,总重量达到40吨,在清朝的时候,全是人力建造,没有使用任何现代化的机器。

让人惊叹的是这13根铁索,有12,162个铁环连接,每个铁环重6.7斤,总重量达到40吨,全长103米,桥面三米宽,整座桥由9根铁索做底,两侧分别用两根铁环做扶手。

在古代这是一项繁琐且重量极大的工作,即便是放在今天拥有的高科技的机械工程技术,也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

那么放在300年前的清朝古人又是怎样将铁索拉过大渡河将两岸连接起来并且建造完成呢?

在历史上,据说当时康熙年间,康熙皇帝下令由四川提督岳龙生负责建造泸定桥,这里是当年四川通往西康西藏地区的交通要道来往商旅甚多。

当年没有建桥之前,人们要过大渡河,必须依靠竹索和藤所,或者是用附近的三个渡口渡过大渡河,只是因为水流湍急,过河非常艰险,人们一不小心就被湍急的河流冲走,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加深当时的四川和康藏地区的联系,清政府决定在河谷狭窄地势低平,水流较缓的泸定城西建造悬索桥梁,泸定桥于康熙44年,也就是1705年动工,由于是康熙皇帝御批的,所以被称为皇桥,民间又称之为铁索桥,第2年竣工。

总跨度为101.6米,宽度为2.8米,底部距离枯水时的水面约14.5米,铁索每根长127.45米,重约2.5吨,有5万口粗细,由800~900个扁环扣连而成。

很多人都讲不明白这座悬桥在古代人们是怎样建造出来的,其实古人确实是非常有智慧的,虽然他们曾经尝试过把铁锁运到大渡河边,然后再用渡船,将铁索运到对岸,是很容易,因为铁锁太重,渡船还没有到达对岸就会翻船。

这让当时的建筑工匠们非常头大,幸好在纠结的时候,有一个和尚提出使用索渡的方式将铁索运到对岸。

具体的方式是,先把大渡河的两岸对称建造好桥墩在桥墩里面安装上一个类似于转盘的结构,再从转盘上拉出一根绳子,绳子两边再用绳子套上一些竹筒,然后通过这些竹筒把铁锁穿过竹筒,再转动转盘,把铁锁拉过去了。

前面我们也说过了,这座铁锁桥质量极佳,铁索的粗细有碗口大小,所以能够历经几百年之久而不损坏。

当然,除此之外,为了保证大桥的建造质量,当时的四川铁路岳龙生命令制造铁环的工匠在自己的铁环上刻上名字,如果今后哪一个铁环出了问题,就去找相关的工匠负责,轻则处罚,重则处死,所以能够保证泸定桥坚固耐用。

除此之外,当时建完桥之后,为了保证安全,每天仅允许定时通行,并限制同时过桥的人数,就保证了铁桥的持久耐用。

可以说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我国的桥梁建造也是历史悠久的且充满才情和智慧的。


历史好奇怪


泸定桥全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横贯两岸,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像这样一个铁索桥并非近现代的产物,它修建于300多年的康熙年间,在当时可没有什么机械,基本全靠人力。那么,300多年前的工匠们到底是如何在大渡河上修建的泸定桥呢?

泸定桥又称大渡桥、铁索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上。据史书记载,泸定桥建于清康熙44年(1705年),康熙皇帝之所以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这偏远的地方修建这个铁索桥,并非是什么民生建设,而是因为此处是进入西藏的要道,为了方便运兵,平定准噶尔之乱而修建。因此,在修建完成后,康熙皇帝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横批为“一统河山”。

泸定桥的13根铁链,一万多个铁环,重达40多吨,在古代修建这样一个铁索桥简直是难于上青天。在当地相传,在修建铁索桥的时候,用了很多方法,一直都无法将13根铁链牵到对岸。于是乎,有一位自称噶达的藏族大力士,两腋各夹1根铁链乘船渡江安装,但当他运完13根铁链后,他因为劳累过度而不幸死亡。



据史料记载,上面关于大力士渡江安装铁链的说法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历史的真相是300多年前,古代的工匠们在修建铁索桥的时候,的确是遇到了13根铁链牵链渡江的大难题。为此,能工巧匠们召开研讨会,最后采用了索渡的原理,就是以粗竹索系于两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个短竹筒,再把铁链系在竹筒上,然后从对岸拉动拴好在竹筒上的绳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连带铁链拉到了对岸。解决了这个大难题后,工匠们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将这座40多吨的铁索桥给修建完成了,堪称神速。



这座有300多岁高龄的铁索桥,有太多的故事,它见证了很多历史事件。1935年5月29日,红军长征途经这里,当时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为了抢渡大渡河。红军以22位勇士为先导的突击队,他们身挂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索链向东桥头猛扑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一举消灭桥头守卫,夺取了泸定桥。飞夺泸定桥打开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通道,对于我军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从修建到现在已经使用了300多年,并且至今服务于当地的百姓,这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代的桥梁质量,不像现在的一些刚修建成的大桥风一吹就倒了,豆腐渣工程,简直就是在开玩笑呀!


密探零零发


泸定桥修建方法如下


老婆的奥利奥


泸定桥又被人叫做大渡桥、铁索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建成于康熙年间的1706年。康熙当年有感于川藏地区交通不便,为了加强川藏地区的文化经济交流,特意颁下谕旨修建了泸定桥。

泸定桥全长103米,桥宽3米,整座桥由9根铁索为底,两边各2根铁索作扶手,总计13根铁索组成。这13根铁索一共使用了12162个铁环连接而成,总重量达到了四十多吨,平均每个铁环的重量超过6.7市斤。如此重的铁索,在那个工程器械并不发达的年代,工匠们是如何将铁索拉过大渡河,将两岸连接起来的呢?

当时建造的工匠们本来也为这个问题烦恼,但是后来有人提出一个方案,说先在两边建造桥墩,桥墩内设置转盘,然后拉一根粗壮的绳子先连接两边,在绳子上套上一定数量的竹筒。接着把铁索一节节地穿过竹筒,然后对面转动转盘,慢慢地将绳子拉过去,铁索自然也就跟着过去了。铁索到达对岸之后,再将铁索固定在转盘上,转动转盘,调整铁索的弧度即可。

工匠们照着那个人说的做,果然成功了。泸定桥建成之后,康熙皇帝还特意为它题了名,刻在石碑上,立于泸定桥旁边。

据说,由于这座桥是康熙皇帝亲自下令建造的,所以当时负责督建这座桥的四川提督岳升龙,对这座桥的质量把控很严格,他命令制造每个铁环的工匠都必须将自己的名字刻在铁环上,如果今后哪一个铁环出现了质量问题,就要找哪个工匠问责,轻则处罚,重则处死。所以工匠们自然不敢怠慢,最后保质保量地打造好了每一个铁环。这也是为什么泸定桥经历了三百多年的风雨,至今依然能够使用的原因之一。

与泸定桥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有很多。

太平天国时期,石达开曾今在大渡河率领三万将士与清军在此交战一个多月,最终石达开没能赶到泸定桥就被清军围困,导致全军覆没。

1935年5月29日,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途经大渡河,面对国民党的前后追堵,毛主席下令强渡大渡河。这个时候,22位英勇的士兵自愿组成突击队,成为飞夺泸定桥的排头兵。后来,红军成功渡过大渡河,而那22位英雄大多数都葬身在了大渡河。由于当时事发紧急,参入突击队的人员名册都没来得及记录下来。时至今日,我们也只能知道他们其中8个人的名字。其余14人我们连他们是谁,来自哪里都不知道。8个英雄的名字分别是:

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刘梓华、赵长发、杨田铭、云贵川

泸定桥除了保留了我国古代精湛的制造技艺之外,也记载了我国革命的发展历史,它不仅仅是一座桥,也是一种不屈服精神的传承!


围炉煮酒话春秋


一般去西藏自驾游,都会在泸定停留一下,吃顿饭,之后看一下泸定桥,因为泸定桥是一个在课本上,经常提到的一个建筑物,但是却没有见过的人有很多,泸定桥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一场战役,叫飞夺泸定桥,之后这场战役,取得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工农红军的胜利,这座桥功不可没。

泸定桥始建于,315年前,应该是在1705年建成的,这座桥的建设成功,意味着汉族和藏族两个民族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那个时候的技术,的确没那么先进,但是,人类的智慧永远都是这样前进的,这座桥,是由一两万个铁环,拉成了一条条的铁链,之后再铁链子上边,铺装木板,变成桥样子。

古人的智慧,我们无法想象,你也无法想象万里长城是怎么建好,更无法想象,秦始皇的墓是怎么建好的,也无法想象,金字塔是怎么建好的,总之,他留下了一个文明,泸定桥的建设,还是有据可查的,因为这属于近代史,距离我们现在也只有300多年,其实建设这样桥,对于现代工业技术来讲,并不是很难,但是对于当时的条件,的确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据说是用竹子,拉过去的。

从成都到西藏,有很多座桥,金沙江大桥,怒江大桥,特别是到了通麦大桥,我们能看到三个桥,是不同历史时期建设的,最新建设的通麦大桥,应该是2017年通车,之前的通麦大桥,都是单边通行的,包括现在过了巴塘以后到芒康,过金沙江大桥的时候,也是单边通行,很有意思的。



超级自驾游


300年前,既没有大型延伸机械,也没有紧固机械,更没有重力转换拉力机械等大型工程设备,想要架设这么一座铁链泸定桥,绝对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

虽然,13根铁链的总重是21吨,并非40吨,而40吨应指全桥铁件重。但是,每根铁链也有1.5吨,想要将其从一边跨过100多米湍急的河流,并拉伸到对岸,这在当时的条件下绝对很不简单。同时,还有铸索(环)、紧索、固定、筑基、修复等过程,难度应该更大。

那么,当时的人们又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又是如何保证工程质量的,为什么不建拱桥或木桥而要建铁链桥呢?

铸索(环)

铸铁索(环)时,先备好模箱,一环铸好后,立刻埋于沙泥模中,并用模棍连通。接着,取出火中刚刚铸造的开槽环,通过模棍套入前一环中。然后,用模棍挤压开槽环,并使开槽合拢。这时,还是高温的铸环便会在空气中慢慢冷却,最终实现无缝对接,一环扣一环。

为了确保铸索(环)的质量,清朝专门从陕西汉中府聘请当时非常有名的金火匠马之常为铁工掌脉师傅。同时,又以清军化林营参将杜汝昆和守备杨君强为监工,并要求每个铁环必须打上铁工记号。一旦出现差错,轻者处罚二十大板,重者杀头。

因此,在所铸的13根铁索链上的12164个铁环,几乎没有出现过太大问题。其中,每根铁索链长101.67米,重约1.5吨。

过岸

铁索链在数百里外的泸定县铸好后,通过本环槽圆轮架装上船,然后运到泸定桥的施工地点,并准备引索过河。

最先,多数人的想法就是用小船载着铁链由东岸运到西岸。结果,由于链重水急,船刚划到大渡河中央便被掀翻。如此载运三次均未成功,而且损失三条铁链,只好放弃。

至于大船,修建泸定桥的河流段应不具备行驶条件。否则,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了。

后来,红军之所以选择“飞夺泸定桥”,而不是用船过河。一是用小船渡河时间不允许;二是水流湍急,小船很容易翻,风险更大。同时,石达开过不了大渡河的主要原因也是河水湍急。

所以,当时用小船载运铁链过河应该是行不通的。

这时,据说在工程组的会议上,有人提议在弓箭的箭尾绑上一根很长的细线射到对岸,再用细线将两根粗绳牵引过去,然后再用粗绳将铁链牵引过去。

结果,由于铁链太重,跨距较远,根本拉不到对岸。这时,又有人提议将两根粗绳固定在东西两岸,并在两根粗绳中间绑上数根套着竹筒的较粗横木。然后,将铁链架在横木上,再用粗绳牵引。从而,通过竹筒的滚动,就很容易将铁链拉到对面,并且也为固定和“紧索”提供了方便。

紧索

在牵引13根铁链过河前,便有9根铁链已被提前固定在建好的桥头桥台落井中的链底基座上(地龙桩),另外4根扶手铁链则被固定在牵拉基座上(卧龙桩)。

然后,将13根铁链分别先后放入装好的绞盘卡槽内,通过七、八十名劳工推动绞盘上的横木,从而借助绞盘转动的力量将铁链拉直,并进行固定。其动力原理同古代起放城门吊桥所用的绞盘基本是一个道理。

固索

据估算,东岸桥台自重约2300吨,而13根铁链作用在桥台的总拉力约为210吨。所以,将13根铁链通过绞盘固定在桥台落井中的地龙桩上,绝对可以安全承载铁链桥的正常通行拉力。

检修

据史料记载,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十月,泸定桥的9根铁链忽然断裂,并造成数十人溺水身亡。次年春,再次铸索,并换上了新铁链。之后,朝廷规定三年一大修,一年一小修。

大修时,须将13根铁链全部拆卸到东岸,并对每个铁环仔细检查。只要有一个铁环出现损伤,便会整根更换。因此,后来铁索泸定桥再也没有发生过安全问题。

铁源

据《泸定县志》记载,泸定桥所用的铁,产自数百里外的泸定县荣经铁矿。当时,铁匠门夜以继日,历时达1年之久,才铸好泸定桥所需的40多吨铁件。

工人

建桥所需的工人,主要由当地的冷碛、沈村两大土司组织。

桥争

建桥起初,原本想建成木桥或石拱桥。结果,相关专家讨论后认为,石拱桥一旦发生地震,很容易断裂,而木桥则很容易被大渡河的水流冲毁。因此,才决定铁索建桥。

不锈

后来有人惊奇地发现,300多年来,泸定桥上的铁索依旧光亮如新,很是不解。因为,一般情况下,长期放置的铁器都会生锈。

对此,据当地人说,泸定县地区属于干热河谷,空气干燥,风力强劲。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空气中水分子对铁索的锈蚀,就算家中长期放置的镰刀也很少生锈。


祥子谈历史


在四川的大渡河上,存在着这么一座闻名全国的桥,这座桥非常特殊,主体是由13根铁索构建而成,铁索中的铁环重达40多吨、全桥长达100多米。

在那时而湍急时而平缓的大渡河上,这座桥坚守了200多年的时间,在这200多年的时间中,它一直横亘在大渡河的河流两岸,默默地为河流两岸的川区、藏区人民提供了许多的出行便利。

这座桥就是改变了我们现如今历史的泸定桥。

建造泸定桥的原因

在泸定桥出现之前,人们只能依靠小小的木船往来于大渡河两岸之间。

如果是平时河流平缓的时候还好,人们出行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如果河水暴涨的话,那么是没有什么人敢乘坐那些小木船往来于湍急的大渡河两岸的。

在这个时候,要是河流两岸有人想要运送什么保质期不长的货物,那么他们绝对会蒙受巨大的损失,毕竟等到水流平缓的时候,他们的货物早就已经变质得不成样子了。


在清朝康熙年间的时候,为了解决这大渡河两岸的交通问题,泸定桥就出现在了历史之中。

当时在经过康熙皇帝的同意之后,四川当地的官府着手筹备起了造桥事宜。

造桥的方法

按照那个时候的造桥技术,人们是根本不可能在如此宽广的大渡河间造一座砖石桥的,于是为了顺利完成造桥任务,充满着智慧的古人们就想出了用铁索造桥的方法。

想法产生出来后,下一步就是造桥工程的开启。

为了造这座桥,官府调集了40多吨的铁料以及众多匠人来到河流一侧,就地铸造起了制作铁锁的铁环。

那时候,因为造桥事关重大、容不得出半点错误,所以在匠人们铸造每一枚铁环的时候,他们都必须在铁环上留下自己的标记,这样如果将来哪一天出了什么差错,也能找得到人负责。

在铁索制造完成之后,造桥工程又进入了下一步。

在这下一步里,人们需要把位于河流一端的铁索拉到另一端,以此连接河流两端。

但是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如果用船只运输的话,因为这些铁索太过于沉重,那时候的小木船是根本没有足够的动力把这些铁索拉到河流对岸的。

因此为了解决问题,古人们再度发挥了自己的智慧。

接下来,他们想到了一个方法。

在这个方法中,他们需要先准备一些粗大的绳索,将这些绳索的一端固定在河流的一端,绳索的另一端放在船上用船给运输到河流的另一端,打算先用绳索连接好河流两岸,再用这些绳索把沉重的铁索拉到河流的另一端。


为了能在拉铁索的时候固定好铁索,他们又找来了一些非常粗壮的竹子掏空制作成竹筒,用这些竹筒穿在绳索上,然后再用铁索固定在绳索和竹筒之间。

在做好这些准备之后,对面的人就可以用轮盘拉动另一端的绳索把铁索拉到对岸了。

过大渡河并不只有泸定桥途径

在不了解实情的情况下,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过大渡河只能走泸定桥,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果无法通过泸定桥的话,那么是可以选择从一些合适的渡场坐船抵达河流对岸的。

在清朝中后期的时候,太平天国的将领石达开就是打算乘坐船只带领军队渡过大渡河的。

原本,走泸定桥比较保险、省力一些,但是由于当时他们的军队和泸定桥之间还隔着一条河流,所以他们放弃了泸定桥路线,直接就在大渡河旁制造起了木船。


只不过在他们建造好船只之后,大渡河恰巧河水暴涨、阻断了他们的去路,因此他们才经历到了被清军围剿的下场。

我军的情况和石达开的情况有所不同,在我军度过大渡河的时候,他们和泸定桥之间并没有河流的阻隔,直接就能前往泸定桥方向、抵达对岸。

但是因为泸定桥的对岸有着军阀势力的把守,所以为了安全起见,我军就派遣了一支部队提前坐船抵达河流对岸,让他们和河流这边的夺桥部队互相呼应,在两面夹击下,这才夺下了泸定桥、争得了一丝生机。


孤客生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泸定桥一桥飞架,为为四川入藏的咽喉要道和军事要津,被誉为“东环泸水三千里、西出盐光第一桥”。

古代名桥中,保留至今者都是石桥,但泸定桥是个例外,它是一座铁索桥,修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具体时间为1705至1706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面临宽100米,水流湍急的大渡河,工匠们是如何修建一座铁索桥的呢?

泸定桥的历史

川藏一向是我国古代的落后地区,地势险峻复杂,交通十分不便,特别是在清朝,虽然西藏成为大清版图的一部分,但由于交通困难,朝廷的力量很难牢牢控制这些地区。为了加强对藏区的控制,解决从汉区到藏区的交通难问题,康熙决定在大渡河上修建一座桥。

这座桥的地址被选定在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境内,故名泸定桥。

泸定桥的名字是康熙亲自定取并御笔亲书,字面意思是“泸定”,深层次寓意则是藏区、大西南乃至整个国家都统一安定,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泸定桥建成后成为沟通藏汉、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纽带,在历史上发挥了很大作用。

泸定桥的结构

大渡河两边都是悬崖,水流湍急,很难架设石桥,用木材建桥则容易腐朽,无法长时间使用,当时的工匠充分考虑大渡河一带的特殊情况,最后决定使用铁索架桥。

我国古代的冶铁技术十分发达,这为泸定桥的架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泸定桥全长103米,宽3米,严格而言,它不是一座完整的桥,而是一座桥的框架,只不过这座桥的框架全部是由粗细不一的铁链构成,每根铁链由862至997个不等的铁环相连,环环相扣,全桥13根铁链总共有12164个铁环,全桥总重超过40吨。

泸定桥的桥栏是4根粗大的铁链,左右两边各2根,铁链的两端牢牢固定在两岸的桥台里;桥底则并排着9根粗大的铁链形成底链,底链上敷设木板,构成桥面;桥栏与底链之间则每隔一段距离,使用稍细的铁链相连,如此构筑成一个整体。

泸定桥的技术

泸定桥是一个铁链桥,不使用任何石料,也几乎不用木材,全桥总重超过40吨。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如何建造的?谁有这么大力气,能在让沉重的铁索凌空飞渡,飞到对面呢?

据史料记载,一开始,参加建造泸定桥的工匠们对这个问题十分头疼,有人提出先固定铁链的一端,再用船运载这些铁链到另一端固定,但这个办法太过笨拙,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何况大渡河水流湍急,舟船很难平稳运送。

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大家集思广益,终于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索渡”。

工匠们先使用竹子编制的竹索系在两岸,然后在每根竹索上穿上十多个短竹筒,再把铁链系在这些竹筒上,竹索很坚韧,又很轻,从对岸使劲拉动绳索,就可以把竹筒连带着铁链一点点拉到对岸,既安全,又能省却不少力气。

铁链全部跨河就位后,工匠们再在两岸修建坚固的桥头,在桥头内开挖深井,井底使用大量生铁浇铸横向的卧龙桩和纵向地龙桩,最后把所有铁链的末端与地龙桩相连,就可以起到完美固定铁链的作用,无论多大力量,都不用担心铁链会被拉开。

飞夺泸定桥

说到泸定桥,就不得不说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大渡河是川藏地区极其重要的河流,也是必争之地,大量兵马想要渡过大渡河,如果没有大量舟船,就只能走泸定桥,但泸定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国民党又以重兵防守桥头,以强大火力封锁桥面,红军装备落后,没有重型武器,想要抢夺泸定桥简直是痴人说梦。

但事实证明,勇敢的红军战士完成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22名最精锐、最勇敢的战士奉命组成敢死队,他们以大无畏的勇气,冒着枪林弹雨,一边向敌人射击,一边在铁索桥上匍匐前进,最终成功突击到对岸,与东岸部队合围,一举攻占了泸定桥!

如此“惊、险、奇、绝”的战斗奇迹,只能用“飞夺”来形容。

无论是当年建造泸定桥的无名工匠,还是后来飞夺泸定桥的红军战士,他们的智慧和勇气都值得我们推崇和学习,让向这些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致敬!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感谢楼主的提问,我来解答一下:

泸定桥两岸的桥头古堡为传统木结构古建筑,为中国独有。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1705年),建成于康熙45年(1706年)。

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系国内独有。

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纪念地。

1961年,泸定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左右两边各2根,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每根铁链由862至997个熟铁手工打造的铁环相扣,总重量达21吨。底链上铺满木板,扶手与底链之间用小铁链相连接,这样就13根链为一个整体。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至于楼主说的怎么修筑的:

1.相传修桥的时候,13根铁链无法牵到对岸,用了许多方法都失败了。有一位自称噶达的藏族大力士,两腋各夹1根铁链乘船渡过西岸安装,当他运完13根铁链后,因过于劳累不幸死去。

2.实际上,在修建此桥时,荥经、汉源、天全等县召开研讨会后,能工巧匠云集于此,共商牵链渡江之计。最后采用了索渡的原理,即以粗竹索系于两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个短竹筒,再把铁链系在竹筒上,然后从对岸拉动原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绳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连带铁链拉到了对岸。






木乂韦


泸定桥在中国历史上诸多桥梁中,名气很小,并不算是历史名桥,只是在红军战士的一场堪称神迹的战斗的呼应中,这座并不出名的铁索桥才进入人们的视野。而毛主席的诗句更让这座数百年历史的铁索桥,成为了一种传奇和信仰。

康熙四十四年,泸定桥开始建造,当时,面临着从来没有过的难题,大渡河湍急无比,河两岸险峻异常,原有的工艺技术,对于建造石桥,木桥都有足够多的经验,但对于在如此环境中建造一座桥,几乎可以看成是白纸一张。

工匠们开始从援材料入手,大量经验丰富、技术超群的铁匠来到大渡河,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打造十三根巨大且坚固的铁索。

铁料是全国最好的铁料,而且工艺的要求近乎苛刻,甚至,一个铁环有问题都可能造成整个桥毁于一旦。于是,监工们一旦发现有偷工减料的情况发生,工匠就会受到极为严厉的惩罚。

八条大铁索,在工匠们夜以继日的辛苦工作中,终于成功打造出来。但,建造者面临着另外一个问题,这些大铁索如何固定?

史料对于这方面记载很少,而且有很多传说的成分在里面。在大量传说和少的可怜的史料中,我们大概可以了解一些事实,那就是泸定桥铁链固定的地方是由一个深入地面五米的地龙桩作为基础,将铁链的受力传到地面,而地龙桩上又是一个困龙桩将铁链固定在上面。

当然,理论上来说,这种做法可以将力大量传递到地面上,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付出很大的辛劳。

固定铁索的办法找到了,一个难题再次摆在工匠们的面前,那就是,如何把十三根铁索,运到对面?

在历史传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当工匠们束手无策的时候,出现了一个西藏的大喇嘛,力大无边,硬生生以一己之力把十三条铁链拽到对岸,而这个大喇嘛也力尽而亡。

虽然这个传说非常扯,但在历史记载中,这个问题的解决真的和一个番僧有关系。最初,人们是想要通过船,载着铁索渡到对岸,但大渡河的水太多湍急,而铁索也太重,根本没有办法如此做。

当所有人束手无策的时候,有一个番僧提出了这样一个建议,先用一根缆绳,连接两岸,然后在缆绳上安装一个竹筒作为滑轮使用,把铁链固定在竹筒上,拽动竹筒,将铁链带过来。于是,一个技术性难题就解决了。

经过无数人共同努力,这座铁索桥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完成了,这无疑是一个奇迹。但,真的像很多人说的那样,这个铁索桥,耸立三百多年不倒吗?当然不是,即使古人的技术水平再高,做工再精细,没有哪个可以做到三百年不坏。

在铁索桥建造成功后,地方官员就开始了维修保养工作,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基本成为常例。即便如此,在历史记录中,铁索桥依然出现多次断裂的记载,而且因为事故也死了不少人。因为这是过大渡河最近的道路,每次断裂,地方官员都会费尽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修复,保证人们的通行安全。

而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泸定桥,已经不是三百年前的那个泸定桥,虽然地龙桩、困龙桩和个别铁环还能依稀看到当时的风格,但铁链已经经过了无数次的修复,更换。

因此,泸定桥能够矗立三百多年而不倒,有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汗水,也有一代又一代人维护保养修缮的功劳。如果没有这些工匠,就不会有泸定桥的出现,如果没有那些默默无闻保养修缮的人,我们也就不可能在今天看到泸定桥的风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