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翻身節”哽咽!《白毛女》編劇、平山籍老作家楊潤身逝世

一提“翻身節”哽咽!《白毛女》編劇、平山籍老作家楊潤身逝世

燕趙晚報


天津市作家協會25日上午發佈訃告,著名作家,原中國作家協會天津分會副主席楊潤身24日晚間在天津因病逝世。楊潤身出生於河北平山,1947年任中共平山縣溫塘區委宣傳委員。

一提“翻身節”哽咽!《白毛女》編劇、平山籍老作家楊潤身逝世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著名作家、原中國作家協會天津分會副主席、離休幹部楊潤身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3月24日22時27分在天津逝世,享年97歲。

根據楊潤身同志生前遺願,喪事從簡,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

楊潤身同志追思會另行安排。

天津市作家協會

2020年3月25日

楊潤身簡歷

男1923年7月31日出生。漢族。1937年秋參加井陘抗日工作團,任勤務員;1938年晉察冀軍區第四軍分區八大隊宣傳隊隊員;1939年至1940年晉察冀民族民主革命中學劇團指導員;1941年晉察冀邊區第四專區前衛報社指導員;1942年至1946年,平山縣柴莊完小教師兼校長;1947年中共平山縣溫塘區委宣傳委員;1948年華北群眾劇社創作組。全國解放後到中央文學研究所學習三年。後到天津作協。現天津市作協副主席。

楊老一生是光輝卓絕的一生,也是碩果累累的一生,主要作品有話劇:《爐頭會》、《一碗飯》、《柴莊窮人翻身》、《前夜》等電影、《白毛女》(同人合作)、《探親記》、《山村會計》等。小說:《風雨柿子嶺》、《九莊奇聞》、《魔鬼的鎖鏈》、《白毛女和她的兒孫》、《白求恩的女兒》、《'天堂'裡的凡人》、《楊潤身小說選》等。

平山人的傑出代表,老區人的光輝典範,楊潤身先生永垂不朽!

|《燕趙晚報》2016年報道 :楊潤身談平山縣柴莊村“翻身節”

一提“翻身節”哽咽!《白毛女》編劇、平山籍老作家楊潤身逝世


■王律(右)把刊載“翻身節”消息的《冀晉日報》複印件送給柴莊村。左一為現任村支書柴國平,左二為村民柴白白。 本報記者 苗靜 攝

一提“翻身節”哽咽!《白毛女》編劇、平山籍老作家楊潤身逝世


■1947年7月20日《冀晉日報》刊載的關於柴莊“翻身節”的消息。

平山縣東回舍鎮柴莊村有一個特殊的節日,每年7月1日黨的生日這天是“翻身節”,全村家家戶戶吃餃子慶祝。這個節日始於1947年,當年7月20日的《冀晉日報》曾有報道。時隔69年,村裡七八十歲的老人仍記得當年設立翻身節的情景,這一節日在柴莊村已成為習俗,延續至今。柴莊在抗戰時期就被授予“抗戰模範小邊區”光榮稱號,解放戰爭年代被稱為“邊區小延安”,是中國共產黨讓老百姓過上了好日子,柴莊村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最樸素的感恩之情。

發現

69年前老報紙刊載“翻身節”消息

7月1日前夕,河北省紅色文獻收藏家、歷史學者王律在石家莊舉辦了多場紅色新聞珍藏展,展出其珍藏的數十份建國前河北解放區出版的紅色黨報。其中,一張1947年7月20日出版的《冀晉日報》尤為引人注目。

這張報紙刊發了一則消息:《柴莊全村農民定“七一”為翻身節》,作者是電影文學劇本《白毛女》作者之一、時任中共平山縣溫塘區委宣傳委員的著名作家楊潤身。消息的大致內容是:當年7月1日,柴莊全體幹部、農民熱烈紀念中共誕生二十六週年的偉大節日。大家慶祝勝利,全體農民集合在紅旗下開大會。討論中,村民柴壽青提議“將‘七一’定為農民的翻身節,並爭取全解放區農民同意。”

柴莊農民為什麼要自定“翻身節”?69年過去了,7月1日過節的習俗是否還在延續?

6月29日,記者與王律一起來到柴莊,尋找這份老報紙背後的故事。

探訪

見到當年的報道,老人們很激動

仲夏時節,地裡的玉米有一人多高了。平山縣東回舍鎮柴莊村,一個只有500多人的小村子,到處是北方常見的鄉村風貌,以及村民們樸實憨厚的笑臉。

然而,這個小村卻不簡單。71歲的村民柴白白帶領記者穿衚衕、走小路,來到一座老院子前。院牆斑駁,大門也已非常破舊,但大門上方的石頭上寫的幾行字非常醒目:“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柴白白說,這裡就是當年柴莊劇團排練的地方,大槍班也在這裡住過。

《冀晉日報》那篇報道中,提議將“七一”定為農民的翻身節的柴壽青,當時是青年抗日先鋒隊隊長,他生於1926年,2009年去世。如今,柴莊的黨支部書記柴國平就是柴壽青的孫子。他把村裡幾位老黨員請來,向記者講述“翻身節”的來歷。

71歲的柴白白是柴壽青的侄子,70歲的柴芳芳管柴壽青叫姨夫。89歲的柴拴珍16歲就入黨了。柴壽青多次給他們講過“翻身節”的來歷。他們也都聽說過“翻身節”登上了報紙,但從未見過這張報紙。當王律把刊登“翻身節”消息的《冀晉日報》複印件拿到他們面前時,他們眯著眼仔細瞅了半天,眼圈漸漸溼潤了。“見到報紙,就像見到了歷史呀!黨組織對我們柴莊,對我們普通老百姓這麼重視,我真是又高興、又激動!這是柴莊的光榮啊……”柴白白說。

講述

過“翻身節”的習俗延續了69年

柴白白和柴芳芳回憶,當時,楊潤身創作了一部街頭劇《柴莊窮人翻身》,多次演出,深入人心。村民柴壽青等人有了把7月1日設為“翻身節”的想法,並告訴了楊潤身,又彙報給當時的村黨支部書記。晚上開大會時,村支書徵求村民們的意見,大家都非常支持、擁護。從那時起,7月1日就成了柴莊的“翻身節”。楊潤身還寫了新聞稿,發表在《冀晉日報》上。

起初,柴莊村民慶祝“翻身節”的方式是演節目、包餃子。後來,會演節目的人漸漸少了,就改成了放電影。柴芳芳記得,那時候還是生產隊,日子緊巴,但“翻身節”還是一定要過的。有村民編個筐子送給放映隊,讓人家來給放電影。放電影的習俗持續了十幾年。

柴白白記得,每到7月1日“翻身節”,生產隊就放假一天。全村還會殺一隻羊,把肉分給各家。有時每家只能分到一二兩肉,但也要包餃子。

隨著時代的變遷,吃餃子已經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兒。但每年的“翻身節”都要包餃子,這一習俗卻流傳了下來。因為7月1日恰好過完了一年的一半,所以村民們也把“翻身節”稱作“過半年”。

連線

楊潤身:

“翻身節”是農民自發的節日

6月30日下午,記者電話聯繫到遠在天津的楊潤身。楊老已95歲高齡,但還記得當年很多村民的名字。聽說柴莊人民至今仍在過“翻身節”,楊潤身激動得聲音哽咽。

記者:楊老,您還記得1947年柴莊村把7月1日定為“翻身節”的事嗎?

楊潤身:記得,記得!“翻身節”是柴莊農民自發設立的節日,是為了表達對黨的感激之情。1947年7月1日中午,我來到農戶柴發子(音)家,看見他正在吃餃子。我覺得挺稀罕,今天是什麼日子?為什麼要吃餃子?柴發子說:“我自己定的今天是翻身節!7月1日是黨的生日,沒有共產黨,我們農民能吃飽飯嗎?能翻身嗎?所以我每年都要過翻身節,都要吃餃子!”

我來到柴壽榮家,他家也在吃餃子。他的說法跟柴發子一樣。我又走訪了幾家農戶,午飯也都是餃子。我把這件事彙報給當時的村支書,村支書說,幾乎家家戶戶都在吃餃子。當晚演出《柴莊窮人翻身》時,村支書提議把7月1日定為柴莊農民的翻身節,村民一致同意。後來我就寫了新聞稿。

記者:我昨天去了柴莊,柴莊村民至今還在過“翻身節”。

楊潤身:是嗎?農民還想著昨天,這麼多年還堅持過“翻身節”,不簡單啊!我很感動,我很感動,不瞞你說,我掉淚了……謝謝柴莊的村民們!

這個小村與共產黨淵源深厚

6月29日,記者在柴莊走訪了幾戶村民,他們都有7月1日吃餃子過節的習俗。

為什麼柴莊村民會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對黨的感激之情呢?柴莊幾位老人說,柴莊與共產黨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抗戰時期。

八年抗戰,柴莊村民由480多人減少到280多人,死亡200人。日軍實行滅絕人性的“三光政策”,就連樹木都砍光了,使得柴莊幾乎不復存在。抗戰時期,柴莊全村280多人,其中黨員有50多名。在共產黨的帶領下,柴莊武委會與大槍班和東回舍武委會合為一體,常駐柴莊,先後對日寇作戰百餘次,戰果累累。柴莊因此獲得“抗戰模範小邊區”光榮稱號。

解放戰爭時期,柴莊劇團的文藝宣傳活動非常出色,不但活躍於石家莊的廣大地區,還涉足山西省,被授予“邊區小延安”稱號。不管是抗日戰爭時期還是解放戰爭時期,柴莊村民都積極參軍,踴躍支前。“柴莊村民與共產黨真的是水乳交融,我們更能體會到是共產黨給我們帶來了好日子。”幾位老人說。

36歲的現任村支書柴國平表示,要給村裡的年輕人和孩子們多講講“翻身節”的來歷,把過“翻身節”的習俗延續下去。柴國平說:“我們打算搞農業觀光旅遊,讓村民們過上更好的日子。還準備在村裡建一座紀念館,讓村民們都瞭解柴莊的光榮歷史。”

有群眾的擁護和感激

黨的執政基礎就會牢固

石家莊市委黨校副教授孔令春認為,柴莊的“翻身節”堅持了69年,已變成當地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充分體現了柴莊村民對黨的感恩之情。有群眾的擁護和感激,黨的執政基礎就會牢固。共產黨一心為民,實實在在地為群眾謀利益,讓群眾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才會獲得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每一個黨員,只要心與群眾在一起,為群眾做好事、做實事,就會得到群眾的支持,這也是我黨長期執政的基礎和前提。另外,村民感恩的道德情操,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大力弘揚。

綜合來源:石家莊日報客戶端、 平山文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