猇亭之戰的猇亭究竟在哪裡?原來不在江北,而在江南這個地方


猇亭之戰的猇亭究竟在哪裡?原來不在江北,而在江南這個地方

我們對待歷史還是很有些馬虎。比如三國時期三大著名戰役,居然有兩次大戰的遺址被搞錯。

赤壁之戰遺址一度被誤傳為湖北黃岡,現在基本上確認應該是在蒲圻;夷陵之戰也稱猇亭之戰,可是這個猇亭究竟在哪裡?過去也沒完全搞清楚。

首先是《大清一統志》卷二百六十八載“猇亭在宜都縣北三十里大江北岸,一名興善坊,今名虎腦背,三國蜀志先主傳章武二年陸遜大破先主軍於猇亭”這與《三國志》記載明顯不符。

後來一些歷史學家和著作都採用這一錯誤說法,影響比較大的,有史仲文、胡曉林主編的《中國全史》,張習孔、田珏主編的《中國史學大事編選》,某部隊編寫的軍事資料《中國古代戰爭一百例》,藏勵和主編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復旦大學歷史研究所編著的《中國歷史地名詞典》。

猇亭之戰的猇亭究竟在哪裡?原來不在江北,而在江南這個地方


猇亭之所以被認為在江北,也跟小說家羅貫中有關,他老先生在《三國演義》裡添油加醋、無中生有,貌似猇亭這個地方在江北。小說當然可以虛構,卻讓許多人信以為真,甚至歷史專家學者在書籍上也這麼寫。上世紀80年代,地處江北的古老背還更名為猇亭區。

多少年來,夷陵之戰的猇亭遺址到底在哪裡?一直沒有得到歷史學界和有關部門應有的重視。

倒是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磨市鎮的幾位退休幹部和教師,自發考證並公開提出了這個問題。他們是譚從炳、毛正壽、劉明富、張哲年、詹祖益、白傳忠、楊周蓮、來文元等。這些同志經過認真查閱歷史資料和實地調查研究,考證出了夷陵之戰中的古戰場猇亭的確切地址,並且編輯出版了《夷陵大戰主戰場遺址考》和《夷陵大戰主戰場考察論文集》。

猇亭之戰的猇亭究竟在哪裡?原來不在江北,而在江南這個地方


看了這些非專業人士撰寫的考察文章,我真有些替某些歷史專家學者臉紅。研究三國曆史、著書立說,總不能只看《三國演義》,得依據《三國志》等正史記載吧,可是有些涉及夷陵之戰的歷史書,作者連《三國志》上的有關記載都沒認真研究。比如關於劉備進軍駐營的地點猇亭,志書上其實寫得很明白:

一是《三國志》《先主傳》記載,“(章武二年)二月,先主自秭歸率諸將進軍緣山截嶺,於夷道猇亭駐營。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馬良安慰五溪蠻夷,鹹相率響應。鎮北將軍黃權督江北諸軍,與吳軍相拒於夷陵道。……後十餘日,陸議大破先主軍於猇亭,將軍馮習、張南等皆沒。先主自猇亭還秭歸,”。

這裡所說的夷道就是宜都,邑城在江南,通武陵五溪蠻夷的佷山(長陽)也在江南,那麼“於夷道猇亭駐營”,猇亭這個地方就應該也在江南。

猇亭之戰的猇亭究竟在哪裡?原來不在江北,而在江南這個地方


如果說當時夷道管轄的地方也可能在江北,那麼還有一條記載就更明確地講劉備的大本營駐在江南。《三國志》《黃權傳》記載:“(先主)以權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先主自在江南,及吳將軍陸議(遜)乘流斷圍,南軍敗跡,先主引退”。這就是說,劉備從進軍駐營到敗績引退都在江南,那麼猇亭怎麼可能在江北呢?

除了《三國志》之外,《資治通鑑》卷69也明確記載:“(漢主)以權為鎮北將軍,使督江北駐軍,自率諸將,自江南緣山截嶺,軍於夷道猇亭。”

另外從《三國志》裡陸遜傳等篇記述的蜀吳雙方交戰總體態勢來看,雖然蜀方開始是“水陸俱進”,雙方在江北也曾發生過交戰,但劉備的大本營絕不會安在受魏軍威脅的江北,而只能放在有西南“蠻王沙摩柯”支援的江南。吳國和魏有默契,只有陸遜才有可能紮營江北堅守不出,而且在“孫桓別討備前鋒於夷道,為備所圍”的情況下也沒派兵去江南援救。他只待時機成熟後才以火攻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破其四十餘營,迫使劉備從猇亭升馬鞍山。

猇亭之戰的猇亭究竟在哪裡?原來不在江北,而在江南這個地方


從歷史地理的角度來看,當年“備升馬鞍山,陳兵自繞”(《三國志》陸遜傳)就是從猇亭“升”上去的,而那座馬鞍山至今矗立在江南長陽縣磨市鎮地界。它自古以來就名叫馬鞍山,周圍有許多和夷陵大戰相關的地名和民間傳說,如“大營頭”、“軍營衝”、“救師口”、“落陣嶺”等等,並出土了不少東漢文物。這一帶山勢地理是江南江北方圓數百公里內唯一符合那場大戰情況的遺址,劉備從附近的猇亭“升”馬鞍山,逃到秭歸然後回白帝城的古驛道也有痕跡可尋。

這就構成了猇亭在江南的無可辯駁鐵證。歷史學者們完全可以據此確定夷陵之戰戰場猇亭應該是在江南。“亭”作為當時的行政區劃,大概相當於一個鄉,猇亭地處夷道(宜都)和佷山(長陽)之間的地域,現在屬於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的磨市鎮。

事實上,已經有不少歷史學家在其著作中採取了正確的江南說。例如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地圖集》、北京大學何茲全著《三國史》。重慶師範大學楊華教授、三峽大學王前程教授也有專論。只不過他們的正確觀點沒能佔據主導地位。


猇亭之戰的猇亭究竟在哪裡?原來不在江北,而在江南這個地方

可以說,夷陵之戰地址之誤是明顯的,而且已經被發覺好幾年了,也在一定範圍內進行了學術討論,地方媒體還作了公開報道,但是在史學界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過去錯誤的觀點及其造成的影響沒有公開糾正,正確的考證沒能得到權威認定,地方史志和地名相關部門也莫衷一是。

夷陵之戰規模很大,其戰場涉及現在湖北宜昌市從秭歸、夷陵到宜都之間大江南北的廣大區域。因為此戰又名猇亭之戰,宜昌市作為這一著名古戰場所在地,把一個城區命名為猇亭區是有代表意義的。但作為專業的歷史表述,卻必須尊重史實,不能把戰場重要遺址猇亭的位置搞錯。地方上也應該考慮對這一確切的古戰場重要遺址有所標識建樹,開闢為紀念觀光旅遊之地。

猇亭之戰的猇亭究竟在哪裡?原來不在江北,而在江南這個地方


真希望我們的歷史專家學者們能夠高度重視這件事,依據可靠的史料記載,到古戰場實地考察考察,把夷陵之戰遺址之誤也糾正過來。無論是史學界還是地方有關部門,我們都應該為歷史負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