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彰和曹植真的是被曹丕杀了吗?

娱乐前前沿


曹彰、曹植和曹丕乃是一母同胞,都是卞皇后所生。

我们先看曹彰,曹彰是曹丕的二弟,两人年龄相差仅两岁,曹操称之为“黄须儿”勇武过人;英年早逝,但在皇位继承上并不对曹丕够成威胁,个人认为他们私交还是不错,代北乌桓无臣氐等造反,曹操任命曹彰担任北中郎将大胜,回朝之前,曹丕告诫:打胜仗了不要那么高调,要怎么平分功劳。按曹丕说的照做,曹操很高兴,捋着曹彰的胡子说:“黄须儿居然大不简单!按此可见其兄弟间情谊。

另曹植更不用讲,的确他们在皇位之间竞争比较激烈,曹丕继位后绝对要想弄死他,著名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想必各位都清楚,但毕竟是一母同胞还有卞太后的阻止,三年后,丕南征归来,路过雍丘,与曹植见面,增其户五百。可见在这时曹丕已然淡然。

所以曹彰之死个人认为是偶然,曹植是曹丕逝世后六年后郁郁而终,对亲兄弟而言曹丕是比较仁爱仁慈的君主,而且还是相当开明的君主。


行者见拾


曹丕曹彰曹植三人,同为曹操和卞氏所生,曹丕老大,曹彰老二,曹植最小。三人个性各有特色,老大深沉狡猾,老二勇猛豪爽,老三聪慧任性。

如果三人同为平民百姓,肯定能相亲相爱一辈子。可生于帝王之家,注定了相爱相杀。

《三国志·魏书·曹彰传》原文记载:“黄初二年,进爵为公。三年,立为任城王。四年,朝京都,疾薨于邸,谥曰威。”

《魏氏春秋》也道:“故来朝不即得见,彰忿怒暴薨”。

史书上记载,曹彰封爵后拜见魏王,不得见,暴毙与自己家中,并非曹丕杀死。享年35岁,生命太匆匆。

曹丕继位后,政局不稳,劳累过度,受风寒不治,公元226年逝,享年41岁。死后过了六年,曹植离世。也就是说,曹植也不是曹丕杀死。

但曹丕又实在是间接杀手。

拿破仑有句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曹彰从小的理想就是“好为将”。而他也纪律严明奖罚分明,名声威震塞外。

俗话说功高震主,曹丕怕压制不住,想杀的心肯定有。

而曹彰“忿怒暴薨”,肯定与曹丕有脱不了的干系。

曹植文采出众,灵活机智,深得曹操喜欢,行军打仗都带在身边,准备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一心想上位的曹丕把他试为死敌,《七步诗》就是明证。

曹丕登基后,继续采取打压政策,贬低曹植的爵位,几次变换他的封地。曹植屡次上书,希望能为国出力,都未能如愿。

生活的不如意,政治的不如意,一代文豪整日借酒浇愁,最终抑郁而亡。

权与利,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





历史全方位


  •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曹丕从邺城至洛阳继位丞相、魏王,同年受禅登基,建立魏国,是为魏文帝。纵观曹操的众多儿子中,曹丕既没有曹植的文采,也没有曹彰的勇武,更没有曹冲的睿智。但最后的继承人却是他。一直以来能对他地位构成威胁的其实就只有
    曹彰曹植和曹冲
  • 首先曹冲十三岁就病逝了,所以曹操说曹冲病逝你幸甚。
  • 其次,在曹丕从邺城赴洛阳继位时,曹彰也赶了回来,问贾逵‘玺绶所在’。言语中无不透露着争嫡之心。随后曹丕顺利继承父业,封曹彰从五千户增加为万户,但也夺了其兵权。曹彰多年征战沙场,在军中有战功和威望,所以曹丕不得不防着他。其实,曹丕称帝后,不只防兄弟,还防外戚,防宦官,防宗亲,防士族。曹操的部将在曹丕时期都不得宠,几乎全部死于非命,张颌战死于汉中、徐晃战死于上庸、张辽在曹丕即位两年后病故,于禁更是被曹丕羞辱而死。宗亲家族中,夏侯惇曹仁死的早,曹洪夏侯尚与之不和,虽不是直接致死也是间接而亡。曹丕大力消弱宗亲力量,削夺藩王权利,更让藩王的封地时常变更。曹魏藩王没有治权和兵权,举动受到严格监视,形同囹圄。这个政策虽然吸取了汉朝诸侯国作乱的教训,却留下隐患,导致宗亲势单力薄,日后无力阻止外臣夺权。所以曹彰的处境也是凄惨,心高气傲的他不久就去世了,年仅36岁。后世皆认为是曹丕所害。如《魏氏春秋》所说:“故来朝不即得见。彰忿怒暴薨”。也有传说是曹丕与曹彰对弈时暗中安排下人端来毒枣让其食用后毒发身亡。综合分析
    曹彰气死的可能性比较大。
  • 再说曹植,文采出众,才华卓绝。但文人气息太重,行为怪常。曹操在时,其属下宗亲大将们就不喜欢曹植的书生气,行为狂。后来曹操病逝,曹丕继位,对这位与自己直接竞争大位的亲弟弟施展手法诸多。比如多次转移其封地,令其不能在本地巩固势力,诸兄弟封邑虽多却无兵无权,没有参与朝政的资格,而且对兄弟本国监察甚严,甚至兄弟之间彼此多相聚几日的权利都没有,竟与坐牢没有区别。世人皆知曹植的《七步诗》,其实曹丕至死都没有对曹植下手,如果以写不完诗来杀害曹植,一来其母卞氏势必不同意,二来会给自己留下千古骂名。所以曹丕认为曹植活着总比死了好,曹植则认为自己碌碌无为地活着还不如死了。
    曹丕死后,曹植又多活了六年,写下无数的好诗好文章,也算是结局圆满吧。

史客不轻松


曹氏三兄弟

曹丕、曹彰和曹植都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所以不同于其它的王子兄弟,他们三个是真的亲兄弟,曹丕真的会杀了自己的亲弟弟吗?

说起来,这三兄弟其实都各有千秋。老二曹彰武艺过人,自言“好为将”。老三曹植是天纵奇才、文坛泰斗,本来是最招曹操喜爱,但也正是因为过高的才华,自然也使得曹植全身弥漫着潇洒散漫、放荡不羁的文人气息。而老大曹丕则是文武双全,通晓诸子百家学说,性格深沉、处事沉稳。

(曹丕、曹彰和曹植三兄弟影视形象)

按理说作为亲兄弟,,他们本该相亲相爱,只是很可惜他们生在了帝王家,自然不能如同平常百姓家那般。他们为了世子之位,争的是不可开交,尤其是曹丕和曹植争的最为激烈。但最终曹植被他自己的文人性格所打败,加之曹丕的嫡长子身份加持,曹丕自然成了最后的胜利者。成王败寇,作为胜利者的曹丕又会如何对待曾经和自己争位的两个亲弟弟呢?

曹彰之死

《三国志》:四年,朝京都,疾薨于邸,谥曰威。

曹彰好武,不善文章,所以他是最早从世子争夺的队伍中退出的,所以他对曹丕的威胁并不大。黄初四年(223年),曹彰从封地进京朝见,但是突然就得了急病,暴毙于府中,年仅35岁。

(曹彰影视形象)

像曹彰这种本来人好好的,现在进京去朝见突然就暴毙死了,自然就成了后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猜测的对象,所以就有了各种猜测,比如说“毒杀”。

《世说新语》:魏文帝忌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阁共围棋,并噉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王弗悟,遂杂进之。既中毒。

《世说新语》里记载说,曹丕因为害怕曹彰的勇武,于是曹丕就趁曹彰进京的时候将他给毒死了。虽然在《世说新语》里有曹丕毒杀曹彰的说法,但我觉得并不可信。《世说新语》不同于《三国志》,它乃是我国最早的文言志人小说集,说到底它只是一部小说,对于它记载的历史我们还是需要打问号的。而且在同一篇写曹彰死后,还有这么一段,“复欲害东阿,太后曰:汝已杀我任城,勿复害我东阿。”这里的东阿指的是曹植,但是曹植受封为东阿王是在魏明帝曹叡时期,卞太后难道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提前就知道曹植会在几年后被封为东阿王,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世说新语》的严谨性还是存在问题的!

(曹丕画像)

相对于《世说新语》的记载,我觉得《魏晋世语》中的解释更为靠谱,“初,彰问玺绶,将有异志,故来朝不得见,有此忿惧而暴薨。”也就是说,曹彰是因为当年曹操死的时候追问过玺绶而可能被曹丕猜忌,这次到洛阳仍然遭忌被排斥,因此曹彰是既恨又怕,最终暴毙而亡。

所以说曹彰应该不是曹丕杀死的!

曹植之死

当时和曹丕争储最激烈的就是曹植,而且曹植和自己的嫂子甄宓还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所以曹丕最恨的肯定也就是曹植了,因此曹丕胜利后肯定是要报复一下当时的竞争对手曹植了。

(曹植影视形象)

关于曹丕报复曹植的故事被传的最广泛的应该就是“七步成诗”,而这个故事和曹丕毒杀曹彰的故事一样也来源于《世说新语》,“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但是,实际上对于这件事情的真实性存在很大争议,以曹丕的智商,他不大可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做这样残暴而又儿戏式的恶作剧。而且作为曹植的兄弟,曹丕应该也对曹植的文学造诣颇有了解,这么做的结局很可能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是对曹丕智商的侮辱!

曹丕称帝以后,虽然他屡次徙封、处处打击曹植,但碍于太后卞氏的压力,他也不敢有什么出格的举动。虽然曹丕对曹植恨之入骨,恨不能杀之而后快,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曹植绝对不是死于曹丕之手,因为曹植是死在曹丕后面的!

(曹丕影视形象)

公元226年,曹丕病逝以后,曹叡即位。一度心如死灰的曹植一下子又看到了新的希望,他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因此他曾多次上书曹叡请求予以任用,虽然上书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但曹叡对他都只是敷衍了事。因此曹植在曹叡时期的处境也并没有什么改变,仍然处在严加防范和控制中。

公元232年,曹植又被改封为陈王,郁郁寡欢的曹植于当年11月病逝,时年41岁!

因此,曹丕并没有杀害曹彰和曹植。虽然如此,但是曹彰和曹植的死却或多或少是由曹丕造成的!


小祁说历史


曹植死在曹丕去世后,自然不可能是曹丕杀的,甚至“七步诗”的故事也并不可信。而《世说新语》说曹丕毒死了曹彰,这个故事漏洞重重,不是真的。虽然不能说曹彰百分百不是曹丕所杀,但没有证据的事,我们只能“疑罪从无”。


先说曹植,大家都知道,二人为争夺曹操的世子之位相争不断。最终,曹操选定了曹丕为世子。曹操死后,曹丕即位为魏王,不久逼汉献帝禅让,自己做了皇帝。之后有个著名的“七步诗”的故事。曹丕欲杀曹植,曹植七步成诗,然后曹丕不得已放了曹植。事实上,“七步诗”的故事并不见于正史,这首诗也没有存于曹植的文集。它和曹彰吃毒枣身亡一样,都是《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世说新语不是史书,而是小说。事实上这个故事也不合逻辑,且不说作不出诗就杀人特别儿戏,单说让曹植七步成诗这个事情,你怎么知道曹植会不会随口念出一首早年就想好的诗?这种方式本来就很弱智啊。


真实的曹植,在曹丕在世时,确实不是很得意,从临淄侯徙封安乡侯、鄄城侯,后晋升鄄城王,又徙封雍丘王,不过曹丕也还给他加了五百户封邑。曹丕去世后,曹叡即位,对曹植继续防范,徙封东阿王、陈王,于太和六年去世,年仅四十一岁,不过这已经是曹丕去世六年后的事情了。


然后说曹彰。作为曹操最会打仗的儿子,黄须儿一直是父亲的骄傲。他的理想也不是政治上有所抱负,而是做一个武将驰骋沙场。他北征乌桓建立军功。在曹丕即位后,把曹彰的封邑提升到万户,后将其从鄢陵侯晋升为公爵,不久又封任城王,是曹魏第一个封王的宗室。黄初四年,曹彰进京朝觐,却突发疾病而死。于是《世说新语》又写了一个故事,说曹丕因为忌惮曹彰带兵的军事能力,邀请曹彰对弈,期间请他吃喜欢的乌枣,曹彰就被毒死了。而这个故事也被证明为假的。因为诸侯王进京是农历五月,乌枣那时候没有成熟。和“七步诗”一样,小说家言,不足为信。

其实,曹操的二十几个儿子,除了在曹操生前就病逝的那些之外,其他在曹丕在位时都今生爵位,一个个封侯、封公、封王。如果说曹丕要杀曹彰、曹植,难道其他兄弟都不用担心吗?好像也说不通。曹丕对兄弟们其实真的不错,连曹植这个死对头都能封王,加封邑,其他人更不在话下了。所以,说曹丕害兄弟,不可信。


伊耆角木


曹丕、曹彰和曹植是三兄弟的关系,他们都是曹操和武宣卞皇后所生。虽然后来曹丕得以被立为世子,并且继承了曹操的魏王之位,才有了之后篡汉建魏登基为帝之事。不过在曹操选世子时,曹丕还是有竞争对手的,对大的竞争对手当属曹植了。

历来权利之争都是残酷的,就算是亲兄弟也是如此,历来为了权利兄弟相残的例子很多。那曹丕后来得以继位,真的杀了他的兄弟曹彰和曹植吗?

曹丕、曹彰、曹植三兄弟可谓各有所长的,曹丕虽然文学方面成就不小,但还是不去曹植。主要他政治能力强。曹彰则是武艺过人。而曹植才高八斗、才华横溢,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

曹彰好武,他武艺过人,曾经曹操问他儿子们的志向,当时曹彰就说“

好为将”,因为他胡须是黄色,所以被曹操称为黄须儿,他和曹植不同,他是好武不善文。当然他带兵能力还是不错的,曾威震塞外。

曹操去世后,曹丕继其位,曹彰就和其他诸侯去了各自的封国,因曹彰曾奉命北伐、平定朔方土地,可谓是功劳盛大。故为他增加食邑五千户,加上以前的共一万户。

黄初二年曹彰被封为公爵,黄初三年又被封为任城王。黄初四年的时候,曹彰进京朝见,但在这段时间内,他却得了急病而暴毙身亡。他去世时三十五岁,后被谥为威王。

对此,历来《世语新说》中的说法是曹丕顾忌曹彰的勇武,所以就用计杀死了。当然这是《世语新说》之言。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曹彰并非曹丕所杀。至于曹彰暴毙死亡的原因,大家不防说说。

曹植曾经是曹丕世子之位最具竞争的对手,后来曹丕得势,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曹植。曹丕的确是打压过曹植,但曹植的死却并非是曹丕所杀。因为曹植死于公元232年,那时曹魏的皇帝是曹叡,所以曹丕自然是没有杀曹植的。

当然曹植虽然没有被杀,但他被打压、被排挤还不可避免的,所以他过的也并不怎么如意。重要的是就算后来曹丕驾崩,曹叡继位了,那时曹植很想自己的才能得以发挥施展,他也曾多次上书曹叡,想得到曹叡的信用。

然而不管曹植说的、表现的如何的情真意切,但曹叡对此只是赞许而并不重用,同时对曹植还是一如既往的限制和防范。后来曹植被封为陈留王,他也因为生活忧郁成疾而离开人世,那时他四十一岁。


中孚鉴


首先,关于曹彰之死有俩种说法,即暴薨而死和被毒枣毒死。暴薨而死有《三国志》《魏氏春秋》《资治通鉴》可以相互佐证,而“毒枣”仅出现于《世说新语》,是个孤证。当然,你也可以说《三国志》替曹丕隐讳,可《魏氏春秋》《资治通鉴》总没必要,尤其是《魏氏春秋》,曹操送空盒让荀彧自杀就出于此书。

其次 ,“毒枣”说也疑点颇多,曹丕若想杀曹彰,定然是暗杀,应该是越隐秘约好,而按《世说新语》的记载,曹丕和曹彰“因在卞太后阁共围棋”,旁边应该有有宫女和宦官,因为后文“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肯定是宫女和宦官去汇报她,而且杀曹彰的地点竟然还是在“卞太后阁”。曹丕杀曹彰让如此多人知道,这不是往自己脸上抹黑么?

再者,文中记载曹丕在枣子做记号,枣子体积不大,并不好做记号,做的记号也应该是很小,还是和毒枣放在一起,“毒置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曹丕就不怕一不小心拿错了。还是他拿枣子时要仔细瞧瞧,要是一不小心就扔掉,这样难道不会引起曹彰怀疑?当然也可以说曹彰专心下棋没注意到,曹彰就算在大意,也不至于“王弗悟”,一点都没察觉。

综前面所述,曹彰之死应该是如《魏氏春秋》所说:“故来朝不即得见。彰忿怒暴薨”。也就是曹丕有一定责任,当如果说是曹丕下毒杀了曹彰,也太过分了。至于为何会突然死亡,其实也不奇怪,曹丕,曹植寿命也不长,都是四十岁左右就去世,曹彰死时三十六岁,和他俩兄弟差不多,可能是家族病史,再加上“忿怒”造成的。还有一种可能,曹彰常“手革猛兽”,赤手空拳和猛兽搏斗,就算武功在高,时间久了,也难免被猛兽抓了,感染了病毒,导致暴薨。

后期的曹植经历了曹丕和曹叡的冷待,深知自己已经无法再在仕途上有所突破,只能将一腔热血付之于文学上。曹植在徙封东阿后,便潜心于著作,研读儒家经典。曹植在文学上的成就相当高,被奉为"仙才"。曹植在四十一岁时仍然不得安宁,又被迁到陈地。同年,郁郁不得志的曹植便溘然长逝。

曹操眼光毒辣,选取曹丕作为继位人确实是合乎情理的。曹丕虽然对兄弟残忍,却在治国安邦上很有手腕。相较之下,曹植才气更高,但也正因为他文人气息太重,即使称帝也未必能政绩卓著。曹植后半生凄惨悲凉,但也正是这种处境使他的文学成就如此突出。


道中道道史道文


曹植肯定不是被曹丕杀死的!因为曹植死的时候,曹丕早已经死了!而曹彰就不一定了,他的死是个谜!不过呢,不论是曹植还是曹彰,当曹丕做了皇帝后,都是对他们多加刁难的!

曹植和曹丕

曹植,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他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曹植一度被曹操确立为自己的接班人,奈何自己没有把握住。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征孙权,留曹植镇守邺城。邺城是魏国国都,是曹操的根本,留曹植留守,可见曹操对其寄予厚望。但最终因为自己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做出几件让曹操很是失望的事,最终失去了接班人的地位。

曹丕做了皇帝后,曹植被处处刁难,最为著名的便是《七步诗》了: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或者: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之后,曹植从临淄侯被贬为安乡侯,后又改为甄城侯。后来,曹植又屡次遭到哥哥的刁难,但总算还是挺了过去。226年,曹丕驾崩,其子曹叡即位,是为魏明帝。曹植以为自己施展抱负的机会来了,哪知道魏明帝对他是处处提防。最终到了232年,曹植在极度苦闷中,郁郁而终,年仅41岁。

曹彰和曹丕

曹彰,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二子、曹丕之弟、曹植之兄。曹彰武艺过人,曹操问诸子志向时自言"好为将",因此得到曹操的赞赏。其胡须黄色,被曹操称为"黄须儿"。曹丕即位后,曹彰也被封了诸侯王,但是据《通鉴》记载,诸侯王“皆寄地空名而无其实”,也就是他们都没有实际权力。

223年,曹丕允许诸侯王进洛阳觐见天子,以叙亲情。但是,就是这次觐见,曹彰就莫名其妙的死掉了,时年35岁。当时有消息称,曹彰就是被曹丕毒死的。但是,这也没什么事实依据。

所以说,曹植肯定不是曹丕杀的,而曹彰是有可能被曹丕杀的。你认为呢?欢迎一起探讨!


飞天鲸鲸


曹彰,字子文,沛国谯县人,为曹操与卞氏所生次子。彰膂力过人,武艺熟,能徒手与猛兽搏斗。自小立志为大将,尝为曹操所欣赏。建安二十一年,封为鄢陵侯。两年后,代北乌桓无(能)臣氐等造反,曹彰拜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引军往讨,大捷而归。后来曹彰奉命往汉中助曹操攻刘备,然而到了长安的时候,曹操已引军回来。于是曹彰行越骑将军,便留守于长安。曹操回到洛阳后得病,远召曹彰,然而彰未至而操先死。曹丕即位后,曹彰表示顺从。黄初二年,曹彰进爵为公。次年,又被立为任城王。黄初四年,曹彰入京都朝觐,却忽然暴毙于府邸中,享年约35岁,谥曰威王。

疾薨之考

任城王曹彰是曹操诸子中最具军事才能的,可惜在《三国演义》中只有2次出场,并未给读者留下太深刻印象,而在《三国志》中因为曹操诸子中尚有曹植这样“才高八斗”的旷世奇才(才高八斗是谢灵运形容曹植的,说天下人的才华如果有十斗的话,曹植有八斗,我占据一斗,其余的人总共只有一斗的才华)。曹冲这样的天才,由于年仅13岁时便英年早逝,他也没有机会绽放太多光芒,几乎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三国志》载:太祖东还,以彰行越骑将军,留长安。太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文帝即王位,彰与诸侯就国。诏曰:“先王之道,庸勋亲亲,并建母弟,开国承家,故能藩屏大宗,御侮厌难。彰前受命北伐,清定朔土,厥功茂焉。增邑五千,并前万户。”黄初二年,进爵为公。三年,立为任城王。四年,朝京都,疾薨于邸,谥曰威。至葬, 赐銮辂、龙旗,虎贲百人,如汉东平王故事。这一段中可以看到,曹操在死前是想见见曹彰的,或者只是单纯的想念,或者就是有事安排,但总之曹彰并未在曹操离去之前赶回。在三国志中的记载里曹彰还是比较受曹丕信任的,曹丕对待兄弟比较刻薄是出名的,但是对曹彰还是一直都有封赏的。任城就是现在的山东省济宁附近,黄初四年也就是公元223年。三国演义在78回中曹操死后曹彰的举动也是有些记述的,也就是曹彰在三国演义中的第二次出场也是最后一次出场,据三国演义记载:曹彰提兵而来,但他自己坦承自己是奔丧而非夺权,最终“只身入内,拜见曹丕。兄弟二人,相抱大哭。曹彰将本部军马尽交与曹丕。丕令彰回鄢陵自守,彰拜辞而去。 ”这些内容其实也不完全是小说家的杜撰,也是有些依据的,而这个依据就和曹彰的死也有些关系了,裴松之说:初,彰问玺绶,将有异志,故来朝不即得见,彰忿怒暴薨。说是因为曹彰在曹操死后曾向贾逵打听过魏王的印玺的事,曹丕认为他有不轨的想法,因此来朝见时故意怠慢他,而曹彰受不了这种怠慢,于是忿怒暴死。

食枣中毒

古文记载

注:南朝刘宋的刘义庆《世说新语》载,不可相信:

魏文帝忌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阁共围棋,并噉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王弗悟,遂杂进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预敕左右毁瓶罐,太后徒跣趋井,无以汲,须臾,遂卒。

译文

黄初四年(公元223年)五月的一天,曹植、曹彪和曹彰兄弟三人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地奉诏从各自的封地赶往京城洛阳,一道去朝见天子曹丕。宴请完毕,曹丕单独邀请曹彰到卞太后的宫中下棋,其时卞太后恰好不在宫中。那曹彰长得英武潇洒、威风凛凛,在曹操在世时,便以骁勇善战闻名,这自然引起曹丕的戒心,下决心要尽早将曹彰除掉,以除后患,而棋便成为这桩罪恶谋杀的道具。

历史注解

原来曹彰虽是员猛将,可却颇喜棋道,曹丕此着正是投其所好。棋至中盘,曹丕已见下风,此时他向在旁侍候的丫鬟吩咐道:“还不快将枣儿端来。”于是,二人一边下棋,一边吃着乌枣,表面看情义融融,其实,狠毒的曹丕早已在一些枣子中下了毒药,并暗自做了记号,自己专拣未带毒的吃。可怜曹彰被蒙在鼓里,不多一会儿,曹彰只觉头重脚轻,眼睛发直,还没来得及说出一句话,便一头栽倒在地。早有人通告给卞太后,卞太后来了也终于没能挽救曹彰的性命,棋盘上终于溅满了曹彰鲜红的血迹。在返回封地的时候,曹植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一首千古名篇《赠白马王彪》的诗,诗中对曹彰的死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并以此来抗议曹丕残害骨肉的行径。客观上也暴露了统治阶级内部萁豆相煎的残酷。


V月小钗023


小说和演义中都说曹彰是被曹丕害死的,因为曹彰对曹丕的威协最大!曹彰手握几万重兵,而且曹彰打仗是非常的勇猛。但是他有勇无谋,被曹丕哄骗把军权交了出来,被曹丕给害死了!但这都是小说和演义里的说词,其实正史书里记载曹彰和曹植都是病死的!

曹彰,字子文,曹彰的四子,卞氏所生。曹丕之弟,曹魏任城王。曹彰臂力过人、不喜欢读书写文章。这点和曹操、曹丕、曹植都有所不同,从小就喜欢练习武术,立志长大做一个率领大军打仗的大将军。曾多次跟随曹操出征打仗,是勇猛过人,屡建战功。

公元218年,曹彰受封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征讨乌丸,又降服辽东鲜卑大人柯比能。曹彰大喜,拉着四儿子的胡须称赞*黄须儿*建奇功!

公元221年,曹彰进爵为公。223年,曹彰进京朝觐,其间的急病(小说或演义中说曹丕下的毒,成了千古疑案),8月1日暴毙于府中,死后追鎰日成王,享年35岁。

演义中说曹操死后,曹丕称帝,就是历史上的魏文帝。曹丕嫉妒曹植的才华,当年要不是司马懿替曹丕出谋划策,曹丕好悬丢了太子的大位。所以他恨弟弟曹植,想杀他又找不出合适的理由!于是告诉曹植,如果七步之内写不出诗,就杀了他。

曹植于是就作了一首诗: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中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完是非常的惭愧,亲自从皇位的宝座走了过来,满眼含泪的着曹植的手,是久久的不放!当然,这都是小说或演义中的故事。正史书中是这样记载曹植的:

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病逝。太平天国曹叡即位,就是历史上的魏明帝。他封叔叔曹植为陈王,曹植多次上书魏文帝,慷慨陈词表达自己的政治上的主张,希望能多为国家效力!魏文帝曹叡在口头上多次给予褒奖,是口惠而实不至!应然对他部放心,暗中派人监视曹植。

公元229年,曹植是心灰意冷。开始专心著书,他写的《洛神赋》,被公认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之作。公元232年,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曹植病死,时年41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