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情報機構“三駕馬車”

在聯合情報委員會領導下,調查分析局主要負責國外情報活動,印度情報局主要負責國內情報蒐集與監視,國防情報局負責軍事情報活動,三者之間既分工合作,同時為了利益又互相掣肘,上演了一幕幕“諜影重重”的情報爭奪戰。

與美國中央情報局、以色列摩薩德、英國軍情五處等世界知名情報機構相比,印度情報機構表面看似默默無聞,但實際上毫不遜色。

這一從殖民地時期英國情報部門“脫胎換骨”而生的新情報體系,在對外情報、對內監控、軍事偵察三大領域佈局完備,諜報、策反、信號偵察等多種手段並用,70多年來在印度國內外印度獨立前的情報機構是英屬印度情報局,整個情報工作受控於英國秘密情報局,其主要任務是監視印度國內各政黨。

印度獨立後,開始組建“印度情報局”,並得到了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支持。新組建的“印度情報局”主要任務是蒐集國內情報和承擔部分反間諜任務。在美、英等國專業培訓的情報人員繼續在新成立的情報機構就職,不僅工作方式帶有濃厚的西方特色,情報體制上也深受美、英等國的影響。

上世紀70年代以來,印度情報機構在應對國內外大事件中的手段和表現,不僅讓對手防不勝防,也讓世界其他情報機構另眼相看。例如,1995年美國通過衛星偵察,發現印度準備在博克蘭試驗場進行核試驗的跡象,並提出警告。隨後,印度情報機構分析掌握了美國衛星的過頂週期,指使曾被美國策反的情報人員利用計算機網絡進入美國情報檔案庫蒐集信息,嚴密藏匿核試驗信息等手段,成功騙過了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偵察監視並順利進行了核試驗,在上世紀末印美兩大情報機構的“巔峰對決”中佔據了上風。

冷戰結束後,印度政府根據形勢發展重組國家情報機構,但進展緩慢。1999年5月,在印控克什米爾的卡吉爾地區,爆發了印巴兩國1988年來多次小型衝突中最嚴重的一次,印度情報機構此前沒能及時發現衝突苗頭並採取有效措施阻止。這次重大情報失誤推動印度在2001年5月開始了建國後半個多世紀來的最大改革,國家安全顧問領導的聯合情報委員會成為印度情報工作最高領導機構。


2008年11月,10名武裝人員在印度孟買實施連環恐怖襲擊,造成166人喪生。印度再次對情報部門存在的弊端進行反思檢討,不斷調整完善情報機構,逐步形成了現行“三駕馬車”的格局,即在聯合情報委員會(JIC)統一領導下,由調查分析局、印度情報局、國防情報局3個部門組成的情報體制。

聯合情報委員會成立於1971年,1983年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對其進行了重大調整,成為研究分析國內外情報的綜合機構;1984年,拉吉夫·甘地任總理後,該委員會被劃歸內閣秘書處領導,開始承擔協調各情報機構業務的任務;國家安全委員會成立後不久,聯合情報委員會也納入其領導下。聯合情報委員會成員包括內閣秘書級高級官員、調查分析局局長、情報局局長、陸軍情報處處長、空軍情報處處長和海軍情報處處長。

在聯合情報委員會領導下,調查分析局主要負責國外情報活動,印度情報局主要負責國內情報蒐集與監視,國防情報局負責軍事情報活動,三者之間既分工合作,同時為了利益又互相掣肘,上演了一幕幕“諜影重重”的情報爭奪戰。


調查分析局——對外情報遍佈四鄰

調查分析局(RAW)是印度對外的情報機構,也是印度目前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情報機構,主要通過諜報等手段執行對外情報任務,負責蒐集整理對方的政治、軍事、經濟、宗教等情報,同時也兼有策反、顛覆和反間諜任務。

1960年代,印度情報機構在幾次印度與周邊國家的衝突中沒能提供什麼有價值的情報。戰後,經過反覆醞釀準備,原調查分析局被從原內政部所屬的情報局分離出來,於1968年9月21日正式掛牌成立新的調查分析局,總部設於新德里南區,最初約250人,由總理英迪拉·甘地和總理首席私人秘書P.N.哈克薩領導,行政上隸屬內閣秘書處。當時明確的任務是蒐集外國情報,對外展開秘密行動,蒐集和分析他國軍事、政治和經濟等各方面的情報。

目前,調查分析局所屬人員已經接近7000人,在世界各地設有70多個情報站,情報活動分為4個部分。

一是特別行動局,由調查分析局局長直接領導,仿效美國CIA和英國MI6行動方式,從事建立秘密組織、蒐集秘密情報、訓練僱傭軍、實施心戰顛覆等活動。

二是航空研究中心,負責航天和航空偵察,目前在軌分辨率達1米的CARTOSAT衛星就由該機構管理使用。

三是地區業務處,包括巴基斯坦處、中國和東南亞處、中東和非洲處、其他國家處4個處,負責按地域劃分蒐集情報,歸口研究分析,處理整編後上報或下發等任務。

四是“特別邊境部隊”,它最早是美國中央情報局訓練的“第22部隊”,現在總部設在北方邦靠近薩哈蘭普爾的薩爾薩瓦,人數約8000人。

調查分析局成立後,在被稱為“印度情報工作鼻祖”的P.N.哈克薩的帶領下快速發展。1972年,該機構可支配的經費就達3億盧比,遠超當時的美國中央情報局,隨後還修建了一所中間1l層、兩翼4層的大樓,內設80多個單位,當地人稱之為“間諜大樓”。

調查分析局成立時,美國中情局直接參與了創建。成立半個世紀以來,該機構策劃和實施了一系列情報活動。比如,在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中,調查分析局潛伏在東巴基斯坦的特工人員蒐集到了當地大量情報,策反了當地一些高級軍政官員,訓練並武裝了孟加拉反政府力量,一手策劃了大規模騷亂。

另外,該局還插手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國內政,在印度北部和泰米爾地區監視反對派武裝。

情報局——對內情報神秘難循

印度情報局(IB)是印度對內情報機構,隸屬內政部,主要負責蒐集和分發有關國內安全的所有情報,是國內反恐中心,兼有反間諜任務。

該局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情報機關之一,其前身是1885年由英國陸軍少將查爾斯·馬基創建的英印軍事情報部門,早期任務是監視進軍中亞的沙俄,防止其南下印度。1921年,該機構正式改製為印度政治情報處(IPI)。1947年印度獨立後,該局繼續同英國軍情五處保持密切聯繫,以至於外界長期將其視為英國情報機構的分支。1950年,它更名為印度情報局,在周邊國家邊境地區挑選人員培養成特工並監視邊境動態。不過,由於在1960年代印度與周邊國家的邊境衝突中毫無作為,導致印度政府錯估形勢,在1968年被剝奪了海外情報活動權限,只負責國內情報活動。

據西方專家估計,印度情報局現有僱員約2.5萬名,在全國設有3500個聯絡站點,由於歷任局長注重保密,該局越來越神秘,甚至連印度總理也無法弄清其工作狀態。

情報局內部等級森嚴,負責高層管理的局長、副局長、助理局長和各科室主管掌控著印度各邦的情報聯絡站,對要害部門實行垂直監管。同時,情報局可對印度各大黨派、軍隊、政府機構進行監控,甚至有權向軍隊派駐特派員進行監督,以至於印軍也對其畏懼三分,並給特派員冠以“新德里密探”的稱謂。

雖然印度有統一情報領導機關,卻又認為需要多個情報機構並存,通過“健康競爭”實現相互印證、對比核實。國內情報與國外情報兩大系統相對隔離,導致了各自為政的局面。調查分析局與情報局之間不僅難以合作,還經常互不相讓,爭相向政府邀功,甚至到了互相窺測對方情報的地步。而印度軍方不僅對諜報活動“嗤之以鼻”,對情報局實施的特派監督和監控更是反感。

國防情報局——指導協調軍情蒐集

國防情報局是印度軍方的軍事情報部門,是印度國家情報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99年印巴卡吉爾衝突,造成印方1200多名士兵喪生,國內反應強烈,各界指責情報機構效率低下,導致印方在衝突初期陷於被動。為此,印度政府責令成立相關委員會進行徹底調查。該委員會建議成立統一機構來負責軍隊情報的分析和處理工作。在這種情況下,新的國防情報局應運而生,局長由一名中將擔任,他同時是國防部長和三軍參謀長的首席情報顧問。

國防情報局較之印度其他兩大情報機構,最大區別在於其主責是領導情報工作而非實施偵察。印度的陸海空三個軍種各有獨立的情報機構,國防情報局的主要職責是指導和協調三軍情報蒐集部門的工作並實現情報共享,其次才是兼顧信息戰並蒐集信號情報。

當前,陸軍情報處屬陸軍司令部參謀局領導,約有400名工作人員,負責陸軍的情報蒐集整理、軍內安全保衛、駐外陸軍武官的管理以及陸軍的外事活動等。空軍情報處屬空軍司令部第一參謀局領導,約有180名工作人員,負責蒐集空軍情報資料、空軍的安全保衛、駐外空軍武官的管理。海軍情報處隸屬於國防部,由海軍司令部第二副參謀長領導,約有200名工作人員,負責海軍情報資料的蒐集、整理和分析。

總體來看,印度情報機構經過幾十年來的調整和發展,目前已形成了嚴密的佈局,覆蓋了情報偵察的各個領域。同時,其情報機構深受西方國家影響,採用各種手段蒐集監視對象國,據目前披露的一些信息,在不少暗殺、爆炸、訓練僱傭軍、實施心理戰、顛覆政權等活動中,可以或明或暗地看到印度情報機構的影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