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靖难之役?

THM0731


燕王朱棣的靖难之役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过程我们都知道,靖难之役后才有了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有了郑和下西洋,有了永乐大典。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皇位面前无父子,皇位面前无兄弟。作为建文帝来说,大明江山的合法继承人,他一登上皇位第一件事就是消蕃。想当年,朱元璋还在世的时候,他曾询问过他的祖父,也就是朱元璋,大意是如果我登上皇位后,我的叔叔们如果有反叛之心,该当如何?朱元璋没有正面回答他,但可以肯定的是,建文帝意识到了他的叔叔们,也就是蕃王们对他的帝位构成了威胁,这也是他登上皇位后迫不及待消蕃的原因所在,当然燕王朱棣也在此列。

建文帝一度认为,对自己帝位威胁最大的当数燕王朱棣,因为此人兵多将广,且有勇有谋。于是朱棣认为与其做砧板上的鱼肉,还不如反了,自己也姓朱,干脆自己当皇帝。这也是矛盾的所在,怎么都绕不开,所以才有了靖难之役。如果换成你处在朱棣的位置上,你会如何,会不会也像朱棣一样?

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一切,朱棣摇身一变,成为永乐皇帝后,也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也有人说,如果没有靖难之役,如果建文帝没有死,还继续做他的皇帝,那大明江山会更好。但历史是不容假设的。后人观史虽说是雾里看花,但总是有迹可寻。朱棣替代建文帝后,确实改写了一部分史实,所有关于建文帝的一切都抹的一干二净。建文帝有的那种仁爱之心,朱棣并不具备。但以此来证明建文不下台,明朝会更强,不觉得牵强附会吗?

汉明两代初期,都出现了强势藩王与中央的对抗。汉代初期有两次,一次是代表中央的吕氏家族与刘氏藩王对决,在对抗中被功臣派反戈一击被族灭,一次是七国之乱中央灭掉吴王。明代也是两次,一次是靖难之役中央政府被打倒,一次是朱高煦造反被干掉。汉明是中国王朝里唯二从平民出身,一代就完成统一,并定下各种制度的王朝。刘邦、朱元璋的个人能力、威望实在太高,韩信、萧何、常遇春、蓝玉任他国士无双万里长城,都逃不出高皇帝的手心。

这对后继者要求很高,继位者能否达到高皇帝的水平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也就是人心不稳,所以建文帝几乎把祖父的制度改了一遍,为了证明自己能达到高皇帝的水平,吕后削藩大刀阔斧,建文帝削藩把自己几个叔叔不是被抓就是逼死。朱元璋活着的时候,看到汉初的景象所以剪除功臣派,对地方藩王还是加强控制,汉代藩王和明代藩王根本不能同日而语。而建文帝在这个情况下还失败了。后继的汉文帝、明成祖一方面在之前斗争中吸取了教训,一方面自己藩属的人马成为中央骨干,靠得住的人,之后汉文帝和明成祖的削藩都成了温水煮青蛙,所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第一: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历史上不可忽视的问题,只是有的朝代处理的到位,有的朝代没有处理好,矛盾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转换。很显然,朱元璋在这方面打错了算盘。第二:朱允文的削藩政策有问题,不是贬为平民就是杀死,况且朱棣势力是所有藩王中比较强的一位,这样的环境下你说朱棣不反吗?横竖都是死,不如干。最后可笑的是削藩政策最终有被削的藩王来完成。第三:朱棣本生有这个实力,再加上朱允文的仁慈,朱棣造反成功了。改变了大明的轨迹,为永乐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朱棣改变了明朝的国运,让将来的明朝走上了更强盛的道路。永乐帝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保护自己,因为建文帝朱允文上台后展开了大规模的削藩,对众多叔叔辈的藩王下手,不是贬为庶民就是逼死;而且朱棣本身也有很大的才能与野心,不满于太祖传位给孙子朱允炆。

所以靖难之变极大改变了大明命运,朱棣的上台是大明的福气,也埋下了一个极大的祸根,因为他不是正常上位,在解决削藩问题上不能像朱允炆那样用强硬手段。所以他在处理藩王兵权时,用怀柔政策,经济矛盾代替了军事矛盾。使得后期明朝多如猪的藩王们用一个省的粮食也喂不饱。而且朱元璋设置的藩王勋贵文臣的政治平衡被打破,土木堡之后勋贵彻底没落,使得后期文官集团的力量变得空前强大,就算是皇帝也得倚仗宦官。他的上位,虽然给大明带来了近期的巨大福分。但同时给大明埋下了定时炸弹。





缘御寒


靖难之役,是一场叔侄之间帝位之争,在这场皇权的争斗中很难说孰对孰错。站在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看法。

朱允炆的视角

叔叔们手握兵权,我不放心,为了便于管理,他们手中的兵权,不能保留。尤其是我四叔,他可是一位经过战场锤炼的帅才,他的管理能力是我无法比的。我除了是皇爷爷朱元璋的嫡长孙,皇位来得名正言顺之外,可没啥能与我四叔比的。

齐泰、黄子澄他们劝我削藩,其实是正中我下怀的。

没想到的是,李景隆这家伙太不争气,就是一个纨绔子弟。老子英雄儿好汉,这句话不全对呀!这是血的教训,人家赵括虽然是纸上谈兵,但是还有骨气,李景隆竟然在危急关头把城门还给打开了,骨头太软了。

朱棣的视角

我靖难,我骄傲!我这个允炆侄子,对我们这些叔叔们,太不尊重,这个事情全是他身边的齐泰、黄子澄这些奸臣在挑唆,我得遵照我老爷子的旨意,进京锄奸勤王。谁知道,我进了南京城后,没找到我大侄子。国不可一日无君,我就勉为其难登基当皇帝吧。

我既然当皇帝,我就要当好,方孝儒这个人不太识实务,他还将我一军。我又不是赵匡胤不杀文人,只好拿他开刀了,杀方孝儒十族这个事,纯属后人给我栽赃。

他还是有后代的,我没有斩尽杀绝。

朱元璋的视角

小四还真敢干,随我!允炆这个孙子毕竟经验不足,他要是治国还欠点火候。幸亏我给他安排好了退路,当个和尚有啥不好,你看人家顺治不是也是皇二代么,人家不是也出家了么。挺好!

齐泰、黄子澄、方孝儒等人的视角

靖难之役,只不过是朱棣这个反贼的借口,他就是为了当皇帝。他能造反成功,肯定不是准备了一天两天了。就算我们不削藩,他早晚也会造反。

我们得维护太祖留下的正统。

解缙为代表的贰臣

谁当皇帝不是当,只要能为百姓谋福祉就行。改朝换代后,我们说不准还能升官发财,治国平天下。多赢的局面,应该维护。

站在个人的位置上,靖难之役会有不同的看法,也许这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吧。以上观点纯属个人臆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抱影无眠夜归人


导语:

大明靖难之役,首先,它是一场非正义的内部战争。是大明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保护皇权行动中,一大败笔。常言道: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朱元璋为了子孙代代皇权永固,可以说绞尽脑汁,处心极虑。不惜发动三大案,残酷打压文武百官,开国勋贵集团。但是藩王分封制,为靖难之役埋下了祸根。

其次,朱元璋对藩王拥有兵权没有限制,这个是靖难之役能发动的最根本因素。拥有兵权又不愿意坐以待毙的各地藩王,必然会推举兵力最强大的燕王朱棣举兵。所以,靖难之役实质是大明藩王反对削藩的一场叛乱。

但是拥有了全国兵马的建文帝朱允炆,却因为自己决策的一次次失误,以及众多猪队友的帮助下,结

果令人惊掉下巴的输掉这场战争。少年天子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冲动,让建文帝王丢了皇帝宝座。

一,少年登基,妇人之仁。激情削藩,连环失误。

朱允炆21岁登基称帝时,大明天下强藩林立,少年天子内心担忧也是正常。可形势未逆转,兵权未制伏,面对以燕王朱棣为首藩王集团的强势,朱允炆太过于自信,登基一个月就马上削藩,打草惊蛇后,必然是图穷匕现。

朱允炆另一个缺点就是妇人之仁,作为一个帝王,面对政治对手从来都是心狠手辣,欲除之而后快。朱允炆学习儒家经书太迂腐,当朱棣入京时,登陛不拜。朱允炆也妇人之仁不愿意诛杀,偏偏要学那西楚霸王沽名钓誉。内心不是帝王心,坐上皇帝位子,也不是一个皇帝象。

更可笑是,在朱棣发动叛乱时,朱允炆把妇人之仁发挥的淋漓尽致,还让统兵平叛的耿炳文不要杀他叔叔。可耿炳文战事稍失利,又匆匆临阵换帅,换上纸上谈兵李景隆,结果是一错再错。

二,临机立断夺北平。无间道夺南京。

反观戎马一生的朱棣,政治,军事经验皆丰富老练。朱棣在北京见皇太子时,就曾假装亲热拍皇太子朱允炆背说: 没有想到你小子都当太子了啊。这样的大逆不道,朱允炆还求情朱元璋不杀朱棣。所以,朱棣已经看穿朱允炆的软弱。当决定起事,朱棣果断杀人夺兵权,占领北平,拥兵十万南下。

靖难之役,朱棣率军血战大宁,白沟河,济南,东昌,夹河,决战灵壁先后击败耿炳文,李景隆。收买徐增寿打开南京城门,迅速攻下南京。朱棣笑到了最后。

最后总结:

靖难之役,作为大明帝国为了争夺皇权的战争,它的实质是地方藩王集团与中央君权的一次碰撞。是大明藩王分封制缺陷的不足具体表现。这场战争的不正义显而易见。只是优胜劣汰,燕王朱棣获胜,建文帝朱允炆只能黯淡下台。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1635972927636644"} --}

红红火火讲历史


靖难之役其实没那么复杂。

从性质来看,它就是地方藩王起兵夺取中央政权。只不过它是中国古代上千年藩王造反唯一成功的一次。“靖难”不过是朱棣给自己造反制造的合法借口。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曾有规定,中央出现奸臣威胁皇权,地方藩王可以起兵除去奸臣。

从造反原因来看,朱棣的造反在很大程度上是被逼无奈的一次绝地反击。建文帝即位后根据齐泰等大臣的建议,决定进行削藩。但建文帝的削藩措施过于激进,甚至造成个别藩王的自杀。朱棣作为实力最强的藩王,目标太大,如果不孤注一掷起兵造反,就是坐以待毙。

那么,“靖难之役”朱棣为什么能够以弱胜强,取得胜利呢?

第一,朱棣个人优秀的军事指挥艺术,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建文帝“蠢猪”式的指挥。

第二,朱棣身边人才济济,文臣武将众多;而建文帝任用的大将不是老迈就是如李景隆这样的蠢材。一手好牌被打得稀烂!而由于朱元璋早年采取了藩王守边的策略,使得朱棣具有较强的军事实力。

第三,朱棣的成功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虽然朱棣个人具有很强的指挥艺术,但毕竟是“以一隅敌全国”如果战争长期持续下去堆朱棣也是不利的。而抓住时机,绕开守卫严密的大城市,突袭南京,造就了一个大的战术突然性。再加只李景隆反叛打开南京城门,使得驻地轻易攻下了南京,取得了胜利。

最后,就是朱棣本身也是朱元璋的儿子,具有继承皇位的资格,在建文帝“失踪”之后,朱棣就理所当然继承皇位了!




趣谈历史五千年


前段时间,一部《大明风华》登上了荧幕,影视剧从靖难之役的结尾开始,描绘了朱棣称帝后几代人的历程,在影视剧的开端,可能很多人对于靖难之役并不是那么的熟悉,那么接下来,就来跟大家聊一聊这个历时三年的战争。

首先,靖难之役的背景

既然是要说背景,那么就要从朱元璋说起了,可以说由明初的分封开始说。在明朝初建的时候,虽然是已经做到了驱除鞑虏,但是元朝在塞外的势力依然强盛,而为了巩固势力,使得边境安定,那么就必须在边境要塞驻兵,而且还得是重兵防守,而这样的情况下,派谁驻守成了一个问题。

而在人员的选择上,一方面可以选择开国时的将领,一方面则是由朱元璋的儿子们去驻守,也正是在这样的选择下,朱元璋选择了分封诸子,因为相比较而言,封王造反要比大将造反要划算,人都有私心,这就是朱元璋的私心。封王造反最起码还能给朱家留后,大将造反朱家留就极有可能被屠灭,这些都是历史教训。

其次,太子早亡,太孙少年登基

朱元璋在位时,太子朱标早亡,使得储君的位置空出,这样一来各皇子自然是有想法的,虽然之后册立太孙,但毕竟太孙年少,并不足以彻底压下诸王的觊觎之心。后朱允炆21岁时登基称帝,作为少年天子,在明朝诸王林立的情况下,也是感受到了压力的,而他做出的决定则是削藩,但朱允炆削藩太过急切,登基一个月就马上开始了,并且手段过于强硬,致使诸王人人自危。

其三、朱棣对皇位的觊觎

可以说朱标过早离世,诸王对于皇位都是有着觊觎之心的,而二哥朱樉,三哥朱棡也先后去世,在朱元璋的儿子中属朱棣最大按照传统朱元璋应该传位于朱棣,正是这样的情况下,相对于其他诸王,朱棣对于皇位的觊觎之心是最强的,但是朱元璋似乎给他开了个玩笑,直接册立了太孙,并且还留下了《皇明祖训》,其中有一条“皇帝先召唤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铲除奸臣后要五日之内离京。”所以朱棣以“清君侧,靖国难”为口号起兵只不过是朱棣夺取皇位的借口。

其四、朱允炆的妇人之仁

作为帝王,面对政治上的对手,可以说向来都是心狠手辣的,但是朱允炆在对付诸王时,却并不是这样,可能也是儒家思想太过于根深蒂固的原因,当朱棣入京时,登陛不拜,朱允炆不愿将其诛杀,而在之后的靖难之役时,更是对前去平叛的耿炳文下令,不要伤了他叔叔,这就让平叛将领缩手缩脚了,不仅是这样,在耿炳文战事稍失利,又匆匆临阵换帅,换上纸上谈兵李景隆,结果是一错再错。

最后、朱棣没有打下天下,他只是打下了南京

靖难之役是一场非常奇葩的战役,因为朱棣大军压根就没有扫荡天下,他也没有扫荡天下的能力。那么他是如何夺取天下的呢?他只是带兵南下绕过了山东直奔江苏而来,从而打下了南京城。这么一条笔直的路线,期间压根就没有占领全国各地其他的地盘。其他地区还是该吃吃该喝喝,这对叔侄之间的战争,对他们来说那就是神仙打架,跟他们没什么太大的关系。

事后朱棣夺取了南京城,朱允炆引火自焚后,朱棣在南京称帝。全国其他各地的官员,也就顺道参拜朱棣了。在他们心里朱棣和朱允炆没什么差别,那都是朱元璋的子孙,谁来做皇帝不是做呢?从建文元年到建元三年,“靖难之役”历时三年,以燕王朱棣的取胜而告终,而惠帝在朱棣攻陷京师后也不知所踪,就在1402年,朱棣在群臣的拥戴下在京师南京称帝,即明成祖,改年号为永乐。朱棣称帝后,为了稳固统治,恩威并施,采取了镇压和怀柔政策。


释心001


01

建文帝在位期间,帝国周边都是亲族叔辈,尤其北疆的燕宁二王最为强大。建文帝以古为鉴,意图削藩,并根据强弱将周秦等王首先削弱。

建文帝过于年轻,齐泰、黄子澄等人书生气太重,在削藩问题上意气用事,对付宗室亲族的手段过于激烈,在藩王中产生了爆发点,反而孤立了皇室,形成了连锁效应。

02

北平,燕王所在,常年的军旅和政治生涯使得朱棣变得深沉,南京的削藩做法让朱棣感到生命的危机,夺门的想法在这种危机中逐渐酝酿,终于在爆发点中开始操起了刀戈。

烽烟骤起,燕军在华北平原的土地上接受生死考验,但此时的明朝却是无将可调,坐拥天下的朱允炆过于年轻,缺乏政治和军事能力及经验。

明初的大批功勋元老早已被朱元璋无情抹去,苟延的也已经白鬓斑斑,朱允炆不得已只能依靠李景隆之流上阵拒敌。李景隆没有其父李文忠的军事才能,嘴上的功夫确实厉害,在与朱棣的数年对垒中,被打得丢盔卸甲,只好撤回南京。在南下道路上,与朱棣的强敌不过是铁铉的济南城。但世事难料,由于朱棣军事和经济力量与南京相差悬殊,以致战争接近四年还是压缩在黄河以北。

建文四年,黑夜中风渐渐的冷去,朱棣在大帐中作出一个重要决定,绕道进攻南京,实行斩首行动。此时的朱棣明白,这是一件多么危险的行动,赌上的将是自己的全部。看着地图,朱棣也是明白,建文帝朱允炆已经失去了藩王的支持,就连远在云南手握重兵且与仙逝太子至交的沐王也迟迟未动,燕军望风披靡进军长江,长江天堑成为平地,朱棣的战略终获成功。

03

南京皇城,朱允炆看着咫尺天涯的燕军除了震惊,只剩下恐惧,华北战略的失败让其无奈、愤恨与抓狂。此时朱允炆十分明白,自己的主力大军回援已无可能,藩王的仇视更让他无力回天,政治的失败导致军事的失败,军事的失败导致政权的崩离。四年的靖难之役,由于朱允炆的战略失误,其统治张力只有帝国本土的一半,藩王的中立或倒向,大大加强了朱棣的信心和实力,虽然实力还不足以同建文对抗,但对于朱棣来说确是至关重要的决胜时刻。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开始渡江攻进南京,皇城大火,朱允炆失踪,产生了历史的谜案,同样标榜忠诚的解缙等人却立马投靠了朱棣,朱棣对于建文旧臣也是较为仁慈的,许多干吏得以保留,只有齐泰方孝孺等亲族被杀,方孝孺诛十族之事仍存有疑点,有待考察。

04

1402年,华夏转折的一年,朱棣登上大明帝国的帝位,是为永乐皇帝,大明帝国开始走向辉煌与强盛,五征漠北、南下安南、六下西洋、创立内阁、永乐大典,经略东北,朱棣誓要将大明帝国成为天下第一强国,其文治武功盛极一时。

靖难之役,不仅是朱棣的一次成功,也是藩王夺位成功并稳固政局的一次成功,藩王并没有像西晋般成为隐患,以致帝国毁灭。朱棣登位之后也实行了削藩,但其手段较为温和,削其军权而保其荣华爵位,大大降低了藩王反抗的可能性,军权在手的朱棣也获得了五次北伐的胜利,为大明帝国打下了二十多年的平安局面。朱棣开创的君王守社稷,也为钢明起了开头,其直系血脉的二代君王(明英宗朱祁镇、明武宗朱厚照)皆效仿他但都遭遇失败,但钢明始终让华夏文明保持延续,在中华五千年长河中留下重彩一笔。





汉族日历


这个问题小编来回答一下吧。首先我们要看双方的代表。首先是以皇帝利益为代表的建文帝。还有是以地方蕃王为代表的,燕王朱朱棣率领的军队,最后的结果是朱棣以弱胜强打败了他的侄子建文帝。首先我们来聊一聊。为什么明朝会有藩王制度,主要的起因是朱元璋总结之前朝代的失败。他认为主要是因为没有兄弟的扶持。

他把他的儿子都分封到了其他地方。势力最为强大的要属燕王朱棣。他多次率领军队阻挡蒙古大军。所以他手下的骑兵战将非常的勇猛。原本皇位之争是没有任何悬念的。

应该是由朱元璋的长子太子朱标继承皇位的。但是太子朱标不幸去世了。皇位继承人自然就空缺的出来。燕王朱棣认为他最有实力登上皇位。可是他的父亲朱元璋却选择了太子朱标的儿子建文帝,

燕王朱棣非常的不服。也为后面他起兵造反埋下了伏笔。燕王朱棣起兵造反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建文帝进行了削藩政策。人家要来夺你的兵权,你还不造反。

燕王朱棣选择快速起兵南下。可是建文帝身边都是些读书人。没有什么打仗经验。有人很好奇为什么皇帝身边没有有用的能打仗的人呢?这里就要问问他的爷爷。明太祖朱元璋了。因为他把那些明朝的功臣全部都杀光了。这也导致建文帝无人可用。

建文帝对燕王朱棣的态度就是千万不得将燕王朱棣伤害。他生怕背上杀害叔叔的罪名。但是燕王朱棣的实力非常的强大。最终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建文帝也不知所踪。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了,希望大家多点赞关注评论转发,谢谢大家。


最强大的我们


对于朱棣而言,这位明朝数一数二的皇帝人物,在明朝历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他开创的永乐盛世可以说是明朝巅峰时刻。正如网上说的,明朝皇帝中除了朱元璋和朱棣,其他的都是一般般,没什么大的贡献或者无法和这两位相比。可见网友对这两皇帝评价还是很高的。而朱棣的皇位并不是上一任皇帝传下来的,而是他用武力夺取自己侄子的皇位。这怎么回事呢?

这还得从靖难之役说起,靖难之役是朱棣夺取皇位的战争,从1399年到1402年,历时四年,朱棣夺得皇位。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从当时的局势来看,本该建文帝获胜的,因为他这边拥有100万大军,朱棣那边才30万。但是,建文帝和他身边的官员太低估朱棣的军事能力了,这场战争朱棣的燕军伤亡人数6万,而朱允炆的明军伤亡人数高达50万。面对如此有优势的兵力还是输了,建文帝朱允炆还能跟他竞争?

这一场战争的原因还是:建文帝朱允炆削藩政策。因藩王的权势越来越大,恐怕到时候中央难以驾驭,到时候再削弱怕形成八王之乱。在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的建议下,实行削藩措施。先后有周王朱橚、湘王朱柏、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等五位藩王。面对被削弱的藩王,朱棣心中早就知道难逃此劫,唯有起兵反对。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道:“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因此朱棣的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

经过多年的战争,朱棣赢得了战争,之后他迁都顺天府(现在的北京)。相对于唐朝时期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靖难之役耗时之久。同样是争夺皇位,两者有什么不同和相同?

看看玄武门之变的经过。公元618年,唐朝建立。李建成立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建成为文官集团的代表,在朝中处理事务。李世民为武将集团的代表,经常带兵打仗,为唐朝统一立下汗马功劳。当唐统一后,太子李建成担心自己的位置受到影响,慢慢的针对李世民,毕竟军功的威信影响还是很大。就是这样,两个集团的矛盾越越来越大。最终在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唐朝首都长安城,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亲手射杀自己的兄长李建成,因位于玄武门,所以称为玄武门之变。

而两者不同点:玄武门之变是兄弟之争,靖难之役是叔侄之争。一个耗时太久,一个耗时较短。一个用兵之多,一个用兵之少。一个影响范围大,一个影响只在宫中。

相同点:结果都是登上了皇位,对后世影响深远。一个开创了贞观之治,一个开创了永乐盛世。两者都是文治武功中的佼佼者。也只有这种人物才能担任历史的重任,为中华民族的做出不朽的贡献。

对于靖难之役,我们可以看出朱棣的军事能力与文治能力。那么朱棣有错吗?从道德上来说朱棣是有错的,毕竟皇位并不是传递下来的,是凭武力夺取。从历史上看没错,他打造的盛世功过,比靖难之役所造成的罪过大多了。朱允炆能不能达到他的成就很难说,毕竟靖难之役也反映出朱允炆的能力。可见如果按能力来说,朱棣比朱允炆强多了。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军令如山


导言

“靖难之役”并不是助长革新的文臣集团与守旧的亲王、武臣集团之间的斗争,所谓藩王、武臣集团也纯属子虚乌有。实际上,建文君臣并未实行过什么新政,而朱棣也并非一切都遵守祖制。“靖难之役”的实质是争夺皇位,削藩是其爆发的根本原因。

争夺皇位是“靖难之役”的根本原因

说“靖难之役”是朱元璋亲手种下的恶果并不为过。朱元璋在建立大明帝国以后,为了维持和巩固一人一姓之天下,的确很勤劳。他一个人干了皇帝和宰相要干的事情,还严格限制宦官、外戚干政,把封建皇权强化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然而,朱元璋在集权的过程中,却为自己的帝国留下了一个严重隐患——大封诸子。

“众建诸侯,屏藩王室”的体制,自西周以后,历史一再证明,这是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祸乱相寻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朱元璋出于一己私利,错误地认为宋、元“孤立无援”因而导致迅速瓦解,于是大封诸子为王,使他们星罗棋布在全国的要冲之地,特别是边防线上。

这样,既可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有可以加强边防。尽管明朝的封藩与以往不尽相同,“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但诸王的政治地位却十分尊崇。在洪武年间,他们还可节制封国内的文武吏士。

不仅如此,他们还握有兵权,其护卫甲士少者三千。多者至万九千人。塞上诸王的兵权更大。他们“皆预军务”,有的还可以节制大将军,而“军中事大者方以闻”。更有甚者,朱元璋还给了诸王“清君侧”的特权。

既然如此,诸王的权势自然会迅速地膨胀起来,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特别是沿边诸王,更是严重地威胁着皇权的稳固。大封诸子为王带来的隐患,明眼人早就看出来了。虽然洪武九年时朱元璋相对制定了一些限制诸王权力的措施,但这些措施看起来仍太过软弱无力了。

到了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子朱标去世,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成为皇位继承人。于是,围绕皇位问题展开的矛盾斗争便日益尖锐起来。到了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位,围绕皇权的斗争迅速激化。

建文下令不准诸王赴京会葬,只哭临本国。后又下令王国所在文武吏士,悉听朝廷节制,唯护卫官军听王。

从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到建文元年六月,先后废周、齐、代、岷诸王为庶人,迫湘王阖宫自焚,同时加强对燕王的防范。建文君臣一连串的举动,促使燕王加快了反叛朝廷的步伐。他日夜与道衍和尚谋划账中,共图大举。建文元年七月,公开树起反叛大旗,誓师称“靖难”。

事实很清楚,一方面要保住自己的帝位,势必削夺虎视眈眈的藩王,而另一方面夺取帝位,则必然要寻找借口反叛,决不能坐以待毙。谭迁引屠叔方的话说:

“燕王之变,削亦反,不削亦反,齐、黄之议,未尽非也。又况秦晋四府,湘岷六藩,莫不低制自为,偃蹇坐大,籍神明之胄,挟肺腑之尊......变所从来,非无故矣,况乎冲龄御极,主少国疑,强宗乱家,视同赧献......正所谓养虎贻患,蓄痈必溃者也。故论者以建文之失在于削藩,而予则以诸藩者削亦反,不削亦反”。

这就是“靖难之役”的实质,或者说根本原因。它同革新与守旧之争丝毫没有联系。

从朱棣多次向朝廷上述以及训诫将士的文告中,也很难看出他是为了反对建文帝革新而起兵,这是因为,建文君臣根本就没有实行什么新政。


江畔初见月


如何看待靖难之役在靖难之役后,朱棣是怎样对待大哥朱标的妻子和儿子们的?

朱允炆一上位,就开始着手削藩,引起了自己叔叔朱棣的不满。随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把建文帝朱允炆赶下了台。那么,朱棣是如何对待同父同母哥哥朱标的后代呢?根据历史记载,朱标有五个儿子,两名太子妃。朱标的第一位太子妃是常遇春的女儿,为朱标生下了嫡长子朱雄英和朱允熥,常氏早在靖难之役爆发之前就已经逝世了。后来,朱标娶了元朝的贵族吕氏,生了三个儿子朱允炆、朱允熞和朱允熙。

朱标的大儿子朱雄英在八岁时就已经逝世。朱允炆继位以后,封自己的弟弟朱允熥为吴王、朱允熞为横王,朱允熙为徐王,尊奉父亲朱标为孝康皇帝,母亲吕氏为皇太后。朱棣在北京起兵以后,一路南下,最后攻占了南京,自己当了皇帝。在这场动乱之中,朱允炆和皇后被烧死在皇宫之中,也有传言说朱允炆逃出了南京,不知所踪。

紧接着,朱棣取消了自己哥哥朱标的皇位,重新封他为皇太子,吕氏也由太后变成了太子妃。朱允炆的弟弟朱允熥被封为广泽王、朱允熞被封为怀恩王。但后来两人都囚禁在凤阳,后来被贬为平民。朱云熙因为年纪较小,没有被看押,但最后不知为何家里起火,被活活烧死了。

朱允炆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朱文奎跟着父亲一起失踪了,小儿子朱文圭被看押在安徽省凤阳县老家。朱棣对于朱文圭虽然没有直接杀死,却没有让人教导他,完全就是一个傻子,被放出来的时候“不识牛马”。所以说,朱标的后代都很凄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