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君一臣二”為宗旨,發揮經方遣藥之義


毛德西教授為河南省中醫院主任醫師、教授、研究生導師,全國第三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從事中醫內科工作50年,學驗俱豐。在選方用藥方面,其以《內經》“君一臣二”為宗旨,發揮經方遣藥之義,臨證用藥多以三味為君臣藥,故稱三味方。三味方主藥明確,方證合拍,隨證加減,療效顯著。今將毛德西教授治療雜病“三味”方簡析如下,以饗讀者。


《內經》“君一臣二”為宗旨,發揮經方遣藥之義


大黃、附子、川楝子(疝氣化瘀湯)

此方取大黃附子湯義,為相反形成之配伍;又參考《止圓醫話》治疝方,羅雲:“以附子、大黃加入普通治疝氣之藥中(即羅氏所用川楝子方),速收特效,此治外疝之經驗談也。”毛德西除用於疝氣外,還將此“三味”用於盆腔炎、慢性結腸炎、睪丸炎、前列腺疾患等,凡見小腹墜脹,隱隱作痛,溼熱互結者,每收療效。


砂仁、黃柏、甘草(封髓丹)

此三味為古方封髓丹,是治療夢遺早洩的良方。當代著名中醫蒲輔周將此方用於口腔潰瘍,效果良好。他說:“封髓丹乃補土伏火之劑,土虛則水中之陰火無所抑制,便上炎而發為口瘡。”是方以砂仁醒脾培土,黃柏清洩陰火,甘草和中清熱,毛德西常加入肉桂、乾薑、牛膝以引火歸元,於平淡中取效。


浮小麥、霜桑葉、地骨皮(清熱止汗散)

毛德西對於汗症,不論是氣虛自汗,或是陰虛盜汗,都首選此三味,名曰“清熱止汗散”。氣虛自汗合用玉屏風散;陰虛盜汗合用二至丸加知母、黃柏。若是產後大汗不止,則加入麻黃根、炮附子,以溫陽增衛氣,固表止陰耗。


青蒿、白薇、銀柴胡(退熱散)

此三味是毛德西治療低熱經驗方“青白退熱散”之主藥。青蒿以清解陰分熱見長;白薇長於清肺熱,也是退陰分虛熱之要藥;銀柴胡清肝經虛熱。三味合用,以治夜熱早涼、低熱綿綿、舌苔不厚,脈象細數為應用指證。若舌苔厚膩,舌質紅赤,可加升降散治之。


桂枝、茯苓、白朮(溫陽化飲湯)

此三味有溫陽健脾化飲的功效。取之於張仲景苓桂術甘湯和桂枝茯苓丸等方義。桂枝配茯苓,溫陽化飲,加入白朮,以增強脾的運化功能,毛德西常將此三味用於慢性支氣管炎、慢性盆腔炎、慢性胃炎、慢性腸炎等,舌苔白潤口不渴者,具有溫化三焦水溼的功效。


橘核仁、橘葉、橘絡(通絡散結散)

此三味均取之於橘,均以疏肝理氣見長。橘核仁理氣的作用大於橘葉;而橘葉“散陽明、厥陰經滯氣”(《本草綱目拾遺》)為長,橘絡作用緩和,善於舒理中焦氣滯,有化痰溼之功。三味合用,以疏肝理氣、通絡止痛、散結消脹為目的,常用於甲狀腺結節、乳腺增生、子宮肌瘤,或身體某處有囊腫及贅生物者。


白鮮皮、地膚子、徐長卿(除風止癢劑)

毛德西常將此三味用於皮膚瘙癢症。白鮮皮為清熱燥溼止癢劑,地膚子為祛風除溼止癢劑,徐長卿為祛風止痛劑,對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三味協同,為治療皮膚痘疹瘙癢之常用方。但在應用時,應在辨別證候性質的基礎上,針對體質的偏頗,選用方藥,然後加入除風止癢劑三味,其效更為顯著。


熟地、生麻黃、白芥子(補腎通絡飲)

此三味為陽和湯的主藥。熟地補腎增髓,生麻黃與白芥子辛溫通絡開竅,特別是搜細絡之風痰,是其他藥難於比配的。毛德西用此三味,以治療下肢寒滯細絡,腎髓不充,如下肢靜脈曲張、糖尿病足、風溼病、足跟痛等,以下肢疼痛、麻木為主症者,熟地用量可達30克,白芥子用量10~15克,生麻黃用量5克為宜。


青風藤、海風藤、絡石藤(三藤湯)

此三味皆可祛風溼、通經絡。青風藤善通一身之經絡,絡石藤善通一身之筋脈,海風藤善祛一身之風溼,三味合力,共奏祛風除溼、通絡止痛、消除鬱脹之效。毛德西用於風寒溼痺,症見腰膝痠軟,關節腫脹,筋脈拘攣,屈伸不利等;三味還可煎煮外洗,以助藥效。


絞股藍、銀杏葉、生山楂(化瘀降脂飲)

絞股藍在民間用於清熱解毒、涼血消炎,用來治療癰疽腫毒,肺癆咳血等,而近年來發現有降脂、降壓、調節心律、改善血液循環等作用;銀杏葉亦有降脂、降壓作用;生山楂活血降脂功效明顯。三味合用,沸水沖泡,頻頻飲用,有降脂、降壓、化瘀之功,為民間常用驗方。


大棗、小麥、珍珠母(麥棗珍珠散)

此方取自經方“甘麥大棗湯”,以珍珠母代甘草,以增強鎮靜安神的功效。用於抑鬱症、以及失眠、心悸等。大棗與小麥甘平,養心安神,但取效較慢,珍珠母對於心神不寧、驚悸不安者,具有平肝鎮靜作用,起效較快。如果說大棗、小麥以“養心”為主,那麼珍珠母就是以“鎮靜”為主,兩相配合,安神尤良。


大貝、玄參、生牡蠣(消瘰散)

此三味為清代程鍾齡之消瘰散,原方用於瘰癧,有清熱化痰、軟堅散結之效。毛德西用其義,擴大用於淋巴結腫大、甲狀腺結節、乳腺增生、卵巢囊腫、皮下囊腫、脂肪肝等。常加入夏枯草清熱散結,天門冬滋陰軟堅,生麥芽疏肝散結。


桉樹葉、瞿麥、半枝蓮(泌尿三味飲)

此方是毛德西學習馬瑞亭先生經驗方而得來。馬先生髮現桉樹葉對於泌尿系感染有特殊效果,雲“桉樹葉有殺滅金黃色葡萄球菌之功效”,毛德西配以瞿麥、半枝蓮清熱散結,用於急慢性腎盂腎炎、膀胱炎、前列腺炎等,遠比導赤散等方效果好。毛德西雲,這是前輩人留給後人的寶貴經驗,應當認真學習、應用。


玫瑰花、靈芝、岷當歸(美容三味酒)

此三味為毛德西常用的美容三味酒,常用量為玫瑰花15克,靈芝15克,岷當歸15克,或加入丹參15克,茯苓25克。取黃酒500毫升,浸泡15天為宜。每日50毫升,加熱飲用。有潤膚活血、美容祛斑、淡化溼濁的作用。用於多例面色黃褐者,一般在一月左右見效。用紅葡萄酒浸泡亦可,但不宜用白酒浸泡。


胎盤、貝母、地龍(胎盤貝龍粉)

此三味為毛德西治療哮喘的經驗方。胎盤粉30克,貝母30克,地龍15克。共研細末,每取3克,溫開水沖服,一日3次。痰熱者,用浙貝母;痰溼者,用川貝母。痰盛者,可與鮮竹瀝液同時服用。但有對地龍過敏者,請注意觀察修正。


柴胡、升麻、枳實(三味升壓湯)

此三味為升發陽氣之主藥。李東垣常用柴胡、升麻升舉陽氣,而枳實為寬中下氣之藥,“寬中下氣,枳殼緩而枳實速也”,但從辨證角度看,只有濁氣下降,清氣才能升舉,這就是有些人不明白枳實能升壓的緣故。柴胡、升麻用量宜小,枳實量應大於升、柴。


白附子、白芥子、白殭蠶(三白解語散)

古代醫家治療中風之語言蹇澀常取此三味,用以祛風邪、解痰鬱、通絡脈。如清代程國彭《醫學心悟》的解語湯,白附子祛風通絡,白芥子祛痰通絡,白殭蠶散結通絡,且三味均可通達細絡,不但可以緩解語言蹇澀,還可以通絡止痛,用於三叉神經痛、頭風痛、牙痛等。應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量,以防過量傷氣耗陰。


《內經》“君一臣二”為宗旨,發揮經方遣藥之義


桃仁、紅花、甘草(桃紅甘草飲)

此三味是毛德西治療慢性咽炎的常用方藥,取自王清任會厭逐瘀湯。以活血化瘀、清熱利咽為組方之義。毛德西指出,慢性咽炎必有“瘀”,不是一般清熱解毒所能為,對於常用抗生素或苦寒藥的慢性咽炎者,可加入麥冬、天冬、桔梗、射干等,或加牛膝、肉桂引火歸源,其效更佳。


川椒目、瓜蔞皮、白芥子(椒目瓜芥散)

此方用於滲出性胸膜炎,以痰液白黏稀薄不成塊,伴有胸痛者。川椒目辛溫通絡逐痰,瓜蔞皮寬胸利氣,研究認為還有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的作用;白芥子利皮裡膜外之水。三味合力,可以入於細絡利氣搜痰,非一般化痰藥可比。


夏枯草、谷精草、川芎(清頭散)

此三味以清頭目,散結止痛為主功。夏枯草以清肝火、散鬱結為主,是治療頭痛目赤之要藥;谷精草“谷田餘氣所生”,以疏散頭部風熱,通痺止痛見長;川芎“搜肝風,補肝血,潤肝燥”,是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要藥。三味配伍,具有清頭目、散鬱結、除風熱之功效,常用於肝經風熱之頭痛、目赤腫痛,起效較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