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進生豬產業發展?畜牧業發展面臨著哪些困難?如何破解?

2月CPI同比漲5.2%,豬肉價格貢獻62%,肉價上漲的主因有哪些?如何推進生豬產業良性發展?我國擁有龐大的畜禽飼養和肉類生產總量,畜牧業發展面臨著哪些困難?如何破解?如何切斷重金屬汙染鏈條,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就這些熱點話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印遇龍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五大主因造成生豬價格上漲

記者:數據顯示,2月份CPI同比上漲5.2%,而豬肉價格上漲拉動了其中3.2個百分點,佔比達到62%。什麼原因導致豬肉價格大幅上漲呢?

印遇龍:目前豬肉價格大幅上漲的主要原因是生豬產能嚴重缺失,導致市場供給不足。具體表現在:

第一,自2018年8月份以來,全國各地非洲豬瘟疫病頻發,養殖場(戶)先後將成千上萬的病豬或健康豬處理掉,引起生豬存欄量以及能繁母豬數量急劇下降,導致生豬上市量減少,使豬肉供給量嚴重不足,出現供求關係失去平衡,豬肉價格大幅度上漲。此外,非洲豬瘟疫情發生後,生豬養殖業防疫工作成本的增加也助推了豬肉價格上漲。

第二,近幾年禁止農民養殖生豬政策,使許許多多的養殖戶停養停業,造成生豬存欄的快速減少,生豬上市量無法保障充足,豬肉市場供給量嚴重不足,引發豬肉價格激劇上漲。2019年年8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出招穩定生豬生產,提出綜合施策恢復生豬生產,取消超出法律法規的生豬禁養、限養規定,發展規模養殖、支持農戶養豬,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保障豬肉供應等五方面舉措。

第三,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多地封村封路,物流不通暢,導致出欄下降,生豬屠宰量降低,加上春節期間豬肉消費上升,導致豬價上漲,給我國畜牧生產帶來巨大沖擊。

第四,週期性波動。科學研究表明,生豬價格波動具有較為明顯的週期性特徵,豬肉價格從上漲至高位再回落,一般需要幾年時間。本輪生豬價格於2019年跌至週期低點後,步入新一輪上漲通道,同時受非洲豬瘟疫情疊加影響,生豬產能下降明顯,豬肉價格短暫調整後持續較快上漲。

第五,市場機制作用。物以稀為貴,價格反映了市場供求關係的變化,當商品供大於求時市場價格就會下降,當商品供不應求時市場價格就會上升,豬肉價格也不例外。市場經濟的一個特點就是通過價格變化來引導資源配置。還有就是環境整治退養了部分產能,多因疊加造成肉產品總供應量減少,市價上揚。總之,生豬價格的暴漲,是非洲豬瘟疫病的發生、農村禁止生豬養殖、新冠肺炎疫情、週期波動和市場調控等五大原因造成的,環境的保護力度加大與生豬養殖有一定的關係,但不是主要原因。

如何推進生豬產業發展?畜牧業發展面臨著哪些困難?如何破解?

七步推進生豬產業轉型升級

記者:我國是世界第一生豬大國和消費大國,如何保障生豬產業的良性發展和綠色發展呢?

印遇龍:確保生豬產業良性發展直接關係到國計民生,應將生豬產業發展上升到更高層次。2018年我國生豬存欄3.9億多頭、能繁母豬存欄近3000萬頭,2019年我國生豬存欄3.1億多頭、能繁母豬存欄2000多萬頭,2019年與2018年相比,生豬存欄量降低20%左右,能繁母豬數量降低約30%。這一數據表明,受非洲豬瘟影響,我國生豬存欄量、能繁母豬存欄量及生豬出欄量均出現較大幅度降低。我國作為世界第一生豬大國和消費大國,要保障生豬產業的良性發展和綠色發展就要積極推進生豬產業轉型升級,這是促進生豬生產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

第一,是要依法依規劃定養殖“三區”,發展生豬產業。著力產業規劃佈局,調整優化發展結構。堅持“全國規劃、重點發展、兼顧一般、合理佈局”原則和環保優先綠色發展。

第二,從“農牧結合、種養循環”入手,推行“以種定養、以養定種、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的生態養殖循環模式,將種養業協調配套,大力發展循環農業,實現了種植、養殖循環發展,經濟效益、生態效益雙豐收,走生豬產業生態循環綠色發展之路。

第三,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做好病死畜無害化處理,實現生豬養殖和環境保護協同發展。

第四,提升疫病防控能力和加強基層動物防疫隊伍建設,強化生豬重大動物疫情監測預警預報,統籌做好非洲豬瘟和口蹄疫、豬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

第五,大力發展標準化規模生豬養殖,保障肉品質安全供應,加強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加快培育生豬養殖龍頭企業,促進生豬產業的融合發展。

第六,建立相關的保障機制、政策和法律,以及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切實做好生豬穩定保供工作,促進生豬產業提檔升級。

第七,因地制宜,繼續支持中小養豬企業和散戶適度發展,既解決規模化養殖普遍存在養殖難題,幫助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提高經濟收入。


五措施破解畜牧業發展四大難題

記者:我國是畜牧業大國,擁有龐大的畜禽飼養和肉類生產總量。在您看來,我國畜牧業發展面臨著哪些困難?如何破解?

印遇龍:目前我國畜牧業發展面臨著四方面的困難:一是畜牧業可利用資源的限制,其中最突出的是飼料資源短缺。如玉米、豆粕等蛋白質飼料資源供應偏緊。二是養殖業生產水平低,科學技術儲備不足。從總體情況來看,我國畜牧業生產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仍很低。三是畜牧業基礎設施薄弱。四是重大疾病防控問題依然嚴峻,如非洲豬瘟、藍耳病等重大傳染病制約養豬產業可持續發展。

推進畜牧業可持續發展,首先要增強政府對養殖業的宏觀調控,要完成對養殖業實行全方位歸口統一管理的管理體制改革。參照發達國家的經驗,這種歸口統一管理的重任必然落實在農業行政管理部門的肩上。第二要加強畜牧業法規建設。對現有各種行之有效的畜牧、獸醫、水產、飼料與草原等法規,要堅持執行,並不斷完善畜牧業法規和加強有關行業標準的制定。第三是加速養殖業產供銷一體化進程。積極而穩妥發展各種形式的養殖與飼料產業集團,加速養殖業產供銷一體化(即產業化)進程。所謂養殖業一體化是指養殖業經濟再生產過程的諸環節,即產前、產中、產後,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第四是大力開發飼料資源,發展飼料工業,提高飼料資源利用率,針對我國飼料資源緊缺和飼料利用效率不高的狀況,一方面要大力開發飼料資源;另一方面要加速飼料工業建設,推廣對現有飼料資源的利用效率。第五是依靠科技進步,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在畜牧業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不斷提高畜產品的供給能力。


切斷重金屬汙染鏈條,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記者:農產品重金屬汙染已是全國性問題,但重金屬染指的不只是農作物,還有水產品、豬肉等。您能否給我們介紹一下目前重金屬汙染的情況?如何保障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印遇龍:最新數據顯示,近20多年,我國糧食主產區耕地土壤重金屬汙染呈上升趨勢,點位超標率從7.16%增至21.49%,增長了14個百分點。汙染物以鎘、鎳、銅、鋅和汞為主,南方糧食主產區土壤重金屬汙染重於北方。根據我們目前的研究結果發現,非法過量添加銅、鋅等微量元素的飼料飼餵生豬,可造成銅、鋅礦中伴生的鉛、鎘等有害重金屬在肝臟、腎臟等內臟器官中積累增加,豬肉和油脂中較低。但是,若嚴格按當前農業農村部飼料衛生標準規定生產飼料的話,畜禽產品中的有害重金屬含量顯著低於國家食品衛生標準。因此,我在此特別強調,對於食品安全,只要加強從業者的宣傳引導,同時嚴格貫徹農業農村部飼料衛生標準,則目前普遍食用的肉蛋奶都屬於安全產品。對於土壤、耕地,則需要嚴格執行環保政策,並採用技術進一步控制飼料金屬元素添加和養殖糞汙處理,有效降低養殖糞汙對土壤和環境的汙染。

如何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我們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摸清農用地土壤汙染的面積、分佈及其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實施農用地分類管理,著力推進安全利用,有針對性地治理汙染農用地;第二,嚴格管控重汙染耕地用途,禁止種植食用農產品;第三,嚴厲打擊涉重金屬非法排汙企業,切斷鎘等重金屬進入農田的鏈條,降低重金屬超標風險。第四,要深入實施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快工業、農業、生活汙染源的水生態系統整治。全面整治農村生態環境,加強農業面源汙染防治,建立工業和城鎮汙染向農業轉移防控機制,構建農業農村汙染防治制度體系,加強農村環境整治和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突出短板,保護好“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和“城市後花園”。同時,加強養殖投入品監管。

科技助推養殖業高效生態可持續發展

記者:在推進養殖業高效、生態、可持續發展方面,您和您的團隊取得了什麼樣的進展?

印遇龍:我們團隊圍繞國家生豬生態養殖、綠色發展等重大需求,從養殖控制出發,圍繞生豬氮磷、礦物元素等營養素的代謝調控和腸道生理的理論和關鍵技術與福建傲農生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廣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正合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開展研究:

第一,針對傳統飼料配方體系所造成的氨基酸和磷供給不平衡,造成豬蛋白質飼料利用率低和磷過量排放的科學問題,團隊圍繞生豬氮、磷代謝調控開展研究,創建了豬氨基酸和磷真消化率與優化調控的評定方法體系,建立了40多種豬飼料原料中磷、氮、氨基酸、澱粉等營養素消化利用率數據庫,創建了豬低氮磷日糧源頭減控技術體系,使生長肥育豬日糧蛋白質水平降低3%—4%,可實現了豆粕用量減少6%—8%、氮排放減少28%—35%、蛋白質和磷的利用效率提高9%—14%。

第二,針對飼料中微量元素利用效率低和礦物元素供給不平衡,團隊圍繞礦物元素代謝調控機理、功能性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生產技術、微量元素本底釋放技術和動態飼餵技術開展研究,初步構建了母仔豬鐵精準供給和生長育肥階段銅、鋅減量的微量元素精準營養調控體系,力爭從技術上進一步降低飼料中礦物元素的使用,降低糞汙中重金屬排放,且能兼顧生豬養殖效益,實現養殖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贏。

第三,針對仔豬飼料採食量低、腹瀉和生長阻滯等問題,團隊圍繞腸道發育和健康開展研究,揭示了影響仔豬腸道發育和健康的重要分子生物學機理,建立了基於功能性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和生物活性物質調控腸道健康的關鍵技術,使仔豬日增重提高12%—20%以上,飼料利用率改善10%—15%以上,腹瀉率下降25%—35%以上,極大地提高了養豬生產效率。

與此同時,我們也非常重視生豬品種培育和養殖模式革新,倡導中醫與農業和養殖業的融合,發展中國特色的“中醫農業”。湖南省重大專項技術成果“生豬品種優質化、養殖集約化及精深加工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成功培育了“湘村黑豬1號”,並集成了團隊的低氮磷和低礦物元素的配方技術體系,率先提出了“種養結合”的養殖模式,從根本上解決養殖源頭汙染和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等問題。該項成果經專家評價一致認為創新性強、推廣應用價值大,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除此之外,我們團隊領銜籌建了“畜禽養殖汙染控制與資源化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制訂了《生豬生態養殖》和《生豬生態低排養殖生產技術規程》(制訂中)湖南省地方推薦標準,將相關技術進行推廣,切實推進我國養殖業的高效、生態、可持續發展。團隊的成果也獲得了國家、企業和社會各界的肯定,相關技術被國內知名養殖和飼料企業廣泛應用,其中與企業合作研發的有機微量元素產品應用在全國飼料企業20強企業中,覆蓋率達90%,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上述成果獲得了2018年度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