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创作多从日常所见开始,假若给你一只碗,你怎么写?

皇城根下听虫鸣


碗,以它那凹陷的身姿行走于世,遍入千家万户,以它那永张不合的怀抱盛载万物,辗转于各个时代,流传至今;

以它那各不相同的材质各居其位,处处彰显着创造的智慧,引人惊叹;

它本无生命,但又像它的创造者般拥有各自的命运,各自走上了不同的旅程,走向了不同的结局。

你见过它么?

你见过它们么?

1

孩子碗

我见过那么一只碗,捧在孩子手中,随着孩子追逐小狗那颤颤巍巍的步子,它在手中颠簸着,好像碗里的米饭都在争先恐后的想要跳跃出去,回归它们所来的地方——大地;

孩子脚下的一块石头似乎帮了它们的忙,它们冲向了大地,翻了几个跟头将自己滚成了土色,孩子摔倒了,趴在那土色的米粒旁边,碗在他面前弹跳着,最终扣在了地上;

碗并没有受伤,它是木制的,有着木质的清新,更加有木质的坚韧与耐心,能陪伴孩子无知的摔打,同时不会构成任何威胁,就像树木为我们遮风挡雨一样,它也保护着我们的孩子。

它就是孩子碗。

2

乞丐碗

我见过那么一只碗,它就在街道一侧静静的坐着,有的已经残缺一角,有的还是完好无损,有的总是灰蒙蒙的,像有层雾气在上面长久笼罩着,有的挺干净,但并没有什么光泽,但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怀里总躺着些许的钱币;

它们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流,就像它们主人一样,静静的等待着,等待着那硬币落入它们怀中叮叮当当的声音,那是令它们主人欢喜的律动;

有时运气不错,那硬币如春中细雨般滋润着它们,叮叮当当的响个不停,却没有一丝扰人的意味,渐渐的,它们的怀抱似乎不够大了,硬币直往外溢着掉在了地上。

它们就是乞丐碗。

3

酒碗

我见过那么一只碗,它总是站在桌上,不断的盛接着冲泻而下的酒水,未等那酒水在它怀中平静波纹,它就被拿起放在嘴边,酒水顺着它的怀抱涌入那口中 ,好像清泉灌溉那久旱的土地般,舒畅的一声“啊”从口中荡漾而出,随着声音的飘荡,它再次站在了桌上,怀抱里那仅剩的酒水打着旋儿,未等平静便又有酒水涌入其中;

就这样,它不断的与酒水拥抱,又不断的与其告别,但它并未饮一丝醉意,始终清醒的站着,去盛接那即将而来的酒水,它的目的就是转送,转送那酒水带去的麻木,以麻痹饮者的心神,阻塞他那惆怅的思绪;转送那酒水带去的畅快,以兴奋饮者的心灵,为他那份欢愉的庆祝再添一份欢喜;

最终饮者沉沉睡去,那惆怅亦或是欢愉也皆在那无尽的梦乡中沉静下来,它依然静静的站在桌上,不同的是,那怀中那所剩无几的酒水终于平静下来。

它就是酒碗。

4

宫廷碗

我见过那么一只碗,它总是有着华贵的气质,且穿着华丽的衣装,有的是金光闪闪,动人心弦,有的是银气晃晃,闪人二目,有的是晶莹剔透,惹人爱怜;

它们规规矩矩的站在一张甚是宽大的桌子上,在它们包围圈中的那是满汉全席的美味,一个个美味上方飘动着诱人的香气,整体就好像一片大花丛释放着诱人的清香;

它们的怀抱中不时会有美味到访,有时是爽口的青菜带着缕缕油丝盘卧其中,有时是香酥的肉块满是蜜汁斜倚其中,有时亦或是清香的汤汁盈满其中,反反复复间,在它们怀中留下片片色彩,不断混杂,那似乎成了极其随意的彩绘,相互间各不相同。

它就是宫廷碗。

5

木叶盏

我见过那么一只碗,在它怀抱那深色的背景下,映衬着的是树叶,那片树叶轮廓清晰、脉络明显,似乎是被时间定格在此一般;有的叶子是完整的,有的叶子是残缺的,有的叶子是夕阳般红润,有的叶子是枯木般暗黄,有的叶子是老草般褐绿,有的叶子是海洋般冰蓝;

在那怀抱中,有的是一叶居中,端庄典雅,像极了那静水湖面的一叶彩舟,沉稳恬静;

有的是一叶游离,活灵活现,仿佛那潭中游龙,飘忽不定,闪烁其间;

有的是二叶盘旋,玩转乾坤,好似鱼儿互动,嬉戏间转动着太极;

有的是二叶错卧,温馨自然,好似一对可爱人儿,无尽的沉默中尽是那无声的告白;

有的是三叶聚首,意气风发,仿佛在那无尽的天空俯视三英的结拜,见证那千古流传的忠义;

它常与茶相伴,一些茶叶散落在它的怀中,仿佛那飘舞的蝴蝶找到了归宿,紧接着是腾腾的热水冲泻而下,茶叶又仿佛鱼儿入水般欢快自在,上下游动,在它怀中树叶的映衬下,好似手掌托着一团萤火,任其光芒四射,感染着四周,渐渐的水转变了颜色,茶叶也沉静下来,仿佛玩累了的孩子最终回归妈妈的怀抱,享受着那一份温暖自在。

它就是木叶盏。

碗,

盛载着不同的生活,

背负着出世的使命,

走向了不同的命运,

是不是像极了我们,

是不是仿佛看到了自己,

一种抛却浮躁后沉静中的自我。



奶茶爱尚咖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谢谢你的提问。

我们每天吃饭必须用到碗,在我们平民百姓的眼里它就是一个吃饭的家伙什。无非就是花色多,有的画着草;有的画着花;有的画着鱼;有的画着水果;还有的写着字……各色各样。年代不同颜色和花纹也不尽同,而且年代不同价格也相差好远。碗的价格还与工艺,陶土,产地,烧制的窑有关。便宜的有两叁块一个,这个碗只能用来吃饭,而那些很贵的甚至价值连城的碗,有的是用来作饰品用;有的是作为收藏品;还有的具有考古价值。这就是碗的文化吧,属于中国陶瓷文化。

碗有很多材料可以做,根据做碗的材料有陶瓷碗、银碗、铜碗、六十年代部队里还用过铝碗、小时候我们用过搪瓷碗、木碗、不锈钢碗、三聚氰胺碗。每种碗都有它的特点,陶瓷碗是用得最多的,家家户户都有。银碗铜碗少数民族用的多,铝碗现在没人用了,据说用多了会影响智力。现在不锈钢碗用的也比较多,因为它不怕摔,不生锈,易清洗而且那种双层碗还不烫手,很适合小孩用。三聚氰胺碗酒店用的很多,这种碗用多了不卫生。

碗是用来吃饭的,所以人们就把工作、职业、生意寓意为饭碗。如果你把碗丢了也就意味着你把工作、生意扔掉了。因此旧碗也不可随便扔的。如果旧碗不能用了,听老人们说也要用红布把旧碗包起来再扔。

碗也寓意着财气。添副碗筷添个人,所以人们都会在过年时买碗添箸,寓意着来年添财增丁,福气多多,子孙满堂。正因为碗有这么多寓意,所以碗也是不能打碎的。万一不小心打碎了碗,特别是小孩经常会打碎碗,大人们马上就会说“碎碎平安”!

碗一般来说还是指陶瓷碗,我们中国的英文单词就是由陶瓷来的,因为瓷器只有中国有,是我国的国粹。陶瓷通过古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运到了印度,中东,中亚,欧洲,增强了古中国与印度,中东,中亚,欧洲货物贸易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流峰装饰光头哥


《婚姻如碗》

我们吃饭时,需要的是米饭,而不是碗的好看与否。其实,婚姻的外表,就和我们用来盛饭的碗一样,漂亮不漂亮、好看不好看,都是外在的形式,只有爱,才像是盛在碗里的饭,饭香不香,和碗并没有关系,所以,即使你端的是一只粗瓷碗,如果里面盛满了爱,只要你不在意那只碗,你也同样会感到很幸福!

女儿和男人结婚后,每逢看见别人住豪宅、开名车时,总抱怨说自己过得不幸福。

一个周末,她回到娘家,女儿又在母亲面前抱怨日子过得不如意,什么丈夫挣的钱不够花啊、升不上官啊,仿佛她真是一个十分痛苦的人,女儿抱怨的时候,母亲笑而不语。

吃饭了,母亲从碗柜里拿出几个碗。这几个碗,有不锈钢的,有陶瓷的,还有几个是粗瓷的。母亲说:“孩子,你一定饿了。来,快帮妈盛几碗饭,大家一起吃饭吧!”女儿真的很饿了,一共四个人吃饭,她选了四个很漂亮的碗,盛了四碗饭,等女儿端起饭碗后,母亲指着那几个被冷落在一边的粗瓷碗说:“孩子,你有没有发现,你用来盛饭的四个碗都是一些漂亮别致的?那几个粗瓷碗虽然也能用来盛饭,但你连正眼都没有瞧过它们?”

女儿不解地看着母亲,停了片刻又低头吃饭。母亲接着说:“这很正常,每个人都希望用好看一点儿的碗来盛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冷落那几个粗瓷碗的原因。”

女儿觉得母亲今天有点儿唠叨,但还是认真地听着。母亲顿了顿,又说:“这也是你常常抱怨不幸福的根源了。我们吃饭时,需要的是米饭,而不是碗的好看与否。其实,婚姻的外表,就和我们用来盛饭的碗一样,漂亮不漂亮、好看不好看,都是外在的形式,只有爱,才像是盛在碗里的饭,饭香不香,和碗并没有关系,所以,即使你端的是一只粗瓷碗,如果里面盛满了爱,只要你不在意那只碗,你也同样会感到很幸福!”

女儿仔细地听着,还是不十分明白母亲的话。直到有一天,女儿得了重病住院,她男人没日没夜地守候在她的床边。这让女儿十分感动。

女儿的病终于痊愈了。每天的清晨和傍晚,人们都能看见她男人搀扶着女人在公园里散步。此后女儿每次看到公园里的鲜花、绿草和树木,两眼就会兴奋得发光,她感觉到和他在一起,竟然是如此的幸福!

有一天,母亲笑着问女儿:“孩子,你现在还抱怨自己不幸福吗?”女儿平静地说:“妈,实话跟你说吧,有他在我身边,我感觉很幸福。我现在才发觉,婚姻真的是一只碗,而爱才是里面的饭,至于碗好看不好看,这点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碗里面有没有装着饭!”

经历了一场重病之后,女儿终于明白了碗与饭的关系。

碗,无论有多好看,如果没有饭,即使它再价值连城,里面也是空的。夫妻之间,如果没有爱,即使家财万贯,双方也会感到苦不堪言。因为只有爱,才会像米饭那样,喂饱我们婚姻中的“胃”,并让我们真正感受到生活的平实与幸福。






字里藏機


碗,象征着山川北望的父母,象征着绝迹天涯的乡愁,象征着游子西行的愁绪。下面我就写一段关于碗的散文,希望对你有所收获:

《碗》

小时候,记得父亲用褶皱的双手拿起裂纹满满的大瓷碗给我端过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一股热气顺着我的脸庞徐徐升起,却丝毫抑制不住眼眶打转的泪花。

坐在门槛上吃着美味可口的饺子,看着山对面摇摇欲坠的夕阳。狼狗大黄俯在身旁,可怜巴巴的望着碗里芳香四溢的饺子……

岁月不尽浮尘,荏苒尽是轮回。一颗落叶归根心却被飘零四海的游子身所羁绊,曾经相聚咫尺的故乡如今却成了天涯。一天的忙碌后拖着疲惫的身躯浪荡于高楼林宇的霓虹之下,走进一间饺子店点了一份饺子。吃着热气腾腾得饺子,却丝毫尝不出芳香四溢的美味。这时,饭店那满是花纹青花瓷碗映入我的眼帘。忽然,我明白了什么:与小时候满是裂纹的大瓷碗相比,这碗多了一丝精美,却少了一份故事和感情。只不过,这次我再也没有抑制住眼眶的泪水,它顺着我的脸颊滑落到碗里…











梦归秋尘


《碗》

我家里有一只瓷碗,上面印着蓝色的碎花儿,还缺了一个小口。从我记事开始,我就知道它的存在。后来家道变故,几次易地而居,搬家时无论行李多少,妈妈总是小心翼翼的带着,年幼的我十分不解。每当我想要把它扔掉时,母亲总会微笑着摇摇头。

等我长大后,我渐渐知道了,这个破碗它并不是什么前朝古董,所以不值钱。后来买了房,终于定居下来。妈妈把这个碗放在玄关架子上的最高层。

年关将近,我们当地有大扫除的习惯,就是要把家里所有地方,包括边边角角彻底打扫一遍。我拿着鸡毛掸子除灰的时候,一不小心碰到了那只碗,它从玄关上摔落。只听得一声脆响,这只破碗和地板来了个亲密接触。

母亲听到动静,从屋里出来,看到满地残片的那一刻,她惊呆了。她的眼睛渐渐红了,泪水无声的流了下来。

母亲伤心了许久,慢慢平静下来。看着我惊疑的眼光,她叹了一口气,给我讲述了那只碗的来历。

她说她跟我父亲是经人介绍才相识的。她的家族是富农阶层,新中国成立后,遭到打压,家里变得一贫如洗。而父亲是贫农家庭,连温饱都不能解决。

父亲给母亲的彩礼是三尺红布,她的嫁妆就是这只瓷碗,再加三斗玉米。那三斗玉米早就吃完,如今连这只碗也不复存在了。

听完母亲讲述这个故事,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同时我为自己的鲁莽感到后悔。我知道,这不是一只普通的碗,而是她的青春。


真忘言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给我一只碗,我会怎样写?”

恰巧我以前就以碗为题写过(我怀疑出题者监视我!哈哈……),《以一只碗看中国的方圆之争》,现摘抄如下!

我吃饭的碗终归是圆形的!也不细问诸位吃过方形或三角形盛饭的碗没? 这就是圆滑和棱角的斗争了

(我特么的想到了歌词_-“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诀!”虽其有确凿的出处,但我还是喜欢把它当一种不严肃的歌词看待!毕竟‘方’与‘圆’不可随意转换!有什么山竟没有棱角?)

事实上中国人几千年就是徘徊在这两种精神纠结之中! ‘方’至少有了棱角,有了带头的,有了规矩!‘圆’却是失了规矩,失了目标,失了个性! ‘方’是有方位便于管理,‘圆’则是找不到头尾,管理起来不好编排!

于是北京城修成了四四方方,部队的行伍四四方方,房屋四四方方,纸钞四四方方!

但也有例外,以前农村的格局是圆滑的依山傍水,(可恶的是我家乡如今也发展成了四四方方的!)碗是圆滑的,怕伤了主人口角! 那做人是‘方’的好?还是‘圆’的好?

“百家争鸣”之前,倒是圆滑一些!“独尊儒术”以后又变得死板一些!听得一些奇闻甚至两军交战之前还得先行上一礼,定下一些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规矩!这在血肉横飞的战场上就显得有些可笑了!

幸好外族部落的圆滑不讲规矩的行事方法在无数次同中原互相攻伐的过程中融合了进来!试想再让那些所谓的礼仪和繁文缛节荼毒中国人,那日本鬼子来袭,我们还不得给那些畜生鞠上一躬,再讲上几分道理?如此谈何抗日胜利?

难怪贾宝玉说他最讨厌文死谏,武死勇的愚忠了!看似正义,却也图留虚名,这样的有棱角恐怕也刺伤了旁的大臣和皇帝的了!

“天圆地方”本来就是中国祖先期望的了,铜钱的方圆正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文明成果,方圆之间自由转换才是“道”!

统治人的哲学恐怕也在一碗之间,给你造出一个“方”的空间来,再磨平你的棱角显出“圆”来!“方圆”之间权衡利弊!其威力可不单单是方圆多少里的范围了

好了,我的回答完毕,希望您能满意!


生活中诗歌从名字开始


我喜欢散文我喜欢诗歌我爱好朗诵和写作。假如给我一只碗,我想起了妈妈熬的小米粥香甜可口,我想起我做的这碗稀饭,真的不如妈妈熬的味道好。我想起了我发表的作品《就是这碗稀饭》。

     

 就是这碗稀饭

          山东刘永 

就是这碗稀饭

我想起了欢快的童年

想起了母亲挎着篮 子上菜园

小时候割草在沟河堰睡着了

家人担心到处寻找

想起了母亲大门前高喊

让我快快回家吃饭

想起了故乡的柳清河

河水清澈鱼儿游的欢

麦场上草垛一垛又一垛

黄牛耕地哞哞的叫

我牵着牛父亲扶犁在耕田

夏天酷热蝉鸣响彻云天

就是这碗稀饭

昨晚睡觉前泡上的麦粒

父母亲自种植的麦子

早上现磨熬制成的稀饭

味道还算可口

总也比不上妈妈熬的小米粥

就是这碗稀饭

让我深深懂得了

工作在外三十年的乡愁

夜晚不停的思念

年龄越大越想家

想起了从前

一家人端在饭桌前

稀饭一人一碗

其乐融融

喝着这碗稀饭

想起了老家老院石磨台

想起了妈妈熬的小米饭

味道更香甜

就是这碗稀饭

让我真正明白了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想起了母亲流汗的笑容

艰苦的岁月

想起了很多很多……

作者刘永,吃地瓜喝沂河水长大,当过兵,现人保财险工作。文学爱好者,生活中捕捉灵感形成文字。做自己喜欢的事,爱自己喜欢的人。“”广结善缘,顺其自然,静心心净,看天天蓝。“”做为人生格言。


刘永picc1


每天吃饭,每个人都会拿着一个碗,应该没有几个人会生感慨,天天拿在手里的东西,会有什么感觉呢?但是,我常常对着碗生出许多感慨。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人丁又多,往往碗不够用,妈妈就拿木头挖空就成为了碗。有的时候也去圩上买碗,看着在摊上各式各样的碗,母亲是一挑再挑,拿上来又放下去,最后是拣了几个用钱最少,又比较结实好看的碗,她经常叮嘱我们要小心轻放,不要打坏,但是,因为小毕竟不懂事,还是不时打坏,免不了被母亲恨恨打一顿。后来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母亲就又跑去圩上买了几个漂亮的碗给我,这回他非常的舍得,非常的开心对我说:你现在有了铁饭碗,要好好工作,好好珍惜!我最难忘的是结婚时候,母亲又买了新的碗,她说用这些新碗,就会有子孙的。现在母亲己经八十多岁了,每天吃饭的时候,我都会帮她盛饭,我的小儿子虽然刚刚两岁,也会兴高采烈的抢着帮拿碗,每次逗得母亲抿着嘴笑,直像一个孩子一般。每次,望着这个场面,我希望我和孩子一直能够帮母亲拿碗。





文仰山人


《碗》

作者‖魏德昌

碗里装满了历史

也装满了生活

我们曾经多少次因为生活

砸碎了碗

又有多少次因为打碎了碗

创造了历史

多希望它只是用来装满粮食

这是我两年前写的一首小诗,刚好以《碗》作为主体。其实不管是散文还是其他题材来说都一样,肯定有的写,重点要看谁来写,这可就区别大了。

每个人对生活的沉淀厚度不同,每个人对生命的感悟深度也不同,再加上生活环境的差异,自我文化修养的高低,很容易促使写作的人拥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切入,来围绕碗创作。

中国人自古讲究象形意,中国的文学创作亦是如此,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同样一个物象,同样一件事情,在最后呈现出的创作不用多想就知道各有千秋,风格迥异。

常常厉害的人总是扎堆出现,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国家,同一个社会,同一个文学领域都会涌现出不同的优秀创作人。他们的优秀正是体现在对具体事与物的多重解读和思考,所以文章也就由浅入深,看似生活百态,实则叩问灵魂,有时候读起来有醍醐灌顶,打通任督二脉之感,此类文章多读多受益。

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是离不开思考的,而且是独立思考,这样将自己的思考与情感,甚至天赋揉捏起来,就会创作出具有自己内涵的文章。

注意,我刚前面也说了“创作人”,为什么没说作家,也没说诗人,是因为这个时代的多元化让创作也更多元化,不管是文字,图片还是视频。

当然,这个时代也不乏滥竽充数之辈,借着时代多元化的格局,趁着时代包容性的善良,哗众取宠,抄袭剽窃,复制粘贴,此类方法万不可取。

毕竟创作如果没有付出自己的劳动、情感和思考,那个强奸了一具腐尸有什么区别呢?


文旅德昌


《碗碎了之后》

碗十分平常普通,却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离不开的。一个看似普通的碗,却能勾起我们许多回忆,带给我们许多生活的启示,让我们受益无穷。

记得几年前的一天中午,我们一家正在吃饭,不小心我手里的碗滑了一下,掉到地上碎了。这时妻子一边收拾残局,一边唠叨着,数说着我的不是,说什么我的粗心等等。

其实,生活中何曾不是磕磕碰碰的呢,有谁能够顺顺利利、一帆风顺、无灾无难呢?就像这碗一样,总是平平安安、圆圆满满。应该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有着各种各样的挫折与磨难,这是上天对我们特别的"眷顾"。难道我们就因此总是怨天尤人,抱怨上天的不公吗?不能的,相反,我们应该坦然面对,勇敢面时,并积极寻找化解之法,用自己的努力去化解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去温暖他或她的那颗冰冷的心。让生活多一份理解与宽容,少一份埋怨和计较;多一份坚持与信心,少一份放弃和失望。

其实,生活处处皆学问。就像这再平凡不过的碗,它面里也盛满着岁月的春夏秋冬,酸甜苦辣,让我们"享用"一生。这事已过去多年了,但至今我记忆犹新,不敢忘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