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指出,生活中,那些越是“不要脸”的人,心理反而越健康,原因是为什么呢?

曹晖


我们从人这种生物演变成高等级物种说起吧。当人类还是以原始部落聚居形式出现时,部落和部落之间的冲突,战败被俘获者会被当成食物吃掉,宗族以活人祭祀。礼教制下神意高于一切,人还不是被尊重的生命体。这也是原始部落可以没有心理阻碍吃人的缘由。

然而人类终究是不断向文明发展的具有社会性的群居动物,大到国家的治理,小至家庭的和谐,人们逐渐从彼此的交往中形成某种共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以协调彼此的关系,维持社会稳定和发展。道德是调整人们的柔性的行为规范,它不具有强制性,它还具有约定俗成性,这就造成广泛的道德模式下各地区的不平衡性。
举个例子,吃饭吧嗒嘴巴。我个人的生活经历告诉我吃饭时最好闭嘴咀嚼,不发出吧唧声。然而当我来到另一个家庭并和他们共同生活才发现,在他们家吃饭闭嘴不发出吧唧声是缺乏教养的行为。你能说我的观点是正确的吗?很显然,在那个群体中,我因为不吧唧嘴被嘲笑被孤立。



我们不能用我们熟知的道德规范来衡量评判一切人群,即使他们从地理位置上离我们很近。某些贫困村靠乞讨为生,某些村大部分村民靠诈骗发家致富,某些父母专门生孩子卖,某些村以多生男孩为荣(壮男多打架才不会输),而不会为畸高的失学率和犯罪率为耻。

正因为道德的多维性多样性,某些情况下不能统一人们的思想,对某些人群的行为起不到约束作用,才会有法律这种做为保障的起补充作用的强制规范的形成来强行统一人们的行为。

再回到不要脸的人心理才健康这个话题上。究其根源还是道德信仰的不同。所谓慈不掌兵,善不为官,千百年来的道德约束已经修正的大多数人的攻击性,野蛮性。受道德信仰的抑制,人逐渐变得温和不具侵犯性,当人们犯了违背道德感的事情时会受到内心的惩罚,产生愧疚感和自责感。

显而易见,所谓脸皮厚可能正是儿童时期缺乏道德感的归化或生活在尚武或生活在独立于社会模范大局势下的小群体中,而这个群体有着和社会相悖的信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