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游、下游分界点竟然有三个?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笔者的案头有一本《我的治河实践》,作者是我国第一任黄河委员会主任王化云。在其中的一段话里他这样说道:“黄河由青藏高原奔腾而下,流过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至河南郑州附近的桃花峪进入黄河下游,下游河道长768公里……”

黄河中游、下游分界点竟然有三个?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在河南郑州附近的桃花峪进入下游,这样的表述意味着就是桃花峪就是黄河中游、下游的分界点。但是记得初中时的地理课本上学习过的好像黄河的中游、下游分界点是一个叫做“旧孟津”的地方啊。怎么这里说的是桃花峪,旧孟津和桃花峪是不是一个地方呢?如果不是那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一系列的问题浮现在脑海里。

经过网络搜索,发现这两个“分界点”还真不是一个地方,并且对于黄河中、下游分界点之争不仅仅有这两个地方,甚至是三方在争。今天咱们就梳理一下这些事情。

分界点是旧孟津

旧孟津是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的老县城,今天是孟津县会盟镇老城村,位于黄河南岸。在著名的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下游的不远处。1959年的时候,县城从这个当了420多年孟津县治所的地方迁走,因此也就留下了一个“旧孟津”的名字。那么初中地理课本里所讲的黄河中、下游分界点是“旧孟津”的说法肯定是产生在1959年之后了。

黄河中游、下游分界点竟然有三个?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上个世纪60年代末的卫星地图,还没有今天的这些大坝、大桥

至于把这里确定为分界点,其实在卫星图上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黄河蜿蜒盘旋、气势磅礴地一路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走来,是从这里冲出大山的重重阻碍的,过了这里虽然南侧还是山地地形的邙山,但在北侧已是开阔的平原、古怀庆府的地界了。黄河干流上的最后的大型水利工程小浪底包括它的配套工程西霞院水利枢纽建设在此处之上游就充分说明这个问题,因为再往下游已经没有了适合建筑水利枢纽的地形。

黄河中游、下游分界点竟然有三个?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今天的旧孟津一带

所以从这些情况看,把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设在旧孟津是无可厚非的。

分界点是桃花峪

桃花峪处于黄河形成的冲积扇顶端,意思就是从这里往下河流、河床的容易改变或者是已经有所改变,产生过决口、改道,而在桃花峪往上,河床则是固定的。

黄河中游、下游分界点竟然有三个?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对于黄河水务工作者来说,从桃花峪往下就是需要重点照顾的对象了,所以这里作为中下游的分界点也说的过去。

此外,还有一种应该称为嘉应观说

刚开始查到这方面资料的时候,还以为此地还是在黄河岸边,找了半天没有发现。后来才知道这里离黄河河道还有很远。并且此说的提出者当时是某位旅游规划方面专家,主持河南省社科规划课题黄河小浪底旅游开发规划项目。对于嘉应观说有四个“标尺”,限于篇幅不再介绍,可自行搜索了解。

黄河中游、下游分界点竟然有三个?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嘉应观到黄河河道的距离

这三种提法,从上到下来看,大约代表着三类人群的观点、角度,分别是黄河水利管理者、地理方面专家、其他方面的“杂家”。正是因为看待问题的角度,才造成了对黄河中、下游分界点确定在哪的分歧。

黄河中游、下游分界点竟然有三个?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三个点的位置示意图

其实这些人的观点都不能说是错误的,他们这些观点是

根据不同工作范畴的角度来确定的。比如以第一任黄河委员会主任王化云为代表的黄河水利工作者,是站在如何利用好黄河、治理好黄河下游河道,不再发生泛滥、、决口、改道,变害为利,从最大程度上为人类造福的角度上考虑的。既然能够产生灾害的地带从桃花峪开始,那么从这里划分中、下游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而持以旧孟津为中、下游分界点观点者,则应该是习惯、拘泥用高原、山地、平原等因素的地理工作者确定的。旧孟津一带明显是黄河走出绵延巍峨的山脉,流向平原的节点。分界点设在这里自然也是应该的。

黄河中游、下游分界点竟然有三个?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对于从旅游角度方面确认黄河中下游分界点的也不能说错,他可能考虑的问题更多、更复杂、更广,但是这种说法在确定是分界点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也就是他所说的“标尺”太多,在准确性上反而比前两种说法差了许多。毕竟划分一下分界点是应该是十分简单的事情,哪有这么多说法,考虑这个、考虑那个的。如果以因素多寡来确定分界点,是不是弄个万字长文出来,确定到黄河入海口才是中、下游的分界点,也未必不是不可能。

黄河中游、下游分界点竟然有三个?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孟津(左)、桃花峪(右)所建黄河中下游分界点标志

总而言之,黄河中、下游分界点之争,都是因为不同的人群出于不同的角度和目的产生的,无论设在哪对于黄河本身来说并没有损失。但是这些争端产生的闹剧却是让围观的群众迷茫,还有建设高标准的标志点费用有些浪费,从征集意见、找人设计规划、再到高标准建设,哪一项不需要钱?从这个角度看看,还是需要国家的有关部门来确定好,不能闭口不言,看各地争做一团。耗费无数的口水、精力以及金钱,非要争个子丑寅卯来?除了旅游、宣传方面,又有何用呢?

还是目的单纯,结果简单为好。

最后说一句,你们争来争去的,问过黄河没?

您是这么认为的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