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為什麼總是早晚缺氧啊?

東南風1965


因為早上跟晚上的時候陽光比較弱,或者沒有陽光。

這裡就涉及到一個藻類光合作用的問題。

藻類是具有葉綠素的自養生物,能利用光能來進行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下藻類會吸收二氧化碳而且會釋放出氧氣。而夜間沒有充足的光能,藻類就是會吸收氧氣,排出二氧化碳。

所以說早上跟晚上的時候因為藻類需要耗氧,排除二氧化碳,所以會比較容易出現魚兒缺氧的現象發生。

要是你養的魚比較多,建議你在夜晚,溫度變化比較大,還有悶熱天氣的時候多開增氧機。而且還是要合理安排放養的魚兒數量。

下面的照片是我的魚塘





黃湖小漁哥


魚類為什麼總是早晚缺氧啊?

氧是所有生物必不可少的生存條件之一,可以說如果沒有氧自然界所有的生物無均無法生存下去,這種情況在水產養殖中表現的最為明顯,因為魚塘裡的水體一旦缺氧,魚就會有明顯的反應,輕都浮頭重者直接會泛塘死亡,這種情況在高溫季節的夜間最易發生,那麼魚類為什麼總是早、晚缺氧呢?養了二十幾年魚的踏火來說下自己的看法:


  • 光合作用的原因:早晚因沒有光照或是光照極弱,這時水體中的浮游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我們都知道光合作用會產生大量的氧,並且這些氧是水體中氧氣的重要來源)。這時就會減少水體中溶氧的來源,但是水體中的各種生物的呼吸作用卻不會同時降底,也就是就說其耗氧量沒有減少,因此在氧的來源減少的情況下而耗氧卻沒有減少,這時肯定會出現水體中的氧氣不足,嚴重時引起魚類浮頭等異常情況發生。

  • 大氣層的氧氣較少:水體中溶氧一個主要的來源就是大氧層中的氧氣在氣壓的作用下溶入水體中,同樣因為晚間所有植物不能進行光合作用所以空氣中的氧氣較白天會低,這時能溶入水體中的氧氣會低很多,所以容易造成魚缺氧的現象。
  • 厭氧菌的存在:上邊已說到晚間水體中氧氣會相對白天時要少,這時一些厭氧菌會大量繁殖,併產生大量的氨等對魚有害的物質,這時魚也易引起中毒性缺氧。
  • 水溫溫差引起:在白天(特別是晴天)因光合作用及陽光照射水體的中、上層水的水溫及溶氧量都較高,而最底層水體的溶氧量都會很低、很低甚至是負債,但一到晚間因中上層水溫的下降,這時中上層水體中的溶氧會溶入到下層水體中並被快速消耗掉,這時會引起整個水體中的溶氧不夠而出現魚缺氧的現象。

以上僅為踏火個人見解,希望對您有用,更多的水產、水族類經驗分享敬請關注踏火逍遙說魚,謝謝工!


踏火逍遙說魚


魚在早晨最容易缺氧窒息翻塘。一般水生動植物經過一整夜的呼吸作用,消耗了水中大量的氧氣。因為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在上產上的應用,池塘中除了魚等生物外,還有植物,植物在白天光和作用大於呼吸作用,產生大量的氧氣,而晚上植物只能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氣,因此在早上天亮前水中的氧含量最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