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反≠無反=微單=單電?

單反,無反,微單,單電是大家選購相機時經常會聽到的幾個類別,為了搞清楚這些相機種類名稱分別代表什麼,要從相機的取景結構說起。

無論是膠捲時代還是現在的數碼相機,我們都知道相機的核心原理其實就是相對複雜的小孔成像。膠片或者感光元件接收光線信息的時候,攝影師也需要看到自己拍攝的畫面,這裡就分化出了不同的取景結構。

單反≠無反=微單=單電?


相機最早的取景結構就有“單反”,“雙反”和“旁軸”等等,時間到21世紀初之時,主流的消費市場上基本只剩下了“單反”一種結構,也就是我們現在口中的單反相機,全稱“單鏡頭反光式取景照相機”,是指用單鏡頭,並且光線通過此鏡頭照射到反光鏡上,通過反光取景的相機。

單反≠無反=微單=單電?

單反結構圖

簡單來說呢,取景時光線信息會通過相機內部的反光鏡及其他鏡片組成的一套取景結構讓相機背後的攝影師清楚的看到相機鏡頭拍攝的取景情況,在按下快門的一瞬間,反光鏡抬起,快門打開,這時光線就可以直接映射在圖像傳感器上(膠片單反相機上圖圖像傳感器的位置為膠片)。

瞭解了單反相機後,所謂“無反相機”就相對好理解一些,相對於“單反”相機的取景結構,無反相機取消了反光鏡設計,在取景時直接讓光線信息映射在圖像傳感器上,再轉化成電子信號傳輸至取景器內的液晶屏顯示,也就是說,無反相機的取景器是電子取景器(一塊電子屏幕),而不再是依靠光反射的光學取景器了。

單反≠無反=微單=單電?

無反結構圖

“單電”相機實際上是2008年奧林巴斯和松下共同推出的“單鏡頭電子式取景照相機”,在那個時候單電和無反是可以劃等號理解的。


單反≠無反=微單=單電?


但是後來索尼推出了另一種“單電”相機,這種相機的大致結構其實和“單反”比較類似,只不過反光板換成了一種半透鏡技術,讓一部分光線透過去映射至圖像傳感器上,一部分光線反射至取景器,以此免去了單反相機反光板抬起產生的震動。但由於該技術對光線造成了“分流”,嚴重的影響成像質量,所以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的流行起來,只有索尼自己在用,不過以索尼的影響力實際上已經對該類別的產品名稱產生了混淆。

後面的故事也比較有趣,索尼眼看半透鏡的“單電”技術不夠成熟,也進軍了無反光鏡的“無反”領域,並且在推出A7系列後大獲成功,“微單”實際上是索尼針對中國市場“新造”的詞,即“微型可換鏡頭式單鏡頭數碼相機”(而不是“微型單反相機”),索尼還嘗試過註冊“微單”的照相機商標,不過截至目前國家知識產權局還沒有批准(應該以後也不會批准了,畢竟跟“手機”一樣在漢語中幾乎代表了一個產品品類)。

單反≠無反=微單=單電?


產品+廣告的成功讓“微單”在中國深入人心,雖然嚴格上來講“微單”只能算是“無反”下的一個品類,但是日常生活中,“微單”的叫法基本上就可以代表所有“無反”相機,而“單電”目前只剩松下官方還如此稱呼,大家瞭解它也是真正的“無反”結構就好。

那麼折騰了這麼久,“單反”進化為“無反”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首先是體積,取消了光學取景結構,大幅節省了相機內部的空間,使無反相機一般的體積都比較小,增加了便攜性。

其次單反相機每次釋放快門,反光鏡會進行抬起再放下的動作,這個動作難免會產生輕微的震動和噪音,而無反相機實際上只要接通電源,快門是常開的,在拍攝時,快門會根據快門速度閉合-打開-閉合-打開,其中兩次閉合的間隔即為曝光時間,相比較於反光鏡抬起放下,其震動和噪音都會小很多,而且更容易提高相機的連拍速度。

最後由於電子取景器所見即所得的出片效率對於攝影師來說也更有優勢,光學取景器對於白平衡調整或者曝光補償等參數設置的反應並不即時。(當然無反相機的耗電量也是因為電子取景器普遍較大,導致相機續航相對弱一些)

經過了近10年的發展,“無反”相機在各個角度已經基本上全面追上了“單反”,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相近的光學素質下,便攜的體積則是最大的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